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牽線
Ⅰ 七夕節的節日習俗和節日有關的詩詞
一、七夕節的節日習俗: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發絲就失敗了。
二、七夕節的有關的詩詞:
1、《七夕》作者: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七夕》作者: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3、《七夕》作者: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Ⅱ 天天飛車七夕牽線
選亞瑟&黃金橘子
Ⅲ 上聯牽線,下朕搭橋做一副結婚對聯
織女牽線,喜鵲搭橋,織女是七夕節牛郎織女傳說,有愛情結合之意,喜鵲搭橋,銀河跨度,為牛郎織女重逢,這個故事正好配這段對聯。也是七夕節對情侶的美好祝福之一了。
Ⅳ 七夕節的來歷和故事,七夕節有那些習俗
七夕的來歷
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就是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初始之時,被稱為「乞巧節」,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些活動其實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
從漢代到宋元之際,七夕節都是婦女穿針乞巧的節日。直至明代,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成型,這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乞求一個美好的姻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們現在了解的七夕節。關於七夕的來歷大家熟知的也就是明代之後的習俗了。
七夕神話傳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隨著七夕節的廣為流傳,而關於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也逐漸的融入到了七夕節之中,更是在原來的故事中添加了很多內容,如「老牛牽紅線」、「王母金釵化銀河」、「喜鵲搭仙橋」等內容。七夕節也就正式的和愛情掛上了勾,現在更是等同於西方的情人節了。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
別稱
雙七:此月、此日皆為七,故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舊日七夕節的節日習俗因地區而異
現如今七夕情人節是情侶們表達愛意的日子。在這一天,有許多情侶都會選擇為對方准備一份精緻的禮物,共同度過這浪漫的一天。
Ⅳ 七夕經典句子
七夕經典語句
1、歡迎您訂閱愛情充值卡,本卡有效期為一生,卡號為:5201314;充值卡密碼為:七夕快樂!充值成功後系統自動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幸福一生!
2、為了你這枝名花,我甘為一方沃土,受盡踐踏之辱,皮肉之苦,只願成為你唯一的領主。七夕情人節,希望你的心歸我所屬,同時也祝所有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3、七夕你最牛!月老變成你奴隸,牽線引誰隨你意;丘比特給你運氣,愛情之箭送給你;維納斯也祝福你,美好姻緣人間喜。好友真心提醒你,把握良機莫失去!
4、點點飛星傳情,片片纖雲弄巧,脈脈月華如練,悠悠又見鵲橋。天淡銀河垂地,相思無計迴避。縱然千山萬里,寄我心中情語:愛你永不變!七夕愉快!
5、一生一世執子手,不離不棄共白頭。苦樂同分享,風雨齊牽手。盈盈剪燭西窗,款款閑話滄桑。即使兩鬢蒼蒼,相依同看斜陽。愛你永不變,七夕快樂!
6、鵲橋流淌著牛郎的深情,帶著夢想帶著期望,今夜在天宇間飛行,簡訊傳遞著愛你的真情,帶著心跳帶著渴望,此刻在時空里穿行,寶貝,祝你七夕快樂。
7、絲絲柔風情萬縷,綿綿細雨有秋思,朵朵浮雲寄我意,夜夜明月賞與析。瀏覽不盡前生事,語道不完今生情,七夕鵲橋可相會,輕風明月纏我心。
8、七夕的星空,無限的感動,美麗的神話,傳承不變的愛情。亘古不變的星空,許下堅貞的誓言:親愛的,我要愛你天長地久,銀河為證。
9、千年等待,牛郎摯愛,保鮮永不壞,千年期盼,牛郎愛戀,幸福永不斷,千年七夕,今夜如期,祝福要給妻,所有的情,所有的意,深情道聲:老婆我愛你。
10、絲絲愛戀纏你心間,綿綿愛語繞你耳龐,寄語青山綠水,寄語綠林仙蹤,寄語朵朵白雲,只有你才能成為我心中的最愛。請與我共度這美妙的七夕之夜吧!
