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引語
A. 李煜 相見歡的寫作背景
詞牌名為《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廷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上闋:「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婉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樓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承載著他人生的無常之悲。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痕。全句摹畫了一幅意境朦朧、浸染著哀愁的圖畫。
下闋:「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現了心宇深處深深的寂寞、萬般的無奈和無法排遣的離愁,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如果說前文還用「剪」和「理」的動作對離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則將離愁寫得無可形狀、無以陳述,為更深一層的寫法。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 五代詞人。南唐國君。字重光,初名從嘉。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繼位,史稱後主。38歲時,宋師長驅渡江,迫圍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南唐在中主後期,已稱臣於宋。李煜在位時,一直卑屈事宋,歲時貢獻,府藏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華奢侈,迷信佛教,終於為宋所滅。他在政治上是庸駑無能的皇帝,卻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的造詣,詞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前期的詞已表現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喜遷鶯〕"曉月墜"、"宿雲微"、〔一斛珠〕"晚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等;也有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等,寫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較健康可讀。到了後期,李煜由小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反映了他身世與詞風的轉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等是他後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詩、文、詞以及書、畫創作均富,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寫作背景】
李煜38歲時,宋師長驅渡江,迫圍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南唐在中主後期,已稱臣於宋。李煜在位時,一直卑屈事宋,歲時貢獻,府藏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華奢侈,迷信佛教,終於為宋所滅。他在政治上是庸駑無能的皇帝,卻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的造詣,詞的成就尤高。
這首詞是李在國亡後寫的,是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的一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 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
李煜的詞,分為前後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這首詞屬於後期。前期的詞已表現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到了後期,李煜由小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抒發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他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誠,換取宋太祖的寬容之心:他主動削去唐號,稱江南國主,請罷詔書不名,貶損一切制度;宋使來唐,他衣紫抱,去甌吻;他每年從國庫拿出大量財物貢宋,名定曰助祭、助葬,名之曰犒師、買宴、賀節令;他還奉宋旨意,寫書與南漢主劉鋹,約與俱事宋。開寶六年(973),宋盧多遜來求《江南圖經》,李煜深知這是宋將南伐的前奏,但他還是令人抄錄一本送去了。宋於是熟知江南十九州屯戍遠近,戶口多寡,為用兵做好准備。同年,南都留守林仁肇,密言後主,勸他乘宋疲於征討之時,出師壽春,以復故境。為了替後主起兵作開脫,林甚至說:「兵起日,請以臣舉兵外叛聞,事成國家饗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預謀。」後主膽量畢竟太小了,對此他竟不敢信從,而且聽信讒言把林酸殺了。是年,內史舍人潘佑有感於國運衰弱,用事者充位,憤切諫言,連上八疏,詞窮理盡。後主大怒,以為是其友李平所激,殺平,佑自剄。佑所上表章說:「陛下既不能強,又不能弱,不如以兵十萬助收河東,因率官朝覲,此亦保國家之良策也。」這話說得十分剴切。於宋,李繼既不敢稍事違抗,又不甘心俯首貼耳前去朝覲。他存的是僥幸心理。南唐晚亡一天,似乎他這個嗣主便算盡到了義務,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李煜太天真了。「天下一家,卧提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開寶七年,宋太祖遣李穆為國信使,持詔約煜同閱犧牲,且諭以王師將討,宜早入朝之意,煜以疾辭。王師將臨,煜大失所望,他回報說:「臣事大朝,冀全宗把,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於是修葺城堡,教習戰船,開始備戰。第二年,宋與吳越會師圍金陵,想欲盡室自焚不得,遂率百官親屬肉袒出降。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正月,李煜等一行人被押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煜白衣紗帽待罪明德樓下。宋以他屢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為違命侯。同年,太祖死,太宗即位,改封隴西公。早在開寶四年,宋太祖就在汴京城南修造了禮賢館,其目的是為了招煜來降。後賜錢俶。覲見之日,太祖又賜煜冠帶器幣若干。太平興國二年(977),煜自言家累之重,太宗命增給月俸,另賜錢三百萬。煜心情抑鬱,務為長夜飲,宋宮每日供酒三石。作為降王,宋帝在生活上並沒有難為他。但是他們卻剝奪了他的人身自由,並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嚴。
這恨是那樣深長,那樣強烈。他無法擺脫,剪不斷,理還亂。他有時拚命飲酒,為的是暫時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經,但酒力一過,哀愁憂苦又一齊涌來;他有時又寄情夢幻,一餉貪歡,而一夢醒來,終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他只有用筆,用顫抖的心音,填寫一首又一首小調,長歌當哭。
可以看看http://www..com/s?ie=gb2312&bs=%CF%E0%BC%FB%BB%B6+%C9%CD%CE%F6&sr=&z=&cl=3&f=8&tn=&wd=%CF%E0%BC%FB%BB%B6+%B1%B3%BE%B0&ct=0
B. 關於寫李煜的書籍有哪些,是用於論文,必須是史詩性的書籍和資料,如果各位有知道的,請多多指教!!!!
多情帝王——李煜
一、 生平簡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在位時間(961-975),亦為五代時最憂郁最悲傷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現存約32首,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無奈命運弄人,他玩物喪志、奢靡生活、崇尚神佛,也是刻於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葯所毒斃。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 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二、 名家評價
南唐雜詠 郭磨
我思昧昧最神傷, 予季歸來更斷腸. 作個才人真絕代, 可憐薄命作君王.
