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荷花白描
⑴ 用白描手法寫蓮花的作文
我家門前池塘里的蓮花開了,有紅色的、白色的,紫色的,一朵朵嬌艷內無比,引來容了許多蜜蜂采蜜,還有許多蝴蝶忙著傳授花粉,這是《蝶戀花》的意境,很美麗。
我注意到蓮花裡面的一個蓬,媽媽告訴我那叫蓮蓬,蓮蓬裡面會結果實,那果實叫蓮子。白白的蓮子甜津津的,美味可口。我更喜歡吃干蓮子燉冰糖,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美食,是用來招待貴客的。我生日的那天,我吃著冰糖蓮子,非常開心。
池塘里的蓮花把我家映得風光秀麗,我經常到池塘邊賞蓮花,也常到池塘里釣青蛙,釣青蛙要有耐心,也要有細心,是一項有趣的活動。
在媽媽眼裡,我就像一朵蓮花一樣美麗可愛,讓整個家園都香氣迷人。
⑵ 宋詞:長相思的意思
宋詞《長相思》太多了,這里選幾首供參考:
宋 - 萬俟詠 - 長相思
一聲聲。
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
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長相思(二首)
萬俟詠
雨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山 驛
短長亭,古今情。
樓外涼蟾一暈生,
雨余秋更清。
暮雲平,暮山橫。
幾葉秋聲和雁聲,
行人不要聽。
這兩首詞詞意相近,寫法與用韻相類,可能是同時所作。
前一首詞寫聽雨失眠之愁情。全詞通篇不出「雨」字,而全是夜雨之聲,愁人之情見於言外,極盡含蓄蘊藉、深沉委婉之致。
詞的上片,「一聲聲」見雨之稠密,「一更更」見雨不斷絕,而失眠者側耳傾聽、長夜難熬的意態就暗示出來了。「窗外芭蕉 」因雨擊聲而顯其存在,又寫出雨聲之響亮呼應「聲聲」字 ;「窗里燈」點「夜」,體現「更更」意 。寫「燈」寫「芭蕉」,俱是寫雨之影響。「 此時無限情」亦因雨而興發了「 夢難成」,本來就愁苦,那堪風雨助人凄涼,平生心事一時百端交集,故覺「恨難平」。這雨不管「愁人」喜聽也罷,「不喜聽」也罷,只是下個不停,「空階滴到明」。階無人曰「空」,強調空,也是突出離人寂寞孤苦之感。
而那「愁人」肯定也是一夜未眠,否則怎會知道雨一直下到天明呢?
後一首詞寫雨後山驛的黃昏景色和詞人的羈旅之思。全詞語淡情深,工於寫景,善於造境,讀後令人覺其含無限忱惻。
上片起首兩句,寫山驛望中所見,兼含旅思。兩個短句,從時、空兩方面著筆,而想像縱橫馳騁,使其感情色彩增強而意境加厚 。第三句客觀寫景:「樓外涼蟾一暈生 。」而樓帶新月一痕 ,其景如畫 。用「蟾 」而不用「月」「兔」字,不僅平仄妥貼,而且因蟾蜍之為物喜濕而體冷,更能表現「涼」意,「涼」字又暗示了行人觸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黃蓼園說此句「仍帶古今情之意 」,可謂善於體會 。月「 暈」是「雨余」景象,又是風起的徵兆,故此句近啟「雨余秋更清」一句,遠興「幾葉秋聲」一句。過片「暮雲平,暮山橫」,寫秋景雲空闊而單調,全是蕭瑟之感。加之葉聲與雁聲,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只輕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聽」。「不要聽」而不得不聽,不發聽後之感而只道「 不要聽」,真令人覺其「含無限惋惻」(《蓼園詞選》評)。
長相思 游西湖
作者:【康與之】 年代:【宋】
體裁:【詞】
南高峰,北高峰,
