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可能
1. 一個喜歡自己的人有可能七夕節不送禮物給自己嗎
一個喜歡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在七夕節都不送禮物給你的,因為這是中國的情人節,在這么重要的日子裡面,情侶應該互送禮物的,如果說對方連一點表示都沒有,那說明他根本就不愛你
2. 今天七夕又與我無關,這輩子都沒機會過個七夕嗎
今年七夕又與我今年七夕又與我無關,這輩子都沒機會過七夕呢,覺得沒必要這么想,好的緣分都是靠好的,婚姻都是靠緣分的,也許你的緣分沒到吧
3. 中國七夕節,為何沒西方情人節熱鬧,什麼決定的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林傑《乞巧》
在中國古代民間,七夕節是非常受重視的,民間有許許多多,五花八門的七夕節習俗,比如:
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至今,有些七夕習俗,還流傳著!
因此,在當下快節奏生活中,想要還原中國古代七夕節的浪漫氛圍,估計很難,想要七夕節比西方情人節熱鬧,也不容易!
不過,七夕節,偶爾讀讀與七夕有關的古詩詞,釋放釋放壓力,還是很不錯的,不妨試試哦!
4. 有人說七夕情人節想什麼都會實現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開玩笑的話吧,沒有人能肯定自己想做的都能實現。
七夕只是一個擁有24小時的一天沒有特殊能力,所以不可能實現所有想法。但如果說這話的人願意幫你實現你的想法,你的想法很現實的話還是有很多能實現的可能的。
5. 七夕的意義是什麼
七夕的意義: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回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
6. 七夕這天作為中國的情人結是怎麼來的
●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
●愛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義
●「中國情人節」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附會
●為什麼要叫情人節,我們就叫七夕節,我們就很含蓄怎麼了?
●七夕不可能還跟過去一樣,要尊重文化的常態變遷
專家學者:
孫建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肖 放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
七夕將至,滿城都是愛情,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裡搞起相親會、姻緣角,愛情似乎成為七夕的全部主題,但即使這樣,「中國情人節」人氣還是不敵西方情人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七夕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是什麼?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國情人節嗎?我們到底該如何過七夕?就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三位專家學者。
1問:七夕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有什麼文化內涵和習俗活動?
肖放:七夕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它關注女性的心理和身體,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動很多,比如「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以巧芽取針。現在南方很多地區還保留這些習俗。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流傳至今,牛郎織女的傳說之所以比較盛行,愛情之所以成為主題,這是時代變遷的結果,與社會兩性開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關系。
孫建君:過去把七夕叫乞巧節,也叫女兒節,乞巧在過去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表現婦女的聰明智慧,不過現在已經淡化了。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代表了中國過去勞動人民的淳樸感情。傳統的習俗活動挺多的,主要是女紅。女紅是過去安生立命、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流傳至今的各地還是這些,但可能有點變異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區有組織地搞婦女技藝展覽、評比,這實際也是一種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現在還像過去一樣。
2問: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國情人節」,還有人大代表對此專門提交議案。也有人認為「情人節」不夠確切,應該叫「愛情節」。對於這些稱謂,我們應該怎麼看?
李松:我不贊同把七夕看作中國的情人節,不能骨子裡樹立一個標准,外國有什麼,我們也得有什麼。當然不是說外國的節日不好,它創造情人節有它的社會背景,我們尊重就是了。中國的七夕節有自己的時間概念,我們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國人在七夕這天聚集起來重溫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人們記住了,人與人建立一種愛情關系的時候是這樣的,是這么忠貞、這么凄美、這么浪漫,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不要短暫的愛情,我們接受神話傳說里的愛情觀,大家心裡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麼愛情節,也大可不必,愛情是七夕的文化意義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為西方有一個情人節,我們也叫中國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這個概念,對「情人」的理解是狹義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實本來不是這個意思。把七夕節叫做中國情人節,有相應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後,西方的情人節進入中國,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輕人都在過西方情人節,就想到,我們中國自己也有,為什麼要過西方的情人節,當時有專家提出嚴格抵制西方情人節,七夕就在這樣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長的機會。我認為,在當代所有傳統節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別旺盛的,是現代生活里最有創造性的一個節日。現在,我們借這個節日為青年男女的愛情服務,這沒什麼不好,只是「中國情人節」這個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節,七夕風情節,今年湖北就將舉辦首屆中國(鄖西)七夕文化節。
孫建君:說是「中國情人節」這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認識和附會。七夕跟西方的情人節是兩回事,兩者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一來乞巧跟情人節沒有任何關系,二來中國的七夕是表現愛情忠貞的節日。如果把七夕當做情人節,也像外國人送朵玫瑰花的話,那隻是一個形式,並不了解它的內涵。現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達愛情,所以就慢慢轉移到情人節的說法上來。我是這么看的,民間說是什麼節都可以,但是沒必要在人大上提議把它定為中國情人節。
3問:外來文化對傳統節日的影響如何評價?傳統節日該不該有所豐富和創新?創新的來源和尺度在哪兒?以七夕節為例,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能夠統一嗎?
