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山下一朵花舞蹈
㈠ 徐志摩的詩作欣賞
簡論徐志摩的詩歌
朱自清先生曾說過:"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郭沫若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以及在詩文、戲劇、史學、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評,自不待言。而徐志摩由於某些政治和歷史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是被當作革命文學運動的反對者而予以否定的。他的詩歌在解放後除了於個別評論文章中略見一鱗半爪外,直至1981年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印成集子發行。
徐志摩的詩歌出現在"五四"之後的中國詩壇上,時間大約為1922年。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的飛機不知何故(有一說是因濃霧所致)撞到了濟南的開山上,人機俱毀。是時,年僅36歲。
徐志摩曾和胡適、陳西瀅、聞一多等人一起創辦過《新月》詩歌月刊。聞一多先生關於新格律詩的"三美"理論,被公認為是"新月派"詩歌特色的標志。徐志摩對聞一多十分尊崇。在《猛虎集序文》里,他坦誠地告白世人:"這五六年來,我們幾個寫詩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響。"十年的時間,對於一位詩人和作家來說,確乎太短暫了,而他竟留下了大量的著譯,單單詩歌就有近150首之多!這些詩歌不論在當時,還是以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都給我國新詩的發展以很大的影響。
徐志摩不僅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詩壇上一位很有聲望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傳奇人物。他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曾向港英當局舉報並最終破獲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他怒目黑暗腐朽的社會,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難,卻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他贊美列寧,認為"他的精神竟可以說是彌漫在宇宙間,至少在近百年內是不會消滅的"。但又聲稱"我不希望他的主義傳布。我怕他。……鐵不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歡呼升起在冬宮的紅旗,謳歌"那紅色是一個偉大的象徵,代表人類史里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志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卻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落葉》)轉而,他又抨擊十月革命,呼籲"青年人,不要輕易謳歌俄國革命,要知道俄國革命是人類史上最慘刻苦痛的一件事實,有俄國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這日子的。"(《列寧忌日-- 談革命》)徐志摩思想上的矛盾導致他的詩作形成了一種多面體的結晶。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為此爭論不休,因為毀譽雙方都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許多證據。
魯迅先生有段為人熟知的名言:"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切。要不然,是很容易近於說夢的!"① 今人重新審視古人,不是看他說的、寫的、做的是否符合當下的政治標准和社會需求,而是看他對所處時代和整個歷史做了些什麼。用化學分析的手段做文學鑒定,於判斷文學遺產的取捨是極為有害的,那將使今天的學術研究趨於簡單化、庸俗化、泡沫化,最終淪為過眼雲煙。
我贊成這樣的觀點:不能在新月派、徐志摩、徐志摩的詩歌之間劃上等號。新月派是由一群作家、理論家在其文章、詩作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藝術風格,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學流派。這個流派本身也是復雜的,其主要成員的政治態度亦不完全一致,並且不斷分化,最終道路各異。徐志摩雖是新月派的骨幹,但他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處世態度、文學主張與創作道路。他既不等同於聞一多,也不是胡適的附庸。徐志摩的詩歌不僅反映了他對社會、政治、人生、理想的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能夠代表新月派詩歌的整個發展過程的。對他的詩歌,最好還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具體分析,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不要以偏概全,再犯"捧殺"和"罵殺"的舊疾。
內容復雜 思想矛盾
徐志摩的詩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游》。以往論及徐志摩的詩歌,多半是僅對其藝術技巧作部分肯定,而對其內容則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實際上,徐志摩詩歌的內容也很有細加分辨的價值,不少詩的思想性還是值得肯定的。譬如:
干什麼來了?
這"大無畏"的精神?
算是好男子不怕死?--
為一個人的荒唐,
為幾元錢的獎賞,
闖進了魔鬼的圈子,
供獻了身體,
在烏龍山下變糞?
--《俘虜頌》
詩中嘲笑、諷刺那沒有頭腦、糊里糊塗替主子賣命送死的俘虜,鋒芒實指那些不顧人民死活,一味用士兵的軀體和生命去爭奪自己的地盤,謀取私利的各地軍閥,反內戰的立意顯而易見。《大帥》一詩,更是直截了當地揭露了軍閥的兇殘暴虐:"大帥有命令:以後打死了的屍體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氣),就在前邊兒挖一個大坑,拿癟了的兄弟往裡擲,擲滿了給平上土,給他一個大糊塗,也不用作記認,管他是姓賈還是姓曾!也好,省得他們家裡人見了傷心:娘抱著個爛了的頭,弟弟提溜著一隻手,新娶的媳婦到手個膿包的腰身!"剪取這樣一幅凄慘可怖的畫面,詩人多少也表露出對不斷挑起戰禍,陷民眾於水火之中的官僚、軍閥的憎惡,對違反人道主義的暴行的憤恨。
徐志摩先後留學過美國和英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繁華的物質生活,上流階層富有閑散的生活景況,英國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唯美主義的文學作品,都給年輕的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理想的狂熱觸發了他創作的慾望,"詩情真有些象是山洪暴發,不分方向的亂沖"。以後,他在《詩刊弁言》中闡述對詩的認識時說,"我們信詩是表現人類創造力的一個工具,與音樂與美術是同等性質的,我們信我們這民族這時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革命沒有一部象樣的詩式的表現是不完全的。"也許正是抱著這種希求,同時受國內"五四"愛國運動浪潮的激盪,他滿懷英國資產階級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揮一揮衣袖",悄悄地告別使他深深眷戀的康橋,欣然登程返回祖國。
對於徐志摩的思想核心,似有必要剖析一下。他宣稱"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這並不高深,這只是說我只知道個人,只認得清個人,只信得過個人。我信德謨克拉西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涵有真純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② 不難看出,這種思想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個人主義。"徐氏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們的性靈。他的理想是個人的性靈得到最大自由的發展。(對愛、自由的追求和美的享受都包括在內)。"③ 據此,我們也有理由斷言:徐志摩的人道主義也是資產階級的。注腳就是他的"宣言"。
"五四"之後的中國,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運動風起雲涌,各種流派的文學社團大量產生,一方面是廣大人民仍處於社會的底層,生活景況十分悲慘。嚴酷的現實與詩人那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銳的對峙。他失望、憂憤、痛心疾首。《先生!先生!》、《誰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該》(見《志摩的詩》)等一些作品就深切地記錄了詩人這時的思想軌跡。他清楚地看到: "可憐我快餓死了,發財的爺!"
大門內有歡笑,有紅爐,有玉杯;
"可憐我快凍死了,有福的爺!
大門外西北風笑說:"叫化活該!"
--《叫化活該》
面對形容慘淡的底層民眾,目睹人民飢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詩人精神感到十分壓抑、憤懣。他要吶喊,要開放他的"寬闊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蠻的大膽的駭人的新歌",要鼓勵讀者"到民間去,聽衰老的,病痛的,貧苦的,殘毀的,受壓迫的,煩悶的,奴服的,懦怯的,醜陋的,罪惡的,自殺的""靈魂的呻吟"。由於理想的狂熱、愛的深沉,隨之而來的失望的痛苦也就特別強烈。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半乾的墨水"移情寄慨時,總是同情多於批判,傷感多於憤怒,憂嘆多於吶喊,頹唐多於昂奮,詩稿多呈"殘破的花樣"。在他眼裡,"民族的破產,道德,政治,社會,宗教,文藝,一切都是破產了的。"絕望、殘毀、荒唐、沉淪、惆悵、凄冷、徘徊、破碎這些字眼大量出現於他的筆下。他傷心"希望,不曾站穩,又毀了";他詛咒"誰敢說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漚";他忽而高呼,要用"自剖的一把鋼刀","劈去生活的余渣,為要生命的精華",忽而又流露出厭世遁世的情緒,宣揚"一切的虛偽與虛榮與虛空",都將"暴露在最後審判的威靈中","在主的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
散見於徐志摩詩集里的這些"殘破的花樣",反映了詩人頭腦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亂。對處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的祖國和民眾,他懷有憐憫心。《廬山石工歌》附錄中就有這樣的記敘:"那時我住在小天池,正對著鄱陽湖,每天早上太陽不曾驅凈霧氣,天地還只暗沉沉的時候,石工們已經開始工作,浩唉的聲音從鄰近的山上度過來,聽了別有一種悲涼的情調。……尤其是在濃霧凄迷的早晚,這悠揚的音調在山谷里震盪著,格外使人感動,那時痛苦人間的呼籲,……那浩唉的聲調至今還在我靈府里動盪,我只盼望將來有音樂家能利用那樣天然的音籟譜出我們漢族血赤的心聲!"