一片湖光煙靄中。
春來愁殺儂。
郎意濃,妾意濃。
油壁車輕郎馬驄,
相逢九里松。
【注釋】:
在康與之僅存的三十八首詞中,情韻深長的作品不少 ,他尤擅於寫少婦離情。這首《長相思》,就是比較突出的一首。
此詞《 花庵詞選》題作《游西湖》,但重點不在寫景寫遊玩之歡,而是觸景懷人。
上片從西湖景物寫起 。「南高峰,北高峰」二句寫山。南北兩高峰是西湖諸山中兩個風景點。南高峰舊稱「高一千六百丈」(今實測為海拔256.9 米),風景蔥倩,登臨遠眺,可以把西湖和錢塘江景物盡收眼底。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 ,遙遙相對,海拔314 米,比南高峰略高。景觀與南高峰不相上下。因為兩峰景別致,故作者特別拈出,以概括西湖諸山之勝。—這樣措詞,也是詞調格式的原因。
「一片湖光煙靄中」句寫湖。西湖光面約五平方多公里,雖不如洞庭湖、太湖那樣壯闊,但水光瀲灧,碧波盪漾,也頗為開朗。而且,湖上並非空盪盪的水光一片,白堤和蘇堤象綠色的裙帶,孤山象一塊翡翠玉石;還有那亭台寺閣,桃柳梅荷;湖光如翠,四季宜人。在春天煙靄迷濛中,就更顯得綽約多姿了。
「春來愁殺儂」句,因景生情。點出「春」說出「 愁」。「春」是所寫景物的時節,「愁」是景物觸發的感情。聯系前面三句,意思是說:春天來了,西湖的水光山色,美麗動人,但這卻只能引起我的愁思而已。此句十分關鍵,著此句而以上三句的意思始有著落 ,著此句而上片的感情意緒始全托出。結拍如此,可謂善始善終。
過片轉入回憶,交待愁思的緣故 。「郎意濃,妾意濃」者,郎情妾意都一樣的深厚濃郁也;在短促的句子中,連用兩個「意」字,兩個「濃」字,給人予深刻印象。疊句在詞中所具有的積極功能,在此得到了高度的發揮。
「油壁車輕」二句,是對前面兩句的表述,寫他們的初次見面 。「油壁車輕郎馬驄」這一句中有個典故:《蘇小小歌》雲:「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據說,蘇小小是南齊錢塘名妓,她常乘著油壁車(四周垂帷幕、用油塗飾車壁的香車)出遊,一日,出遊時遇到一位騎青驄馬(青白色的馬)而來的俊男阮郁,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就吟了這首詩,約他到西泠(即西陵)橋畔松柏郁蔥處(即她的家)來找她,結為夫婦。這里借用這個故事,來比詞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濃情密意,以突出他們之間的浪漫情調 。「九里松」是他們初見的地點,那地方是「錢塘八景」之一,為葛嶺至靈隱、天竺間的一段路。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時 ,植松於左右各三行,長九里,因此松陰濃密,蒼翠夾道,是男女傳情達意的好地點。當然,文學作品也允許虛構的,它可以虛構富於詩意的情景;故我們對男女主人公的首次相遇,是否郎騎驄馬妾乘車,是否在九里松,都不必過分推敲。總之,下片詞意,是女主人公回憶其與所愛的歡會。
這首詞,以西湖景物為背景,上片寫現實,下片寫回憶;通過敘述回憶中的歡樂以反襯現實中的憂愁,思婦情懷 ,宛然如見。據詞譜,《長相思》為雙調三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一疊韻,是最短的詞牌之一,要寫好實不易。必須有雋永的意味,給讀者提供充分的想像餘地,實仍屬佳作。但它的每句押韻和前後各重疊一個三字句的特點,給人的印象就特別深刻;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首,林和靖的「吳山青,越山青」首,正是如此。這首詞在這方面工力也不弱,詳見上文論述。詞的風格自然樸素,毫無斧鑿痕跡,似民歌的天籟,如西子的淡妝,實仍佳作。
