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楊貴妃

七夕楊貴妃

發布時間: 2022-07-07 15:48:37

『壹』 楊貴妃為何能得到唐明皇的寵愛

楊玉環貌若天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她除了擁有絕世的容貌,還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是一個才貌雙全的美人。但美中不足的是,楊玉環身高1.64米,體重卻138斤,要是在現代,這種又矮又胖的身材是不討男人喜歡的,然而生在唐代的她,卻寵冠後宮,集三千寵愛在一身。

楊玉環,公元719年出生在山西永濟室韓陽鎮獨頭村,她的父親是蜀州司戶楊玄琰,雖然她算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官宦人家,但她的母親剛生下她就撒手人寰了,父親不久也抑鬱而死了,父母雙亡的楊玉環被叔父收養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楊玉環長成了傾國傾城的少女,而且能歌善舞、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楊玉環憑著她出類拔萃的才藝以及絕美的容貌,在16歲時便嫁給了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二人婚後琴瑟和鳴、想當恩愛。但好景不長,當她的婆婆武惠妃死後,她便被唐明皇看上,從此胖嘟嘟的楊玉環便開始走上寵愛萬身的貴妃之路。

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

據史料記載,有一次楊貴妃心血來潮想吃荔枝,唐明皇便命人快馬加鞭從廣東把荔枝送往長安,廣東到長安路途1723公里,唐明皇為了楊貴妃能吃到荔枝,不惜跑死多匹駿馬,千里迢迢只為博美人一笑。

相傳,有一年七夕節,二人在長生殿里遙望牛郎織女星,許下了「生生世世都願成為夫妻」的誓言,詩人白居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寫的便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感情。此外,楊貴妃得寵後,她的家人全都陞官發財了,可見唐明皇愛屋及烏,對楊貴妃非常迷戀。

楊玉環又矮又胖,為何還能得到唐明皇的寵愛,小編以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楊玉環不僅擁有絕世容貌,還和唐明皇死去的武惠妃相似。人最珍惜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東西,在唐明皇心裡,楊玉環曾是自己的兒媳婦,可望而不可及,沖破種種世俗偏見,才抱得美人歸。而武惠妃和他陰陽相隔,再無可能相見,恰巧,楊貴妃與武惠妃有幾分相似之處,所以唐明皇在擁有楊貴妃的同時,也等於擁有了已逝的武惠妃。

第二個原因:楊玉環與唐明皇興趣相投,二人都很喜歡音樂與舞蹈。楊玉環自小便能歌善舞、還會敲打各種樂器,是當時宮廷里出色的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後宮里是較為鮮見的。而唐明皇也對音樂、舞蹈有很深的造詣,二人一拍即合,如遇知己。既是夫妻、又是紅顏知己,這也是唐明皇寵愛楊玉環的原因之一。

第三個原因:楊玉環性格時而溫婉可人、時而熱烈大膽,可以是唐明皇賢淑的妻子,也可以是他神秘的解語花。她把唐明皇當成一個男人,當成自己的丈夫,而不是權傾天下的帝王,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妻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貴妃。她可以像小女孩一樣,調皮地摸他的頭發,揪他的胡須,向他撒嬌耍賴,生在帝王家的唐明皇對於這種真摯的感情是非常嚮往的,剛好楊玉環能給他這份感情。

可惜「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安史之亂中,年僅38歲的一代美人楊玉環在馬嵬坡香消玉殞,只留下老淚縱橫的唐明皇抱著她的畫像度過殘生。