11、織女不用斂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鵲橋執手望淚眼,良辰美景不思歸。莫羨鵲橋仙,人間花更嫣;今沐七夕雨,愛你更心堅。七夕快樂!
12、自古天宇有銀河,只把牛郎織女隔,若逢七月初七日,鵲橋歡送度銀河。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長久相處短,但願天下有情人,珍惜擁有常眷戀。
13、親愛的,七夕情人節到了,我發條簡訊把愛意化作玫瑰花,溫馨快樂你的心情;把我的情意化作巧克力,香甜美好你的生活,祝情人節快樂,天天快樂!
14、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盼到七夕了,錯過了二月十四,再也不能放過七月初七,今天我要對你說三個字:借點錢!平時不好意思開口,過節你總不好拒絕吧?
Ⅵ 七夕和月老有關嗎
有關吧!牛郎跟織女的愛情不是月老給牽的紅線嗎?
Ⅶ 牛郎織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
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天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相傳,每逢農歷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7)七夕牽線擴展閱讀:
我國古籍中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是《詩經小雅大東》篇,但是文中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
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班固在《兩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是夫婦的文學作品,要算《文選洛神賦》了,文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意思是:千牛星本是夫君,織女星本是妻子,千牛星和織女星卻是分開的,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能見一次。
由此來看,牛郎、織女的故事並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漸漸被古人所意會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織女
Ⅷ 七夕是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的衍生、嫁接與新創
——從七夕能否稱作「中國的情人節」說起 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裡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 明天又逢農歷七夕。報紙上又有關於它的說辭,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如同「賀歲片」一樣,今年七夕節據說也有「情人節原創電影」上演,並將以此為「序幕」,展開「中國首屆情人節嘉年華」系列活動:「月光寶盒現場活動」、「愛情手勢牆行為藝術」、「『愛我就……』博客表白大賽」,等等。也許會不錯。但其實,把七夕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實在有點牽強附會。把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七夕節攤開、收攏、分析、概括、演繹、歸納,沒有什麼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節」的。名之為「愛情節」、「家庭節」什麼的還差強人意。試想: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 傳統節日自其發端就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 當然我這么說,並不是反對傳統節日的現代化演進。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自其發端之後,就是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走過來的,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端午原是個防病防災的日子,卻因大詩人屈原增添了紀念層面的意義,增添了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悲情、齊心協力救助生命的悲壯;因了陶淵明酷愛重陽,因了他酷愛的菊的勾連,重陽節衍生了「頌陶」的文化意蘊,歌頌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陽無酒」也成了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的形象寫真。近年來,重陽節又衍生為「敬老節」,因為「重陽」在字面上有「再度陽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民俗節日,「敬老節」在尊老愛老、倡導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漢代開始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正是從星宿名稱衍變而來。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裡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 歲歲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節又是怎樣一種境況呢?2006年,七夕節與其他5個節日一同,被列為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2007年決定、2008年實施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里,七夕節卻並不放假。