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為一朵雲
Ⅰ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雲作文800字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雲
我的生活自由、清閑、我的身體也是飄渺無形的,我沒有活的限度---只要我不變成雨,散落人間。我可以追星星,拌月亮,擋住太陽紅撲撲的臉。我每天都在玩耍、嬉戲,我已忘了自己到底活了多少年。我美麗漂亮,我可以霎時間隨風變做另一種型態,我也可以拿夕陽的余輝做自己的面紗。我的同伴中有的為了拯救人類和自然而死去,而我認為這樣非常可笑。
我愛到離地面很近的地方去玩。有一次,我正在散步,忽然覺得周身變熱了,我向下一看:一個工廠里火苗四射,到處是尖叫聲,還時不時有爆炸聲。一對男女手拉手,向外逃跑,卻被火焰圍住了,男的把女的使勁推了出去,自己卻被烈火燒的面目全非。我不禁覺得眼睛有些潮濕、不、我不能,我是不會為人類而死去的,我轉過頭去不再看,可是哭聲喊聲卻使我接著往下看:一個孩子手向四處摸索,哭喊著「媽媽。你在哪?」「我在這,孩子!你快出去吧!」那個媽媽手使勁往外推著孩子,孩子出去了,而媽媽卻------我的淚珠在眼睛裡打轉,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任淚水順著面龐流了下來。我的生命如果能為她們帶來生的希望而結束,我會感到非常滿足。我終於看到了人間的美,在生死的關頭,他們總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此刻我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我感到生命已經快要終止了。但我不後悔。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雲,我會讓自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獻給人類!
Ⅱ 何謂文化變異
突變產生變異,突變是原因,變異是結果。突變是基因或思因的改變,變異是指可見的性狀的改變。生物遺傳的基因突變信息是沿著中心法則描述的方向流動而影響性狀的。即DNA產生的突變經RNA傳給蛋白質,從而使機體的結構和功能發生可觀察到的改變。文化遺傳中思因的突變信息也沿其自身的中心法則起作用,即思因的改變經媒介傳給社會,引起思想和行動的改變。變異是思因表達後所觀察到的文化差異。讓我們通過分析變異現象來進一步說明變異的原因。在文化遺傳中,最常見的變異是指群體間的文化差異,其次是群體中個體間的差異。群體間的文化差異
以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為例,我們能很明顯地感到兩者之間的差異。這里簡單列舉兩者的文化在語言、文字、思維、哲學、科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異,進而分析差別產生的原因。語言差異是文化差異的起始點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語言就是用抽象的聲音符號來表現具體的事物。語言在結構上可以分為語音和語義兩部分(功能上又可分為詞彙和語法兩種成分)。由於世界上的事物是一致的,人的生理機制也無大的差異,所以各民族之間的語言在語義方面差別不大。語言中差別大的是語音。例如,要表達「成本的著作」這個概念,現代漢語用[ξ55]這組音相結合,構成「書」這個詞,同樣的概念在英語則用[buk]這組音,構成「book」這個詞。漢語獨立發展的漫長歷史可以大致分為五個時期:(1)原始漢語,沒有文字的時期;(2)上古漢語,先秦時代;(3)中古漢語,隋唐時代;(4)近代漢語,宋元明清;(5)現代漢語,鴉片戰爭以後。語言學家們注意到,上古漢語的詞彙以單音詞較多,現代漢語的詞雖有雙音化的傾向,但比較而言,仍比西方文字(語言)單音詞多。在印歐語系中詞彙以多音詞佔多數。這一單和多的差異是值得注意的。
漢語在從先秦時期有了文字以後一直到現在,用的都是表意文字,即「通過圖形或符號的組合來表達詞或詞素意義的文字體系」。表意文字的基本特徵就是它所標記的是特定詞的詞意,而不象表音文字那樣標記詞的聲音。表意文字組成字的基本單位是有特定規律的筆劃「-,︱、丿丶」等;表音文字組成字的基本單位是字母「a、b、c、d」等。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的「字」和西文的「字」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西文的「字」,即由幾個字母組成的字,一般都是有字形、字音、字義的。藉助一定的字的形態(拼寫方法)就可表達一定的字音,從而傳達字義。中文的「字」在古代漢語時常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但現代漢語雙音節或多音節詞增多了,一個字常常只有字形,字音而沒有字意。例如玻璃的「玻」字,葡萄的「葡」字等,它只是一個詞的詞素。也就是說,西文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古漢語的一個字也是一個詞,能獨立運用以表達概念。而現代漢語的一個字不能說它就是一個詞。雖然漢語的詞可以是多章節的,但漢語的字則永遠是單章節的。科學家們還沒能發現語言現象與思維方法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系。是思維決定語言,還是語言決定思維?人僅用語言思維嗎?如果人們只用語言思維的話,那語言的形式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思維方式。作者認為,思維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潛意識內完成,可稱之為內思維,在內思維的過程中外源信息刺激或內存的興奮會喚起思因,使之處於功能狀態。就象細胞中沉睡著的基因可以被喚醒而工作一樣。內思維的目的就是激發思因,而相應的思維的第二階段則是採用語音、語法等手段表達思因。在整個思維過程中,有哪些環節可能產生差異從而造成群體間的文化變異呢?首先我們假設,各個群體(種族或國家等文化群體)對某個特定事物的感覺都是相同的。