『貳』 如何評價唐玄宗和楊玉環

一個本很有作為的明君,卻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並占為己有。從此帝王沉迷於女人香,不僅荒廢了朝政,還引起了安史之亂。雖沒有斷送一個朝代,但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衰落。所以人們都咒罵楊玉環,是第二個蘇妲姬,禍國殃民,從此「紅顏禍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責任的最好借口。
但當我真正面對《長生殿》時,被震驚了,也讓我有了很深的思考。不管我的觀念是否成熟,我還是壓抑不住要傾訴的慾望。
「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笑人問兒女悵緣怪,無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幸.總由情至.先聖不曾側鄭衛,吾濟取義翻宮傲。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情」確實是《長生殿》與眾不同的地方,白居易和白樸筆下的李楊愛情故事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並以同情的態度贊頌了他們的愛情悲劇,但洪升卻以歌頌生死不渝的愛情作為基本主題。這就使人看過更多的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楊貴妃,看待揚李之間的感情,看待安史之亂。
楊、李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的。尤其是楊玉環.可謂達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頌了他們美麗而崇高的靈魂,歌頌了他們愛情的勝利」。從對李、楊各自態度的描寫上看,這種愛情理想便是「真摯專一」,「富於犧牲精神」,「不太重視生活享受、物質慾望」,「至死不渝,超越生死」。但與此同時,作者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勸戒統治者,昭明窮奢極欲必禍敗隨之,反對縱欲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表現興亡之嘆,寄寓了深層的愛國情感。
愛情是沒有對錯的,但愛情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起的,平頭百姓什麼都沒有卻可以擁有愛情,帝王什麼都有卻不能選擇愛情。江山、美人歷來是每個帝王所讓人羨慕的,他們應該是最幸福的,但擁有美人不代表擁有愛情,當帝王真正遇到自己所心儀的摯愛時,往往又不得不舍美人,要江山,試問有多少帝王是可以「愛江山,更愛美人」呢?
唐明皇就是這樣的尷尬的帝王,曾經締造的輝煌功績在與楊貴妃的纏綿愛情中灰飛湮滅,但最終為了江山和自己,舍棄了愛情。唐明皇是風流天子形象,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本就是宮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愛情。而這種宮廷式愛情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殘酷性、剝削性、脆弱性和政治性。這充分表現在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楊貴妃對唐明皇的痴情及他們愛情的最後結局上。但盡管如此,作者對李、楊愛情的描寫在贊揚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頃。並且頌揚愛情的主題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從全劇著眼,李楊的愛情生活和愛的心緒心靈占據了重頭,全劇共五十齣,寫情的筆墨達三十齣,尤其是下半部,刻意繪寫李隆基對楊玉環的追憶、思念和尋覓,寫出他的「但教心似金鈾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過程。
在《長生殿》里,李、楊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因而讓人看了「獨愴然而淚下」。
首先在「定情」「春睡」兩出,李楊二人還談不上有什麼愛情,李隆基此時對楊玉環只是欣賞她的姿色美麗,所謂「庭花不及嬌模樣」、「愛他,紅玉一團,壓著鴛帳側卧」之類的詞句都是對她體態的贊賞,對她姿色的留連。楊玉環對李隆推也停留於對聖恩浩盪的感激而已。從「獻發」到「絮閣」是他們愛情的自覺意識和發展階段。第三者的介入,使李楊二人產生矛盾,楊玉環被遺回家,分離後,他們卻共同識到,誰也離不開誰了,一個剪斷青絲寄上真情,一個是躁怒異常心緒不獷愛情終於超越了體態姿色的艷羨階段。在此基礎上,楊玉環更加要求李隆基對她愛份專一,不允許介質的摻入,於是便有了「絮閣」一場鬧騰,李隆基也因此對楊玉環更加一往悄深。與此同時,「制譜」「偷曲」「舞盤」等出又寫出他們才藝卜的棍互了解知甲萬愉佩,賦予了他們天情更具體的內涵。
貫穿《長生殿》全劇50出的這種愛情達到最高峰的場面之一,也就是在作為標題採用的長生殿,唐玄宗和楊貴妃於七夕之夜向牛朗織女雙星發誓要永遠相愛的第22出《密誓》。—當時是天寶十載,七月七日夜晚,在驪山華清宮的長生殿.楊貴妃正流著眼淚向夭孫乞巧。當突然出現在那裡的唐玄宗間她流淚的原因時,楊貴妃答道:「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夭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因此.受了感動的唐玄宗就發出了山盟海誓,說:「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夭長地久有時盡,此誓綿綿無絕期」 愛情之花終於完全綻放。這兩個人發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織女雙星看到了,雙星見唐玄宗如此神情,就打算讓他做人間情場的管領。不過,此時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劫難(楊貴妃馬巍之死)將近,假如經過這場考驗而唐玄宗仍能誠篤如初,那麼那時候兩個人完美團圓,已成為愛情的邏輯必然。