長相思
作者:【袁正真】 年代:【宋】
體裁:【詞】
南高峰,北高峰,
南北高峰雲淡濃。
湖山圖畫中。
采芙蓉,賞芙蓉,
小小紅船西復東。
相思無路通。
【注釋】:
詞人袁正真,本為南宋宮女 。1276 年,元軍破臨安 ,謝太後乞降 。不久帝後三宮三千多人遷北上元都 。當時身為琴師的詞人汪元真三次上書 ,求為道士而返回江南 。在其辭別元都將要南行之際 ,南宋舊宮人為之賤行 ,並賦詩相送 。袁正真這首詞即作於此時。
這首詞出於《宋舊宮人詩詞》,從這首詞的題材、風調,乃至語言 ,都很像一首描寫男女相思的情詩。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作者租用的一種形式而已,其深意在於表達作者的亡國之恨和思國之苦。
「南高峰 ,北高峰」,聰明的作者就巧妙地利用現存的兩座山峰的名字領起,起筆通俗、簡潔,而又自然地將詞引入特定的環境之中。一開篇也就將讀者引入詞中。南高峰、北高峰 ,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北高峰舊往還,芒鞋踏遍兩山間 」。古住今來多少遊人墨客登高懷遠留下詩詞畫卷 。煙籠霧繞 ,雲掩雙峰,更增添了它的美和濃濃的詩情畫意,清代文人直稱之為「雙峰插雲」。「南北高峰雲淡濃 」,抓住其美的特徵,而且詞簡意豐,具有極強表現力,試想那雲的飄浮聚散,色的輕重厚薄,景的幻化多姿,不都蘊含在「 淡濃」二字之中嗎!尤為可貴的是雙峰皆然,那真是目不暇接 ,美不勝收。「湖山圖畫中」總括山水如畫,極言其美,收束上片;一面又以「山」連及「湖」,再以「湖」字暗逗下片 ,上承下轉,出乎自然。「萬頃西湖水貼天,芙蓉楊柳亂秋煙」(鍾禧《和友人招游西湖》)。湖水中有芙蓉,芙蓉映襯湖水,恰如「綠葉紅花」,相得益彰。
《長相思》一詞寫至「采芙蓉 ,賞芙蓉」,那場景、氣氛、意境便頓時大變了,在我們眼前展現的就不只是山水花草之美,更從中體味到,歌的美、情的美、和生活之美。好的作品通過具體的形象,顯現其獨特的主題和美的個性 。「小小紅船西復東」便起了這種獨特作用 。盡管讀來平平 ,但細細體味,卻不一樣。采也好,賞也好 ,但總也「相思無路通」。尋其所思,覓其所愛,東尋西覓而不可得。令人陷入無限的傷懷和幽恨之中 。「相思地路通 」,顯然是受了「波淡淡 ,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陳金風《樂游曲》),以及《小長干曲》中的「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等詩句的影響。
「塞北江南千萬里,別君容易見君難,何處是長安?」(陶明淑《望江南》)對於羈旅之中的宋舊宮人來說,汪元量的南歸,撩撥起多少離愁別恨,勾起內心深處些許懷舊之情,也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何日是歸年」?誰來回答?只有「無路通」。「相思」二字就道出了作者對湖山如畫南國風光的無限眷戀之情 。然而十多年來左思右想、「東尋西覓」,哪有歸路 !「無路通」三個字,使其陷深深地絕望之中。對於「無望」和相思兩情感。對於也曾是「日夜思家歸不得」的汪元量來說,不僅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定會喚起深深的同情和強烈的共鳴。此詞一出,彼此黯然神傷,掩面而泣,正所謂 :「⋯⋯斷腸人聽斷腸聲,腸斷淚如傾」(周容淑《望江南》)。