所謂感覺相同是指感官對事物的感知是相同的。如看到一個球,人們都能感到它是圓的、立體的實體。感覺是內思維的基礎。由於思維對象和對象的感覺在群體之間沒有差異,所以有理由認為人類的內思維過程沒有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種群之間在活化思因的機制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差異多起源於「外」思維過程,即產生於由思因向外表達的過程中,當然也包括思因本身的差異。而且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思因形式的不同。「外」思維過程是將潛意識中的思因浮出到意識領域里來的過程。語言與這個過程關系密切。語言中存在著許多可變因素。語言的四要素是語音、語義、詞彙、語法。前兩者是語言的抽象要素,後兩者是具體的語言成份。其中語音是易變的、語義相對穩定。在詞彙,詞音和語音一樣是多變的,詞義相對穩定。語法實際上就是邏輯層次,是概念之間的關系在語言中的體現。所以,簡單地說,各群體語言的不同,主要不是表現在語義、詞義上的不同(當然,詞義也有不同甚至缺少詞義的時候,如在菲律賓發現的一個原始部落,其語言中沒有「戰爭」、「武器」等詞,這是文化進化的問題而不是文化變異的問題),而是語音和語法的不同。形象地說,表達思想就象送禮品,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所送的禮物都是一樣的,即表達的思想是一樣的。但用來包裝禮品的盒子不一樣。雖然從語言表達的差異中,我們很難看出與思維差異的必然聯系,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比較語言現象來分析思維方式的。就象我們看著包裝精美的禮品,猜想它的包裝過程一樣。要把一個特定大小的、可塑性的禮物放入結構復雜的小盒子需要哪些條件呢?因為詞義的包裝空間有限,而且空間結構復雜,所以在包裝前,包裝者就得全面地考慮被包裝物,對它塑型使之適合相對固定的包裝體。包裝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整體性強。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我討論的是文字不是口語語言(這一點我也才發現),實際上語言現象也是如此。「純」語言現象就是無文字時的語言現象。非常遺憾的是現在沒人會說幾千年前人講的話,而那時又沒有錄音機,所以我們沒有確切的資料來討論中西方語言在語音方面的差異給思維帶來的影響。如果討論的話(試試看),也要從語音中最小的結構單位音節談起。按我國現在較流行的音節理論,每發出一個音節,喉部的肌肉就出現一次緊張。如漢語Xian 這一串音素,如果發音肌肉緊張一次就是[Ceīεn55](鮮),一個音節。如果緊張兩次就是[Ceī55] [an55](西安),就是兩個音節了。因為文字是語音的記錄符號,所以從文字中也可以間接地知道,漢語的傾向是把一個較完整的概念裝入一個單音節的詞中。
總之,從語言和文字的角度考察中國人的思維,就會發現我們的思維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對事物的觀察喜歡採用綜合和歸納的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概念性的思維結果壓縮到一個相對小的語言外殼中。
相對而言,西文人的思維傾向於分析和演繹。這從語言和文字上也能找到旁證。尤其在文字方面。西文較早地從象形文字分離進化成表音文字,從繁復的繪畫變成抽象的字母,這就表明他們對聲音的敏感性很強。從一開始就注意從聲音中辨別詞意。在繪畫樣符號向文字過渡的時候,即從有人講解繪畫到不用人講解就可被理解的那段時期,西方人和中國人面對講解者注意的目標不同。西方人注意講話者的聲音,想從中多了解些含義,而中國人則盯著那幅畫,思考著它的涵意,講解只是個陪襯。這也許就是表意字和表音字的分水嶺吧?為什麼?誰知道呢?
語言文字的形式一定是影響思維方式的,怎麼影響的?現在還說不清楚。語言不同的人群,在思維方式上有多大的差別也不知道。我也只談了些模糊的認識。本章的目的是要討論文化變異的問題,所以還是回到正題上來吧。
哲學是文化差異的基礎
在哲學方面,我們同樣可以明顯地體會到群體間的差別。上世紀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曾認為東方哲學只承認自在的本體是真實的,與本體對立的個體沒有價值,只有和本體合一時才有真正的價值;因此東方哲學大抵強調同一性,而西方哲學則強調特殊性。「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國人極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善於在不同中求同。中國的哲學強調「大同」,強調天人合一的渾然一體。也就是本體和客體的合一。象馮友蘭先生說的「……學中國哲學的學生開始學西方哲學的時候,看到希臘哲學家們也區別有和無,有限和無限,他很高興。但是他感到很吃驚的是,希臘哲學家卻認為無和無限低於有和有限。在中國哲學里,情況則剛剛相反。為什麼有這種不同,就因為有和有限是有區別的,無和無限是無區別的。」也就是說,西方哲學崇尚區別,喜歡說某事物是什麼,喜歡下肯定的判斷。哲學家從中得到滿足;東方哲學信仰無區別的無限,認為在無限中遨遊是最「逍遙的」。我們喜歡說某事物不是什麼,借否定來維系其無區別的審美連續體。舉例來說,哲學的信仰就好比沙中的金子。西方哲學家為了得到金子,喜歡用肯定的方法,即把金子從沙子中挑選出來,而東方的哲學家則喜歡用不定的方法,把沙子從金子里挑出去。這樣,大家都得到了信仰上的心理滿足。也很難說誰得到的金子更多些。西方哲學家也許會嘲笑東方哲學家,說我們的金子中有雜質,模模糊糊的不是純金;反過來,東方人也會說西方哲學家總不能挑凈沙中的金子,把許多純金都放棄了,對已得到的,手中的一點兒純金就感到滿足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滿足於「我不曾丟失過沙中的金子。」為了沙中金子的完美無缺,寧可有雜質存在。而西方哲學家則滿足於「我得到了純金」,為了金子的純正,寧願丟失一些。如果含金的沙子量是一定的,那麼西方人總有一天能把金子挑完,留下一堆沙子;而東方人也總有一天能把沙子挑凈,留下一堆金子。可沙金有限嗎?