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後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後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庄,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胡應麟《詩藪•雜篇》: 後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詞家王、孟。 宋詞人物精選第二輯
花間猶傷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 沈謙(徐釚《詞苑叢談》引語):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沈謙(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卷上引語): 後主疏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南面王。覺張郎中、宋尚書,直衙官耳。 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
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余懷《玉琴齋詞•序》: 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周之琦《詞評》: 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李後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 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後主詞思路凄惋,詞場本色,不及飛卿之厚,自勝牛松卿輩。(卷一) 余嘗謂後主之視飛卿,合而離者也;端己之視飛卿,離而合者也。(卷一) 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勝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卷七)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詞至南唐,二主作於上,正中和於下,詣微造極,得未曾有。宋初諸家,靡不祖述二主,憲章正中,譬之歐唐禇薛之書,皆出逸少。 王鵬運《半塘老人遣稿》: 蓮峰居士(後主別號)詞,超逸絕倫,虛靈在骨。芝蘭空谷,未足比其芳華;笙鶴瑤天,詎能方茲清怨?後起之秀,格調氣韻之間,或月日至,得十一於千首。若小晏、若徽廟,其殆庶幾。斷代南流,嗣音闃然,蓋間氣所鍾,以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 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四、參考書目
《南唐二主詞》 陳振孫《墨華齋本》 春呂遠《十名家詞集》 侯文燦《南唐二主詞析釋》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詞詩文集譯注》載劉孝《李璟李煜詞》 詹安泰《南唐李後主詞研究》 謝世涯《南唐二主詞箋》劉繼增《粟香寶叢書》 金武祥 陸游《南唐書》《相忘於江湖》<獨自莫憑欄>等
C. 聽說七夕就要到了韓文
칠석은 오겠다고 한다.
轉述者即當前的說話者在引用他人的話時,根據自己的立場將他人話中表示人、時間、場所的名詞、尊稱關系和終結詞尾等要素進行變換。在結束引語是,要使用格式體的基本終結詞尾「-(는/ㄴ)다、(느/으)냐、-자、-(으)라」,並在這些格式體基本階終結詞尾的後面添加「-고(말)하다」。與名詞結合的助動詞「이다」在陳述句的間接引用時要用連接詞尾라。
(1) 동사 +"-ㄴ/는다고 하다"
평소에 주로 운동을 한다고 해요.
그는 인혜 씨를 올 때까지 기다린다고 해요.
(2) 형용사 + "다고 하다"
오늘은 어제보다 춥다고 해요.
그는 저보다 키가 크다고 해요.
(3) 명사 + "(이)라고 하다"
저는 아라라고 해요.
이것은 한국어로 무엇이라고 해요?
(4) 동사 + "-(느)냐고 하다"
형용사 + "-(으)냐고 하다"
엄마는 나에게 어디 가냐고 했다.
남편은 아내에게 저녁에 뭐 먹느냐고 했다.
의사선생님은 그에게 어디가 아프냐고 물었다.
사람들은 주인한테 이 옷의 질량이 좋으냐고 물었다.
(5) 명사 + "(이)냐고 하다"
이 노래 제목이 뭐냐고 물어서 "편지"라고 대답했다.
그 남자는 여자한테 전화번호가 무엇이냐고 물었다.
(6) 동사 + "자고 하다"
선생님께서는 학생들에게 졸지 말고 공부하자고 했다.
(7) 동사 + "(으)라고 하다"
어머니는 나에게 어떤 일이 있어도 꼭 아침을 먹으라고 했다.
