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鵲

七夕節鵲

發布時間: 2022-07-07 13:33:55

❶ 鵲橋相會的意義

鵲橋相會是七夕的核心。其意義是表明人間真情永存、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有,愛情的美麗和浪漫。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堅貞愛情,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起到積極作用。

鵲橋相會,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七夕日多雨正是他們哭泣的淚水。

鵲橋相會的詩詞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唐代林傑的《乞巧》

譯文: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2、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唐代徐凝《七夕》

譯文:仙鵲架起了小橋於渺渺銀河之上,環佩輕盈作響,款款走來神話中的女子玲瓏的身影。

3、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鵲橋仙·七夕》宋范成大

譯文:今夜是牛郎織女會面的好時光,這對相會的夫妻懶得再為耕織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嬌美的月亮姊姊蹙緊了娥眉,風阿姨興風吹雨天地反常。

相見匆匆忙忙,短暫的聚首真不如不見,重新攪起離別的憂傷。見面的歡樂總不抵久別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帶回品嘗。

❷ 一年一度的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裡,人們抬頭仰望碧藍的天空,似乎看到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七夕,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夏意未褪,秋情卻也暗生。七夕,作為古老國度的情人節,更有著和別的節日不同的意義。據傳這一天,是分隔兩地的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聚少離多,久別重逢,短短一聚,心頭有多少滋味?而七夕節還有一個名字:乞巧節。人間的女子拜於星月下,祈求自己心靈手巧,家庭圓滿,充滿了無盡的憧憬和希望。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唐·孟郊《七夕河邊織女星》
河那邊是織女星,河這邊是牽牛星。銀河水如此清淺,奈何渡不得,只能遙遙相望而已。到了七夕之夜,天上的織女星與牛郎星分外明亮,成為浩瀚星河中最璀璨的兩顆,驚艷了世人。
七夕之夜,秋意漸生,清涼怡人,不論做點什麼么,都分外愜意。
銀燭秋光冷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元·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燭光閃爍,秋夜裡的屏風也似乎冷清了,碧藍無塵的天空,涼亭里一派靜謐涼爽。拿絲線穿引著綉花針,金鼎里焚燒著龍涎香。歡喜地慶祝七夕節,斜卧在院子里,看天上的牛郎織女星,不知不覺,月兒已經轉過梧桐樹,地面是婆娑的清影。但詩人完全沒有歇息的意思,如此良宵,讓人流連啊。
七夕節這一天,女子們忙著乞巧,忙得不亦樂乎,熱鬧又歡喜。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林傑《乞巧》
七夕夜裡,大家在戶外望著碧空,講起古老的傳說,牛郎和織女將渡過星河相聚。家家戶戶一邊乞巧,一邊拜向明亮的秋月,女子們穿了無數的紅色絲線,喜慶得很。
七夕節,充滿了溫情,也充滿了快樂。家人在一起,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唐·權德輿《七夕》
今天雲彩相連,鵲鳥搭成了長橋,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終得一見。而人間卻是一片熱鬧之景,家人爭相著打開梳妝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又在月兒下穿針引線,對著碧宵拜求,如此的歡聚,讓人沉醉。
七夕之夜,更是女兒們的狂歡,遲遲不肯結束。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日試尋看。
——唐·祖詠《七夕閨女求天女》
女兒拜求天上的織女,已經夜深了,卻意猶未盡。庭院中鋪開擺滿物品的桌子,小心地捧出金盤。對著月亮穿針倒容易,但在風里整理絲線卻有些困難了。也不知道誰會得到「巧」呢?只有明天,打開裝「喜蛛」的盆子,看誰的絲網最密了。為了乞巧,姑娘們連覺都顧不上睡了呢。
但也不是每個人的七夕節都這樣熱鬧歡喜,總有人是孤單的,傷感的。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秋夕》