由於強調大同,也就是要得「道」,主張天人合一,不分彼此地融化,所以中國哲學一向是處世哲學,是善於如何做人的哲學,哲學就象是我們的宗教,是我們精神的寄託。然而中國的哲學又不是說教。古典哲學的妙處在於讓人面對最嚴酷的現實做出最美的夢。「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馮友蘭)。似乎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事實上「它既入世而又出世」。現實和夢在中國哲學里不是不相乾的兩個事物,入世和出世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它們是相互影響,互動著形成的一個統一體。最美好的意境就是現實的夢或夢的現實,就是入世和出世的融合。這個統一體是這樣牢固,以至人們不願去區別(也沒有區分的習慣)現實和夢、主觀和客觀。對客觀事物、客觀現象的剖析也就不常見了。
西方哲學強調區分,先把現實和夢、主觀和客觀劃分清楚,而後又在劃分的基礎上再劃分。區分的結果是割裂。要麼是社會、要麼是宇宙;不是人倫日用,就是地獄天堂;或者享受今生,或者等待來世。在兩個極端都形成理論體系――科學和宗教。區分的結果是沖突,科學和宗教在西方歷來相互沖突。科學的和宗教的失敗相聯系,而宗教權威的降低又讓人感到失去了一極。於是就用科學技術代替宗教,用心理學、生理學的解釋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不過幸好除了宗教還有哲學,為人類提供了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一條比宗教提供的途徑更為直接的途徑,因為在哲學里,為了熟悉更高的價值,無需採取祈禱,禮拜之類的迂迴的道路。……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將要以哲學代宗教。這是與中國傳統相合的」。馮友蘭先生說得非常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原因。我們不能失去一極,也不能偏向一極。只要精神不要物質不行,文化革命的十年告訴我們,那不是中國人走的路。只要物質不要精神更不行,那是中國人走不慣的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和諧共存才是中國的路,也會是世界的路。
中國的思維方式(整體性)決定了中國的哲學特點(大同),也就決定了中國的藝術和科學。所謂藝術,就是表達潛意識的語言。任何事物,只要能引起人們在潛意識中的反響,就是藝術。如很平常的一句「春天來了」,如果是朋友間閑談時說的,就和在舞台說的藝術效果不一樣。前者大家在談天,所以對這句話的內涵不去體會。而後者觀眾們是在感受,他們在努力體驗揭示給他們的內心世界。於是這句話使他們想起了綠色,溫暖的土味兒的春風,綿綿的清爽的春雨,想到了生命的復甦,想到了鮮花,又憶起了花的芳香,更看到了在花叢中的美好生活。也可能想起震耳的春雷,想到與雷雨有關的雄壯的力。藝術是表達的,更是感受的。只要你去感受,生活無處不是藝術。一個微笑,一陣清風,一顆小草,一朵雲……整個自然就是最偉大的藝術,因為自然能讓人類有無盡的感受。那種說不出的感受會逼得人發狂,只覺得內心的不安,燥動,想歌唱,想吶喊,想表達,想寫而又寫不出。自然是人類的本源也是藝術的本源。一個藝術家首先是個感受家,他一切由美好和悲哀激起的內心燥動都埋在心底,但那燥動壓制不住的時候,就流露出來。這種內心的流露才是藝術。藝術家是迫不得已才流露的,實在壓抑不住了啊!然而這萬分之一的流露就足以喚起人們的內心感覺了。貝多芬曾說過「為何我寫作?――我心中蘊蓄的必得流露出來,所以我才寫作。」真正的藝術家不是「想」成為藝術家才成為藝術家的,他一定是「不得不」成為藝術家的。
藝術、科學是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
有人說中國的藝術不如西方的發達。說我們的音樂沒發展出完整的和弦和配器體系,沒有交響樂;我們的繪畫離不開山水,我們的建築不夠輝煌。一句話,我們的藝術表達能力不強。的確,交響樂更能讓人得到一種穩實的美感;在展覽廳里放一部殘廢的自行車也一樣讓人想起許多。西方藝術的感染力是肯定的。可中國藝術的「弱」是因為我們的哲學太強了,它強到不讓人表達的地步。《莊子》的《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免,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想見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馮友蘭)我們把語言也好,其它的表達手段也好,都視為純粹的工具。一旦可以不用工具就能達到目的者,最好不用。所以我們對表達方法歷來就不重視,甚至認為需要藉助工具才能表達是不夠高雅的,因為中國哲學強調大同,物我合一,他我合一。所以「我」的感受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我」感到的「你」也就感到了,何需表達呢?最好的表達就是不表達。即使是表達,也有很強的「大同」味兒。例如,同樣是以江河為題材的音樂,西方的作曲家會站在絕對客觀的立場上,向你描繪伏爾塔瓦河,萊茵河,多瑙河等的種種流態:時而平靜、時而洶涌、一處開擴、一處急轉。