《長相思》本是唐教坊曲名 ,後來演化為詞牌,是詞牌雙疊中最短的。全詞共三十六字,前後片開頭二句多用蘊韻。這首詞起筆自然,結筆高明,寫景寫事,娓娓道來。筆鋒輾轉,雙關妙語,亮出心曲。作者用韻精確,多用比喻,有樂府民歌之神貌。在表達家國之恨,故土之思這個主旨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情至文生,可以看出詞作者超凡的才情筆力。
長相思
作者:【宋無名氏】 年代:【宋】
體裁:【詞】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 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
據《東南紀聞》卷一載,這首詞題於「(賈)似道貶時」,當在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作者因有感於左右兩丞相吳潛、賈似道先後貶循州(今廣東龍川)事而作此詞。詞中表現出對奸臣賈似道陷害忠良、壞事干絕而終無好下場的慶幸,也含有人事無常的感嘆。
吳循州即吳潛(1190?——1262),字毅夫,寧宗嘉定年間進士,歷官至江東安撫留守,應詔陳事時,因得罪了當時的宰相被罷奉祠。理宗淳佑十一年(1256)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主張加強戰備抗禦元兵,不滿苟安國策,並向丁大全、沈炎、高鑄、賈似道等奸臣斗爭,被奸臣忌恨。開慶初(1259)因賈似道、沈炎勾結陷害,貶謫循州。景定三年(1262)賈似道派人將他毒死於貶所。時人為抱不平,於被貶十五年後,即度宗德佑元年(1275)追復原官。
賈循州即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理宗時,以外戚入朝,官至左丞相,權傾朝野。端平初(1234)蒙古兵滅金後,進攻鄂州,賈似道名為守漢陽,實際上向敵人納幣請和,而又詭稱用兵解圍,欺上瞞下,品質極為惡劣。當時,吳潛為右丞相,移兵黃州,扼守長江要沖,積極抗元。賈似道因懷疑吳潛對他不利,就利用吳潛同理宗在立太子問題上的矛盾,唆使沈炎誣告吳潛,致使吳潛含冤被貶。時吳已年近七十,為國憂傷不已,進而賈似道又派人將吳毒死於循州,正直士人無不憤恨,民間亦有歌謠諷刺。
日後度宗即位,賈似道又以太師同平章事,封魏國公,更加跋扈專權,不可一世。並在西湖建別墅,名後樂園,終日淫樂。「大小朝政,一切決於館客,日與群妾鬥蟋蟀」。元兵進攻南京,賈似道受命領兵抗元,正在戰事緊急關頭,他卻乘小船逃跑,奔揚州,造成不可挽回的敗局,加速了南宋王朝的滅亡,以至天怨人怒,國人皆欲殺之。大臣陳宜中等彈劾他的罪惡,終於德佑元年(1275)被貶,因他名聲太壞,有的地方拒絕安置他,最後也流放到他曾毒害過吳潛的循州。時人大為稱快。縣尉鄭虎臣是一個富於正義感的人,擔任送賈似道赴貶所的任務,一路上對賈似道倍加報復,掀開轎篷,任烈日暴曬,讓轎夫們唱杭州歌謠謔他。走到一個古寺,見寺壁有吳潛被貶南行時題詞,故意問賈似道:「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賈似道慚不能對。行至漳州木棉庵(今福建漳浦縣),鄭虎臣多次要賈似道自殺,賈不從,於是被鄭虎臣「拉殺之」,用錘將賈錘死。
賈似道貶死於赴循州道上,為恭帝德佑元年(1275),距吳潛被貶循州(1259)整整過了十五年,故詞中有「十五年前一轉頭」句。