燭光映照著秋天的畫屏,顯得分外清冷,宮女拿著羅扇撲倒螢火蟲。夜色如水,而皇宮的石階也清涼如冷水。宮女不再撲螢火蟲了,她靜靜地坐在那裡,望著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她的表情是怎樣的呢?她會想起什麼呢?在她靜默的時候,空氣也像停滯了,被濃濃的孤獨感籠罩著。牛郎織女相距遙遠,卻還能見面,而她在深宮之中,又會有怎樣的將來呢?
七夕,既已入秋,又是雙星相會的日子,卻也容易引起世人的感慨。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七夕》
煙雲散盡,長空一片晴明,月光淡淡,千萬年來,每天秋天這個時候,星河都是一樣的。詩人卻又勾起了傷心往事,從前有多少相見的歡情與離別的愁恨,都湧上了心頭,每一年到了七夕之夜,就讓人分外傷感。秋日星河年年同,可是記憶中的那個人,那段時光,一去再也回不來了。
離別中的人,每逢佳節,更添惆悵之情。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唐·徐凝《七夕》
詩人望向碧空,仙鵲在茫茫星河上搭起了鵲橋,織女佩環叮咚,緩緩過橋來。他們分離已久,卻終能一聚。而我與心上人已分開了一年又一年,無緣再會。惆悵地舉頭相望,感嘆自己還不如天上的星星。
分別,令天上的織女哭泣了千年,一年一度的相見,並不能沖淡素日的思念和辛酸。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佚名《迢迢牽牛星》
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織女伸出纖纖素手,擺布著織機織布。一整天也織不好一匹布,眼淚卻止不住地流著。銀河看上去又清又淺,好像也沒有隔得很遠,可就因為這一條河流,他們只能深情凝視,可望卻不可及,也沒法交談,互訴心聲。
天上如此,人間亦是擺脫不了愛恨別離。七夕節讓相聚的人歡喜,卻也讓分離的人觸景傷情。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叢里響起了蟋蟀的鳴叫,驚落了枝頭的梧桐葉。人間天上,正是愁濃時候。天上雲為階,月光作地,牛郎織女,被重重關鎖阻隔,不得相見。就像是浮槎,飄來盪去,無可依託。幸好有鵲兒駕橋,一年一次相聚,有多少的離情別恨,恐怕也難以說盡吧!看這天色,陰晴不定,一會兒晴,一會兒又落雨,一會兒又吹風,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團聚啊?詩人為天上的牛郎織女擔憂發愁,更是為自身而傷感。
雖然牛郎織女一年只見一次面,然而在不同的人看來,卻也有不一樣的感受。有人傷情,也有人卻樂觀豁達,不在乎眼下的別離。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薄的雲彩弄出各種的形狀,空中流星帶著幽恨,銀河雖遙遠卻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節里相會,就勝過世間無數的貌合神離的夫妻。互訴衷腸,柔情似水,相會如夢似幻,不忍去看鵲橋歸路。其實,只要兩情長久,心意堅定,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的相守呢?這首詞,跳出傳統七夕詩詞的愁情別怨,讓人耳目一新,更讓人看到希望。
從古至今,七夕來時,天上星相聚,世間起情思。若有情人能相守,是幸事,要好好珍惜,若分離兩地,也並不要緊,不必悲愁和徘徊。尤其是在通訊,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再遠的距離也不再是距離,只要心在一起,前行的方向一致,一時的離別真的沒關系,只會讓一段感情更堅定,也更深刻。無論人間天上,還是天涯海角,願有情人共度七夕。
-作者-
禾雨,喜歡詩詞的女子,在四季中尋找一個個美麗的細節,願時光留下溫暖的記憶。

❸ 鵲伴相依間,佳期又一年是什麼意思

像喜鵲一樣,互相依偎,彼此相依到老。

喜鵲是雀形目鴉科鵲屬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留鳥。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於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


七夕節介紹: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發源於中國,它是農歷七月七日夜或去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求智巧,故稱「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現在的七夕所代表的少男少女可以祈求未知的愛情,戀人可相聚過節,而夫妻們則可以在這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

❹ 7夕找不到麻鵲是真的嗎

這是一個傳說,現實中沒有這一說法。
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成了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人渡河相會。據說每年的七夕,人間的喜鵲就會變少,因為它們都飛上天去搭橋了。而且,一過了七夕,喜鵲頭上的毛都會掉落,就是因為七夕去搭橋的緣故。又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是牛郎、織女重逢後喜極而泣的淚水。
喜鵲因此成為一種吉祥物,而鵲橋更是美滿愛情的象徵。