就好象在給我們講河的故事,從它的源頭講到心頭,中間穿插著感人的情節。也是以江河為題材的音樂,我們的作曲家則不是絕對客觀地描述,而是融合,與河融為一體,江河就是我,我就是江河。如古曲《高山流水》及現代的《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怨」,「怒吼吧!黃河」等。在古曲《高山流水》中,通過樂曲的表達,我們感到的不是河的流態,而是「我」的流態。「我」好象一滴清泉水,時而歡跳,時而周旋,時而又獃獃地望著河岸上的景色沉思。一曲終了,「我」講完了「我」的故事。我在表達「我」的感受,已分不清主觀和客觀了。因此,可以認為,中國的藝術重感受,輕表達。因此表達的方法簡朴、自然。我們認為自然已足夠我們感受的了,何必要人為呢?何況人為總是破壞自然的和諧。
在科學方面,中國哲學的「同一」性也有充分的表現。以醫學為例,中國歷來把人看作一個整體,而且看成是宇宙的,自然的對應物,是它們的一部分。整體的觀念就是功能的觀念,即只有存在功能活動時才是整體。因此,中醫里雖有心、腎、肝、脾、肺等五臟六腑之稱,但那絕不是解剖結構的名稱,而是機能單位的名稱。中醫不會告訴你心在哪兒,什麼樣兒,她對此不感興趣,所感興趣的是心臟主什麼功能。如果你一定要問,中醫會告訴你「在你身上。」言外之意「不在地上」(否定的方法)。因為按中醫的說法,講到心時,你滿身都是心,到處都有心。也許你死了,你的功能活動停止了,你的心也就沒了。
西醫講究分辨,肯定。於是他們解剖人體,把人體各個器官看個清清楚楚。肉眼不行,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他們常說「Prove it,by show it to me(用拿給我看的方式證明它)。」他們的理論多建立在結構的基礎上。他們的科學方法學以結構為主,科學家們慣於從結構出發研究功能。而我們的方法學則偏在功能,我們喜歡從功能的角度分析結構。這就不怪為什麼西方醫生學中醫針灸的時候,總想讓中醫把經絡拿出來給他們看了。他們想知道這些的「線」到底是血管、神經,還是肌肉。他們要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理解和解釋中醫,希望知道某物是什麼(肯定的方法),最好能看見摸到。這的確使中醫很為難。
中醫的理論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把人體對應上自然的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哲學所揭示出的自然運動規律,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理當遵守這些規則。於是人體的活動就是在陰陽總則下,五行的和諧作用。疾病就是陰陽五行運動的異常。用自然的陰陽校正人體的陰陽就是治療。所以,中醫的治療是療法。而西醫的理論是結構的,他們認為疾病是由結構異常引起的,於是治療就是設法彌補結構的缺陷,常常是人工的方法。理論的不同,反映在治療方法上也很明顯。在中醫,感冒的病人,根據所感的是風寒(陰)還是風熱(陽),患病的時間、程度等的不同,會用多種不同的方劑,在用葯和劑量上都可以不同。而針對感冒,西醫的用葯就簡單得多。受結構理論的影響,現在的西醫分科很細,每個臟器甚至每個病種都有特別的專家,心臟專家,腎病專家,消化系統疾病專家等。這在中醫也是不好理解的,在中醫,心和小腸相偶,又與舌有關,可怎麼分科呢?
文化「種」是由群體信息的質量決定的
所有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現在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只要去比較就會感覺到,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而所有這些差異,這些存在於各個群體之間的文化變異又是什麼決定的呢?對,是思因,又是這個莫名其妙的思因(我相信,中國人能較容易地理解思因這個概念,因為這是從功能出發的。有點類似於經絡或穴位,它是什麼?不是什麼?這對我們並不重要,關鍵是它管用。我們能用它來解釋事物,處理事物,效果不壞,管它是什麼!)在生物學中,種的形成和劃分是以生殖隔離為依據的。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原來屬於一個種的群體在地理分布上產生了隔離,或者交配繁殖的季節有了變化。總之,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使某個群體分開了,形成了兩個群體。但這種分割還沒形成「種」的差異,因為兩個群體的成員一旦相聚還能通過生殖而產生後代,即沒發生生殖隔離。如果被分離的群體獨立存在的時間長了,群體內發生了許多影響很大的變異,以至於隔離(地理隔離)著的群體「重逢」時已不能通過生殖而產生後代了。即發生了生殖隔離了,這時,人們就說新的物種形成了。生物「種」的劃分基本根據就是生殖隔離。那麼文化「種」的劃分依據又是什麼呢?我討論了半天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可什麼是區分中、西方的標准呢?是否也存在著一種「生殖隔離」機制,促成了文化「種」的形成呢?
