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景洪
『壹』 七夕要到了. 情侶一般去哪玩比較好 西雙版納 熟悉景洪地圖的大哥大姐 幫忙咯
住在橄欖壩,那種感覺真的不一樣!
『貳』 女兒節的七夕
女兒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日本女兒節又叫「上巳」或「桃節」。在日本歷史上的室町時代,有用紙做成人偶撫摩身體後將偶人投入河海的習俗。人們認為,隨水流漂走的人偶會帶走疾病和災禍。到了江戶時代,幕府將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為女兒節。每年女兒節前約半個月到節日當天,日本民間都舉行盛大慶典,祈願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每逢此時,有女孩的人家都會擺出做工精湛、造型華美的宮裝人偶來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長。 女兒節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在日語里的被稱作「雛祭」。
很多日本人認為,女兒節源自中國,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後才形成了節日。據日本史料記載,在8世紀的平安時代,京都(當時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宮廷貴族女子間已經盛行在人偶身上換穿衣服的游戲,後來又出現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習俗。擺放人偶是女兒節的最大特徵,這些身穿錦衣的宮裝人偶以精美華麗和做工細膩著稱。女兒節人偶的擺放非常講究,在特製的雛壇上,一般為3層、5層和7層等奇數排列。一個標準的人偶雛壇的頂層為「天子與太後」,以下各層可根據需要配以三女官、負責奏樂的五雛童、侍從以及聽差等。在擺放人偶的同時,還要輔以「桃花、燈籠、梳妝台、日用品」等裝飾,一些地方的習慣中還會放上白酒和菱餅等食品。 在女兒節擺放的人偶很多是長輩贈送的,在過去,它甚至成為女性出嫁時重要的嫁妝。
外公外婆通常會事先准備好紅包,讓年輕夫婦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購人偶。女兒節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數日開始擺放,結束後則要及時收藏起來留待來年再用。據說,一旦人偶擺放時間過長,將會影響女兒的婚嫁。 從女兒節的人偶規格往往可以判斷出某個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會地位,同時它也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真實反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人偶的擺放數量和奢華程度都達到頂峰。如果祖先是聲名顯赫的世家,家中擺放的人偶甚至有幾百年的歷史,可列為國家指定的特別文物。 離西雙版納州府景洪大約30公里的三鄉曼法寨是個傣族居住的大寨子,民風淳樸,竹樓與椰子樹相伴。據說由於種種原因,寨子為女兒舉行的賧佛活動(賧薩琅甩),因而,家家戶戶做得格外認真。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幾百年,是小女兒的成姑娘禮,所有的女兒都要經過這祈願將來幸福、如意的儀式。傣族婦女的勤勞是出了名的,不僅要生兒育女,寨子里的農活、生意等許多事也都由女人來打理,因而在當地女人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天,曼法寨開始過節。標志性的事件就是大多數人家都在殺牛,有的是一戶人家殺一頭牛,也有的是兩戶人家合著殺一頭,過節的日子是由佛爺和寨民商定的。
一個寨子同一天請客吃飯,熱鬧非凡。晚間,整個寨子米酒飄香,被請來做客的其他寨子的人,有的開著汽車、拖拉機來,更多的人是騎摩托車來的。少婦和小朴哨(少女)穿著漂亮的筒裙,三三倆倆擠在一張摩托車上,與香蕉園、棕櫚樹、竹樓構成別樣的風情。傣族少女確實很美,是一種溫柔的美,擦身一過,自然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不知是看好還是嗅好。在這里很容易分辨出誰家養了兒子,誰家是女兒。因為有兒子的家庭,音響傳出的流行歌曲的聲音,震得竹樓嘎嘎作響。而有女兒的家庭是安靜的。
女孩的心願 天黑了,年輕人和老人們還在喝酒聊天,女人們准備著明天去寺廟用的東西。她們買來了在這里能買到的所有的小商品:電筒、電池、方便麵、礦泉水、飲料等等,然後用綠色或紅色的包裝繩,編成網狀,套上小商品,一個個成排地掉在竹竿上。還有塔式的竹架,頂上是一把張開的雨傘,從上到下掛滿了嶄新的1元、5元、5角、10元的鈔票,花花綠綠的。還有稻子、土布以及新鮮的粽子、芭蕉葉包著的粑粑、肉等。女孩們高興地幫大人做這做那,同時也在挑選自己明天要穿的傣裙。第二天一早,曼法寨的曼乍緬寺從里到外全是滿當當的施捨品和做賧的人。女兒們都被領來了,特別是五六歲的女孩。她們靜靜地坐在自家擺放的東西旁,聆聽著和尚們頌經。岩華的侄女對我說,她小時候就經歷過一次,沒有做過賧的女孩是不完美的。那些沒有女孩的家庭,也要隨全村人一起參加活動,區別在於准備的施捨品少或簡單一些。我問幾個小女孩今天有些什麼願望,玉鳳說:「我希望長大後臉上的疤痕沒有啦!」玉南罕回答:「希望快點長大,可以到城裡的美發店做最好看的頭發。」玉波卻說:「希望長大後去昆明,然後自己打的士,到處去玩。」稍懂點事的女孩什麼都不回答你,只是害羞地低著頭,笑一笑。
緬寺的圍牆外站著許多來自其他寨子的和尚和他們的家人。這里沒有年紀大的和尚,除了佛爺,和尚出家和還俗是自由的。在賧佛的儀式里,僧人要做的只是念經等佛事活動,其他的俗事則由村民公認的組織者來主持。