徐志摩熱愛彌爾頓、拜倫、耶穌、尼采、甘地、羅蘭、托爾斯泰和哈代。英國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的"永恆的是"(Everlasting Yes)的哲學觀點特別為徐志摩所推崇。他說:"我想望著一個偉大的革命。因此我在那篇《落葉》的末尾,我還有勇氣來對付人生的挑戰,鄭重的宣告一個態度,高聲的喊一聲:Everlasting Yes!"Л·契爾卡斯基在其論著《中國新詩》中,對此有一段評論,他說:"'永恆的是'的思想是卡萊爾在《舊衣新裁》一書中提出來的。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宗教唯心主義的'衣裳哲學',這種哲學認為,整個世界和全部歷史表現為種種外部的衣著、標志,其後掩蓋著神的永恆本質。《舊衣新裁》的"永恆的是"一章表達了成為詩人極端的個人主義表現的饒有興味的思想。"針對徐志摩的"宣告",Л·契爾卡斯基分析道:"徐志摩如此拚命抓住卡萊爾的名言不放的原因也就在於: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永恆的是'與這位英國哲學家描寫的'黑暗的沙漠'無大差別,這句名言成了這位中國詩人的靈魂的屏障,他的護照和進攻武器。"對照這些材料,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徐志摩在不少作品裡都滲進了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為被壓迫者呼號,為尋求自由、愛、美而歌唱的內容。盡管他信奉的哲學觀點是錯誤的,出發點也多半源自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立場,但他的這部分詩歌對幫助後人認識、了解當時的社會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是不應忽視,也不能抹煞的。作為一個資產階級詩人,尤為難能可貴。當然,徐志摩還算不上一位堅定的民主戰士,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也沒有給他安上政治的顯微鏡,幫助他透過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洞察到社會痼疾的病根。他雖然有感於軍閥混戰,人民塗炭的殘酷現實,卻找不到真正的出路。無怪乎他的詩常常發出無病呻吟、人生無常、世事無望的悲鳴,消極、頹唐、絕望的情緒時有所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傾向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西窗》一詩,甚至明顯地影射剛取得十月革命勝利的蘇聯,攻擊創造社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口號。這樣的詩雖然在徐志摩筆下為數寥寥,卻也多少說明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政治上的偏見、立場上的動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由此也可見一斑。
除去這些政治詩,徐志摩還有一些被公認為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抒情短章,如《沙揚娜拉》、《車眺》、《再別康橋》。這部分詩歌的共同特點是:文字清雅秀麗,意境幽謐恬淡,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情調。請看: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臨其境。用"水蓮花"比附素以賢惠聞名於世的日本女子,美麗動人,形神貼切;用"不勝涼風"來描繪告別之際躬身還禮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這形象的溫柔和嬌羞之態。那一聲聲輕柔甜潤的"珍重",悱惻動人地蘊藉著友人們(或許是情人)因愉快的相會,而帶來的依依惜別之情。小詩沒有正麵塑造人物形象,沒有具體敘述活動場面,也沒有什麼更多的故事內容,僅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普通的告別語,就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確實不同凡響。最後,詩人摹日語"再見"之音道了一聲"沙揚娜拉",再度渲染了這似水的柔情,吟詠出一個意蘊幽深的迴音。那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
也是一首流傳很廣、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謠。美麗的康橋(即劍橋),曾在詩人的生活中占據過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觀、藝術觀、創作慾望都是在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里放歌"。與眾不同的是,詩人別離如此鍾情的康橋,既不是"淚灑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陳辭,放歌而去,只是像來時一樣,悄然無聲地走了。唯餘一片淡淡的雲彩裹藏著詩人無限的柔情,默默地飄浮在異國他鄉的天際。這是多麼縹緲、超脫的意境啊!難怪他後來的妻子陸小曼說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
還需指出,徐志摩也寫過一些無聊、頹廢、色情的詩。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繪的是一個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侶赴約時的內心活動,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這不來於我是致命的一擊,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陽春,
叫堅實如礦里的鐵的黑暗,
壓迫我的思想與呼吸,
打死可憐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給
妒與愁苦,生的羞慚
與絕望的慘酷。
毋須多作剖析,這種情調很不健康,也不是一個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滿愛情的男子應有的。到此為止,這首詩已不能稱之為優雅的小夜曲了。可接下來的內容更是糟糕,詩人肉麻地表白:
痴!想磔碎一個生命的纖維/ 為要感動一個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淚,/ 她的一陣心酸,/ 竟許一半聲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願!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傳給/ 一塊頑石,她把我看作/ 一支地穴里的鼠,一支蟲,
我還是甘願!
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嘮叨,既無意境,亦無美感,唯一可見的,倒是詩人日趨枯窘的思想,日漸消沉的意志。這也說明,一個詩人,不管他有多麼嫻熟的藝術技巧,多麼睿敏的創作靈感,一旦在尖銳激烈的社會矛盾中失去方向,畏縮退避,躲進象牙之塔,鼓吹為藝術而藝術,沉溺在個人感情的小溝里孤芳自賞時,就必然陷於迷途而不能自返,再不會寫出什麼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來。這是文學創作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徐志摩也擺脫不了它的制約。
徐志摩好像一顆彗星,伴隨著一道亮光就迅速而永久地消逝了。他的夭折對中國新詩壇究竟是福是禍,歷來也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對此,捷克的漢學家普契克有一段評論很有意思,特輯錄在此,也許對我們的研究工作不無補益。普契克寫道:"誰知道他能成為什麼人,能幹出什麼事情?但飛機中途失事,遇霧撞到了山上,於是這位未來能夠給當代中國以語匯和韻律的人就什麼也沒有留下。他是唯一能建樹這樣的功勛的人。也許他的遭遇總的說來不是一件不幸?也許命運比我們對一個如此早逝的人的痛惜更為明智?因為誰能知道,從水上飄浮的柳絮,溪上小橋的綠影到馬達轟鳴的工廠這段漫長的道路,一個人有沒有力量走過?走過之後,能不能依然是位詩人?他有沒有力量去征服十八世紀?從描寫情人的扇子的格律詩,到刻劃為了糊口而一天十二小時用瘦弱的肌肉同整個世界進行英勇超人的斗爭的人力車夫,他能不能一越而過?……
(徐志摩擅長寫)需要用語言表達一種情緒,即當一個人看到土地開始散發芳香,在廢墟里,在草叢的蔭影下出現一些僻靜的角落,從那裡傳出切切的私語和朗朗的笑聲時,他所感受到的情緒。(但時代)還需表達出另一種情緒,即遊行隊伍的天崩地裂般的呼喊聲。但是這一切他不願照老樣子去寫。他應該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語匯、新的形象。"④
瑕瑜互見 面貌各異
作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尊崇聞一多關於詩歌要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觀點。他熔鑄中國古典詩詞、散曲、民歌的精華,兼取歐洲浪漫派詩人的風格樣式,積極、認真地在現代白話格律詩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種新穎、獨特、清新的詩風。崇拜者,嘆服那情感熾熱、韻律諧和、文采照人、意味雋永的詩句,譽其為"一手奠定文壇的健將";反詰者,則揭其生搬硬套、晦澀模糊、支離破碎、矯揉造作的痼弊,貶其為詩壇"小丑"。
平心而論,徐志摩的詩確實存在著過於雕琢形式,刻意追求技巧的唯美主義傾向。且越至後期,越趨於極端。如何看待這種特別強調藝術的現象,是分析、研究其詩歌藝術風格的關鍵。
藝術品的產生,本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要創造藝術品,自然就得講究藝術性,力爭使作品的內在思想和表現手法完美和諧地統一起來。特別是文學作品,較之其他藝術樣式更為直接、詳盡地傳遞著作家的思想感受,記錄和反映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因此,在肯定文學作用的前提下,注意提高文學技巧和形成風格流派,不僅無可非議,而且是理直氣壯的。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強調過頭就容易走向反面。孤立地談藝術,將藝術凌駕於思想內容之上,甚至認為追求藝術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最終和全部的目的,這就在客觀上把嚴肅的創作活動變成了一種文字游戲。結果,勢必降低、削弱以至完全改變了作品的社會價值。所以,我們通常是反對"為藝術而藝術"這個提法的。不過,話又說回來,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不從作家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環境、本人遭遇出發,簡單籠統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不僅毫無說服力,也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例子:蜚聲世界文壇的俄國詩人普希金曾是一個渴望戰斗的鼓手。他的《自由頌》響徹憤慨的吼聲:
唉,無論我朝哪兒觀看,
到處是皮鞭,到處是鎖鏈,
還有致人死命的法律的羞辱,
和奴隸們的吞聲飲泣;
到處都是被偏見的濃霧
籠罩著的邪惡的權力。
然而,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觀點的人,常常愛引用他的另一首詩以為佐證,
不是為了生活的騷擾,
不是為了私慾,
也不是為了戰斗,
我們生來是為了靈感,
為了甜蜜的聲音和祈禱!