是的。文化「種」的形成,是因為繁殖過程中出現了「生殖隔離」。在生物分類中,每個種都有它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決定這個特殊性的不是基因的形式,而是基因的內容,即不是DNA分子的組成成份改變了,DNA永遠是由鹼基、磷酸和核糖組成的,改變的是DNA分子內鹼基排列的順序。在文化遺傳中,情況類似。決定文化特殊性的不是思因的形式(思因總是物理-化學性的一個功能單位)而是思因的內容,思因的組合方式。在生物中,因為基因的形式永遠不變,所以人們才有可能通過一些技術把人的基因接到細菌、病毒的DNA上去,反之也然(遺傳工程)。在文化現象中,也同樣是由於思因的形式不變,才使我們可以通過翻譯交流不同「種」文化的思因的。但是,如果沒有翻譯,自然情況下的兩個文化群體的思因就無法交流,就象沒有先進的技術,不能進行基因的交流(種間)一樣。這表明,文化群體的劃分,應該以思因的「生殖隔離」,即不可交流性為依據。
由於文化遺傳隸屬於生物遺傳,所以文化群體的劃分和人類學中人種的劃分有很大的重疊性,也和社會學中社區的劃分有一致性。人類種群的劃分主要依據膚色、毛發等性狀的特殊性。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人種劃分的證據了。但文化群體的劃分就不是簡單的人群劃分了。當然,同一種族的人很大程度上可因享受同一種文化而歸結為一個文化群體,但兩個人群之間要有多少文化差異才能被分為兩個文化群體呢?文化的范圍很廣泛,是以服飾等風俗習慣為依據劃分群體呢?還是重疊於人類學的人種劃分?如依前者,那愛吃甜的和愛吃辣的人就得分成兩個文化群體,這就分得太細了。而後一種劃分也不能說明文化差異的問題。能夠最大程度代表文化特徵的是語言,最能妨礙思因交流而產生思因「生殖隔離」的也是語言。所以,文化群體的劃分以享用同一種語言為標準是較為合理的。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享用同一種語言,是指在群體中有可以被相互理解的信號系統。如中國的方言很多,有時南北方言差異之大,可到不能口頭交流的地步,但我們用同一種文字,所以在語言上講,我們仍是一個群體。
語言的一致並不是劃分文化群體的唯一標准。另一個重要的標準是,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是否被群體成員接受。例如,很多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說殖民國的語言,或有雙語言現象,但那是兩個不同的文化群體,因為他們抱有的價值觀不一樣,文明的程度不一樣。一句話,人群中的信息質量不一樣。因為思因的復制不僅僅以傳播者的意念為准則,每個文化群體對外來文化都有「移植免疫」反應,有排外性。所以說,我們劃分文化群體時既要考慮群體信息的質(語言的種類),又要看群體信息的量(文明程度)。文化群體就是這樣一個信息質量的統一體。它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尤其是大眾媒介的發展已把全球變為「世界村」的今天。文化信息質和量任何一方的相同都可以構成一個群體。例如,我們可以把全世界的數學家看成一個文化群體的成員,因為他們享用同一種符號體系。另一方面,也可能認為全世界的基督徒是一個文化群體,因為他們擁護同一種價值觀。以國家形式存在的行政區劃分,常常綜合了信息質量的各因素,形成一個穩定的群體。所以,最簡便、適用的文化群體劃分方法就是以國家為單位。這樣,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法律、科技、藝術等的不同就很能代表這個群體的文化特徵了。而且,受行政區疆界的限制,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各方面都受影響,產生隔閡。因為有這種文化屏障存在,一個群體內產生的文化變異不易傳給另一個群體,思因的交流就存在隔離了。
總之,群體之間存在著廣泛的文化差異,差異的本質是思因的差別,主要是思因內容的差別。差異存在的原因是存在著文化交流屏障,阻礙了文化擴散的同化作用。劃分文化群體的標準是群體信息(語言)在質量上的可交流性。
群體內的文化變異
所謂群體內的文化差異就是個體與群體間的文化沖突,就是個體對群體文化的背叛或改創。歸根結蒂,就是個體產生的新思想。當然,這是思因突變的結果。
文化產生之日起就是群體性的,因為文化的前提就是要有傳播現象,而傳播就要有傳播者和受傳者,而且傳播者也要同時是受傳者,這樣才能有傳播現象,也才能形成文化。但任何群體都是由個體組成的。所以,文化現象是群體與個體的對立統一體:兩者相輔相成,即相互沖突,又相互依賴。
從統一的角度講,群體文化就是所有社會成員共同認定的價值觀標准。它集中了所有群體成員思想的共性,因此是全社會文化的主流。沒有這個共性,人類文化就不可能形成。在形式上,這個共性首先包括人們對語言、文字元號的認可,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符號體系,相互交流以形成文化是不可能的。在內容上,這個共性又要求群體成員對符號所代表的思想有共同的理解。如果沒有這種形式和內容上的共性,人和人之間的談話就永遠是對牛彈琴。
群體文化是通過個體間的思想交流形成的,是「個體」的思想被全體成員接受後形成的。因此群體文化不是一經形成就不改變的。相反,群體文化是永遠變化著的,它既是以往文化進化的結果,也是文化繼續進化的起點。
無論是文化的進化,還是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個體思維的貢獻。個體的思想在被群體接受以前是文化的特殊性,是對群體文化的變異,是思因突變的結果。可一旦這個思想被群體承認,它就是群體文化的一部分,是共性了。
個體變異的產生,就是思因突變的產生。有關思因突變的過程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我也再補充不了什麼了。根據變異的結局或發展方向,我們可以把個體變異分為擴散性和非擴散性兩種。前者的前途光明,可以被群體採納而成為群體文化的一部分;後者則不能成為群體文化,也即個體突變的變異不能傳播出去或不被接受。至於能否傳播出去是由什麼決定的問題,如不談文化選擇的問題就解釋不清。
Ⅲ 我變成了雲 作文300字以上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在炎熱的夏天,我會為那些辛勤勞動的人們,撐起一片涼傘,讓他們在炎熱的季節中,感到陰涼。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我會在農民伯伯種地的地方,召集我的兄弟姐妹們下一場雨,讓農民伯伯們感到絲絲涼意。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我會與我的夥伴圍在高山峻嶺之間,飄在蔚藍色的天空中,為畫家們的畫板上增添一份色彩,讓人們欣賞那永恆的美麗。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我會在幽靜的夜晚,化作絲絲縷縷,繚繞著那圓圓的月亮,讓她變成一團朦朧,為夜晚增添詩情畫意。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傍晚,我要讓太陽光照耀著我,一會變成威風凜(lǐn)凜的獅子,一會,又變成一盆正在開放的紅色的牡丹花,一會又變成一群可愛的小羊羔,反正不管怎樣,我都樂意供人們欣賞。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我還會到鬧旱災的地方去,當看到乾裂的土地媽媽和奄奄一息的莊稼公公時,我連忙叫住太陽哥哥:「太陽哥哥,別在發光了,大地都被你曬的乾裂了。」說著,我用自己的身軀遮住了太陽哥哥的光亮,下了一場及時雨,啊,我彷彿看到雨水流進地里,流進莊稼里,流進人們的心窩里,我高興地笑了。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我要到處飄,到處看,游覽祖國的世界各地,把看到的景象告訴太陽哥哥和月亮姐姐,讓她們也知道祖國美好的風光。空閑時,我還會和彩虹阿姨逛商店,和星星妹妹捉迷藏,和風弟弟賽跑……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我會為我所愛的宇宙、人類,做許多事情,讓他們再也沒有憂愁和煩惱。
假如我變成一朵雲……
則會是我盜版的 呵呵 給分不 看你的情況了
Ⅳ 泰戈爾飛鳥集名言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
鳥兒願為一朵雲,
雲兒願為一隻鳥。原文是:
The
bird
wishes
it
were
a
cloud.
