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七夕詩詞賞析
1. 關於的古詩七夕節
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是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現在很多人都重視傳統節日,也把七夕叫做東方的情人節。我也是查了很多資料,有不少詩人為七夕作詩。
讓我們欣賞一下!!!
他鄉七夕——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漁家傲 七夕——蘇軾
皎皎千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
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余花分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
清光長送人歸去。
還有很多很多。。。
2. 蘇軾的詞:漁家傲·七夕什麼意思
以下也僅僅是個來人見解。(P.S:不是自粘的- -)
這首詩化用了多處前人的詩詞,第一句由《古詩十九首》里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化過來,也是點題之句。道出七夕時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心中委婉曲折的情思。
然後寫思之未果(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繼而寄情於夢境,
「夢回芳草生春浦」此處似可以看做是對於時光的回溯,也就是表達對舊日往事的一種懷念之情。
但「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也就是說時光易逝,美好的日子也總會過去,這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似化用「明月來相照」)回到現實,事實上也是一種自我寬慰。
蘇軾是典型的豪放派詩人,所以即使是寫婉約詞都不會太惆悵太傷感,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來。雖然全詞是在描寫一段相思之情,但最終沒有落在常懷相思之苦的論點上,而更像是因為七夕而引出的一縷清愁。
其實。。。不是所有的詞都有要表達一個「意思」的,要說的話,只是「寄情」而已。
3. 求蘇軾的《漁家傲·七夕》的賞析
詞的上片寫塞外秋光。首句的「異」字很有分量,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說邊塞的風光與內地不同;二是講秋天來臨,邊地景物也發生了變異。上片的寫景,就是從「異」字生發開去的
4. 關於七夕節的詩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出自:宋代詞人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原文:回
柔情似水答,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鵲橋上怎忍心把歸路回看。兩顆心只要永遠相愛不變,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廝陪相伴!
(4)蘇軾七夕詩詞賞析擴展閱讀:
總觀全詞,每片前三句皆為寫景抒情,後兩句均作議論。這些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
一是因為有前三句作精彩的鋪墊,令後兩句的議論自然流出,尤覺深沉真摯。
二是立意高妙,既能收得住前句,又能宕開,融匯情、理,醒明本旨。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5. 關於七夕的詩句
《秋夕》
杜牧〔唐代〕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坐看:坐著朝天看。坐:一作「卧」。
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5)蘇軾七夕詩詞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構思巧妙,語言質朴流暢,感情蘊藉婉約,藝術感染力很強,頗能代表杜牧七絕的藝術成就。從形式和結構上看,全詩描物寫景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呈現出靈動之姿,頗動人心魄。前者旨在為後者營造氛圍,後者意在為前者規范意蘊,兩者相互襯托融為一體。
6. 鵲橋仙七夕蘇軾賞析
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
下片想像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像,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凄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7. 誰能幫我賞析下蘇軾的菩薩蠻七夕黃州朝天門上之二
東坡的迴文詞,兩句一組 ,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東坡的七首迴文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顰淺念誰人 ,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
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回時閨怨」中的「夏閨怨」。上片寫閨人晝寢的情景,下片寫醒後的怨思。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 。「柳庭」二句,關鍵在一「靜」字。上句雲「風靜」,下句雲「人靜」。風靜時庭柳低垂,閨人睏倦而眠;當晝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寫「靜 」,卻從不同角度著筆。靜中見動,動中有靜,頗見巧思。三、四句,細寫晝眠的人。風吹香汗,薄衫生涼;而在涼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變化在「薄衫」與「薄汗」二語,寫衫之薄,點出「夏」意,寫汗之薄,便有風韻,而以一「涼」字串起,夏閨晝眠的形象自可想見。過片二句,是睡醒後的活動。她那紅潤的手兒持著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而這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紅潤的手兒。上句的「冰」是名詞,下句的「冰」作動詞用。古人常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寫以冰水拌藕,猶本詞「手紅」二句意 。「郎笑耦絲長,長絲藕笑郎 」,收兩句為全詞之旨。「藕絲長」,象徵著人的情意綿長,古樂府中,常以「藕」諧「偶」,以「絲」諧「思」,藕節同心,故亦象徵情人的永好。《讀曲歌》:「 思歡久,不愛獨枝蓮(憐 ),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調笑的意味的,故閨人報以「長絲藕笑郎」之語。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領情或是不識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絲之長,末句始露出「閨怨」本意。
這首詞在格律、內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迴文詞的要求,同時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氣派,實為難得。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0/poem_3482.shtml
8. 蘇軾的《七夕》古詩
鵲橋仙
七夕送陳令舉朝代:宋遼金
作者:蘇軾
原文: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9. 蘇軾一首七夕送別詞,道盡了兄弟情誼,為何蘇軾要在七夕寫送別詩呢
誰說七夕詞只能寫愛情,蘇軾作一首七夕送別詞,道盡了兄弟情誼。說到七夕,所有人的一點反應可能都是牛郎織女,都是美好,都是愛情。
蘇東坡的詞總是那麼飄逸超曠、超凡脫俗、卓爾不群,而這首《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更是另闢蹊徑,叫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渭南文集》中這樣寫道:
"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梳惜別之意,唯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現代文學家姜書閣,贊美蘇軾的這首詞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而在我看來,蘇軾這首詞說明了蘇軾敢於創新,不被傳統束縛那種不拘一格的精神。
10. 蘇軾寫的關於七夕節的詩
《漁家傲·七夕》蘇抄軾(這是詞啦,不是詩)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全詞基調頗黯淡……希望美好結局……
第一句屬於描述吧,不算
第二句,貌似依舊描述,寫思而不得之情
第三句,轉回現實,應該是寫的自己,適逢七夕,身邊卻無親友陪伴
第四句,埋怨月亮,看似多情,實則無情……
個人愚見,個人愚見……
都是自己瞎琢磨的,樓主看罷笑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