稍一推究兩詩形成的歷史背景,便不難明白其原委:普希金寫後一首詩時正受到沙皇和憲兵司令的特別"保護"。普列漢諾夫據此論證:凡是在藝術家和他們周圍的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不協調的地方,就會產生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⑤ 我體會普氏的意旨是:在大夜彌天、風雨如磐的險惡環境中,詩人高舉為藝術而藝術的標語牌,有時可能是言不由衷的,骨子裡或許含有不與統治者合作的內蘊。如果確是這樣的話,那麼其進步性就不當被漠視。自然,這種軟性抵抗難免流於消極。請看徐志摩後期的一首詩,
雁兒們在雲空里飛,
看她們的翅膀,
看她們的翅膀,
有時候紆回,
有時候匆忙。
…… ……
雁兒們在雲空里彷徨,
天地就快昏黑!
天地就快昏黑!
前途再沒有天光,
孩兒們往哪兒飛?
…… ……
--《雁兒們》
該詩樣式別致,格調殊眾,藝術上頗有特色。二、三兩句採用疊置的手法,同樣的內容,音值卻增長一倍,語氣加重,印象亦深,與後兩句詩互為照應,融洽得體,不僅能吟詠,也很好看,不失為一種新穎獨特的詩歌體裁。可惜的是,這首身段美麗的小詩,思想性卻十分貧乏。看來看去,只見些許淡淡的、莫名的惆悵織在字里行間。"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有那麼一點微波似的輕煙似的情緒。"(茅盾語)
詩歌、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樣式,都是人們為了多層次地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而創造出來的。從這一意義上說,它們的作用是相近的。然而,各種藝術都自身的局限性,沒有一種藝術能夠完全取代另一種藝術。就說"詩"與"歌"吧,這兩個詞常常聯合使用,足見它們的關系之親密。但細論起來,還是各有講究的。詩是作者運用語言的藝術手段,將熱烈跳盪的情感編織成思維形象,以引起閱讀者心靈上的波動與共鳴,達到怡情寄慨的目的。歌則依靠高低、長短、強弱有機組合的旋律音響構造出聽覺形象,即使沒有歌詞,單憑旋律,聽眾也能從中感受到某種情緒氛圍,獲得美的享受。聞一多強調詩要具有"音樂美",乃是借用音樂的術語,把單純詞、復合詞、片語看作"音節",要求在一首詩中,每一行音節的數量變化要有規律可循,有節奏感,讀起來琅琅上口,易誦耐聽,富有音樂性。這個理論高出前人,自有其價值。但是,"詩"與"歌"畢竟各自為一門藝術,不承認這點,漠視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創作中就會走彎路,事倍功半。著名的《伏爾加船夫曲》沉雄渾凝,蘊含著俄羅斯民族對沙皇統治的深深不滿,是一首富於反抗精神的纖夫之歌。徐志摩模仿它寫了一首《廬山石工歌》,除了"鄱陽湖低廬山高","電閃飛大雨暴,天昏地黑上山去"幾句話外,通篇就是"浩唉"的語氣詞堆砌。雖然作者飽蘸濃墨,精心設計,大量地使用了感嘆號,仍不能產生類似《伏爾加船夫曲》那樣粗獷激越的藝術感染力。因為船夫曲中的"嗨喲"通過不同音色、不同節奏、不同音量的對比交替,一下子就能強烈地震撼聽眾的心靈。而《廬山石工歌》中的"浩唉",沒有模進、變奏、轉調、加花這些音樂特有的藝術手段作支撐,僅靠感嘆句或三節一句、兩節一行的不斷反復,仍然是靜止的文字,無法達到音樂那樣具有強烈動感的效果。難怪不少人認為,《廬山石工歌》還不如它的附錄來的動人哩。以此為鑒,多少也能看出,即使是詩這個比較講究形式和技巧的文學品種,光有激情和技巧,輕視思想性的凝練與開掘,同樣不能成為真正優秀的藝術品。毋須否認,徐志摩對白話詩技巧的探索、創新,還是很有成就的。這首先表現為他的詩形式多樣,風格清新。《一條金色的光痕》用的是硤石土白,與詩中農婦的形象相吻合,讀來淳樸感人,鄉情濃郁。《毒葯》、《白旗》有感於時事,覺得負載不堪忍受,人的天性遭到滾油般的煎熬,面對惡毒的紅塵世界,詩人也報以利刃、獰笑和毒葯。兩詩都是散文體,自由的體式與充實的思想內容十分協調,相得益彰。《誰知道》以坐車人與拉車的"襤褸老頭"對話的方式,為那個像夜一樣暗沉沉、黑黢黢、遍地是墳,人鬼不分的社會鐫刻了一幅肖像。坐車人慌亂、驚恐的心情同拉車人呆滯、麻木的神態互為反襯,對比強烈,氣氛陰森。全詩不拘格套,句子或長或短,韻腳時有時無,完全服從內容需要,毫無雕琢之痕,較好地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其他形式的還有《廬山石工歌》為號子風;《梅雪爭春》、《人變獸》都是四句一段,每行字數相等的方塊詩;甚至階梯式、民歌體、自由體、無韻詩等都在他筆下出現過。從題材、體裁上分析,有頌歌、牧歌、打夯歌、風景詩、戀曲、打油詩、諷刺詩、抨擊詞、懺悔錄、悼亡辭……無論那種題材、體裁的詩,徐志摩寫來均能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時見佳作,如有神助。這對一個創作時間僅十年,學詩起步又很晚的人來說,堪稱一絕。
感情奔放,多用口語,是徐志摩詩歌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吟詩賦曲,古往今來皆視為雅事,故列位於"六藝"之首。即或有幾位感時傷事、憤世嫉俗的士林豪傑,臨到落筆成文之際,一腔怒火怨氣,也都化為雅麗的辭章,絕少有以野語村言入詩的。縱觀徐志摩的詩,清麗恬淡、雍容典雅、晶瑩蘊藉、濃妝淡抹等抒情小品,固然琳琅滿目,而嘲諷譏刺、冷峻犀利,以至凄聲哀鳴、惡毒詛咒、歇斯底里的詩作,也屢見不鮮。
寫詩要有激情。沒有激情的人作不出好詩,更不可能成為優秀詩人。徐志摩的感情豈止豐富,詩興勃發時就像"山洪暴發,不分方向地亂沖","什麼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其結果,自然形成了瑕瑜互見,良莠交織的"殘破的花樣"。這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有著他那樣經歷的詩人來說,是非常自然,不足為奇的。問題是,今人目睹他留下來的"殘破的花樣",當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從其詩作的文本原義出發,根據"五四"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聯系新文學的成長道路,對徐志摩和他的詩作給出公允的評價,這該是毋須多證的題中應有之意吧。
http://www..com/s?wd=%B2%BB%CA%C7%B6%AB%B7%E7%D1%B9%B5%B9%CE%F7%B7%E7&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0
㈡ 怎麼下載烏龍山剿匪記
https://..com/question/696856241913124444.html
相關作品介紹:《烏龍山剿匪記》是1987年出品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宋昭執導、水運憲編劇、陳家陡、申軍誼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支小分隊在湖南湘西剿匪的故事。
㈢ 廣場舞烏龍山下一朵花串台詞
廣場舞《烏抄龍山下一朵襲花》串台詞:
有一位姑娘呀十呀十七八
長長的頭發來眼睛大
活潑可愛嬌滴滴
嬌呀嬌滴滴
烏龍山下一朵花
多少個有情郎為她著迷
多少個有情郎愛呀愛上她
不知她身邊是否有個他
不知何時花落誰家
我對她說話呀說呀說句話
她笑我傻瓜呀笑我傻瓜
朝朝暮暮想念她想呀想念她
烏龍山下一朵花
㈣ 徐志摩人生的矛盾在其詩文中的具體展現
朱自清先生曾說過:「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郭沫若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以及在詩文、戲劇、史學、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評,自不待言。
徐志摩不僅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詩壇上一位很有聲望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傳奇人物。他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他怒目黑暗腐朽的社會,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難,卻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他贊美列寧,認為「他的精神竟可以說是彌漫在宇宙間,至少在近百年內是不會消滅的」。但又聲稱「我不希望他的主義傳布。我怕他。……鐵不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歡呼升起在冬宮的紅旗,謳歌「那紅色是一個偉大的象徵,代表人類史里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志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卻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落葉》)轉而,他又抨擊十月革命,呼籲「青年人,不要輕易謳歌俄國革命,要知道俄國革命是人類史上最慘刻苦痛的一件事實,有俄國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這日子的。」(《列寧忌日——談革命》)徐志摩思想上的矛盾導致他的詩作形成了一種多面體的結晶
㈤ 烏龍山下一朵花是誰唱的
是這個嗎?