《埋玉》一出是既《密誓》一出後,又一個高潮。這出戲是表現經「七夕盟誓」之後締成了「精誠不散,終成連理」的情緣的李隆基與楊玉環面臨生離死別的一場考驗。以前的很多作者都把這寫成了唐明皇為自己的生而舍棄楊貴妃,楊貴妃怕死而求生。但在《長生殿》里,洪異筆下的李隆基、楊玉環在「馬巍事變」中的表現則大不相同。先是救駕的禁軍將專權召亂的楊國忠殺了,後又提出「不殺貴妃,誓不救駕」這一要求,這時李隆基面對陳玄禮為楊玉環作了辯護,並向陳玄禮傳旨要他對「懲狂言沒些高下」的啟駕禁軍進行管束。可是陳玄禮面對嘩變的六軍也只能自嘆無力進行彈壓。在這一危急的情況下,楊玉環主動請求李隆基割愛:也,「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願甘罷,殘生願甘罷! 」「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只一句傷心話……」。而這時候的李隆基則表示「決不肯拋舍」楊玉環,甚至下決心「拼代你隕黃沙」:「妃子說那裡話!你若捐生, 膚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 甚!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舍你也 」「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隕黃沙。」 面對李隆基「一繼裝聾啞」、「拼代你隕黃沙」的錯誤想法,楊玉環再一次主動要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李隆基在楊玉環一再主動提出「望賜自盡」的情況下,不得不將楊玉環割恩正法,成全她的心願,但一句「百年離別在須臾,一代紅顏為君盡」,「當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比梨花、梨花」的悲痛感嘆中,我們看到不僅是唐明皇的心碎了,所有能懂「情為和物」的人,心都一起痛了。
唐明皇在失去愛人之後,真摯的不可抑制的愛情愈益強烈地從他的內心流瀉出來。《聞鈴》、《哭像》、《雨夢》等出,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明皇對貴妃的思念。而楊玉環死後,她的鬼魂在冷釋荒垣中,在蒼煙寒月里飄盪,「一想一涕零」地追憶生前和明皇的歡情密意,忍受著不能再回到明皇身邊的懲罰,她認識到自己的「立逼投緝」是自己造成的。於是她向天哀悼,懺悔自己的重重罪惡,認識到「兄弟姐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但盡管她什麼都悔,卻獨獨不悔對唐明皇的一片痴情,並說:「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萊座的仙班,只願還楊玉環舊日的匹聘!」(《情悔》)《補恨》一出表示「倘得情絲再續情願滴下仙班。」仙界不由感嘆她「是兒好痴情也」(〈神訴〉)。於是替她考驗李隆基是否值承受她的一片痴情在玄宗以他的「精誠相思和極度痛悔證明自己並非『薄悻男兒輩』時仙界才因他們『兩下真情,合是一對』而使之『永得成雙」,李楊歷盡劫難,愛的力量使他們經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驗,終於「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重圓))。
我想說的是:人們贊美愛情,並不因為其給人們了什麼社會功利,而是感動於那種超凡脫俗的美感。比如人們之所以歌頌弄玉和蕭史、韓憑夫婦、梁祝等人,並不因為他們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社會功利,而是因為他們纏綿徘側、頑艷凄麗的摯愛深情給人們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貼;而受蜀人歌頌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張賽,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者蔡倫、畢升等人,卻也並不見他們在愛情婚姻上有什麼特別動人之處。因此,愛情評價和社會功利評價是兩回事。
所以,不能因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及楊姓外戚和以他們為代表的上層的奢靡、醜陋的生活,就否定他們之間的真情。更何況,並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有真情存在而造成對社會的危害,恰恰相反,悲劇的根源是特殊身份而使他們的愛情中必然地摻進了許多雜質,以至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催化劑。也就是說,帝妃的身份斷送了他們的塵緣。洪升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長生殿〉里使得這一對有情人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最終在仙界實現了他們的誓言「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結為永世夫妻。