그는 나한테 편하게 놀다 가라고 해놓고 잔소리를 끊임없이 했다.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D. 李清照是誰
《中國歷代名女》——一代詞人李清照 一對描金彩繪龍鳳喜燭,插在修長的美人型燭奴上,它的光焰歡快地跳躍著。兩盞垂著金色流蘇的八角薄紗大紅宮燈,懸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緋紅。新人靜地坐在妝台前,綉紅的大紅蓋頭把她和周圍的一切隔開了,眼前只是一片紅色的神秘的朦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時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就要為人之婦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靜的閨閣生活,一晃眼就過去了。還是攀坐在父親膝頭的年齡,上百首古詩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時期,執筆屬文,展卷吟詩,更是錦心綉口,吐屬風流。她一天天長大,在婷婷玉立的風姿之外,更多了一層至誠淳樸的書卷氣。她以王獻之的字帖學書,寫得一手秀麗的小楷,鐵劃銀鉤;她對前朝李思訓、王維的金碧、水墨兩大畫派都十分酷愛,也常常研朱揮毫,作幾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撫琴;她父親常對她母親感嘆:「我的清兒若是個須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現在她就要成為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媳,青年大學生趙明誠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正是冬天,一個丫環特地送來一枝梅花,拜過天地,喝過交杯酒,她和趙明誠入了洞房。 趙明誠酷好金石,在攻讀經史之餘,對於彝器、書帖、字畫,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後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李清照對於金石學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幫助丈夫考證、鑒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愈來愈深,趙明誠在大學讀書,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綉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後,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後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 不料,趙挺之與李格非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罷官,趙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爭中死去,趙家父死家敗,心寒已極,趙明誠與李清照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青州。趙明誠性情淡泊,屏居鄉里後,更加潛心於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於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宿減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彝鼎金石,夫婦二人便共同校勘、鑒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其樂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贊嘆不已,歡喜不已。 有時夫妻倆也談論詩文。一天,趙明誠說道:「我就喜歡你那些『驚起一灘鷗鴛』,『夾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猶謝恐難禁』一類句子,彷彿不經意為之,可是我苦苦尋思,卻總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說道:「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憐《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古人雲:言為心聲。樂府詩詞並著,講究詞隨意發,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動情隨。若刻意雕琢,工求纖麗,就味同嚼蠟了。」 接著兩人又討論起本朝的詞家柳永、蘇軾、王安石。李清照認為柳永詞的缺點是:多寫風塵浪子,詞語塵下。蘇軾的詞是:只可稱為句讀不茸之詩,卻不可稱之為詞,是念得唱不得的。王安石、曾鞏的詞則更是讀也讀不得。 光陰荏苒,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占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來,政局一直處在急劇的變化和動盪之中。宋徽宗是一個有藝術才華的皇帝,除了篤信道教外,還擅長書、畫、樂、舞,喜歡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須有物質上的奢靡作後盾,於是蔡京專門派人到全國各地搜羅名花、奇石、佳樹、珍玩運到京都,供他觀賞。運送這些花石樹木的車船,便稱為「花石綱」。「花石綱」所經之處,民夫蝟集,錢谷一空。徽宗又在都城內興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宮」和供游賞的,「延福宮」,窮極奢麗,激起各地起義,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趙構成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定國號「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趙明誠被朝廷罷去江寧太守的職務,夫妻兩人乘船決定到洪州暫住,一路行來,兩人談論的都是國家興亡。李清照說道:「皇皇華夏,自古不乏英雄豪傑。就說我們大宋吧,這幾年,出了多少忠肝義膽之士!李綱李樞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於危難之際;宗澤宗留守以孤軍扼守危城、彌留之際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輕的太學生陳東來說,以書生而赴國難,幾次伏闕上書,終至被朝廷斬首。丹心碧血,浩氣長存。」趙明誠續道:「古代蜀國望帝禪位出奔,還日夜思念故國,化為啼血的子規。如今,二帝蒙塵,神州板盪,又有誰思念我們這風雨飄搖的故國呢?」 船隊已進入和州境內,李清照指著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刎的烏江啊!你剛才說得好,望帝懷念故國,化作子規,啼血哀嗚,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鵑,也變作了他的滿腔碧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這比起那棄天下百姓於不顧,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的多!」言罷,禁不住擊打船上的桅桿,放聲吟道: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職的趙明誠死在剛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趕到建康,為趙明誠營葬,終於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趙明誠死了,李清照的愛情與希望跟著死去,她多麼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趙明誠,然而她還必須活著。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頭一卷卷書冊上,一個意念愈來愈鮮明地在心頭升起,為趙明誠整理他所寫的有關為金石彝器考證文章,因為這些金石彝器是夫婦兩人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 又是五年過去了,李清照帶著他們夫婦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和趙明誠的一些手稿,流徒東西各地,先後到了越州、台州、溫州、衢州,最後到了杭州。 