如果能幫到你 請勿忘採納~O(∩_∩)O謝謝
歌名:烏來山下一朵花
演唱:林玉英
有一位姑回娘呀十答呀十七八
長長的頭發來眼睛大
活潑可愛嬌滴滴
嬌呀嬌滴滴
烏來山下一朵花
多少個有情郎為她著迷
多少個有情郎愛呀愛上她
不知她身旁是否有個他
不知何時花落誰家
我對她說話呀說呀說句話
她笑我傻瓜呀笑我傻瓜
朝朝暮暮想念她
想呀想念她
烏來山下一朵花
有一位姑娘呀十呀十七八
長長的頭發來眼睛大
活潑可愛嬌滴滴
嬌呀嬌滴滴
烏來山下一朵花
多少個有情郎為她著迷
多少個有情郎愛呀愛上她
不知她身旁是否有個他
不知何時花落誰家
我對她說話呀說呀說句話
她笑我傻瓜呀笑我傻瓜
朝朝暮暮想念她
想呀想念她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烏來山下一朵花
㈥ 從徐志摩看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朱自清先生曾說過:"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郭沫若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以及在詩文、戲劇、史學、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評,自不待言。而徐志摩由於某些政治和歷史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是被當作革命文學運動的反對者而予以否定的。他的詩歌在解放後除了於個別評論文章中略見一鱗半爪外,直至1981年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印成集子發行。
徐志摩的詩歌出現在"五四"之後的中國詩壇上,時間大約為1922年。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的飛機不知何故(有一說是因濃霧所致)撞到了濟南的開山上,人機俱毀。是時,年僅36歲。
徐志摩曾和胡適、陳西瀅、聞一多等人一起創辦過《新月》詩歌月刊。聞一多先生關於新格律詩的"三美"理論,被公認為是"新月派"詩歌特色的標志。徐志摩對聞一多十分尊崇。在《猛虎集序文》里,他坦誠地告白世人:"這五六年來,我們幾個寫詩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響。"十年的時間,對於一位詩人和作家來說,確乎太短暫了,而他竟留下了大量的著譯,單單詩歌就有近150首之多!這些詩歌不論在當時,還是以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都給我國新詩的發展以很大的影響。
徐志摩不僅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詩壇上一位很有聲望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傳奇人物。他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曾向港英當局舉報並最終破獲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他怒目黑暗腐朽的社會,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難,卻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他贊美列寧,認為"他的精神竟可以說是彌漫在宇宙間,至少在近百年內是不會消滅的"。但又聲稱"我不希望他的主義傳布。我怕他。……鐵不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歡呼升起在冬宮的紅旗,謳歌"那紅色是一個偉大的象徵,代表人類史里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志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卻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落葉》)轉而,他又抨擊十月革命,呼籲"青年人,不要輕易謳歌俄國革命,要知道俄國革命是人類史上最慘刻苦痛的一件事實,有俄國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這日子的。"(《列寧忌日-- 談革命》)徐志摩思想上的矛盾導致他的詩作形成了一種多面體的結晶。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為此爭論不休,因為毀譽雙方都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許多證據。
魯迅先生有段為人熟知的名言:"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切。要不然,是很容易近於說夢的!"① 今人重新審視古人,不是看他說的、寫的、做的是否符合當下的政治標准和社會需求,而是看他對所處時代和整個歷史做了些什麼。用化學分析的手段做文學鑒定,於判斷文學遺產的取捨是極為有害的,那將使今天的學術研究趨於簡單化、庸俗化、泡沫化,最終淪為過眼雲煙。
我贊成這樣的觀點:不能在新月派、徐志摩、徐志摩的詩歌之間劃上等號。新月派是由一群作家、理論家在其文章、詩作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藝術風格,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學流派。這個流派本身也是復雜的,其主要成員的政治態度亦不完全一致,並且不斷分化,最終道路各異。徐志摩雖是新月派的骨幹,但他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處世態度、文學主張與創作道路。他既不等同於聞一多,也不是胡適的附庸。徐志摩的詩歌不僅反映了他對社會、政治、人生、理想的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能夠代表新月派詩歌的整個發展過程的。對他的詩歌,最好還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逐一進行具體分析,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不要以偏概全,再犯"捧殺"和"罵殺"的舊疾。
內容復雜 思想矛盾
徐志摩的詩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游》。以往論及徐志摩的詩歌,多半是僅對其藝術技巧作部分肯定,而對其內容則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實際上,徐志摩詩歌的內容也很有細加分辨的價值,不少詩的思想性還是值得肯定的。譬如:
干什麼來了?
這"大無畏"的精神?
算是好男子不怕死?--
為一個人的荒唐,
為幾元錢的獎賞,
闖進了魔鬼的圈子,
供獻了身體,
在烏龍山下變糞?
--《俘虜頌》
詩中嘲笑、諷刺那沒有頭腦、糊里糊塗替主子賣命送死的俘虜,鋒芒實指那些不顧人民死活,一味用士兵的軀體和生命去爭奪自己的地盤,謀取私利的各地軍閥,反內戰的立意顯而易見。《大帥》一詩,更是直截了當地揭露了軍閥的兇殘暴虐:"大帥有命令:以後打死了的屍體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氣),就在前邊兒挖一個大坑,拿癟了的兄弟往裡擲,擲滿了給平上土,給他一個大糊塗,也不用作記認,管他是姓賈還是姓曾!也好,省得他們家裡人見了傷心:娘抱著個爛了的頭,弟弟提溜著一隻手,新娶的媳婦到手個膿包的腰身!"剪取這樣一幅凄慘可怖的畫面,詩人多少也表露出對不斷挑起戰禍,陷民眾於水火之中的官僚、軍閥的憎惡,對違反人道主義的暴行的憤恨。
徐志摩先後留學過美國和英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繁華的物質生活,上流階層富有閑散的生活景況,英國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唯美主義的文學作品,都給年輕的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理想的狂熱觸發了他創作的慾望,"詩情真有些象是山洪暴發,不分方向的亂沖"。以後,他在《詩刊弁言》中闡述對詩的認識時說,"我們信詩是表現人類創造力的一個工具,與音樂與美術是同等性質的,我們信我們這民族這時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革命沒有一部象樣的詩式的表現是不完全的。"也許正是抱著這種希求,同時受國內"五四"愛國運動浪潮的激盪,他滿懷英國資產階級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揮一揮衣袖",悄悄地告別使他深深眷戀的康橋,欣然登程返回祖國。
對於徐志摩的思想核心,似有必要剖析一下。他宣稱"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這並不高深,這只是說我只知道個人,只認得清個人,只信得過個人。我信德謨克拉西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涵有真純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② 不難看出,這種思想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個人主義。"徐氏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們的性靈。他的理想是個人的性靈得到最大自由的發展。(對愛、自由的追求和美的享受都包括在內)。"③ 據此,我們也有理由斷言:徐志摩的人道主義也是資產階級的。注腳就是他的"宣言"。
"五四"之後的中國,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運動風起雲涌,各種流派的文學社團大量產生,一方面是廣大人民仍處於社會的底層,生活景況十分悲慘。嚴酷的現實與詩人那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銳的對峙。他失望、憂憤、痛心疾首。《先生!先生!》、《誰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該》(見《志摩的詩》)等一些作品就深切地記錄了詩人這時的思想軌跡。他清楚地看到: "可憐我快餓死了,發財的爺!"