漫長的儀式結束後,組織者就讓所有在寺院周圍的和尚來抽取,用芭蕉葉卷著的一張經文和各家的聯系方式。和尚們抽到後就把它交給自己的家人,由他們去收取放在寺里的施捨品。和尚們的家人,收取施捨錢物前,要喝主人敬上的一杯酒,然後把經文大聲讀完。這種分配施捨錢物的做法,體現了平均的原則,在傣族地區幾乎看不到富裕的寺院主持和出家人。耐人尋味的是曼乍緬寺里的功德箱有三個,分別寫有:寺廟建設基金、水電費基金、助學基金,施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捐獻。交完施捨品的人們滿意地散去,和尚和自己的家人帶著施捨品也離去了,傣寨又回到了寧靜之中。
『叄』 芒果的象徵意義
象徵著每個人都會綻放個人的光芒
『肆』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4)七夕景洪擴展閱讀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佔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佔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伍』 西雙版納星光邂逅螢火海,現在是最佳的觀賞期嗎
西雙版納星光邂逅螢火海,現在是最佳的觀賞期,每年到了百花盛開的季節,時間在4月~8月份之間,在清澈的小溪邊,翠綠的草叢中,高大的樹木之間都有晶瑩剔透的螢火蟲從中熒光閃爍的飛舞著。螢火蟲打著一盞盞黃色藍色綠色的燈籠,在樹林中穿行著,好像星星點點的精靈一般。“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曾經在《七夕》這首古詩中描寫了螢火蟲飛舞的場景。忽然想起我的兒時,我總會追著流螢到處跑,漫天飛舞的螢火蟲伴隨著我的笑聲和歡快的步伐,把沉悶的夏季都帶得有了些生意盎然。
那麼,你知道螢火蟲是如何發光的嗎?快寫下來說一說吧。
『陸』 西雙版納的七夕節會不會有什麼好玩的活動啊
傣族是不過七夕節的,所以還是四月來過潑水節更好玩。
『柒』 景洪哪裡適合過七夕
白天看你的消費價位了 能去的地方太多了 晚上可以去江邊的傣江南酒吧一條街 風景很不錯
『捌』 民風民俗
中國民風民俗 最簡單,過年的習俗.起源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參見討論頁中的說明),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放假日期
大陸規定的「春節法定假日」為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盡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還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如韓國,韓語為「Seollal 설날 」(韓語「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稱「元旦」,這一假日的法定時間和中國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雖然各國稱謂不盡一樣,但是習俗差不多。
過年習俗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
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是很有興味的。 所謂春節,是指中國陰歷正月初一。它預示著新的開始,天地萬物復甦,春天降臨,一年的農事也將著手進行。所以,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後來,公歷推行,國家以公歷的一月一日為
「元旦」,陰歷的「年喜」,只好在名義上退而求其次,改稱「春節」。然而,對春節的慶祝,絲...
廣州民俗節日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歷二月的波
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
當地特色: 茶館
「坐茶館」是成都人的一種特別嗜好,因此茶館遍布城鄉各個角落。成都茶館不僅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而且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你走進哪座茶館,都會領略到一股濃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茶具、老
虎灶、紫銅壺,還有那堂倌跑堂...
節日
成都燈會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綉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居住
西雙版納的傣族,大多在平壩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為「干欄式」建築竹樓。個人成分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 傣族對當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為考究。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自然風光、環境特點以及
歷史傳說來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語意為「黎明之城」。相傳,那是...