又是兩年過去了,再過一天就是上元佳節,隔壁鄰家的院子里傳來陣陣的笛聲,夾雜著江南水鄉的蓮歌漁唱,李清照掀簾走進屋內,只見條幾上的古瓶里,斜插著幾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幾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紅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鄰家的笛聲停了,傳來幾個少女的說笑,李清照來到窗前向那邊望去,只見三四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插著滿頭珠飾兒,戴著鋪翠小冠兒,紅妝艷裹,立在殘雪的院子里,准備去看上元的花燈。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頭,在她們這樣年齡,她也曾換了男裝,和丈夫一道去觀燈夜遊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轉過身來,默默地從書架上取了趙明誠的手稿,放在書案上,戀戀地撫摸著那經自己補充謄錄的趙明誠手稿,閉上眼睛,流下兩行清淚。城中遠處,隱隱傳來鞭炮的僻啪聲和孩子的歡笑聲,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箋,反復沉思吟詠,寫出:《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翠,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秋風瑟瑟,秋雨瀟瀟,又是八月。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一一校正謄錄,又作了些增補,全文用細宣工楷謄寫,全部竣工。這天下午,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恭楷寫下: 《金石錄》(三十卷)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寫完後叫丫環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接過把三杯酒傾在地上,說道:「明誠,我們夫妻慘淡經營幾十年的金石書畫,一毀於戰火,再毀於盜寇,如今已所剩無幾了。今後,我活一日,便與這些書畫廝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許,那些被毀的書畫,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愛惜,不肯讓它留在人間吧!如果是那樣,我也就心安了……。」然後回屋寫起《金石錄後序》來,在《金石錄後序》中她最後寫 道: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寫完這篇後記,已是黃昏時分,她獨自倚著窗兒,恰見一群歸雁,掠過長空:一隻孤雁,遠遠尾隨在後。不多時,淅淅瀝瀝,又下起小雨來,無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鬱之情從心頭湧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奮筆疾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於哪年已不可考,她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於她一生經歷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上她在藝術上的力求專精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後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她的《思項羽》詩和「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的詩句反映出她憂國憂民的情懷。
E. 乞巧古詩後兩句的意思
詩兩首
乞巧
南寧市園湖路小學 張永紅
(一)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乞、巧、霄、渡」四個生字,理解多義詞「乞巧」、生詞「今宵」、「碧霄」詞義;辨析「宵」與「霄」;積累課外詞語如「乞求、乞丐、乞食、乞討、乞憐、乞援;元宵、夜宵兒(消夜);通宵、雲霄、九霄」等詞。
2.理解詩意,感受唐代「乞巧」這一民間習俗的盛況,體會人們對幸福美好的渴求和期盼。
3.有感情朗讀和背誦詩句。
(二)學習時間
40分鍾(生字書寫練習、鞏固認知與課外詞語積累、詩句背誦練習在後10分鍾)
(三)教學准備(略)
(四)教學流程設計
課前十分鍾「中國節日大競猜」活動設計:
1. 讀詩句競猜:「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根據畫面人物活動猜出相關節日及流傳的相關民間故事【青年恆景在仙人的幫助下,利用茱萸、菊花酒和寶劍殺死瘟魔】,說說民俗及意義【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2. 人物活動圖片競猜:「端午」 (讓學生根據畫面人物活動猜出相關節日及流傳的相關民間故事【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和民俗及意義。(【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chānɡ蒲】)相機出示下列古詩: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dī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zhào起中流。
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qián螭chī。
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
——宋 黃公紹《瀟湘神端午競渡棹歌》十首錄三
3.星空圖片競猜: 「七夕」(讓學生根據畫面上牛郎織女星猜猜節日及相關民間傳說,說說民俗。)
(1)相機出示《牛郎織女》故事連環畫:簡介故事梗概。
(2)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版本很多,但最終都是夫妻兩地分離,母子被拆散的悲慘結局。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在《七夕賦》中,我們能感受那種家庭不得團圓,夫婦兩地相思的悲憐。相機出示詩句: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xiān纖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機抒shū。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mò脈不得語。
(3)出示古時「乞巧節」女兒們乞巧連環圖簡介民俗: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還在明月下,用五綵線傳九孔針,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如果線穿過了針孔,就能得巧。由此形成了「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這樣的民間節日,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最為盛行。
30分鍾教學活動設計:
1. 引入新課
簡介林傑:唐朝有一個詩人叫林傑,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通書法和棋藝。他以描寫乞巧節上的盛況為內容的一首詩至今還被人們吟誦和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因為這首詩主要是描寫乞巧節上的情景,所以編者用「乞巧」這個節日名稱給它做詩題。
2.揭示課題,學習生字「乞巧」,理解詞義,積累詞語。
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兩個字。(板書「乞」和「巧」)
相機指導:
(1)「乞」字下面的「乙」就像一個跪著的人,正向上面的卧人乞討。「乞」是「氣」字少一筆,向人乞討,氣都不敢出。你能根據這個字理,猜猜可以用「乞」字組哪些詞?
(學生回答,教師可適當提示詞義引發積累)
(出示詞語「乞求、乞丐、乞食、乞討、乞憐、乞援」)一起讀一讀。
(2)「巧」字是左右結構,要寫得左窄右寬。
齊讀詩題。
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乞巧」是古代的一個節日的名稱。「巧」在字典里還有指「(手、口)靈巧」的意思。聯系「乞」的字義,「乞巧」還可以怎麼理解呢?
3.初讀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唐代的乞巧節是怎樣的一番情景?人們在七巧節上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林傑的詩句。
(出示詩句,生字注音)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讀准字音,讀清楚節奏。
(學生自讀;指名兩個學生讀,正音;全班讀,評點七言詩節奏把握)
4.辨析「宵」與「霄」,理解「今宵」與「碧霄」詞義,積累課外詞語。
詩中出現了兩個讀音相同的字,拿起筆畫一畫,怎麼區別它們的?