『叄』 七夕的來歷關於誰的為什麼叫七夕呢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關於牛郎和織女的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牽牛星和織女星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肆』 作為寵妻狂魔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是如何過七夕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都是一段傳奇,作為一場不倫之戀,在當時有很多人反對。那是個封建的社會,遵守倫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更何況是一國之君。但是誰又敢吱聲呢。唐玄宗真的很愛楊玉環,哪次楊玉環過生日唐玄宗不是驚天動地地操辦。七夕更是個及其特殊日子,唐玄宗自然不會那麼簡單了事,大操大辦,就為了逗楊貴妃一笑。

但是要是換個角度來看,楊玉環真的是很幸福的了,她也挺令人羨慕的。一生中能遇見唐玄宗這樣把自己當成掌中寶的男子,也算是死而無憾了。

『伍』 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

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內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容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 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陸』 楊貴妃在唐詩中的形象

楊貴妃是唐代詩人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唐詩中楊貴妃形象主要有三種:一是惑君亂政的禍根,紅顏如禍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認為她是一個無辜弱者;三是將其和玄宗的感情戲劇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唐詩中的楊貴妃形象是復雜的,楊貴妃形象的這種復雜性是由社會歷史狀況和詩人思想認識的變化引起的。

【關鍵詞】 唐詩;楊貴妃;形象;演變

楊貴妃是唐代詩人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她的天生麗質、國色天香,她與政治的緊密關系,都很受詩人的關注。陳寅恪先生說:「唐人以太真遺事為通常練習詩文之題目,此觀於唐人詩文集即可瞭然。」涉及楊貴妃的唐代詩歌有180多首,在這些作品中傾注著詩人對她的不同感情,使她由歷史走入文學,由歷史人物演變為文學形象。唐詩中楊貴妃形象主要有三種:一是惑君亂政的禍根,紅顏如禍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認為她是一個無辜弱者;三是將其和玄宗的感情戲劇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唐詩中的楊貴妃形象是復雜的,楊貴妃形象的這種復雜性是由社會歷史狀況和詩人思想認識的變化引起的。

一、紅顏禍水

《舊唐書》:「嗚呼,女子之禍於人者甚矣……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乃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就像正史一樣,這種認為楊貴妃為禍水、玄宗因寵愛楊貴妃而荒淫誤國傳統觀念潛移默化並深深地烙在唐代詩人的思想中。如杜甫《北征》這樣寫道:「奸臣竟葅醢,同惡隨盪析。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1]《國語》中有關妲己以及褒姒的記載成為女色誤國的經典故事,作者認為楊貴妃同妲己、褒姒一樣,都是紅顏禍水。劉禹錫《馬嵬行》對楊貴妃也有同樣的看法:「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2]作者認為楊貴妃是禍國殃民的「妖姬」。再如羅隱《馬嵬坡》:「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3]這兩句不難看出詩人認為楊貴妃是傾覆國家的罪魁禍首;鄭畋《馬嵬坡》則將批判矛頭直指楊貴妃,而為唐玄宗開脫罪責: 隨著楊貴妃之死,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恩愛也已消亡,國家政權卻出現了更新局面,詩作的批判鋒芒直指楊玉環,認為她就是禍害國家的女子

『柒』 楊貴妃真的被唐玄宗賜死了嗎

楊貴妃(719~756年),名玉環。據說其美貌如花,通曉音律舞蹈。初為唐玄宗之子壽王妃,後得玄宗喜愛,天寶四載(745年)封為貴妃。因其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其兄姐皆顯貴,堂兄楊國忠把持朝政。755年安祿山叛亂,楊貴妃與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軍誅楊國忠,並請玄宗賜其自盡。縊亡。一說其以替身代之縊,其逃向了東瀛。

農歷七月除七,俗稱七夕。這一夜月上柳梢,已是夜深人靜,遠處傳來打更的聲音。沿著曲折的小徑,有一隊宮女捧著香盒瓶花等前行,待到了內殿的庭院,早已有內侍張好錦幄,擺開案幾。唐玄宗令宮女退下,親自添香盒,焚龍涎,爇蓮炬,燭光在煙篆氤氳中忽明忽暗。月亮的銀輝灑在漢白玉的石階上,夜空深邃高迥。

楊玉環斜倚著玄宗,低聲說:「今夜雙星,渡河相會,真是一件韻事。」

玄宗道:「他雙星相會,一年才一次,不及朕與妃,可以每時每刻相守。」

楊玉環卻無端地落下淚。玄宗十分心疼,替她拭去淚水,問她為什麼事而感傷。楊玉環道:「妾想那雙星,雖然一年只是一會,卻是地久天長,年年皆有今日,而妾與陛下,恐怕不能似他們那樣長久。」

玄宗道:「朕與妃生同衾,死同穴,這難道不是長久么?」
楊玉環黯然道:「長門孤冷,秋扇拋殘,妾每閱前史,心中多有凄惻。」

玄宗急道:「朕不是如此薄倖之人,今夜可對雙星起誓——」說著便攜住楊玉環的手,同至案幾前,拱手作揖道:「雙星在上,我李隆基與楊玉環,情似海深,願生生世世,永為夫婦。」

楊玉環亦斂衣道:「願如誓言,若有違此盟,雙星作證,不得令終。」接著她側身握住玄宗的雙手道:「今夕密誓,妾死生不負。」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令人們千年難忘,白居易《長恨歌》里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寫的就是七夕月夜李楊盟誓的愛情故事。