The
cloud
wishes
it
were
a
bird.
在這里,詩人給我們營造出一種詩的意境,鳥兒有了雲的依託,飛翔得更加自在,雲兒有鳥的穿梭,更顯生動;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便是我,我便是你,圓融無間。鳥變雲也好,雲為鳥也好,只是身份的暫且互換,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大自然便是這樣一個和諧的整體。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獨特感悟和心靈自在飛翔的渴望。
Ⅳ 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
答:你是對的。鳥兒和雲都願意成為對方一分子或為對方做點什麼,不是回單方面的。所以答理解成單方面的關懷是不妥當的。至於分數,因為沒有偏題,基本分數是沒問題的。這個題目很有詩意,所以如果語言流暢且較為優美,應該是高分。
Ⅵ 小馬寶莉六主角和三位公主個人介紹
《小馬寶莉中文版》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一、主角
1、TwilightSparkle(紫悅/暮光閃閃)
昵稱:TS,暮暮
性別:女
生日:1月6日
星座:摩羯座
種族:獨角獸→天角獸(S3E13)
寵物:公貓頭鷹 Owlowiscious(奧羅威)
介紹:
薰衣草紫身體、深藍色加紫和玫紅色鬃毛、寶石紫色眼睛的小馬。Cutie Mark為一顆粉色六角星裡面有白色的大六角星,被五顆白色小六角星包圍的印記。
在Princess Celestia的天才皇家獨角獸魔法學院就讀,學習魔法知識。認真、自律、有常識,管理能力極佳,喜歡閱讀書籍,懂得多數小馬都不懂的歷史和傳說,魔力十分強大,可以使用許多強力的魔法,從幼駒時代已經表現出驚人的魔法天賦。
在入學考試的時候因為Rainbow Dash的彩虹音爆而魔力暴走成功孵化出龍蛋而被Princess Celestia發現她的魔法潛力,才將她收為直屬學生。
因Celestia派遣其至Ponyville監督夏日祭典的工作,在過程中認識許多新朋友,並且利用友情的魔力解決了Nightmare Moon的事件,至此之後便接受Celestia的指示,留在Ponyville通過日常生活學習一些道理,被要求每周寫一封信匯報。身旁有一隻紫色小龍Spike,在Twilight小時候參加學院的入學考試時被孵化出來,之後一直伴隨在其身邊當其助手,負責寫信、寄信的工作。
在S3E13中因完善了Star Swirl the Bearded的咒語被賦予了翅膀成為天角獸,S4E26中被授予稱號"Princess of Friendship(友誼公主)"。在S6E1中,Twilight 已經當上了Flurry Heart的姑姑,並成為Starlight Glimmer的友誼導師。在S8E1、2開設了友誼學院,學生有各種種族。
2、RainbowDash(雲寶/雲寶黛西)
昵稱:RD,黛西
性別: 女
星座:白羊座
種族:飛馬
寵物:公陸龜 Tank(坦克)
介紹:
天藍色身體,彩虹色鬃毛,瑰紅色眼睛的小馬。Cutie Mark為一朵雲下面有一道彩虹閃電。
外向、勇敢、愛笑、愛惡作劇,有些男孩子氣。飛行時尾端會拖著一道彩虹,另外就算不用翅膀奔跑速度也很快。與Scootaloo有著姐妹般的情感。可以用超音速飛行產生sonic rainboom(彩虹音爆),不喜歡做任何的美容與保養(但第六季做了一次修蹄)。在S6中成為閃電天馬隊員。和Pinkie Pie是一起惡作劇的好友。
在小時候為了幫Fluttershy而跟其他的飛馬比賽飛行,並使出彩虹音爆。如果她當初沒使用出sonic rainboom的話其他五隻小馬就不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Cutie mark出現的契機為"忠於自我"。
狂熱地崇拜無畏天馬(Daring Do)
3、AppleJack(蘋果嘉兒/蘋果傑克)
昵稱:AJ,阿傑
性別:女
星座:獅子座
種族:陸馬
寵物:雌犬 Winona(薇諾娜)
介紹:
橙黃色身體,金色鬃毛,翡翠綠眼睛,頭戴牛仔帽小馬。Cutie Mark為三顆蘋果,是第一代罕見的元老小馬。
後蹄的力氣比前蹄大,會用套索做特技,擅長運動,很喜歡蘋果,會做各種蘋果料理。AppleJack的家庭成員姓名幾乎都與蘋果有關,在甜蘋果園工作,養了一些會說話的動物。和Apple Bloom關系很好,束起來的尾巴可當作球棒或刷子用,隨身攜帶套索。
Apple Jack 小時候非常嚮往都市生活,因而借住在遠方的親戚家,但是她發現都市的生活不適合她,直到看到Rainbow Dash發出的彩虹音爆之後才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此時她的Cutie mark就出現了。Cutie mark出現的契機為"對自己誠實"。
4、Rarity(珍奇/瑞瑞)
昵稱:RR
性別:女
星座:處女座
種族:獨角獸
寵物:雄貓 Opalescence(歐泊/澳寶)
介紹:
白色身體、藍紫色鬃毛、寶藍色眼睛的小馬。Cutie Mark為三顆菱形藍寶石。