【預設:學生在字形上加以辨析】
教師講述引導字義區別: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偏旁部首往往和字義有關系。「宵」本義指「夜晚」。夜晚人們都要回家休息睡覺,所以用與房屋相關的「寶蓋頭」來表示意思。「雨字頭」的「霄」,表示空中水氣、雲氣,後來引申為天空的意思。這兩個字比較容易混淆,有一句順口溜可以幫助大家記憶:「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雲霄」。我們來讀讀分別含有這兩個字的一些詞語。
(出示詞語:今宵、元宵、夜宵兒(消夜);碧霄、九霄、雲霄)
「今宵」就是( )?(指名回答)
「碧霄」又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可聯系詩句)今年的8月6日就是七夕,在這樣的夜晚,碧霄又是怎樣的呢?(指名回答)想不想看看這樣的天空?(出示圖片)
5.感知詩意,捕捉詩景。
在這樣的美麗夜空下,在一年一度的乞巧節,人們在做什麼?我們一起和林傑去看一看。(齊讀全詩)
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人們在做什麼?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自讀思考,同桌交流。)
(指名學生回答,交流。引導重點:抓住「看」【想】和「家家」「盡」,引導學生了解七夕盛況。)
(板書:看碧霄,【想】鵲橋相會;望秋月,穿盡紅絲)
(相機理解文中「乞巧」詞義。)
(在感悟描述中相機朗讀詩句。)
小結:每到七夕之夜,人們總要仰望星空,暢想鵲橋仙人相會;家家的女兒們望秋月乞巧,穿盡了數不清的紅絲。同學們,眼隨心動,心中有你看到的景,朗讀時,眼中就會有了物。讓我們成為這景中一人,去看碧霄,鵲橋相會;去望秋月,穿盡紅絲。
學生齊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朗讀時,注意眼神表意。
6.由景入境,感悟詩情。
(1)正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才使得一年一度的七夕是那樣的浪漫,令人遐想。再讀讀第一、二行詩句,想一想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彷彿看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人們,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想些什麼呢?(指名回答,並相機讓學生朗讀原相關詩句,表情達意。)
【預設①:感慨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團圓相聚,為他們高興,又為他們惋惜相聚的時光短暫】
【預設②:祝福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團圓相聚,期盼幸福永恆】
【預設③:祈禱自己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遙遙相對的牛郎織女星,令人感慨萬分的愛情故事,無一不牽動著人們善良的心,讓人每年此時都仰望星空,表達自己深深的祝福和誠摯的祈禱。讓我們讀出我們的感慨,讀出我們的祝福。
(齊讀詩句)
(2)人們不僅祝福天上夫妻相會,家家的女孩都在虔誠地乞巧,又是為了什麼?(指名回答)
女孩們穿盡紅絲幾萬條,僅僅是為了乞求一雙靈巧的手嗎?讓我們聽聽這首民間流傳的《乞巧歌》。(出示歌詞,教師吟誦,學生據提示繼續回答)
我們這兒也有很多女孩兒,你想乞求什麼?(女學生自由發言)
男孩們想幫女孩們乞求些什麼?(知名幾個男生回答)
乞巧的家家女孩們僅僅是穿盡了數不清的紅絲線嗎?(指名回答:誠摯的心願)
這一個「盡」又讓你體會到什麼?(指名回答:虔誠的祈求)
是啊,穿盡的是紅絲線,但虔誠乞求的是靈巧的雙手,是真誠的心願,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我們和她們一起真心地乞巧,共同乞求吧。
(配樂齊讀全詩,著重指導後兩句。)
(練習背誦)
7.拓展閱讀(機動):
設計一串引語,引出相關詩句,提升情感。
《七夕》
(後唐)楊璞(pú)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七夕詞(唐)崔顥(hòo)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權德輿(yú)今日雲駢(pián)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人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
F. 古詩的資料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痴,讀書不倦。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於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河,經徐州、濟南到大都(今北京市),達居庸關。數千里的遠游,使他擴大了視野,開寬了胸懷,同時對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也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在北京,泰不華薦以學館教職,他預感到元朝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沒有接受,乃隻身南歸,以賣畫為生。
他工於畫梅,以胭脂作"沒骨體",尤以墨梅知名。畫梅繼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揚無咎的傳統,並有新的創造,對後世影響甚大。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當,尤以繁密見勝。枝幹交錯,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他繪梅干,用筆遒勁,頓挫得宜,富有質感。畫花瓣,或用濃淡水墨點染的點花法,或用雙線勾勒的圈花法,或點、圈兼施,變化多端,都能生動地表達出梅花的特有形態,並通過對梅花神韻的刻畫,抒寫自身的情懷和抱負。著有《梅譜》傳世,為早期畫梅理論著述。他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後因一首題畫詩中寫道"疏梅個個團冰雪,羌笛吹它不下來",被官員誣陷,認為他這是譏諷時政,要逮捕他,於是他逃到會稽九里山,自號煮石山農,隱居起來。白天農耕,晚上讀書、作詩畫,過著清貧生活。王冕的生活經歷對他的詩畫影響很深,貧苦朴實的山村生活又賦予他的詩畫以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他的詩畫不同凡俗。
