七夕落地頁
⑴ 為什麼七夕節過完就意味著分離了
七夕一過,對很多異地的戀人們來說,也就意味著暫時的分離。傳說牛郎和織女一年能見一次,我不太喜歡這個節日,因為我正經歷著一年見12次的異地戀。說到這里,少不了我家那位帶有加班狗屬性的細膩的西北漢子V。結婚過後沒幾天,V便接受單位安排赴京掛職,這一掛就是一年。老實說,對我這種從小就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能同意他去,已經是很大的不易了。好在,V並沒有讓我失望,我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了突破性的成長。
回想起第一次分離,並不是我送他,而是他送我,因為有假期,我陪他一起赴京待了幾天。要走的那天,還在房間時,V的眼圈偷偷紅了,我假裝沒有看到,也沒有到想哭的點。因為留在原地的那個人總是會更難過一些,離開的那個人,還可以被接下來的行程填滿。然而到機場時,再也無法無視V的紅眼圈,兩個人都很不爭氣的掉淚了。即便是結了婚,我們好像還在談戀愛,確切的說,應該是更愛了吧。我們常常調侃:現在,就是我們兩個人相依為命啦~
您的心事,我來傾聽。您的煩惱,找我咨詢。微信公眾號【心理咨詢師方文波】
⑵ 如何進行產品推廣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品牌推廣是指企業塑造自身及產品品牌形象,使廣大消費者廣泛認同的系列活動過程。品牌推廣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和產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特色度;二是最終要將有相應品牌名稱的產品銷售出去。
品牌推廣是品牌樹立、維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傳播計劃及執行、品牌跟蹤與評估等。品牌聯播企業品牌戰略專家一語道破天機:「品牌創意再好,沒有強有力的推廣執行作支撐也不能成為強勢品牌,而且品牌推廣強調一致性。在執行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都要統一,『魔鬼在細節中』」。品牌推廣的關鍵點是要以品牌核心價值統率一切營銷傳播活動。品牌推廣幾種形式:
1、問答形式推廣:這種方法是一種比較常見也是比較有效果的方法,如網路知道、soso問問、天涯問答等,利用問答形式去推廣網站,只要做的不太明顯,在用戶眼裡信任度還是很高的。
2、圖片形式推廣:認為這種形式很難讓用戶記住,中國人對漢字比較敏感,可以將網站名稱和網址同時展圖片中。
3、軟文形式推廣:軟文的威力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軟文常見的方式有:懸念式、新聞式、情感式、恐嚇式、促銷式、故事式,但不管是利用什麼方式去寫軟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文章中出現你的網站品牌名稱,讓別人記住你的網站。
4、其他形式推廣:推廣的方式五花八門,除了以上三種比較常見的還有一些利用QQ群宣傳、友情鏈接、博客、論壇等.。 推廣方式所謂品牌推廣,是指企業塑造自身及產品品牌形象,使廣大消費者廣泛認同的系列活動和過程。品牌推廣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和產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特色度;二是最終要將有相應品牌名稱的產品銷售出去。品牌創意再好,沒有強有力的推廣執行作支撐也不能成為強勢品牌。首先要把握軟體文章的特點:A、商業痕跡,做到在商不言商,先交朋友後淡生意;B、細水長流,滴水穿石,不求功於一役;其次要弄清楚好的軟性文章應具備的要素:l、標題要有吸引力:2、文章要有趣味性;3、內容要有可信度。4.小眾媒體鎖定人。 切入點產品推廣產品推廣,其實就是新產品推廣,新品上市時是企業推廣品牌的大好時機,新產品結合企業品牌一起推廣,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拉動產品銷售,一舉兩得。有一點,企業往往在推廣之時重廣告輕公關,這是造成有銷售沒品牌的一個原因。品牌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公關傳播,而銷售更需要精準廣告來拉動。促銷推廣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中秋節、元旦、情人節、七夕節、聖誕節、企業周年慶等,都是企業推出促銷活動的好時機。促銷活動直接針對銷售,但是不做推廣,鮮為人知,效果肯定不理想。在這個時候,企業一般會投入大筆的預算做促銷推廣,這種推廣是非常有價值的,拉升銷售業績是一方面,也帶動了品牌。企業領軍人物企業領軍人物的企業家形象塑造,這個是一個企業品牌的重要方面,也是被企業忽視的一個方面。領軍人物是活生生的人,相對企業品牌來講,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企業領軍人物的觀點、事跡、創業史都是很好的素材,對於企業品牌形象的提升不無裨益。
⑶ 中國傳統節日內容
1.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⑷ 婚慶公司怎麼找客戶,怎麼做網路推廣才有效
抖音廣告投放婚慶行業非常適合,抖音單單一個話題——#結婚,播放量已達676.4億次播放,其餘衍生話題的播放量也以億次進行計算。這就意味著,婚紗攝影的企業,一旦實現爆款視頻的持續輸出,則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品牌的大范圍曝光,快速降低獲客成本增效,打破傳統渠道品牌曝光的各種限制,實現線上線下雙線並行的營銷模式。
一、明確賬號定位固定粉絲畫像
在入駐抖音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精準賬號定位,婚慶行業包含眾多垂直的細分業態,你的賬號是主營創意婚禮策劃?婚紗攝影?婚禮布置?還是全方位一站式服務?明確企業的產品類別及目標用戶群體,對於企業主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這關乎到賬號的用戶畫像,從而平台會根據畫像,對企業號視頻進行側重投放。
二、合理搭建內容運營矩陣搭配節日營銷熱點
在明確用戶畫像,我們需要根據用戶畫像的特點進行賬號內容的搭建,婚慶行業整體用戶畫像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因此,矩陣的內容形式搭建需要持續輸出創新且具備較高審美程度的視頻,與當下潮流趨勢相結合,用戶渴望看到「有新意」、「與眾不同」、「難忘」、「感人」的婚禮瞬間,因此,在打造專業化婚慶類賬號的過程中,內容框架思路可分為——「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三部曲。