上片,「去年秋,今年秋」言時光年復一年。「湖上人家樂復憂」,看去似乎泛指西湖一帶人民生活變化,實際上是指賈似道,他生長在西湖,長期在這里為官,且有別墅「後樂園」在這里。往日,他青雲直上,終日荒淫,得意、專橫,何其樂也,今天,他竟遭可恥可悲的下場,又何其憂也,所以雲「樂復憂」。接著用「西湖依舊流」作為反襯,大自然江山依舊,然而人事全非,顯示歷史無情。
下片,「吳循州,賈循州」,南宋末年同時在朝的兩丞相,一個是堅持抗元的忠臣,一個是惡貫滿盈的奸相,卻先後貶徙同一循州,死於邊遠,時間僅僅相隔十五年。看來是一種偶然巧合,實際上,吳之貶謫循州,由於賈之陷害,賈之貶謫循州是他陷害忠良、惡事作絕後所得報復。十五年前蒙冤慘死的吳潛,今日追復原官,得到昭雪,雖死猶存。當年作威作福的賈似道,今天活活被人錘死,遺臭萬年。「十五年前一轉頭」,時光何其速也,轉瞬之間,命運向相反的方向作了轉化,對這種惡人遭惡報,好人得昭雪的轉化,時人拍手稱快,慶幸歡欣。賈似道若早知今天的下場,當初何必那麼殘狠。「人生放下休」是從「十五年前(間)一轉頭」的歷史變遷中申發出來的感慨。「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人事無常,為人不可狠毒,不要得意忘形,人生又切不可太認真,所以說「放下休」。放下休,即放下吧,休是語氣詞。「人生放下休」與「西湖依舊流」前後照應,既表明江山依舊,歷史無情,又有人事無常的慨嘆。
全詞節奏明快,流暢通俗,有歌謠特點,同慶幸惡有惡報的心緒適應,而上下兩片的最後一句均有詠嘆韻味見感慨遙深。這是一首同時事密切相關的小詞,表現了對賢相奸臣之間的人心向背,有歷史資料和文獻意義,藝術也是圓熟的。 (陶先淮)
詩言志,詞言情。然而這首詞卻獨樹一幟,以詞進行諷刺,在唐宋詞也極為鮮見,但在諷喻中不見尖酸刻薄,藝術表現力極強,是一朵散發異香的奇葩。這首詞諷喻當時世道。南宋景定年間,奸臣賈似道當權,其讒毀宰相吳潛,使之被貶循州,並其後將其毒死。賈似道繼為宰相,終日淫樂,不料事有偶然,德佑元年,賈與元軍作戰失利逃跑,也恰恰被罷貶循,且也是在循州被縣尉鄭虎臣鍾殺於木棉庵。前後十五年如此巧合,因此作者抓住這點對賈似道的鞭撻。嘲諷和對弄權者的正色告誡,語言含蓄,但語意卻是極其尖銳的。
上片開頭「去年秋,今年秋」,兩句,著意用兩個秋字使詞罩上一層蕭瑟 、落寂的氣氛,年復一年,一個個凋謝的秋天又將過去。「湖上人家」兩句又著意表現權臣賈似道權力顯赫飛揚跋扈 ,與秋風落葉、灰飛煙滅的對比,「樂」「憂」轉換何其快哉!「湖上人家」暗指在西湖大築別墅 ,荒淫娛樂的賈似道。一個「湖上人家」落筆輕巧,而卻充滿對賈的嘲諷揶諭。「西湖依舊流」更是以西湖冷眼旁觀的語調,襯託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的無情。句式好像在寫景,其實揭露主題,啟人深思。
下片幾句與上片不同。上片用筆曲中見直下片則直中含曲。「吳循州,賈循州」以簡單的句式揭示深刻的含義。吳潛,賈似道同為權臣,同貶循州,同死於循州客鄉,戲劇性的對此,又寄託作者對兩人的愛憎。賈似道誤國弄權,終死循州,而吳潛也雖有報國之志,卻難脫循州之難 。賈似道更是可憎可惡可笑,其害人終害已 ,十五年榮華,一朝也不過身敗名裂,多麼的可悲。「十五年間」二句,作者又鄭重告誡說,「人生放下休」,人世無常,還是丟開世情,免生煩惱。其中雖包含對賈的諷刺,但也含有對人生消極避世的消極思想,在此也應注意。
全詞短小精幹,口語化極強,語言質朴生動,極富節奏感,和濃愈的民歌風味,其中包含諷古喻今的現實主義色彩也極為難能可貴。另外在藝術表現上作者把含蓄與明快熔為一體,使形式和內容更好的統一起來,我們會在慢慢品味中體會出來。
長相思令
作者:【吳淑姬】 年代:【宋】
體裁:【詞】
煙霏霏,雪霏霏。
雪向梅花枝上堆,
春從何處回?
醉眼開,睡眼開,
疏影橫斜安在哉?