大門內有歡笑,有紅爐,有玉杯;
"可憐我快凍死了,有福的爺!
大門外西北風笑說:"叫化活該!"
--《叫化活該》
面對形容慘淡的底層民眾,目睹人民飢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詩人精神感到十分壓抑、憤懣。他要吶喊,要開放他的"寬闊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蠻的大膽的駭人的新歌",要鼓勵讀者"到民間去,聽衰老的,病痛的,貧苦的,殘毀的,受壓迫的,煩悶的,奴服的,懦怯的,醜陋的,罪惡的,自殺的""靈魂的呻吟"。由於理想的狂熱、愛的深沉,隨之而來的失望的痛苦也就特別強烈。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半乾的墨水"移情寄慨時,總是同情多於批判,傷感多於憤怒,憂嘆多於吶喊,頹唐多於昂奮,詩稿多呈"殘破的花樣"。在他眼裡,"民族的破產,道德,政治,社會,宗教,文藝,一切都是破產了的。"絕望、殘毀、荒唐、沉淪、惆悵、凄冷、徘徊、破碎這些字眼大量出現於他的筆下。他傷心"希望,不曾站穩,又毀了";他詛咒"誰敢說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漚";他忽而高呼,要用"自剖的一把鋼刀","劈去生活的余渣,為要生命的精華",忽而又流露出厭世遁世的情緒,宣揚"一切的虛偽與虛榮與虛空",都將"暴露在最後審判的威靈中","在主的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
散見於徐志摩詩集里的這些"殘破的花樣",反映了詩人頭腦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亂。對處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的祖國和民眾,他懷有憐憫心。《廬山石工歌》附錄中就有這樣的記敘:"那時我住在小天池,正對著鄱陽湖,每天早上太陽不曾驅凈霧氣,天地還只暗沉沉的時候,石工們已經開始工作,浩唉的聲音從鄰近的山上度過來,聽了別有一種悲涼的情調。……尤其是在濃霧凄迷的早晚,這悠揚的音調在山谷里震盪著,格外使人感動,那時痛苦人間的呼籲,……那浩唉的聲調至今還在我靈府里動盪,我只盼望將來有音樂家能利用那樣天然的音籟譜出我們漢族血赤的心聲!"
徐志摩熱愛彌爾頓、拜倫、耶穌、尼采、甘地、羅蘭、托爾斯泰和哈代。英國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的"永恆的是"(Everlasting Yes)的哲學觀點特別為徐志摩所推崇。他說:"我想望著一個偉大的革命。因此我在那篇《落葉》的末尾,我還有勇氣來對付人生的挑戰,鄭重的宣告一個態度,高聲的喊一聲:Everlasting Yes!"Л·契爾卡斯基在其論著《中國新詩》中,對此有一段評論,他說:"'永恆的是'的思想是卡萊爾在《舊衣新裁》一書中提出來的。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宗教唯心主義的'衣裳哲學',這種哲學認為,整個世界和全部歷史表現為種種外部的衣著、標志,其後掩蓋著神的永恆本質。《舊衣新裁》的"永恆的是"一章表達了成為詩人極端的個人主義表現的饒有興味的思想。"針對徐志摩的"宣告",Л·契爾卡斯基分析道:"徐志摩如此拚命抓住卡萊爾的名言不放的原因也就在於: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永恆的是'與這位英國哲學家描寫的'黑暗的沙漠'無大差別,這句名言成了這位中國詩人的靈魂的屏障,他的護照和進攻武器。"對照這些材料,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徐志摩在不少作品裡都滲進了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為被壓迫者呼號,為尋求自由、愛、美而歌唱的內容。盡管他信奉的哲學觀點是錯誤的,出發點也多半源自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立場,但他的這部分詩歌對幫助後人認識、了解當時的社會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是不應忽視,也不能抹煞的。作為一個資產階級詩人,尤為難能可貴。當然,徐志摩還算不上一位堅定的民主戰士,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也沒有給他安上政治的顯微鏡,幫助他透過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洞察到社會痼疾的病根。他雖然有感於軍閥混戰,人民塗炭的殘酷現實,卻找不到真正的出路。無怪乎他的詩常常發出無病呻吟、人生無常、世事無望的悲鳴,消極、頹唐、絕望的情緒時有所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傾向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西窗》一詩,甚至明顯地影射剛取得十月革命勝利的蘇聯,攻擊創造社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口號。這樣的詩雖然在徐志摩筆下為數寥寥,卻也多少說明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政治上的偏見、立場上的動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由此也可見一斑。
除去這些政治詩,徐志摩還有一些被公認為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抒情短章,如《沙揚娜拉》、《車眺》、《再別康橋》。這部分詩歌的共同特點是:文字清雅秀麗,意境幽謐恬淡,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情調。請看: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臨其境。用"水蓮花"比附素以賢惠聞名於世的日本女子,美麗動人,形神貼切;用"不勝涼風"來描繪告別之際躬身還禮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這形象的溫柔和嬌羞之態。那一聲聲輕柔甜潤的"珍重",悱惻動人地蘊藉著友人們(或許是情人)因愉快的相會,而帶來的依依惜別之情。小詩沒有正麵塑造人物形象,沒有具體敘述活動場面,也沒有什麼更多的故事內容,僅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普通的告別語,就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確實不同凡響。最後,詩人摹日語"再見"之音道了一聲"沙揚娜拉",再度渲染了這似水的柔情,吟詠出一個意蘊幽深的迴音。那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
也是一首流傳很廣、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謠。美麗的康橋(即劍橋),曾在詩人的生活中占據過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觀、藝術觀、創作慾望都是在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里放歌"。與眾不同的是,詩人別離如此鍾情的康橋,既不是"淚灑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陳辭,放歌而去,只是像來時一樣,悄然無聲地走了。唯餘一片淡淡的雲彩裹藏著詩人無限的柔情,默默地飄浮在異國他鄉的天際。這是多麼縹緲、超脫的意境啊!難怪他後來的妻子陸小曼說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
還需指出,徐志摩也寫過一些無聊、頹廢、色情的詩。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繪的是一個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侶赴約時的內心活動,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這不來於我是致命的一擊,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陽春,
叫堅實如礦里的鐵的黑暗,
壓迫我的思想與呼吸,
打死可憐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給
妒與愁苦,生的羞慚
與絕望的慘酷。
毋須多作剖析,這種情調很不健康,也不是一個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滿愛情的男子應有的。到此為止,這首詩已不能稱之為優雅的小夜曲了。可接下來的內容更是糟糕,詩人肉麻地表白:
痴!想磔碎一個生命的纖維/ 為要感動一個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淚,/ 她的一陣心酸,/ 竟許一半聲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願!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傳給/ 一塊頑石,她把我看作/ 一支地穴里的鼠,一支蟲,
我還是甘願!