服飾
傣族的傳統服務,男子一般穿無領大襟、對襟小衫,袖窄,下身著長褲,用白布或蘭布包頭。婦女上裝穿淺色緊身緊袖短衫,下裝穿花筒裙。逢年過節或遇喜慶日子,傣族婦女都要綢緞、尼龍、燈蕊絨精製有衣裙,盛裝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時,均喜歡帶上一把小花傘。 傣族婦女很講究發飾。大多挽長發於頭頂,也有的束發垂於腦...
飲食
西雙版納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為主食。副食大多愛吃酸味和水產。傣族還喜歡飲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愛的飲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釀制。 傣族還是喜歡吃竹筒板。竹筒飯的做
法是:用一節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裝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陸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凈泡水後,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尋找終身伴侶,完全是自由戀愛。變戀愛的方式既多而又獨特。如小卜冒(小夥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丟包等戀愛方式,充滿著詩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當月明風清的夜晚,緬桂花發出幽香。這時,「等
待群蜂繞花枝」的戀愛活動就開始了。正錄青春妙齡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後,帶著自己的小紡車,坐在竹樓陽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結婚有了孩子以後,就從家庭里分出來,另蓋房子居住。夫妻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經濟是獨立的,雙方都有自己的財產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對方約束。家庭開支共同協商,子女長大
以後也有自己的獨立經濟,如飼養養豬、雞、種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歸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溫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無姓,一個人一生中有好幾個名字。小孩時有乳名,男童進佛寺當和尚有僧名,還俗後取還俗名,結婚以後有了孩子雙稱「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區分男女性別,男性以「岩」字當頭,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當頭,「玉罕」。 乳名有以下幾種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順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個兒...
基諾族的婚禮
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居住在景洪縣的基諾山(又稱為攸樂山),約有1萬多人,基諾族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諾語系漢藏語藏緬族的一種語言,和彝語支相接近。由於沒有文字,基諾族的文學全是口頭文學,大體可以歸為
神話傳說、故事、詩歌三大類。 基諾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著群婚制和對偶婚的殘余。基諾族婚前的社交活動...
喪葬
傣族的喪葬有三種: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貴族領主死後地火葬;靠瀾滄江一帶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後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風俗,人死後,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親在或子女用溫水洗屍,然後穿上新衣服
。洗臉時,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與活人區別。穿上衣服以後再用白布裹屍,並停放於...
宗教信仰
西雙版納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後來隨著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據考察,原始宗教雖然被佛教逐漸取代,但原始宗教的傳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據考察,原始宗教雖然被佛教逐漸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跡不定期很突出,並與佛教摻雜在一起。以解說有到解放安裝期的一段時間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諾族的喪葬習俗
基諾人實行獨木棺土葬,不留墳冢。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品,作為殉葬品,過去,富者還要埋入一銅羅鍋銀子。 寨子里人一死,鄉親們會幫忙放倒一棵大樹,取其中一段,把中間挖空,將屍體殮進,挖地區1米深,把棺木
放進墓穴,安埋妥當,在墓表搭蓋小草房,或小竹房,內置竹桌,家屬一日供奉米飯3次,連續1至3年。還有守...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壩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語叫「壩朗木瓦」;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壩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兒童和嬰兒的,布朗語...
愛尼族的喪葬習俗
報喪是愛尼族的一種子習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親戚朋友、本寨鄉親報喪,其方法宰殺一頭肥豬,將其肉改作若干條手指般大的肉條子,用竹簽穿好,分別送到親戚朋友家裡,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訊通報給鄉親們,愛尼話
叫「西捏著」(意為:有死鬼在家)。當人們看到報喪肉條後,便會拿著砍刀,自動來到死者家裡幫忙。愛尼人死...
望海大會
望海大會俗稱逛碼頭,於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在秦皇島求仙入海處舉行。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起源於於何時呢? 據傳,2200年前,秦始皇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葯,特命道士徐福攜五百童男童女前往東海求得長生不老葯
。這一去便再無音訊,不見歸來了。據說是徐福求不到長生不老葯,便偷偷的...
社會:四川茶館
四川茶館除了休閑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買賣槍支、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里。這些茶館
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為爭聘教師...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壩消」,「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龍林」。久
而久之,「龍林」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節(招龍節)
2月22日農歷二月初三,下午3時以後,家家戶戶的親戚們,便陸陸續續的進了朗德。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前,不停的穿梭著肩扛手提著雞鴨魚肉來過節的鄉親。而來客們帶的禮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禮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慶的爆竹,雞鴨魚肉,還有自家釀造的米酒。 招龍節又叫拉龍節,和苗家牯臧節一樣13年過一次,連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