❺ "七夕相會鵲搭橋"是什麼意思

源於古代流傳牛郎來織女,是指在七源月七日那一天,董永帶著與七仙女的愛情結晶一對兒女來到銀河邊,因銀河茫茫使他們夫妻不能相見,兒女不能相見,這種現象被千萬只喜鵲看見了,它們共同撘起了鵲橋讓董永和一雙兒女與七仙女相見了,這就是鵲橋會。

❻ 七夕節:鵲橋的鵲到底是個什麼鳥

喜鵲,傳說七夕那天,所有的喜鵲都回去搭鵲橋,

❼ 鵲橋相會是什麼節日

鵲橋相會是七夕節。
七夕香橋會來自於中國民間牛郎與織女的愛情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❽ 七夕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七夕來節的真正含義是情人自節和少女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其誕辰。

❾ 七夕節的時候,喜鵲哪去了

四川新聞網-綿陽晚報訊

農歷七月七日,相傳牛郎和織女相會,為了幫助戀人渡過銀河,成千上萬只熱心的喜鵲在天界搭起了一座鵲橋。喜鵲因此成為一種吉祥物,而鵲橋更是美滿愛情的象徵。

老人們告訴小孩們,七夕前後是看不到喜鵲的,它們忙著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可現在的小孩不光在七夕看不見喜鵲,平時也難見到喜鵲的蹤跡。以前常見的喜鵲到哪去了?是現在婚姻自由了,不再需要喜鵲溝通?還是它們給牛郎織女搭橋,遭到了王母娘娘的打擊報復?

西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郭延蜀教授對喜鵲消失的現象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發現喜鵲已經並且仍在遭受巨大的災難,而這正是人類造成的!

喜鵲曾是四川各地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廣布於各市、縣、鄉鎮的山林、田地、城鎮,是人們熟悉的一種留鳥。但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喜鵲就在四川盆地中消失了。進入90年代四川盆地已成為喜鵲的罕見區,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為部分布區、川西高原為廣布區。喜鵲消失地域佔四川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喜鵲是民間傳說中的瑞禽,它的消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郭延蜀是一位動物地理學、鳥類生物學專家,他從事鳥類野外觀察研究長達20多年,足跡遍布整個四川。鳥類是生態環境變化最敏感的指示者,鳥類數量變化,對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意義重大。喜鵲的減少早在20年前就引起了郭教授的注意,最近他通過長期的野外調查和大量方誌考察後,指出喜鵲這么大的一個物種在四川盆地絕滅,其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

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居住環境正是喜鵲消失的原因之一。

喜鵲喜歡將巢築在高大的喬木上。但50年代後四川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從「大躍進」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四川原本不多的林木遭到大量砍伐。而人口的增加,也加劇了人們毀林開荒的速度。經統計郫縣的林木覆蓋率1949年至1975年由13%降到5.1%,營山縣1952年至1975年由30.5%降至5.7%,萬源縣1955至1975由38.9%降至16.7%。20世紀70年代四川許多地方已呈現荒山荒野的景象,有的地方甚至見不到胸徑10cm以上的喬木。喜鵲失去了築巢的高大喬木。

人為的毀巢和獵殺也加劇了喜鵲的滅絕。郭教授指出當喜鵲種群數量較大的時候,毀一兩個鵲巢、獵殺一兩只喜鵲對整個種群影響不是很大,但當種群數量已經很小時,毀巢、獵殺也將成為種群絕滅的因素之一。郭教授舉了兩個例:其—,南充市郊1994年春季還殘存著一對喜鵲,它們先在一座古廟後的黃葛樹上築巢,巢做好後僅1天就被頑童用竹桿捅毀。—個月後,這對喜鵲又在200米外一高大的桉樹上築起新巢,並產卵3枚,在孵卵期間,幾個頑童又用綁有尖刀的竹桿捅鵲巢,這次不僅使卵、巢全毀,而且母鳥也被捅死了。此後,南充市郊再也見不到球形的鵲巢了。其二,九寨溝縣城周圍喜鵲已十分罕見,一次郭教授在縣城外一大楊樹上驚喜的見到一個鵲巢,可等了近2個小時不見鵲歸,過路的老大爺告知:「巢中鵲去年已被人用槍獵殺。」最後的調查顯示,這是九寨溝縣城周圍僅存的1個鵲巢。