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嘮叨,既無意境,亦無美感,唯一可見的,倒是詩人日趨枯窘的思想,日漸消沉的意志。這也說明,一個詩人,不管他有多麼嫻熟的藝術技巧,多麼睿敏的創作靈感,一旦在尖銳激烈的社會矛盾中失去方向,畏縮退避,躲進象牙之塔,鼓吹為藝術而藝術,沉溺在個人感情的小溝里孤芳自賞時,就必然陷於迷途而不能自返,再不會寫出什麼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來。這是文學創作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徐志摩也擺脫不了它的制約。
徐志摩好像一顆彗星,伴隨著一道亮光就迅速而永久地消逝了。他的夭折對中國新詩壇究竟是福是禍,歷來也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對此,捷克的漢學家普契克有一段評論很有意思,特輯錄在此,也許對我們的研究工作不無補益。普契克寫道:"誰知道他能成為什麼人,能幹出什麼事情?但飛機中途失事,遇霧撞到了山上,於是這位未來能夠給當代中國以語匯和韻律的人就什麼也沒有留下。他是唯一能建樹這樣的功勛的人。也許他的遭遇總的說來不是一件不幸?也許命運比我們對一個如此早逝的人的痛惜更為明智?因為誰能知道,從水上飄浮的柳絮,溪上小橋的綠影到馬達轟鳴的工廠這段漫長的道路,一個人有沒有力量走過?走過之後,能不能依然是位詩人?他有沒有力量去征服十八世紀?從描寫情人的扇子的格律詩,到刻劃為了糊口而一天十二小時用瘦弱的肌肉同整個世界進行英勇超人的斗爭的人力車夫,他能不能一越而過?……
(徐志摩擅長寫)需要用語言表達一種情緒,即當一個人看到土地開始散發芳香,在廢墟里,在草叢的蔭影下出現一些僻靜的角落,從那裡傳出切切的私語和朗朗的笑聲時,他所感受到的情緒。(但時代)還需表達出另一種情緒,即遊行隊伍的天崩地裂般的呼喊聲。但是這一切他不願照老樣子去寫。他應該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語匯、新的形象。"④
瑕瑜互見 面貌各異
作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尊崇聞一多關於詩歌要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觀點。他熔鑄中國古典詩詞、散曲、民歌的精華,兼取歐洲浪漫派詩人的風格樣式,積極、認真地在現代白話格律詩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種新穎、獨特、清新的詩風。崇拜者,嘆服那情感熾熱、韻律諧和、文采照人、意味雋永的詩句,譽其為"一手奠定文壇的健將";反詰者,則揭其生搬硬套、晦澀模糊、支離破碎、矯揉造作的痼弊,貶其為詩壇"小丑"。
平心而論,徐志摩的詩確實存在著過於雕琢形式,刻意追求技巧的唯美主義傾向。且越至後期,越趨於極端。如何看待這種特別強調藝術的現象,是分析、研究其詩歌藝術風格的關鍵。
藝術品的產生,本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要創造藝術品,自然就得講究藝術性,力爭使作品的內在思想和表現手法完美和諧地統一起來。特別是文學作品,較之其他藝術樣式更為直接、詳盡地傳遞著作家的思想感受,記錄和反映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因此,在肯定文學作用的前提下,注意提高文學技巧和形成風格流派,不僅無可非議,而且是理直氣壯的。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強調過頭就容易走向反面。孤立地談藝術,將藝術凌駕於思想內容之上,甚至認為追求藝術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最終和全部的目的,這就在客觀上把嚴肅的創作活動變成了一種文字游戲。結果,勢必降低、削弱以至完全改變了作品的社會價值。所以,我們通常是反對"為藝術而藝術"這個提法的。不過,話又說回來,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不從作家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環境、本人遭遇出發,簡單籠統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不僅毫無說服力,也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例子:蜚聲世界文壇的俄國詩人普希金曾是一個渴望戰斗的鼓手。他的《自由頌》響徹憤慨的吼聲:
唉,無論我朝哪兒觀看,
到處是皮鞭,到處是鎖鏈,
還有致人死命的法律的羞辱,
和奴隸們的吞聲飲泣;
到處都是被偏見的濃霧
籠罩著的邪惡的權力。
然而,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觀點的人,常常愛引用他的另一首詩以為佐證,
不是為了生活的騷擾,
不是為了私慾,
也不是為了戰斗,
我們生來是為了靈感,
為了甜蜜的聲音和祈禱!
稍一推究兩詩形成的歷史背景,便不難明白其原委:普希金寫後一首詩時正受到沙皇和憲兵司令的特別"保護"。普列漢諾夫據此論證:凡是在藝術家和他們周圍的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不協調的地方,就會產生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⑤ 我體會普氏的意旨是:在大夜彌天、風雨如磐的險惡環境中,詩人高舉為藝術而藝術的標語牌,有時可能是言不由衷的,骨子裡或許含有不與統治者合作的內蘊。如果確是這樣的話,那麼其進步性就不當被漠視。自然,這種軟性抵抗難免流於消極。請看徐志摩後期的一首詩,
雁兒們在雲空里飛,
看她們的翅膀,
看她們的翅膀,
有時候紆回,
有時候匆忙。
…… ……
雁兒們在雲空里彷徨,
天地就快昏黑!
天地就快昏黑!
前途再沒有天光,
孩兒們往哪兒飛?
…… ……
--《雁兒們》
該詩樣式別致,格調殊眾,藝術上頗有特色。二、三兩句採用疊置的手法,同樣的內容,音值卻增長一倍,語氣加重,印象亦深,與後兩句詩互為照應,融洽得體,不僅能吟詠,也很好看,不失為一種新穎獨特的詩歌體裁。可惜的是,這首身段美麗的小詩,思想性卻十分貧乏。看來看去,只見些許淡淡的、莫名的惆悵織在字里行間。"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有那麼一點微波似的輕煙似的情緒。"(茅盾語)
詩歌、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樣式,都是人們為了多層次地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而創造出來的。從這一意義上說,它們的作用是相近的。然而,各種藝術都自身的局限性,沒有一種藝術能夠完全取代另一種藝術。就說"詩"與"歌"吧,這兩個詞常常聯合使用,足見它們的關系之親密。但細論起來,還是各有講究的。詩是作者運用語言的藝術手段,將熱烈跳盪的情感編織成思維形象,以引起閱讀者心靈上的波動與共鳴,達到怡情寄慨的目的。歌則依靠高低、長短、強弱有機組合的旋律音響構造出聽覺形象,即使沒有歌詞,單憑旋律,聽眾也能從中感受到某種情緒氛圍,獲得美的享受。聞一多強調詩要具有"音樂美",乃是借用音樂的術語,把單純詞、復合詞、片語看作"音節",要求在一首詩中,每一行音節的數量變化要有規律可循,有節奏感,讀起來琅琅上口,易誦耐聽,富有音樂性。這個理論高出前人,自有其價值。但是,"詩"與"歌"畢竟各自為一門藝術,不承認這點,漠視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創作中就會走彎路,事倍功半。著名的《伏爾加船夫曲》沉雄渾凝,蘊含著俄羅斯民族對沙皇統治的深深不滿,是一首富於反抗精神的纖夫之歌。徐志摩模仿它寫了一首《廬山石工歌》,除了"鄱陽湖低廬山高","電閃飛大雨暴,天昏地黑上山去"幾句話外,通篇就是"浩唉"的語氣詞堆砌。雖然作者飽蘸濃墨,精心設計,大量地使用了感嘆號,仍不能產生類似《伏爾加船夫曲》那樣粗獷激越的藝術感染力。因為船夫曲中的"嗨喲"通過不同音色、不同節奏、不同音量的對比交替,一下子就能強烈地震撼聽眾的心靈。而《廬山石工歌》中的"浩唉",沒有模進、變奏、轉調、加花這些音樂特有的藝術手段作支撐,僅靠感嘆句或三節一句、兩節一行的不斷反復,仍然是靜止的文字,無法達到音樂那樣具有強烈動感的效果。難怪不少人認為,《廬山石工歌》還不如它的附錄來的動人哩。以此為鑒,多少也能看出,即使是詩這個比較講究形式和技巧的文學品種,光有激情和技巧,輕視思想性的凝練與開掘,同樣不能成為真正優秀的藝術品。毋須否認,徐志摩對白話詩技巧的探索、創新,還是很有成就的。這首先表現為他的詩形式多樣,風格清新。《一條金色的光痕》用的是硤石土白,與詩中農婦的形象相吻合,讀來淳樸感人,鄉情濃郁。《毒葯》、《白旗》有感於時事,覺得負載不堪忍受,人的天性遭到滾油般的煎熬,面對惡毒的紅塵世界,詩人也報以利刃、獰笑和毒葯。兩詩都是散文體,自由的體式與充實的思想內容十分協調,相得益彰。《誰知道》以坐車人與拉車的"襤褸老頭"對話的方式,為那個像夜一樣暗沉沉、黑黢黢、遍地是墳,人鬼不分的社會鐫刻了一幅肖像。坐車人慌亂、驚恐的心情同拉車人呆滯、麻木的神態互為反襯,對比強烈,氣氛陰森。全詩不拘格套,句子或長或短,韻腳時有時無,完全服從內容需要,毫無雕琢之痕,較好地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其他形式的還有《廬山石工歌》為號子風;《梅雪爭春》、《人變獸》都是四句一段,每行字數相等的方塊詩;甚至階梯式、民歌體、自由體、無韻詩等都在他筆下出現過。從題材、體裁上分析,有頌歌、牧歌、打夯歌、風景詩、戀曲、打油詩、諷刺詩、抨擊詞、懺悔錄、悼亡辭……無論那種題材、體裁的詩,徐志摩寫來均能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時見佳作,如有神助。這對一個創作時間僅十年,學詩起步又很晚的人來說,堪稱一絕。