王冕:《墨梅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冕的詩在元代詩歌中屬上乘之作。他的詩,大都收入《竹齋詩集》里。劉基曾對王冕的詩有過正確的評價。他說:「予在杭時,聞會稽王元章善為詩,士大夫之工詩者多稱道之,恨不能識也。至正甲午(1354)盜起甌括間,予避地之會稽,始得盡觀元章所為詩。蓋直而不絞,質而不俚,豪而不誕,奇而不怪,博而不濫,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懇懇悃悃見於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竹齋詩集·原序》)
從他的《送人上燕》、《金水河春興》和《孤松嘆》看,他早年對元朝並無特殊反感。他的詩主要表現的是對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對權貴腐敗和驕奢的譴責,以及對功名利祿的輕視。如《悲苦行》、《傷亭戶》、《江南婦》等。王冕揭露官僚地主的荒淫無恥面目也頗尖銳,如《對景吟》、《吳姬曲》等。
王冕有相當多的詩歌表現不甘隨俗浮沉,追求清高的思想。他經常以梅花自比,他早年曾經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吏職,晚年還以梅花顯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說:"野梅開花尚古色。"(《歸來》)其詩質朴自然。
朱元璋攻紹興,屯兵九里山,找到他,要他當咨議參軍,他突然去世。
王冕的詩:
《悲苦行》
前年鬻大女,去年賣小兒。
皆因官稅迫,非以飢所為。
布衣磨盡草衣折,一冬幸喜無霜雪。
今年老小不成群,賦稅未知何所出。
《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孤松嘆》
昨夜飛霜下南海,
山林草木無光彩。
起來摩挲屋上松,
顏色如常心不改。
幽人盤桓重慨慷,
此物乃是真棟梁。
嗚呼,
既是真棟梁,
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參考資料:http://www.hwz123.net/ja/yuwen/yw02/2367.asp
回答者:UBee - 試用期 一級 11-1 17:58
王冕(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冕的墨梅
墨梅
(一)墨梅流派和他的風格。
墨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
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陸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
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
題材了。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
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於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
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大詩人黃庭堅見了大加贊揚說:「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一時華光的墨梅便成了畫壇上一個新的品種。趙孟頫墨悔題跋也曾說:「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揚補之接受了華光的衣缽,在此基礎上發展,把自己寫的墨梅,送給宋徽宗趙佶看。趙佶說他寫的是「村梅」,因而他自稱為「奉敕村梅」。他創造了兩種畫梅的方法:一種用水墨塗於絹上烘托出梅的點點白葩,另一種是以墨筆圈出梅花潔白芳馨的特色。金冬心(農)說:「揚補之為華光和尚人室子弟,其瘦處如鷺立寒汀,不欲為人作近玩也。」(《冬心畫梅題記》)後來揚的兩個外甥湯叔雅、湯叔用也擅長此道。《冬心畫梅題記》:「揚補之甥湯叔雅,宋開禧間與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謂之倒暈花枝。時有茅進士汝元亦擅名當世。叔雅畫梅,曾見於吾鄉梁少師鄉林家,不愧逃禪叟(揚補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嘗睹者。」
發展到元代,據說元四家的吳鎮(仲圭),以及王冕,都是畫梅能手。范成大雲:「近世始畫墨梅,江西揚補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實繁,蓋吳仲圭、王元章皆用其法。」 (《范村梅菊譜》)由此看來,王冕正是這派的嫡系。
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正如清朝朱方靄說的:「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會稽煮石農,妙筆繪寒玉。」(《畫梅題記》)這種意識在王冕的題畫中表現得很突出,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顯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達了與統治階級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愛國主義的熱忱,有的表現出自己的不凡抱負和樂觀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繪畫創作的園地上。王冕愛畫的梅花,據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 (淳)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竹波軒梅冊>)何渭野梅?凡生長在山野清絕的地方,梅干勁直,盡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時也叫村梅。何謂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卻天真,干多盤曲,叫做官梅,也稱宮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為「疏曠平遠」,以官梅比為」金碧庄嚴」,藉以隱喻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孫長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種畫法,所以他題詩說:「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畫梅辨難》)