於是,七夕節就有些尷尬,也不太被人們所重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放假了,放假後這些節日怎麼過?這是一個問題;七夕、重陽沒有放假,不放假的傳統節日又怎麼過?是又一個問題。 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 日本是一個很會衍生和創新節日文化的國度。他們抓住七夕傳說故事裡牛郎織女有一雙兒女的情節,在家庭親情、親子關繫上頭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編為新的童話,七夕節的衍生產品有漫畫書、動漫影視等,語出強調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與兩個孩子的關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樂園又在七夕節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織女的表演,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其實,如此突出少兒的七夕,我國兩宋時期就已然。南宋筆記《夢粱錄》卷四「七夕」條,說這一日「傾城兒童女子,無論貧富,皆著新衣」,而且「手執新荷葉,效摩合羅之狀」。摩合羅,是當時孩子們的七夕玩具,一種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國後來漸漸丟失了這么好的一個節日意蘊,除了浙江有個沿海小島、台灣一些地方還把七夕過成「小人節」外,絕大部分地區、絕大多數人恐怕都不知道有這回事了。 諸節皆熱鬧起來了,七夕怎麼辦? 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 當然,我們可以學習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亦即傳續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動,或謂推廣浙江石塘的「小人節」經驗,也把少兒的主題凸顯出來。除此以外,我覺得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上海嘉定有一座牛郎廟,對河的江蘇太倉有一座織女廟,兩地可以聯手搞活動,把那些健康樸素的節慶儀式、節日精神恢復起來,圍繞著節日的民間藝術更需要保護和傳承。 在上海,還可以把對黃道婆的紀念,與七夕節捏合起來。黃道婆及其烏泥涇棉紡織技術,現在已經是上海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了。黃道婆是江南乃至中國千千萬萬個「織女」的代表。可惜的是,不但她的事跡不詳,而且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所以,要想為她安排一些常規性的紀念活動,必須尋找一個能夠周而復始的時間節點。七夕節是最好的時點。「織女」是可以大力運用的文化元素。七夕,乞巧,學習和發揚黃道婆的創新精神,為我們的時代所用,保持中華民族「巧手民族」的優點不使失傳。 傳統節日就像參天大樹,不會拒絕若干「嫁接」 最近數十年節日的狀況是:一方面,傳統節日正慢慢被人淡忘,另一方面,又憑空「生」出頗多的「節日」來,一個地方有什麼土特產,就可以為它度身定做一個「節日」,比如「風箏節」、「豆腐節」等等;待到市場經濟一介入,更加泛濫,甚至到了不嚴肅的地步。整治這些多如牛毛的所謂「節日」,可以有兩個做法:如是純商業性的、毫無意義的,取消便是了;如是有一定意義和影響的,則可以歸並到傳統節日里來。如「風箏節」、「桃花節」之類,可以根據日期的接近歸並到清明節里;而最近正在熱議的「知青文化節」,我看可以放在七夕節。 機緣巧合,兩年前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廣場」奠基那天,正好是農歷七月初七。所以我建議:我們終於有了紀念知青這一群體的空間上的保證,但還要有時間上的保證才行,這時間保證,就是今天的七夕節。當年,我們是「牛郎」,我們是「織女」,像牛郎一樣苦幹,像織女一樣巧幹,苦幹加巧幹,正是我們當年的口號;今天,當我們重返第二故鄉,則像極了走「鵲橋」,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在今天和明天之間,牽線搭橋,做著溝通和聯絡的工作。知青們,不老的知青們,把這七夕的文化元素,體現得題無剩義。知青文化節放在七夕節過,也是對傳統節日的一種參與。 傳統節日就像參天大樹,分叉長葉、枝繁葉茂的同時,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
Ⅸ 喜鵲為什麼成了七夕有代表性的象徵呢
喜鵲是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的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象徵著喜事臨頭
因為古人認定回,喜鵲一年到答頭,不管是鳴還是唱,不管是喜還是悲,不管是在地上還是在枝頭,不管是年幼還是衰朽,不管是臨死還是新生,發出的聲音始終都是一個調,一種音。而儒家眼中的聖賢、君子,就是要表現得像喜鵲那樣恆常、穩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因此,儒家經常要求人們向喜鵲學習,把喜鵲當成聖賢的某種模板。
喜鵲的叫聲也象徵著美好的寓意,喜鵲的叫聲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鵲在中國民間是吉祥的象徵。畫家畫的「鵲登高枝」,喻示一個人節節向上、家庭出人頭地。
最優美的傳說還是「鵲橋相會」,因為這個傳說,銀河也被稱為「鵲河」,而中國的「情人節」,也被定在了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織女渡銀河與牛郎相會,喜鵲貢獻出羽毛和身體,填河成橋。以至於這一天過去之後,許多喜鵲都光禿禿的。
此外在古人的字畫中也有許多關於喜鵲的作品,他們都象徵了吉祥,喜事等好的寓意。如兩只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隻獾和一隻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