這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裡的楊玉環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的蜀州,據說出生時胳膊上就有一枚玉環。她的父親楊玄琰曾為蜀州司戶。玉環幼年時父親亡故,她寄養在洛陽叔父家。開元二十三年,嫁與壽王李瑁為妃。從名分上說原是玄宗的兒媳婦。這時玄宗最寵幸的武惠妃剛病死,玄宗陷入深深的哀慟與孤寂中,喜怒無常。近臣高力士進奏說壽王妃楊氏姿色無雙、傾國傾城,長得頗似惠妃。玄宗便叫高力士傳旨宣召楊妃入溫泉宮,他想親自看一看。這一看不要緊,此時已正是黃昏,蠟燭搖曳著紅茫茫的光,石階上月輝沉彩,只見楊妃肌態豐艷,顧盼生情,眉不描而黛,發不漆而黑,頰不脂而紅,唇不塗而朱,果然是沉魚落雁,玄宗一下子不能自已。當下命她寬衣解帶,沐浴華清池。玉環脫去衣衫,黑發如雲,肌膚照雪,在氤氳的水汽中帶著一絲疲憊,更覺嬌媚無限。沐浴後設宴,楊妃侍坐右側。玄宗婉轉地問楊妃會些什麼技藝,楊妃答淺曉音律。楊妃吹的玉笛清音逸韻。惹得玄宗不可名狀,親斟美酒三杯。楊妃逐杯飲後,臉頰泛紅,愈加明艷不可方物。玄宗贈楊妃一副金釵鈿盒,楊妃含羞接過,玄宗順勢捏住她的手,覺得滑膩且柔弱無骨。這一拉住就再也不放開了,兩人不停喝酒,乘著酒興攜手入內,在床帳里便魚水同歡,遲至日上三竿,玄宗還不願起來。面對楊玉環年輕的赤裸身體,玄宗覺得自己也彷彿年輕了幾十歲,楊玉環依稀有當年武惠妃的影子,但更多了些野性和放盪,而這正是玄宗從不曾感受過的。