他的」墨梅」風格,可用「神韻秀逸」四字來概括。試從構圖、枝幹、花等方面來分析。畫梅構圖以枝幹為主。王冕畫梅花的成功,與他構圖是分不開的。構圖可分疏的、密的、不疏不密三種。疏的如疏影橫斜,以疏淡有致,雅淡出塵為妙。不疏不密的,如俯仰得宜,照應有情,要密中見疏,疏中仍有聚散謂之得宜。密的如繁花密蕊。第三法,首開其宗的就是王冕。朱方靄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始易以繁花,干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現,為此花別開生面,明時陳憲章常師其意,吾友汪巢林、金吉金繼之。」 (《畫梅題記》)王冕這種構圖就是以密取勝,同時做到密而不亂,繁而有韻。在枝乾的構圖上,能疏疏密密,做到長處疏,短處密,疏散處疏,交錯處密,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他能把握虛虛實實,而且層次分明,應有盡有。他在華光和尚白「多而不繁,少而不虧」,揚補之的「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論基礎上更有所發揮。書枝乾的質感上,運用了湯叔雅的「其為梢也,有如斗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鹿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的理論,加以具體實踐,因此他立干如龍,勁似鐵;發梢如箭,短如戟。梅干如龍不容易,畫時必須彎曲有力,用筆多轉折,或以飛白出之。要勁也不易做到,畫時筆須頓
挫得宜,使轉有方。畫梅梢貴直,但要直中仍有韻致,絕非如尺。他的枝梢一筆拉到幾尺長,枝的梢頭,露出了筆的尖鋒,突出了梅的清高拔俗。因此令人感到風神綽約,奕奕有致。畫花,他也不是只畫一朵花的形似,而能在形似以外求神態,表現出或嬌艷,或清雅,或燦爛,或蕭疏等等姿態;在開花的形態上,也運用了湯叔雅的「其為花也,有椒子,有蟹眼,有含笑,有開謝,有落英」的理論,畫出了老樹枝怪花疏,嫩樹枝密花繁。總之對於行枝、布干、點萼、生花都是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掌握了筆墨洗練功夫,集中表現了他的新風貌。明魯宗賢說:「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雪湖梅譜》)清趙蘭舟說:「揚補之、王元章為癯仙,盡洗鉛華,別開生面,華光老人又為寫影傳神,畫梅之能事畢矣。」(《竹波軒梅冊》)前人對他評價極高。
(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
墨梅自華光和尚創造以來,經過揚補之、湯叔雅等人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績。但它能繼承下來,還是與王冕的努力分不開的。他曾作了種種水墨畫的嘗試。筆墨的洗練功夫,使墨梅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邁進了一大步。王冕的筆墨洗練的功力,也值得注意。他發枝筆力遒勁,形神兼備,這是他從勤學苦練,千錘百煉中得來。執筆挺直,才能筆筆堅挺,而無蛇腹鼠尾的毛病。中鋒、偏鋒用得好,行枝接續,氣力頓挫處才能斷而復連,交接處停而勿滯。手弗偏重偏輕,故能一氣呵成,這是他煉氣於骨的手法。
在圈花法上,他也有所發揮。揚補之以「筆分三越攢成辦」圈花。即花辦要如鐵線圈成,一筆三頓挫畫之。王冕把這種畫法稍加改變,改成為一筆二頓挫,這就是乾隆所說的「鉤圈略異揚家法」。這也是他從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有人稱之為「白花頭畫法」。這個創造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明代的陳憲章、盛行之、劉世儒、清代的羅兩峰等人都學二筆圈花。後來到金冬心、童二樹等人出,更簡單地改為一筆圈花。雖然,元明以三筆二筆成辦,但其側辦及小苞還是一筆。王冕圈花的畫法是用筆不飄浮,嚴謹逼真。
另外王冕又發揮了「破蕊之法」。什麼叫破蕊之法?梅花原來有花須,須上有小點叫英,他畫花須不點英,看去很零亂,不像須,也不像英,這叫「破蕊之法」。揚補之也有此畫法,這是野梅的畫法,與官梅的畫法不同。有人稱「亂圈花辦亂拈須,野梅花與官梅殊」,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畫梅之難不在枝幹,而在花。王冕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他的「萬玉圖」真是千蕊萬朵,含笑盈枝,香度凌風,占滿在畫幅上,顯示了樂觀主義精神。就是後來的羅兩峰、童二樹也是莫及的。
墨梅圖
(三)王冕墨梅的影響
王冕的墨梅對明代影響深遠。特別通過徐渭、陳淳等人的發展與豐富,逐漸出現了大寫意與沒骨花卉繁榮並峙的局面。
徐渭對元章的畫推崇備至,他學元章的墨梅,下了相當功夫。他認為圈花最難,說:「吾圈花少讓元章筆,發干元章不若吾。」徐文長天才縱逸,睥睨一世,他認為發干元章不及他,而圈花則不及元章。從這句話里可知他對元章的佩服程度。凡是畫過梅花的人都知道,畫梅之難,不在干,而在花;畫花則難在須與蒂。清朝懶園居士說:「青藤(即徐渭)畫梅,圈不成圈,枝不成枝,一片神行,其用筆如生龍活虎,不可捉摸,其潑墨也如空中雲霧,舒捲自然。」(《畫梅辨難》)這說明徐的畫風是大寫意。徐、王二人風格是不相同的。從功夫上看,自然元章要比青藤深得多了。
徐渭不但學王冕畫梅,且學他為人,學他畫梅花換米。徐渭曾憑吊王冕墓,並對當時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予以嘲笑。其詩說:「君畫梅花來換米,予今換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 (《徐文長集》)徐還同情王冕的艱苦生活,猜測他究竟多少斗米,換一幅梅花:「想見元章愁米日,不知幾斗換冰枝。」徐看了王冕的墨梅,想臨摹它,又感到無從下手,便在題王元章倒枝梅畫中寫道:「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雲枝。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明代幾位畫梅高手,劉世儒、陳憲章、王謙、盛行之都是王冕的衣缽繼承人。劉世儒少時於故鄉的石壁上,看見元章的梅花,大為鼓舞,從此特別愛好,就深思力學,畫起梅花來了。據說,他很喜愛王元章的雪梅,曾想盡辦法,搞過試驗:其中有種畫法,是當他礬絹時,先剪好碎片的油紙,畫就搞成,這樣看去好像雪點紛紛,與花爭勝,效果很好。當時畫家謝時臣贊為「神品」。王冕畫枝條,畫得很勁秀,據說先從畫竹人手,因此劉雪湖畫梅也從畫竹開始。