與其他生產類行業不同,婚慶行業的營銷節點與節日熱點息息相關,情人節、七夕……這些傳統節日在當天會自帶節日熱點流量,無論是熱點話題榜,還是官方推薦視頻,都與婚慶行業息息相關。企業根據官方熱點的流量,配合品牌的營銷,可助力賬號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爆炸式增長的效果。熱點的輸出創造也需要分為三個部分:
節點前:預熱造勢、強化認知。通過瀏覽同話題的作品,配合營造大事件氛圍,持續投放優質預熱視頻,快速調動潛在用戶對節日的興趣。
節點中:強勢引流、霸屏曝光。在節日當天強勢輸出相關視頻內容,結合店鋪裝修,實現全方位曝光、多入口直通現場,利用多產品組合,持續發揮二次傳播及裂變效應。
節點後:長效轉化、持續種草。轉化線索追蹤持續種草,實現節點營銷目標高光回放、多渠道宣傳、節點復盤,充分發揮余熱效應助力品宣。
婚紗攝影抖音廣告投放
1、廣告開戶
我們在進行廣告投放前,首先需要開通廣告賬戶,通過廣告賬戶後台進行廣告投放
2、投放方案
1.定向設置
(1)定向:婚慶是一個有明確人群和年齡區間的行業,主要集中在22-40歲,同時女性對婚禮的需求和慾望明顯比男性強烈,所以我們的人群的基本定向為22-40歲的女性用戶。
(2)標簽:對結婚、婚紗、情侶、時尚、婚慶、戀愛等標簽感興趣的用戶。
2.廣告素材
藉助現場花絮拍攝剪輯,將整個過程還原,讓用戶充分了解到產品的優勢和品牌實力。利用花絮與成片兩種素材,形成強烈對比,吸引用戶關注,呈現一種美輪美奐的意境,讓用戶感受到一種平凡的美好,這恰恰也是婚禮的真諦。
3.落地頁場景優化
落地頁的好壞關乎整個廣告的實際轉化,同時也是吸引用戶留下表單線索的重要場景。
(1)增加用戶緊迫感
婚禮是需要提前做准備籌劃的事情,在頭圖表明檔期緊缺,可以充分激發用戶想要咨詢了解的慾望。
(2)多風格場景展示
在落地頁上呈現了多種風格的婚禮圖片,可以給用戶增強代入感和可選性,另一方面則表明品牌的實力。
(3)婚禮報價增加表單填寫率
落地頁中有兩個表單填寫的觸發點,一個是快速獲取結婚日子、婚禮報價。婚禮寓意美好、幸福,而且中國一直也有擇良日結婚的習俗,同時婚禮的價格也是大家極為關心的內容信息,在這兩者的加持下大大提升了表單的填寫率。
⑸ 牛郎織女會鵲橋這句話來自於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哪個
據說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漸漸長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著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一面墾荒,一面哭泣,淚珠點點滴滴落地上,不久後就生出一朵朵艷麗的牽牛花來,繼而有粉蝶雙雙在上面飛舞,小鳥在枝頭碉啾和鳴,在辛勤努力下田地里長出了茂盛的莊稼。
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小主人牛郎對它的飼養和愛護,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為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
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裡沐浴。於是便在夜間托夢給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到湖畔,趁仙女們戲水時,取走一件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然後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來,如此便會獲得一位美麗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彌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粉裝玉飾,雲鬢花顏,不覺為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
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裡,她趁著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里,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艷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見鍾情,於是在靜襤的春夜裡,兩情相悅,同赴巫山雲雨。
幸福的生活過得總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時光荏苒,眨眼三年,織女已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牛郎捨不得老黃牛,天天對著牛角發楞。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里,牛郎此時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對小兒女也天天哭著要媽媽,牛郎肝腸寸斷,想著曾給過他無限幫助和關懷的老黃牛,抱著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跡發生了,兩只牛角竟然變成兩只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中,准備一肩挑起,尋找嬌妻,一陣清風吹過,兩只籮筐像兩只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升,騰雲駕霧,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鵲鳥被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所感動,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說每年七月七晚上我們躲在葡萄架下面還會聽到牛郎織女呢喃呢,還有人說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脫掉不少,就是因為辛苦搭橋的緣故。
⑹ 現在人過的七夕節是不是消費主義營造出的陷阱
回到開始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傳承傳統節日?大部分的傳統節日,是誕生於傳統的農業社會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從傳承的角度來說,對傳統節日進行現代性的「改造」,是必然的選擇。當然,對已經失去存在土壤的那些傳統節俗,也應該作為「知識性」而非「行為性」的內容,予以繼承。畢竟,這也是我們關於節日的歷史記憶的延續。
⑺ 七夕快到了
<<絕味>> 錦緞如花織女織, 鵲橋相會鴨先知. 情淚落地恨翅短, 轉訴喜鵲橋上時.