『捌』 怎樣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唐玄宗與楊貴妃傳奇性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中國歷史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寫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長恨歌》便是一例。確實,唐玄宗「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與楊貴妃相互依戀、執著專注的恩愛之情,在中國歷史帝後之間是絕無僅有的。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死了以後,玄宗整天鬱郁寡歡,十分頹喪。後宮數千人中,又沒有一個中意的。最為貼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宮尋覓,在壽王府見王妃楊玉環花容月貌,蓋世無雙,立即稟報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楊玉環接到臨潼溫泉宮。一見果然姿質豐艷,而且能歌善舞,聰穎過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懷頓開。他已不顧什麼老公公娶兒媳婦了,禮義廉恥已不復存在,先將楊玉環度為女道士,賜號「太真」,收入後宮受用。其時唐玄宗56歲,楊玉環剛22歲。唐玄宗娶壽王妃楊玉環,在今人看來無疑是父奪子媳的丑聞。然而一位君臨天下的帝王想佔有自己所愛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於帝王也要標榜「仁義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過了5年,在天寶四年(745年)的8月,才冊封楊太真為貴妃。從此,玄宗把後宮其他妃嬪統統丟在一邊,天天守著楊貴妃,形影不離,百官宴會,朝廷大典,無不把貴妃帶在身邊。為了討好楊貴妃,玄宗專為貴妃製造錦綉的工匠,竟達七百人,還在驪山的華清池專為她開辟了溫泉浴場。貴妃生於四川,愛吃荔枝,為取悅貴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興師動眾派人從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驛馬晝夜不停地傳遞,運到長安時色味不變。總之,自從得了楊貴妃,玄宗心中之愛,皆被貴妃占盡,正如《長恨歌》所雲:「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如春。」玄宗對貴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貴妃的傾城姿色固然是一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戀音樂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詣極高。而貴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對音樂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賦。這顯然是她成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溫泉宮初次召見貴妃時,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楊貴妃似乎有先天的感受,當即起舞,如仙女飄逸,極盡其美,使唐玄宗大為高興。之後,玄宗常令貴妃跳《霓裳羽衣曲》,自己還親手操鼓,在一旁伴奏。可以說,玄宗與貴妃在一起盡歡,最經常的形式,莫過於歌舞音樂了。不過,唐玄宗畢竟是個帝王,他可以獨占楊貴妃,但不會讓楊貴妃獨占自己。而貴妃涉世未深,一時妒起,難免要產生齟齬。有兩次曾惹得老皇帝發起火來,以忤逆之罪,立即把她趕回娘家。但玄宗心中所愛,已非貴妃莫屬,所以每次又都是他授意把貴妃召回。當貴妃第二次被譴出宮後,哭得猶如淚人,而玄宗也是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愁眉不展。高力士看透了玄宗的心思,遂請賜御膳與貴妃以示道歉。貴妃見高力士來,即傷心地剪下一綹青絲,托高力士奉上以表「忠誠」。玄宗見物思情,於是兩人又一次破鏡重圓。從此,玄宗與貴妃情愛彌篤,更加難分難舍。相傳,有一年在華清宮的長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節,唐玄宗和楊貴妃避開眾人在這里仰望牛郎織女二星,雙雙跪拜,發下誓言:「人壽難朝,但願我們世世生生,永為夫妻!過了今生,還有來世!」詩人白居易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長生殿之約,寫下了永恆不朽的詩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這種感情,在歷代帝後間是罕見的。封建帝王的任何婚姻,都要帶上封建政治的烙印。隨著楊玉環的受寵,楊妃的兄弟封侯拜相,三個姐妹也都封為國夫人,權勢顯赫,甲於天子。特別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竟升為宰相,身兼四十餘職,總攬朝政,無惡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楊家的樂園。這就造成了唐朝政治腐敗的局面,從而導致外戚禍國,也導致了楊貴妃的悲劇結局。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邊鎮節度使安祿山和步將史思明率領15萬人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直搗長安,「安史之亂」終於爆發了。消息傳來,唐玄宗驚恐萬分,遂與楊國忠帶著貴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孫和近侍、大臣悄悄打開北宮門,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行至陝西興平之西馬嵬驛時,隨從護駕的禁軍忽然嘩變。他們首先殺死了楊國忠,又團團圍住唐玄宗所在的驛舍,要玄宗交出貴妃。此時,六神無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與貴妃之間十幾年的恩愛,又立過生死不離的山誓海盟,哪裡捨得交出貴妃!然而,面對這幫刀槍出鞘的軍士,玄宗深知大勢已去,已救不了自己的愛妃了。不過,他不忍讓貴妃慘遭士眾的屠虐。在與貴妃泣不成聲地抱頭痛哭一場後,他賜給貴妃三尺白綾,讓高力士把她帶走,縊死在一間佛堂前的梨樹上。其時,貴妃年僅38歲。對於貴妃的死,唐玄宗傷心至極,「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如流」。此後,唐玄宗無論在逃跑途中還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時間里,終日鬱郁寡歡,情意綿綿地思念著貴妃楊玉環。長安光復後,玄宗回到京城。他處處觸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著貴妃,還特地叫人畫了一幅貴妃肖像掛於殿中,朝夕視之。豈知,這場「至死不渝」的愛情,完全是葬送在他所釀成的政治悲劇之中。此時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終於在寶應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懷著對貴妃的纏綿情意,郁悶而死。正如《長恨歌》中所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玄宗後期由於寵愛楊貴妃造成腐敗的政治局面,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外戚禍國,應予以鞭撻。但是,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真摯而專一的愛情故事卻成了千古佳話,得到後來人們的普遍同情,這又是無可厚非的。凄美

『玖』 「七夕節」本為女子祈福的節日,為何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讓唐明皇與楊貴妃那段凄婉愛情故事被世人知曉。尤其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夕節那日,在皇宮內院中的嬉戲玩鬧,成為了一種愛情的另類表白,於是乎七夕也就成為了情人節的代名詞了。

於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成為一段讓人念念不忘的愛情,之後七夕節女子乞巧的故事就漸漸被淡化。原本七夕節就有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再加上白居易寫的長生殿,七夕節愛情故事的氛圍大於乞巧。也許這就是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於是七夕節最後就演變成男女定情的情人節。

熱點內容
百合蓮子藕粉 發布:2025-08-07 04:39:59 瀏覽:351
七夕花朵圖片 發布:2025-08-07 04:34:58 瀏覽:260
海棠灣拉墅 發布:2025-08-07 04:34:16 瀏覽:654
蘭花松柏 發布:2025-08-07 04:16:20 瀏覽:834
盆栽除了花 發布:2025-08-07 04:15:43 瀏覽:539
紫掌花語及象徵 發布:2025-08-07 04:13:07 瀏覽:716
七夕和瑜伽 發布:2025-08-07 04:02:41 瀏覽:952
摘荷花去了 發布:2025-08-07 04:01:20 瀏覽:967
暖暖夜芙海棠 發布:2025-08-07 03:52:19 瀏覽:684
紅色軟殼牡丹 發布:2025-08-07 03:42:13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