徐文長題其墨梅詩說:「雪湖劉子故不俗,未畫梅花先寫竹。花梅筱竹兩相於,直干橫梢鐵不如。」朱多炸題詩有「陳淳已死沈士:老,晚得山陰劉世儒」句。文徵明也贊揚說:「雪湖發干遒勁,有天然之處,花功;雅稱,異日當為第一流雲。」(《雪湖梅譜》)其實,劉世儒的成就,比不上王冕、徐渭。徐文長題雪湖墨梅詩說:「我客金陵訪畫梅,畫梅莫妙盛行之。劉君放逸不可羈,一劉一盛無雄雌。」(《畫梅辨難》)明代畫家學王冕的尚有周昊、孫從吉、王人佐、袁子初、林宏顯等人。可見摹仿王冕的筆法是風靡一時的。清代的揚州八怪,如羅聘、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如羅聘學他的圈白頭花,金農、汪士慎學他的千花萬蕊,李方膺學他的水墨淋漓。雖然各家風格不同,但還是從他那裡蛻化出來。其他如以畫梅稱世的童二樹也是學元章的筆法,蔣子延稱童二樹在洛陽所畫的梅花懸之能引蜂蝶。《碧溪詩》記載:「二樹生時,其母李太夫人夢一髯翁,驅一牛,負梅花而至,越日乃生。其髯翁即煮石山農王冕也,其畫蓋有所授也。」當然是無稽之談,但可見王冕的畫在人民群眾中也很有影響。
對明清畫家畫梅的特色,清朝懶園居士說:「吾人當師王元章之秀逸,劉雪湖之蒼老,徐青藤之神化,童二樹雄偉有餘,神化不足,金冬心則細枝堅挺,粗根庸弱。」這話確有道理。
王冕的畫,對明清畫壇,影響深遠。他為水墨畫打下了穩固基礎,引導了徐文長輩從摹古的一套清規戒律中跳出來,創造了新生命。他以自己的詩文畫來反抗元蒙貴族的統治,同情人民的疾苦,深刻地暴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面,有它的積極意義。正因為此,他才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和尊敬,被贊為「人奇志奇胸磊落,是花千古無枯榮」。
要嗎?請盡快答復我哦!謝謝.希望 採納我的.
G. 關於傳統節日~!!
去這里,全是你需要的東西
http://www.artx.cn/artx/jieri/
舉例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b http://www.artx.cn/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H. 關於寫李煜比較好的書
多情帝王——李煜 一、 生平簡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在位時間(961-975),亦為五代時最憂郁最悲傷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現存約32首,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無奈命運弄人,他玩物喪志、奢靡生活、崇尚神佛,也是刻於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葯所毒斃。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 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二、 名家評價 南唐雜詠 郭磨 我思昧昧最神傷, 予季歸來更斷腸. 作個才人真絕代, 可憐薄命作君王. 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後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後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庄,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胡應麟《詩藪雜篇》: 後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詞家王、孟。 宋詞人物精選第二輯 花間猶傷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 沈謙(徐釚《詞苑叢談》引語):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沈謙(沈雄《古今詞話詞話》卷上引語): 後主疏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南面王。覺張郎中、宋尚書,直衙官耳。 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 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余懷《玉琴齋詞序》: 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周之琦《詞評》: 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李後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 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後主詞思路凄惋,詞場本色,不及飛卿之厚,自勝牛松卿輩。(卷一) 余嘗謂後主之視飛卿,合而離者也;端己之視飛卿,離而合者也。(卷一) 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勝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卷七)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詞至南唐,二主作於上,正中和於下,詣微造極,得未曾有。宋初諸家,靡不祖述二主,憲章正中,譬之歐唐禇薛之書,皆出逸少。 王鵬運《半塘老人遣稿》: 蓮峰居士(後主別號)詞,超逸絕倫,虛靈在骨。芝蘭空谷,未足比其芳華;笙鶴瑤天,詎能方茲清怨?後起之秀,格調氣韻之間,或月日至,得十一於千首。若小晏、若徽廟,其殆庶幾。斷代南流,嗣音闃然,蓋間氣所鍾,以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 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四、參考書目 《南唐二主詞》 陳振孫《墨華齋本》 春呂遠《十名家詞集》 侯文燦《南唐二主詞析釋》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詞詩文集譯注》載劉孝《李璟李煜詞》 詹安泰《南唐李後主詞研究》 謝世涯《南唐二主詞箋》劉繼增《粟香寶叢書》 金武祥 陸游《南唐書》《相忘於江湖》<獨自莫憑欄>等
記得採納啊
I. 微商七夕節朋友圈怎麼發
在網路上輸入你想要的東西,上面很有經驗分享的,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