從教塞管催。
【注釋】
①霏霏:紛飛貌。
②管:樂器。
【評解】
這首迎春小詞,以景襯情,寄喻頗深。春日且至,而窗外煙雨霏霏,雪堆梅枝。不
禁想到「春從何處回」!惟願東風送暖,「塞管」催春,早回大地。全詞寫景細膩,抒
情委婉含蓄。
-------------------
宋代有兩個吳淑姬,皆善詞。一是北宋人,詞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人。據洪邁《夷堅支志庚集》卷十記載,她是湖州秀才之女,聰慧而能詩詞 。貌美家貧,為富民之子所霸佔。卻被人誣為有「姦情」逮捕審判,已定罪判刑。衙中僚吏觀審後,置酒席,命她脫枷侍飲,「諭之曰:『知汝能長短句,宜以一章自詠,當宛轉白侍制(知州王十朋)為汝解脫 ,不然危矣。』女即請題。時冬末雪消 ,春日且至 ,命道此景作《 長相思令》。捉筆立成。」即此詞。
要解通此詞,須抓住兩點,一是「自詠」,——她此時的處境是被判了徒刑,正待執行;二是「道此景」,——眼前之「景」是「冬末雪消,春日且至」。且看女詞人是如何通過結合「自詠」而「道此景」的。
開頭的「煙霏霏」乃雲霧迷濛之意 。「煙霏霏」是雲霧迷濛,為「雪霏霏」前奏。《詩·小雅·采微》:「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霏霏,紛飛的樣子。明明已經是「雪消」了,卻偏要說雪「霏霏」,已是一奇。
下句還要加重渲染:「雪向梅花枝上堆」!眼前公庭院子里,當還有幾株梅樹,但說它枝上「堆」著雪,顯然是借喻之法。詞人這樣當著知州衙門諸僚之面,「製造」出這樣一幅雪壓梅枝的現「景」來,自然有她的原因 ,為的就是引出下句「春從何處回」,就是說眼前還沒有「春回大地」;結合「自詠」,是喻指她在此案中蒙冤受屈,未曾審理明白,便判了徒刑有如被雪壓著梅枝,抬不起頭來。「春從何處回!」用反詰的語氣,加重感嘆呼號的分量。詠「春日且至」而寫出這樣的句子,在座諸公是品詞的行家,既然出了這「自詠」的題目,當然懂得她這弦外之音。
下片「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 !」緊承上片 ,通過描寫梅花,「道此景」而結合自己的觀感。這里的「 醉」和「睡」,不是實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說自己被一場官司打擊得暈頭轉向,真是「終日昏昏醉夢間」(唐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句)。
到此際睜開了「醉眼」、「 睡眼」,要找尋那「疏影橫斜」的梅景卻已是「如今安在哉?」沒有了,過去了。這句與「 春從何處回」是意同而筆不同的一種寫法,是說好景不屬於她 :要麼沒有來,要麼來了又去了,而她總是處在「 醉夢中,從未領略到」。這一句借用了林和靖詠梅詩名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不只使詞語增加了文采,也使失卻美好事物的意思得到了形象的體現 。結句「從教塞管催 」。「 從教」,任使也。「塞管」,羌笛也 。劉禹錫《楊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 。」因古笛曲有《梅花落》詞人想像其聲可以感物 ,遂認為笛怨驚梅,而使之落。如戎昱《聞笛》詩:「平明獨惆悵,飛盡一庭梅。」張先《醉落魄》詞:「 橫管孤吹,⋯⋯聲入霜林,簌簌驚梅落。」本詞也承此意,說「疏影橫斜」的一樹梅花,任憑羌笛聲把它「催」落了,補出「安在哉」的緣故。詞至此結束了,完成了「道此景」而「自詠」的任務。絕妙之筆,婉約之情 ,構成了一首篇幅雖短而很有包蘊的小詞。
於是「諸客賞嘆,為之盡歡。明日以告王公,言其冤,亟使釋放」,詞的手稿居然還由「治此獄」者收藏起來。女主人公先是被俗人玩弄 ,然後又被雅人玩弄。
說是「佳話」也可以,但它畢竟是封建社會婦女生活的一幕悲劇。讀此詞及其故事,不禁感慨萬分!
