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杜牧情感

七夕杜牧情感

發布時間: 2022-07-05 14:59:28

1. 古人如何以古詩詞表達七夕之情

不知今夕何夕,緣知今夕七夕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相傳,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之夜

天上的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

於是,銀河兩岸閃閃發光的兩顆星

因被古人賦予悲歡離合的一個故事,而傳頌千古。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開過南枝花滿院,夜色銀河情一片。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天上佳期稱七夕,人間好景是秋光,古人已將七夕風骨,錘煉得風騷千古。且看古人如何藉此佳節,以古意情歌,熏陶情懷,表達七夕之情。

1、《古詩十九首之七夕》—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不需復雜,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與脈脈,又窮盡了虛實相間的飽滿委婉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2、《七夕泛舟》—唐.盧照鄰

其一:

河葭肅徂暑。江樹起初涼。

水疑通織室,舟似泛仙潢。

連橈渡急響,鳴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風煙滿夕陽。

葭是蘆葦,因秋氣肅。煙波飄兀,棹聲滴著流水之光,夕照染在風煙之中。

其二:

鳳杼秋期至,鳧舟野望開。

微吟翠塘側,延想白雲隈。

石似支機罷,槎疑犯宿來。

天潢殊漫漫,日暮獨悠悠。

七夕之夜,雖是天潢滿滿,日暮悠悠,誰都想迎著星光,乘浮筏犯宿而去吧。

3、《七夕詞》—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心中有無限的愁苦無法傾訴,到了半夜三更時無法入眠,唯有看著天上的星星。

4、《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牛郎與織女的歡情和離恨,傳誦千古,歷舊常新。

5、《長恨歌》(節選)——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那日的海誓山盟縈繞在馬嵬坡上,經久不絕。

6、《七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宮女久久地眺望著星空,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

7、《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銀河兩岸看似觸手可及,卻也是遙遠的距離,也許愛情需要歷經磨難才顯得珍貴。

8、《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

9、《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於極。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

10、《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相傳,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11、《七夕二首》明.德容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

12、《浣溪沙》——清.納蘭性德

風髻拋殘秋草生。高梧濕月冷無聲。當時七夕記深盟。

信得羽衣傳鈿合,悔教羅襪葬傾城。人間空唱雨淋鈴。

當年每逢七夕之夜,我們都在月下互訴著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個人伴著寒月哭泣。

2. 李商隱《七夕》的譯文還有思想感情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回,去換得每答年才一次的相逢?

思想感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七夕》。

全文: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2)七夕杜牧情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

3. 七夕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七夕》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李商隱對亡妻的深切懷戀之情。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全詩原文如下: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白話文釋義: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注釋:七夕:農歷七月七日,傳說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鸞(luán)扇:上面綉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綉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爭將:怎把。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一度:一次。

(3)七夕杜牧情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851年,長期沉淪於下僚的生活已經消磨了李商隱的壯志,幸運的是有妻子王氏在感情上給他慰藉,但是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與妻子分別,繼續在入幕求官的道路上掙扎,飽受仕途磋磨、別離相思之苦。但這年的夏天,妻子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隱竟然來不及回家見妻子最後一面,至此永訣。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七夕》來追悼亡妻。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4. 許多詩人借牛郎織女的動人故事創作詩及表達情感儒林傑的什麼杜牧的什麼秦觀的

許多詩人藉助牛郎織女的動人故事創作詩歌表達情思茹林傑的乞巧,杜牧的七夕,秦觀的鵲橋仙

5. 《七夕》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牛郎、織來女會少離多,每年只有源一次七夕相會,但比起世上無期的離別來,他們相會是有期的,可盼的,值得羨慕的,反襯之下,表現出久別相思的痛苦。

《七夕》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

原文如下: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白話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5)七夕杜牧情感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

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6. 《七夕》詩人借牛郎織女的故事想表達怎樣的情感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

出自:《鵲橋仙·七夕》是宋代詞人蘇軾所寫的一首詞。

原文:

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6)七夕杜牧情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和陳令舉坐船遊玩,一邊喝酒,一邊快樂的暢談,然而相聚總是要分離的,為了表達對陳令舉的依依不捨,詞人便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

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

下片想像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像,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凄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7. 杜牧的『秋夕』這首詩表達的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是一首宮怨詩。是詩人模擬宮女的口吻寫的詩。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的思想感情。

出處:《秋夕》是唐代詩人杜牧(一作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宮怨詩。

全詩如下: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7)七夕杜牧情感擴展閱讀

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透著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她久久地凝望著牽牛織女星,難以入眠,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頭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

「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卻溢於言外了。

8. 楊朴的《七夕》與杜牧的《七夕》都寫到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表現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不明白牛郎的用意是什麼,每年七月總要邀請織女在天上穿梭織錦給地專上的人們看。你們年年屬讓人間向織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間的智謀奸巧已經夠多了。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能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詩人借民間傳說來抒寫情懷,語句順暢、寓意深遠。前兩句說不明白牛郎為什麼要請織女織布來呈現智巧;後兩句借「乞巧」發揮,批評牛郎不顧「人間巧已多」的實際,年年照樣將「巧」傳到人間。詩歌表面上是埋怨牛郎不懂世事,實際上是抒發對「人間巧」的不滿情緒。

楊朴的七夕諷刺了當時社會黑暗,智謀奸巧之多,以及他對這類人的不屑,不願與之同流合污:
杜牧的七夕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襯托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

熱點內容
大葉蘭花品種 發布:2025-08-08 13:34:07 瀏覽:394
梅花手錶快了 發布:2025-08-08 13:26:20 瀏覽:580
魚魷素蘭花 發布:2025-08-08 13:24:52 瀏覽:706
花藝起源哪個國家 發布:2025-08-08 13:24:48 瀏覽:894
七夕節蜂蜜 發布:2025-08-08 13:18:56 瀏覽:157
七夕小創意 發布:2025-08-08 13:08:59 瀏覽:668
七夕出租自己搞笑 發布:2025-08-08 13:05:21 瀏覽:239
花語學園攻略困難 發布:2025-08-08 13:02:22 瀏覽:581
五月玫瑰瓷磚幾線品牌 發布:2025-08-08 13:02:10 瀏覽:515
綠植尼古拉 發布:2025-08-08 13:01:32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