擅長精細蹄工藝與服裝設計,是一位流行設計師。嚮往中心城,希望自己能嫁給貴族成為上流名馬,擁有自己的服飾店。喜歡幫其他小馬穿搭她自己設計的服裝,有潔癖,無法忍受凌亂或骯臟的事物,但是必要時不介意弄臟自己。淑女,社交女王,總試著讓自己成為注目的焦點。
Rarity 在小時候為了學校表演的服裝而煩惱時,她的角運用魔力將她帶到一塊岩石前。正當她質疑角為什麼帶她去找一顆普通的岩石的時候,岩石被sonic rainboom的震波給震了開來,露出裡面埋藏的寶石。就在Rarity大方地將這些寶石用在道具服上面時她的Cutie mark就出現了。Cutie mark出現的契機為"對他人慷慨"。
5、Fluttershy(柔柔/小蝶/芙蘿珊)
昵稱:FS
性別:女
星座:雙魚座
種族:飛馬
寵物:非常多,不過最常跟著她的是一隻名叫Angel的公兔,家中養了很多小動物,通常是受傷或生病而被她帶回來照顧的。
介紹:
米黃色身體、淡粉色色鬃毛、藍綠色眼睛的小馬,長相漂亮,個性膽小、內向、善良,說話總是很小聲,聲音甜美。Cutie Mark為三隻粉紅翅膀的蝴蝶。
小時候非常不擅長飛行,在Rainbow Dash為她 而舉辦的飛行比賽中不慎掉落到Ponyville附近的森林。在這里她很快就發現了自己善於並喜歡跟小動物接觸,她的Cutie mark就出現了。Cutie mark出現的契機為"對他人釋出善意"。居住在Ponyville邊界的地方。
6、PinkiePie(碧琪/萍琪派)
昵稱:PP,神駒
性別:女
星座:雙子座
種族:陸馬
寵物:公鱷魚 Gummy(嘎米/軟糖)
介紹:
粉色身體,桃紅色鬃毛、天藍色眼睛的小馬。Cutie mark為兩顆藍氣球夾帶一顆黃氣球。
十分積極樂觀,是六隻小馬中的開心果。個性開朗、活潑、積極、樂觀,擅常滑冰,喜愛惡作劇和唱歌,劇中大部分的曲目都是她自編自唱的,有著超乎常人的精力,走路總是一跳一跳的,喜歡甜食,喜歡粉紅色,擅長製作甜點,而且口味獨特,認識所有Ponyville的小馬。
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舉辦派對,擁有秘密武器"派對大炮",轟一下就可以瞬間把場地布置成派對。有時會穿著不知道從哪邊來的cosplay服裝出場。可以以近乎瞬間移動的方式到達任何地方,還精通各種樂器,有很強的第六感,可以預知即將發生的事(S1E15),甚至能打破所謂的"第四道牆",因此獲封"神駒"稱號。
相當害怕寂寞,在S1E25時以為大家都不理她時失望的頭發都垂了下來,並且開始出現一些精神異常的舉止。頭發代表著她的精神狀態,變成直發時心情值會下降,在bronies 之間通常用她的本名Pinkamena 來代表她的黑化狀態。有特異功能。
小時候Pinkie Pie 的家庭是在死氣沉沉的採石場工作,過著十分枯燥乏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看到Rainbow Dash使出的sonic rainboom後使決定要改變現況。在用派對重拾她家人們的笑容後她的Cutie mark就出現了。Cutie mark出現的契機為"歡笑"。
她的全名叫Pinkamena Diane Pie(萍卡美娜·戴安·派),是極少數出現全名的小馬之一。
二、公主:
1、Princess Celestia(宇宙公主/塞拉絲蒂婭公主)
昵稱:大公主/Celie(塞莉)/tia(提婭)
性別:女
星座:天秤座
種族:天角獸
寵物:鳳凰 Philomena(菲洛米娜/菲拉美娜)
妹妹:Princess Luna(月亮公主/露娜公主)
簡介:
有淡粉白色身體,暗彩虹色流動鬃毛(鬃毛最開始為純粉色,因使用和諧之元變成彩虹色),紫粉色眼睛,頭戴金色鑲紫色寶石皇冠的小馬。Cutie mark為一個太陽。
至高無上的存在,既是神也是君王。體形比一般小馬還要大得多。魔力十分強大,並且精通各種魔法,擔任天才獨角獸學園的校長和教師,Twilight的導師。
和妹妹Luna負責整個Equestria的日夜運作,後妹妹Luna因為不滿現狀而變成nightmare moon(囚夢之月/夢魘之月),Celestia使用了Elements of harmony的魔法將她囚禁在月球上一千年,並同時承擔日月交替的職責。在Twilight和她的朋友們幫助下,Luna回到了姐姐身邊,一起治理Equestria。
雖然貴為王族的身分讓人敬畏,但其實她相當溫柔美麗,一點也不嚴厲,甚至還有些淘氣(Molestia是同人設定,並非官方)。喜歡吃蛋糕,因為在報紙上的照片似乎有些不雅(S2E23),被同人設定成吃相難看,實際上她只是被閃光燈所嚇到了。總是努力試著建立親民的形象。
因相中Twilight Sparkle的魔力而將她收為直屬徒弟。給Twilight許多特權,探望Twilight常常御駕親征小馬鎮,常指派Twilight代表皇家去執行任務。
2、Princess Luna(月亮公主/露娜公主)
昵稱:Woona
性別:女
星座;天蠍座
種族:天角獸
寵物:負鼠(小馬寶莉官方漫畫)
姐姐:Princess Celestia
簡介:
有深藍色身體,天藍色星空般飄逸流動鬃毛(最開始是純藍鬃毛,後變為星空色),青藍色眼睛,頭戴黑色皇冠的小馬。Cutie mark為一輪彎月,臀部的黑色是自帶的顏色。
在首度以月亮公主的身分出場時體型同於其他小馬,但是在S2E4再度出場後身型高大。