劉克庄《長相思·寒相催》
惜梅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 角聲吹。笛聲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飛。
本詞副標題為「惜梅」,上片著重在一個「惜」字上。首兩句寫梅的開放和謝落。梅花沖寒而放,「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李清照《漁家傲》)馮延已亦有句雲:「北枝梅蕊犯寒開。」(《玉樓春》)所以說是「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氣候轉暖,促使梅花萎謝。以下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得早落,因此就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或者乾脆別開了吧。惜花之心,人皆有之,「試把花期數,便早有、感春情緒。看即梅花吐。願花更不謝,春且長住,只恐花飛又春去。」(晏幾道《歸田樂》)及到花飛春去,就感傷不已,真是惜花兼又傷春。對此,作者自有不同的看法,俞陛雲評曰:「花開便落,莫如不開,佛家所謂無得亦無失也。詞為惜花,而殊有悟境。」作者認為,花兒開得遲些,甚而至於不開,那就沒有謝落之事,當然也不會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謂「無得亦無失」,也是妙參佛理的「了達」之語,推而廣之,亦可以此胸懷對待人生其他問題,所以說是「殊有悟境。」
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但聞角聲傳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調,笛聲傳出《梅花落》的曲子,本來樂聲與梅花的開與落並無關系,但因漢代軍中之樂橫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亦是軍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鳴角」又有「收兵」之義,見《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帝乃駐馬鳴角收兵。」,所以,聽到角聲、笛聲中傳出落梅之曲,就免不了要與當前時局聯系起來,「新來邊報猶飛羽。問諸公、可無長策,少寬明主。」(《賀新郎》)「賴有越台堪眺望,那中原、莫已平安否。風色惡,海天暮。」(同上)邊境告急,城危如卵,誰又能承擔起恢復中原的重任呢?詞意至此,已從惜花轉到憂時。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兩句而來:南枝,據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雲:「梅用南枝事,共知《青瑣》《紅梅》詩雲:『南枝向暖北枝寒。』李嶠雲:『大庾天寒少,南枝獨早芳。』張方注雲:『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南唐馮延已詞雲:『北枝梅蕊犯寒開。』則南北枝事,其來遠矣。」南方氣候暖和,寒流罕至,嶺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方開,所以說角聲、笛聲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這里暗與上文照應,隱指危機存在於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詞意又是一轉,仍然歸結到惜梅,梅花開時韻勝香清,受人愛賞,謝時落花千萬片,漫天隨風旋舞如飛雪,使人不勝嘆惋,難以換留,此處再一次突出「惜」字,並為上片「丁寧花放遲」之句作出了形象的詮釋。
長相思(京妓)
作者:【柳永】 年代:【宋】
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清都絳闕夜景,風傳銀箭,露〔雲愛〕金莖。巷陌縱橫。過平康款轡,緩聽歌聲。鳳燭熒熒。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羅綺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態輕盈。嬌波艷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牆頭馬上,漫遲留、難寫深誠。又豈知、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
長相思 陳東甫
花深深,柳陰陰,度柳穿花覓信音,君心負妾心。 怨鳴琴,恨孤衾,鈿誓釵盟何處尋?當初誰料今。
這是一首描寫少婦的怨情詞。春天是一個萬物萌生的美好季節,也是一個使別離者懷人思遠的煩悶的季節。因此古典詩詞中便產生了數不勝數的遊子傷春、思婦怨春的詩篇。這首詞寫得清新流暢,節奏鏗鏘,音韻調諧,在汗牛充棟的怨情詩詞中令人刮目相看,新鮮可愛。
詞人採用了一種白描手法,單純而樸素地創造出一個使人人都可晰視、都可體察、都可身臨其境的意境:深深的花叢,密密的柳蔭,在花間柳下一位窈窕的少婦正在靜靜地、幽幽地邁著慵懶的步履穿行。她的眉峰是微蹙著的嗎?還是如黛山似的深鎖著?我們不大看得清,只見她痴痴地徘徊著,怔怔地尋覓著,她是在捕捉一個失落的夢,還是在追尋一個遠方縹緲的幻影?
她什麼都不在追尋,她是在期盼早就遠行而且久久未通音書的他的音信。山重山、水復水,狠心的他漂流到何方,為什麼一個字都不寄往家中?莫不是見異思遷了嗎?薄情的他呵辜負了我的一片痴情,一顆真心……
上闋抒寫的是少婦白晝在燦爛的春光里、在花叢柳蔭中的苦悶心情。下闋時間有所推移,展示她在夜間的心緒和情景:她獨宿空房,久久地撫弄那張排解她內心哀怨的古琴,琴聲鳴響著、鳴響著,心中的哀怨不但無法排解,反而更加煩悶,於是她便棄置了琴弦,翻身上床,企求在睡夢中尋找片刻的安寧,然而孤衾難眠,她輾轉反側,依然不能入眠,當年與他歡愛相攜、海誓山盟的情景又歷歷浮在目前。這頭上的金釵還是那時他相贈的呵。「但願心似金鋼堅」的誓言盟願猶清晰分明在耳,當初誰能料到今朝有這樣的結局……
這位少婦會不會被遺棄?他的夫君是不是就永遠不再回來?詞中尚未點明。作者所描寫的只是抒情主人公——少婦的一種心境和心路歷程。它給我們留下一個懸念,一種設想,而這正是本詞另有的一種藝術魅力!