感情奔放,多用口語,是徐志摩詩歌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吟詩賦曲,古往今來皆視為雅事,故列位於"六藝"之首。即或有幾位感時傷事、憤世嫉俗的士林豪傑,臨到落筆成文之際,一腔怒火怨氣,也都化為雅麗的辭章,絕少有以野語村言入詩的。縱觀徐志摩的詩,清麗恬淡、雍容典雅、晶瑩蘊藉、濃妝淡抹等抒情小品,固然琳琅滿目,而嘲諷譏刺、冷峻犀利,以至凄聲哀鳴、惡毒詛咒、歇斯底里的詩作,也屢見不鮮。
寫詩要有激情。沒有激情的人作不出好詩,更不可能成為優秀詩人。徐志摩的感情豈止豐富,詩興勃發時就像"山洪暴發,不分方向地亂沖","什麼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其結果,自然形成了瑕瑜互見,良莠交織的"殘破的花樣"。這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有著他那樣經歷的詩人來說,是非常自然,不足為奇的。問題是,今人目睹他留下來的"殘破的花樣",當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從其詩作的文本原義出發,根據"五四"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聯系新文學的成長道路,對徐志摩和他的詩作給出公允的評價,這該是毋須多證的題中應有之意吧。
㈦ 哪裡可以下載烏龍山伯爵啊
不會有的,不然誰還去劇院看啊,頂多有些視頻偷拍的片段,效果很差。
㈧ 有分 求徐志摩的詩 多多益善
目錄: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盪
我有一個戀愛
去罷
為要尋一個明星
留別日本
沙揚娜拉十八首
破廟
自然與人生
地中海
灰色的人生
毒葯
白旗
嬰兒
太平景象
卡爾佛里
一條金色的光痕
蓋上幾張油紙
無題
殘詩
東山小曲
一小幅的窮樂圖
先生!先生!
石虎胡同七號
雷峰塔
月下雷峰影片
滬杭車中
難得
古怪的世界
朝霧里的小草花
在那山道旁
五老峰
鄉村裡的音籟
天國的消息
夜半松風
消 息
青年曲
誰知道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
一家古怪的店鋪
不再是我的乖乖
哀曼殊斐兒
一個祈禱
默境
月下待杜鵑不來
希望的埋葬
冢中的歲月
叫化活該
一星弱火
她是睡著了
問誰
為誰
落葉小唱
雪花的快樂
康橋再會罷
戀愛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徐志摩的詩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游》。以往論及徐志摩的詩歌,多半是僅對其藝術技巧作部分肯定,而對其內容則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實際上,徐志摩詩歌的內容也很有細加分辨的價值,不少詩的思想性還是值得肯定的。譬如:干什麼來了?/這"大無畏"的精神?/算是好男子不怕死?--/為一個人的荒唐,/為幾元錢的獎賞,闖進了魔鬼的圈子,/供獻了身體,/在烏龍山下變糞?/《俘虜頌》 詩中嘲笑、諷刺那沒有頭腦、糊里糊塗替主子賣命送死的俘虜,鋒芒實指那些不顧人民死活,一味用士兵的軀體和生命去爭奪自己的地盤,謀取私利的各地軍閥,反內戰的立意顯而易見。《大帥》一詩,更是直截了當地揭露了軍閥的兇殘暴虐:"大帥有命令:以後打死了的屍體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氣),就在前邊兒挖一個大坑,拿癟了的兄弟往裡擲,擲滿了給平上土,給他一個大糊塗,也不用作記認,管他是姓賈還是姓曾!也好,省得他們家裡人見了傷心:娘抱著個爛了的頭,弟弟提溜著一隻手,新娶的媳婦到手個膿包的腰身!"剪取這樣一幅凄慘可怖的畫面,詩人多少也表露出對不斷挑起戰禍,陷民眾於水火之中的官僚、軍閥的憎惡,對違反人道主義的暴行的憤恨。 徐志摩先後留學過美國和英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繁華的物質生活,上流階層富有閑散的生活景況,英國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唯美主義的文學作品,都給年輕的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理想的狂熱觸發了他創作的慾望,"詩情真有些象是山洪暴發,不分方向的亂沖"。以後,他在《詩刊弁言》中闡述對詩的認識時說,"我們信詩是表現人類創造力的一個工具,與音樂與美術是同等性質的,我們信我們這民族這時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革命沒有一部象樣的詩式的表現是不完全的。"也許正是抱著這種希求,同時受國內"五四"愛國運動浪潮的激盪,他滿懷英國資產階級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揮一揮衣袖",悄悄地告別使他深深眷戀的康橋,欣然登程返回祖國。 對於徐志摩的思想核心,似有必要剖析一下。他宣稱"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這並不高深,這只是說我只知道個人,只認得清個人,只信得過個人。我信德謨克拉西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涵有真純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 不難看出,這種思想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個人主義。"徐氏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們的性靈。他的理想是個人的性靈得到最大自由的發展。(對愛、自由的追求和美的享受都包括在內)。" 據此,我們也有理由斷言:徐志摩的人道主義也是資產階級的。注腳就是他的"宣言"。 "五四"之後的中國,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運動風起雲涌,各種流派的文學社團大量產生,一方面是廣大人民仍處於社會的底層,生活景況十分悲慘。嚴酷的現實與詩人那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銳的對峙。他失望、憂憤、痛心疾首。《先生!先生!》、《誰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該》(見《志摩的詩》)等一些作品就深切地記錄了詩人這時的思想軌跡。他清楚地看到: "可憐我快餓死了,發財的爺!"/大門內有歡笑,有紅爐,有玉杯;/"可憐我快凍死了,有福的爺!大門外西北風笑說:"叫化活該!"/《叫化活該》 面對形容慘淡的底層民眾,目睹人民飢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詩人精神感到十分壓抑、憤懣。他要吶喊,要開放他的"寬闊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蠻的大膽的駭人的新歌",要鼓勵讀者"到民間去,聽衰老的,病痛的,貧苦的,殘毀的,受壓迫的,煩悶的,奴服的,懦怯的,醜陋的,罪惡的,自殺的""靈魂的呻吟"。由於理想的狂熱、愛的深沉,隨之而來的失望的痛苦也就特別強烈。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半乾的墨水"移情寄慨時,總是同情多於批判,傷感多於憤怒,憂嘆多於吶喊,頹唐多於昂奮,詩稿多呈"殘破的花樣"。在他眼裡,"民族的破產,道德,政治,社會,宗教,文藝,一切都是破產了的。"絕望、殘毀、荒唐、沉淪、惆悵、凄冷、徘徊、破碎這些字眼大量出現於他的筆下。他傷心"希望,不曾站穩,又毀了";他詛咒"誰敢說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漚";他忽而高呼,要用"自剖的一把鋼刀","劈去生活的余渣,為要生命的精華",忽而又流露出厭世遁世的情緒,宣揚"一切的虛偽與虛榮與虛空",都將"暴露在最後審判的威靈中","在主的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 散見於徐志摩詩集里的這些"殘破的花樣",反映了詩人頭腦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亂。對處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的祖國和民眾,他懷有憐憫心。 " 除去這些政治詩,徐志摩還有一些被公認為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抒情短章,如《沙揚娜拉》、《車眺》、《再別康橋》。這部分詩歌的共同特點是:文字清雅秀麗,意境幽謐恬淡,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情調。請看: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沙揚娜拉》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臨其境。用"水蓮花"比附素以賢惠聞名於世的日本女子,美麗動人,形神貼切;用"不勝涼風"來描繪告別之際躬身還禮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這形象的溫柔和嬌羞之態。那一聲聲輕柔甜潤的"珍重",悱惻動人地蘊藉著友人們(或許是情人)因愉快的相會,而帶來的依依惜別之情。小詩沒有正麵塑造人物形象,沒有具體敘述活動場面,也沒有什麼更多的故事內容,僅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普通的告別語,就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確實不同凡響。最後,詩人摹日語"再見"之音道了一聲"沙揚娜拉",再度渲染了這似水的柔情,吟詠出一個意蘊幽深的迴音。那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也是一首流傳很廣、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謠。美麗的康橋(即劍橋),曾在詩人的生活中占據過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觀、藝術觀、創作慾望都是在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里放歌"。