-----絕味鴨脖
證明你將為愛付出一切,且有詩為證啊!
外加一枝玫瑰花.
⑻ 十大民間故事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有多個說法,但一般還是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一直覺得4個太少了,所以這里再根據故事的經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個,即《天仙配》、《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歌仙劉三姐》,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民間傳說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詳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以組圖展示就是。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孔雀東南飛
柳毅傳書
歌仙劉三姐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系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
⑼ 七夕是怎麼來的
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下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農歷七月七日是民間的「乞巧」節,婦女們這晚在庭院中擺下酒脯瓜果,虔誠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織女星賜予技巧。由於詩人的吟詠,畫家的描繪,文人的鋪排,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於是流傳人間,纏綿緋惻,委婉動人,這便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 《詩經》的《小雅》中有一首詩: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 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史記天宮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到 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項記載准 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七夕雙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攜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兒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唐 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宋代秦少游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據說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漸漸長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著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一面墾荒,一面哭泣,淚珠點點滴滴落地上,不久後就生出一朵朵艷麗的牽牛花來。繼而,有粉蝶雙雙在上面飛舞,小鳥在枝頭碉啾和嗚,叫個不停,田地里也長出了茂盛的莊稼 。
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小主人牛郎對它的飼養和愛護,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為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
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裡沐浴。於是便在夜間托夢給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到湖畔,趁仙女們戲水時,取走一件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來,便會獲得一位美麗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彌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粉裝玉飾,雲鬢花顏,不覺為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
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裡,她趁著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里,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艷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見鍾情,於是在靜襤的春夜裡,兩情相悅,同赴 巫山雲雨。
幸福的生活過得總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時光荏苒,眨眼三年,織女已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牛郎捨不得老黃牛,天天對著牛角發楞。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里,牛郎此時真是而今識 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對小兒女也天天哭著要媽媽,牛郎肝腸寸斷,想著曾給過他無限幫助和關懷的老黃牛,抱著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跡發生了,兩只牛角竟然變成兩只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中,准備一肩挑起,尋找嬌妻,一 陣清風吹過,兩只籮筐像兩只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升,騰雲駕霧,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 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鵲鳥非常同情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說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脫掉不少,就是因為辛苦搭橋的緣故。
牛郎織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後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鵲橋會》等平話或戲曲都大同小異;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愛情故事,充滿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著農牧社會的生活面貌與倫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詩》:「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甫《銀河詩》:「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波生?」
這些都為世人傳誦,還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兒百條。」
這詩傳說是一個六歲的兒童,唐代的林傑寫的,可見一般人對七夕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連六歲小兒也能執筆成詩,朗朗上口。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最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謂「七夕節」,禁中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際,默默禱告 ,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以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
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中以絲線連穿七個針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雙巧手,還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著,翌晨觀看如果網絲圓正,叫「得巧」,另有「丟針」,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綉花針輕輕地丟在水中,能 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實上這就是物理學上的表面張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難辦到。
還有兩首描寫七夕的詩,字麗句清,可堪一讀。一首是:
「乞巧樓前雨乍晴,彎彎新月伴雙星;
鄰家少女都相學,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尋看。」
這兩首詩對七夕夜晚婦女們的活動和心態形容得入木三分。
時至今日,少男少女們的情感已了無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銀河無法隔絕,就連實質的尊長約束,社會道德法律,也已發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溫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則可對少年男女的情愛,產生了一種虛幻而浪漫的憧憬,從而喚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則認七夕為「情人節」 ,就有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