⑶ 如夢令的意思 ,一句一句的翻譯
一、如夢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譯:時常記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過沉醉而忘記回家的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譯:玩到盡興天卻黑了,劃小舟回去,卻不小心進入藕花塘的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一不小心卻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二、如夢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譯: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譯: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3)一朵荷花白描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
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裡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二、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⑷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
⑸ 白描手法的寫景作文200——300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這是一個綠色主宰回的世界。答在綠色的原野上河畔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其實那不是霧,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穀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
(5)一朵荷花白描擴展閱讀:
白描的技巧
1、要處理好與敘述的關系
要處理好與敘述的關系。敘述,是同描寫並列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敘述,除概括敘述外,尚有具體敘述。具體敘述是一種具體的交代,雖筆法粗疏,卻與白描的質朴簡潔相近。
如果運用敘述手法表現事物的某一動態、風貌,簡練而傳神,獲得形象鮮明的描寫效果,就成為白描。因此可以說,白描是用敘述進行描寫。
2、要重點突出
白描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也不用曲筆或陪襯,但要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徵和情態。
3、所用語言要省儉、概括、傳神
白描不用濃麗的形容詞和繁復的修飾語,而須用准確、簡潔的語言進行樸素、單純的描寫,做到既省儉,又傳神。須要注意的是切忌用「油滑」之調和「八股」之腔,因為根底淺薄的「油滑」與言之無物的「八股」是同白描不相容的。
⑹ 古詩詞中關於描寫荷花的詩句集錦
蘇轍《菌萏軒》詩:
開花濁水中,
抱性一何潔!
朱檻月明中,
清香為誰發
周敦頤《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焉.. 南來時,杭州西湖之荷花,最負盛名.文學家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子夜吳歌
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奉和錢七兄曹長盆池所植
韓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葉長,芳根復誰徙.
露涵兩鮮翠,風盪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誰言盆盎是.
采蓮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摘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人落花去,風此路躕空斷腸.
烏棲曲
張籍
西山作宮潮滿池,宮烏曉鳴茱萸枝.
吳姬自唱采蓮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青陽渡 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 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夏歌 南朝·梁·蕭衍
江南蓮花開,紅花覆碧水.
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采蓮曲 南朝·梁·蕭綱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
風起湖難渡,蓮多采未稀.
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詠芙蓉 南朝·梁·蕭綱
圓花一蒂卷,交葉半心開.
影前半照耀,香里蝶徘徊.
欣隨玉露點,不逐秋風催.
詠同心芙蓉 南朝·梁·朱超
青山麗朝景,元峰朗夜光.
未及清池上,紅蕖並出房.
日分雙蒂影,風合雨花香.
魚驚畏蓮折,龜上礙荷長.
雲雨流輕潤,草木隱嘉祥.
徒歌涉江曲,誰見緝為裳.
詠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蓮花 唐·郭震
臉膩香熏似有情,世間何物比輕盈.
湘妃雨後為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曲池奇 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⑺ 描寫春天的短文,運用白描和修辭100字
菊花
四季都有美麗的花。春天,有開滿整個山坡的桃花;夏天,有帶著清香的荷花;秋天,有迎著寒風的菊花;冬天,有在雪中飄香的梅花。
你猜猜看我最喜歡哪一種花?當然是秋不謝的菊花了。
秋天,菊花們欣然怒放,形態各種各樣:有的花瓣里三層、外三層,花蕊被包在花瓣里,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遲遲不肯露出她那尊貴的小臉。有的花瓣帶彎曲地伸出來,毫不猶豫,像個性格開朗的大姐姐。
菊花的顏色也多得數不清,有白色的、紅色的、粉色的、紫紅的、金黃的……真美呀!
我最喜歡的還是菊花的性格,在眾花凋謝的時候,在寒風吹起的時候,在那深秋時節,只有菊花開得最多,只有菊花開得最艷,只有菊花體現出了那最強的生命力!
我想,做人也一樣,在社會上,一定會有許多困難與艱辛,但是,我們一定要向菊花學習這種不怕苦、能堅持下去的精神,成為一朵在艱難中樹立起「菊花精神」的精英!
⑻ 國畫初級學什麼,中級學什麼
摘要 國畫初級學:1、先學線條簡單的,例如竹子、荷花、小鴨小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