藉助計算機軟體的幫助,郭教授將四川省喜鵲分布圖分別與1∶3百萬的四川省地貌圖、植被圖、土地利用圖和人口分布圖進行了疊置分析,他發現喜鵲消失的區域與四川省發達、較發達的農業區完全重疊,這說明濫用劇毒農葯�包括殺鼠劑對喜鵲的危害才是最大的。1977年前四川農村普遍使用較單—的中低毒、高殘留的六六六、DDT等有機氯農葯。從70年代未開始,四川農村使用較多的是久效磷、對硫磷、氧化樂果、磷胺等劇毒低殘留的有機磷農葯,其次為氨基甲酸脂類農葯如呋喃丹�現已證明其對鳥類有極大的危害性,而正是從80年代起四川盆地內的喜鵲開始大面積的消失。70年代未、80年代初,四川各地農村落實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們為了提高產量,使用農葯的劑量成倍的增加,農葯的使用頻率由70年代前每年不足1次,上升到每年4—5次。喜鵲是雜食性的鳥類,又常在耕地、菜園、果園中覓食,很容易因採食用有機磷、呋喃丹等農葯處理過的種子、類似植物種子的農葯顆粒劑、被劇毒農葯污染的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蚯蚓等而被毒殺,導致其在農業發達的地區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川西高原屬林、牧區,農葯使用量十分有限,很多的地區幾乎沒有任何農葯的污染。因此,喜鵲仍然是常見種、優勢種。

此外,80年代初四川各地曾一度鼠害猖獗,田野中的小麥、水稻、玉米被大量盜食,為此開展了野外滅鼠運動。在野外大量施放毒鼠葯餌,餌料多為稻穀、小麥和玉米,這些雖葯殺了田野中的部分老鼠,同時也葯殺了大量採食穀物的鳥類,盆地及周邊山地的喜鵲、麻雀和烏鴉都深受其害。喜鵲在四川大規模的消失表明,濫用農葯將摧毀整個生態鏈,而作為生態鏈中一環的人類也將自食苦果。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到了,早已消失的喜鵲又出現在大街小巷。那不是真正的喜鵲,商家看中了中國情人節大有賺頭,於是一些喜鵲的卡通形象、漫畫、吉祥物出現在商場里、電視中、網路上,一瞬間,喜鵲又在「嘰嘰喳喳」報著喜事。誰會想到真正的喜鵲早已消失了呢?喜鵲就這樣因為人類的利益而被滅絕,又因為人類的利益而暫時出現,這正是喜鵲滅絕的最大悲劇——它沒有被人們作為一種自然界生靈受到尊重。最近獲悉,麻雀已被我國列入《國家保護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小小麻雀已被「撥亂反正」,中國千百年的瑞禽——喜鵲的命運又將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余行)

❿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七夕喜鵲搭的是什麼

七夕喜鵲搭建的是牛郎和織女相會時用作支撐和通道的鵲橋。

鵲橋,其又名烏鵲橋,鵲橋是傳說鳥神受牛郎織女的真摯情感而感動派來的喜鵲搭成的橋。相傳牛郎和織女被銀河隔開,只允許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相見。為了讓牛郎和織女相會,各地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用身體緊貼著搭成一座橋,此橋就叫做鵲橋。牛郎和織女便在這鵲橋上相會。

(10)七夕節鵲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七夕花朵圖片 發布:2025-08-07 04:34:58 瀏覽:260
海棠灣拉墅 發布:2025-08-07 04:34:16 瀏覽:654
蘭花松柏 發布:2025-08-07 04:16:20 瀏覽:834
盆栽除了花 發布:2025-08-07 04:15:43 瀏覽:539
紫掌花語及象徵 發布:2025-08-07 04:13:07 瀏覽:716
七夕和瑜伽 發布:2025-08-07 04:02:41 瀏覽:952
摘荷花去了 發布:2025-08-07 04:01:20 瀏覽:967
暖暖夜芙海棠 發布:2025-08-07 03:52:19 瀏覽:684
紅色軟殼牡丹 發布:2025-08-07 03:42:13 瀏覽:947
絲巾玫瑰花的打法 發布:2025-08-07 03:41:35 瀏覽: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