與眾不同的是,詩人別離如此鍾情的康橋,既不是"淚灑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陳辭,放歌而去,只是像來時一樣,悄然無聲地走了。唯餘一片淡淡的雲彩裹藏著詩人無限的柔情,默默地飄浮在異國他鄉的天際。這是多麼縹緲、超脫的意境啊!難怪他後來的妻子陸小曼說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 壓迫我的思想與呼吸,打死可憐的希冀的嫩芽,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給妒與愁苦,生的羞慚與絕望的慘酷。 毋須多作剖析,這種情調很不健康,也不是一個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滿愛情的男子應有的。到此為止,這首詩已不能稱之為優雅的小夜曲了。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嘮叨,既無意境,亦無美感,唯一可見的,倒是詩人日趨枯窘的思想,日漸消沉的意志。這也說明,一個詩人,不管他有多麼嫻熟的藝術技巧,多麼睿敏的創作靈感,一旦在尖銳激烈的社會矛盾中失去方向,畏縮退避,躲進象牙之塔,鼓吹為藝術而藝術,沉溺在個人感情的小溝里孤芳自賞時,就必然陷於迷途而不能自返,再不會寫出什麼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來。這是文學創作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徐志摩也擺脫不了它的制約。( 徐志摩擅長寫)需要用語言表達一種情緒,即當一個人看到土地開始散發芳香,在廢墟里,在草叢的蔭影下出現一些僻靜的角落,從那裡傳出切切的私語和朗朗的笑聲時,他所感受到的情緒。(但時代)還需表達出另一種情緒,即遊行隊伍的天崩地裂般的呼喊聲。但是這一切他不願照老樣子去寫。他應該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語匯、新的形象。" 作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尊崇聞一多關於詩歌要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觀點。他熔鑄中國古典詩詞、散曲、民歌的精華,兼取歐洲浪漫派詩人的風格樣式,積極、認真地在現代白話格律詩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種新穎、獨特、清新的詩風。崇拜者,嘆服那情感熾熱、韻律諧和、文采照人、意味雋永的詩句,譽其為"一手奠定文壇的健將";反詰者,則揭其生搬硬套、晦澀模糊、支離破碎、矯揉造作的痼弊,貶其為詩壇"小丑"。 首先,徐志摩的詩歌是獨抒性靈的詩。徐志摩自己有一段闡述:「我要的筋骨里 還需指出,徐志摩也寫過一些無聊、頹廢、色情的詩。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繪的是一個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侶赴約時的內心活動,詩中有這樣的句子: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這不來於我是致命的一擊,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陽春,叫堅實如礦里的鐵的黑暗,迸出來的,血液里激出來的,性靈中跳出來的,生命里震盪出來的真純的思想。」朱自清在討論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詩歌藝術時,也做出了非常准確的把握:「作為詩人論,徐氏更為世所知。他沒有聞氏(指聞一多——編者注)那樣精密,但也有他那樣冷靜。他是跳著濺著不舍晝夜的一道生命水。」徐志摩強調的「性靈」,實際上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一種內在的情性。由這種情性的牽引,他在詩中盡情地表述著對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達對自然和愛情的熱愛。正是這種坦盪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詩總是顯得那樣自然天成,絕少人為的斧鑿之痕,散發出一種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如那些懷人念舊的詩篇《再別康橋》、《哀曼殊斐爾》,都是發自性靈深處的名篇。因為記憶中那些美好和心靈深處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物,那雲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著色,因情感而美。康橋曾見證過往昔的美好時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樓空,這里藏著多少常人難以承受的人生遺憾!這里每一片風景都浸染著情感,情與景融合無間,才可能表現出那一份「志摩式」的灑脫和無奈。 其次,看似信手拈來的物象,實則是苦心孤詣地構成的意象。徐志摩詩歌之美,美在意象。而詩歌意象的構成,又有著一些非常個性化的方法和效果。這些形象,都是人們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英國浪漫派詩人的詩作中似曾相識的,但經過詩人徐志摩感情的孕育,又具有了獨特而新穎的特色。徐志摩詩歌的意象常用三種方法來構建:第一,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之由平入奇。既讓讀者感到屬於自己經驗范圍以內的事和景,又讓讀者覺得其間蘊含了嶄新的意趣。如《黃鵬》,寫黃鸝「沖破濃密,化一朵彩雲」、「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這里之所以讓人覺得新穎,因為其中有詩人的感受。又如《再別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由金柳向新娘的轉換,是由詩人感覺的位移使然。第二,比喻的方法在形成新穎的意象時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沙揚娜拉》中「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一則妙喻寫出了日本小姐與友人道別時那千嬌白媚的神態,那種東方式的溫柔長留在讀者的記憶中。又如《她睡了》,用J極富詩意的比喻寫「她」的睡態——「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蓮」、」「香爐里裊起一縷碧螺煙」、「澗泉幽抑了喧響的琴弦」。比喻的方法用於構建意象,有助於突顯意象某一方面的特性,既可以通過類比關系去拓展意義,又可以增強詩的形象性。第二,抓住剎那間的感受、印象,將其定格下來作為意象。如《灰色的人生》中:「我一把揪住西北風,/問他要落葉的顏色。」捕捉到那獨特的瞬間,就可以像英國詩人布萊克門(Black)所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徐志摩以詩筆把握了這些瞬間,產生出了獨特的意趣,對讀者來說也是新穎的意趣。 再次,徐志摩詩歌之美還美在一自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詩人,新月社詩人們在新詩格律化方面的主張也是徐志摩認同的。在徐志摩的詩作中,詩形、意境、詞藻都很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對音樂美的追求幾乎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從音節來看,徐志摩詩歌的音節和旋律,都顯得非常自然和諧。他曾經說:「詩的真妙不在他的字義里,卻在他不可捉摸的音節里。」他的音節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實際上這種自然和諧的效果也是刻意為之的效果一是音節與詩作要表達的思想和情緒的變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來支持。他的詩作中大量運用疊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復沓的技巧,都是力圖創造出一種他所期待的效果。如《再別康橋》中首段和尾段中的「輕輕的」和「悄悄的」,營造出一種節奏上的特殊感覺。又如《沙揚娜拉》節奏和旋律都很輕柔舒緩,最後一句不用漢語中那乾脆果斷的「再見」,而用日本語中的「沙揚娜拉」,把它處理成柔和的尾音。既顯得溫柔纏綿,又富於東方式的女性風韻。從這些細致的處理中,讀者已不難體會到詩人徐志摩在音調上的煞費苦心。在韻腳的處理上,徐志摩同樣非常講究。新詩句法因要貼近白話口語,音節很容易變得散漫,這時韻的聯系與貫穿作用就變得尤其重要。徐志摩的詩作有時一詩一種韻式,有時一首詩同時幾種韻式,並沒有形成對一種韻式的偏好,這說明徐志摩的詩作並不完全像胡適為自由詩用韻所做的倡議——新詩「在自然的輕重高下,在語氣的自然區分」——那樣,徐志摩詩歌的用韻不但是追求一種「語言的節奏」,而且還有一種「形式化的節奏」。語音的節奏可以說是一種散文的節奏,但形式化的節奏則屬於嚴格的詩的節奏。 徐志摩的詩歌既尊重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又有對現代漢語語言習慣的某些突破;在語法規范上,既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浸潤,又有英詩的好些影響;在新詩格律化的過程中,既有對聞一多「三美」主張的有效融會,又有他自己的獨到意會。他是根據自己「真純的詩感」在創造、在發現。因此,他在詩歌藝術上所作的探索,對現代漢語詩歌的藝術發展來說,其貢獻是其他新月詩人不可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