最初和姐姐Ceiestia一起司掌日月的交替,但由於小馬都在夜間就寢造成的孤單轉化為嫉妒而被黑暗力量掌控成為Nightmare Moon(夢魘之月),後被囚禁在月球。一千年後被Twilight等六隻小馬用Elements of harmony凈化,再度回歸姐姐身旁。
說話方式用皇家口音,出場與台詞都相當少,人氣卻相當高。夢境的管治者,有時會來到其他小馬的夢中,幫助小馬面對惡夢。
3、Princess Cadance(音韻公主/韻律公主)
性別:女
星座:水瓶座
種族:天角獸(原種族為飛馬)
簡介:
Celestia以前的學生,淺粉色身體,淺金色、紫色、玫紅色三色相間鬃毛,淺紫色眼睛,頭戴黃色鑲紫色寶石皇冠,美麗溫柔。Cutie mark為鑲金邊的水晶愛心。
在S2E25時與Shining 結婚,婚禮上被Queen Chrysalis裝扮成她的樣子並把她騙到婚禮現場底下的岩洞里,被Twilight 救出,與丈夫用愛的力量把Queen打敗。在S3E1,2又和Twilight一起打敗了黑晶王,和Shining Armor成為水晶帝國的守護者並治理帝國。
Ⅶ 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全文
這是泰戈爾飛鳥集里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全文了……飛鳥集里都是一句話一句話的,很有深意~
Ⅷ 《飛鳥集》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什麼含義
泰戈爾的詩,通常有著很多不同的理解.可以是愛情,可以是純粹的自然. 按照泰戈爾自己一貫的思想表達,這句詩,表達的是美好的希望.泰戈爾用鳥伴雲,雲伴鳥的
Ⅸ "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賞析
出自《飛鳥集》。《飛鳥集》中表現了深層的精神追求—愛與和諧的宇宙終極原則或神,描繪自然萬物的靈(神)性相通,有機一體,展現人與自然、愛與神的親密無間、交互融溶,歌贊生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從而生成了豐富雋永的人生哲理。
在這里神、自然、人與愛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了,詩人追求人與神的合一、愛與神的關系、以及神與自然的統一,渴望與神「完全合一的形象顯現」,也就是要達到有限生命與無限生命的統一,就是要達到人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為此,詩中揭示,人必須完善自己的人格,要在「思想中摒除虛偽」,要驅走心中「一切的丑惡」,並且只能在「愛」中,在「愛的服務」中與神結合。詩人在詩篇中表達了人生的奉獻與人生意義的追求,使詩篇充滿著生機。
由於詩人的生命哲學並不完善,在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生命最終統一問題上,顯得無能為力,只好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泛愛論」來求得統一,求得人生的圓滿,求得社會理想的實現。
(9)變異為一朵雲擴展閱讀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十分注重對自然的描寫,一隻鳥兒、一朵花、一顆星、一個雨滴、也都具有人性與生命力。他熱愛整個大自然。他認為人類情感和自然力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或自然融入人類的感情,或人類的感情融入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凈化自己的生命。
自然不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而且還積極的協助我們抹去人類生活中一切分離的痕跡;情人可能會分離,而這種分離將淹沒與在陽光里歡笑的綠草和繁花之下。讀了他的作品,便令人覺得宇宙的活動和人生的變化是有意義的,是快樂的,便給人以無窮的勇氣。
Ⅹ 我想變成一朵雲的作文300字怎麼寫
假如我是一朵雲
在藍藍的天空上,我在自由地飛翔,突然風姐姐來了專,她笑眯屬眯的對我說:「小雲朵我帶你去玩好不好」。我爽快的答應了。
她帶我穿過了高大的樹木,突然一直小鳥飛了上來咬著我的裙子說:你的裙子真好看,白白的,軟軟的,我真想在上面好好的睡上一覺。我連忙說:不行不行你太重了,我馱不起你,除非,除非你變成一滴水。不行不行,如果我變成了一滴水媽媽找不到我會著急的。小鳥連忙說。
多麼懂事的小鳥呀,當我想追上去玩的時候,風姐姐過來了,她告訴我有一個地方乾旱的很,你可不可以和起它的雲朵一起下一場傾盆大雨,好呀,我最喜歡幫助人了。我開心的答應了。緊接著風姐姐的袖口一揮我和其它的雲朵擠在一起越擠越多,嘩的一聲,我們變成了一滴滴的小雨,那裡的人們歡天喜地的迎接我們,嘴裡還叫著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一覺睡醒才發現原來是一場夢,那我多希望這一場夢是真的,因為當雲可以滋潤土地,也可以幫助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