孫建君: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全球一體化,西方強勢文化對世界各地文化產生沖擊。國外的東西對我們影響很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嚴重的摧殘,想讓它一下子恢復,誰也沒有這種良方。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這個不要去講什麼統一,每個社會不斷發展,新的東西不斷注入。但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深入以後,就像我們讀了很多詩,讀了現代詩、朦朧詩、十四行詩,再去看古典詩詞,會發現還是我們這種唐詩宋詞太好了,真是千古絕唱。
過去過七夕從來沒有組織,也沒有人強加他們,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老百姓想怎麼過這個節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們要正面宣傳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訴大家七夕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怎麼過的,它的文化意義在哪,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傳統文化要有尊嚴,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肖放: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外來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這增加了文化的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這只是補充豐富,不是我們的主體。我們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一種文化體系,那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血脈所在,是我們價值觀念寄託的地方。當然我們顧本,但並不排斥外來的一些文化,因為社會有多元的需要。
我認為傳統節日要不斷調整,不斷適應社會發展,不斷自我創新自我發展。它的基本內涵會比較穩定,但形式、方向會不斷根據人們的需要自動調整節日的內容,所以七夕的變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來講,人民群眾認為是怎樣就是怎樣,不要專家說也不要政府說,要人民自己來說,他們自己做選擇,這需要一個選擇的過程。以七夕節為例,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可以統一。比如男女相會的美麗傳說可以變成當今社會倫理的加強,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觸不多,沒機會談戀愛,不妨作為一個愛情節,作為一個相會的日子,作為社會和諧的方式。
李松:我們當然不能靜止僵化地看待傳統文化,它一定是動態的變遷的借鑒的。我們對外來文化要借鑒,但不能借鑒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傳統的接續,不再是直接傳承了,因為它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淡化了,但在愛情方面,我們還可以進行很多有意義的解讀。中國人對愛情是很有見地的。我們為什麼要叫做情人節,我們就叫七夕,我們就很含蓄怎麼了?
至於怎麼過七夕,首先,我願意每年採取一些實際行動去紀念它,強化它,不僅強化自己,還要影響周邊的人,把心得和感想與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麼事情。我相信創造力來自於每個人的生活。其二,節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個人關上門過七夕。如果大家都覺得節日應該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節就很了不起了。
4問:近年來,各地舉辦七夕活動熱情高漲,不只是商家,許多媒體也圍繞七夕爭先舉辦相親等娛樂節目。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孫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為發財的機會,卻根本不了解文化產品跟普通產品是不一樣的。媒體和商家是兩回事,媒體比商家有思想些,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正確認識,不是附庸那些淺薄的認識和思想。作為學術分子只能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學術觀點。大眾想法和學術觀點不是完全一致的。媒體主要是一個導向,把專家的認識傳給社會。
肖放:這些活動對七夕來說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利於提高七夕節日知名度。如果沒有傳媒和商家,七夕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一定意義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於好多人對它關注。另一方面,它可能會把七夕的一些傳統要素抽空,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功利的訴求,會削弱它一些傳統的文化內涵,只是強調其中一些比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達到一個商業目的。商家和傳媒不應該過度利用七夕這個資源,創新不能太離譜,應該想想怎樣掌握好「度」,濫用只能適得其反。
李松:七夕這天去相親,在文化轉型中有它的具體意義,給現在的關系更增加一種浪漫色彩和道德規范。但是我反對媒體和商家把七夕節做成一種商業過程,反對把七夕節炒作成一個黃金節。我覺得節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時間,節日從來不應該是一個商業機會。
5問: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對於七夕的保護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對此,您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李松:不僅是七夕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節日都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說明國家提倡我們保持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是國家的一個基本態度,就是提醒全社會、每個人、各級政府或者文化部門,都有一份責任支持和保護我們的文化傳統。對於保護的具體措施,國家沒辦法一刀切,沒法制定一個標準的七夕節過法,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具體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態變遷。現在我們都是城市化生活,搞個集體訂婚儀式,那也挺好的。
孫建君:七夕不像端午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來確認。它是傳統民俗節日,是跟民俗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現在有個提法,叫把過去的民俗「激活」,因為它還存在於老百姓心中。怎麼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願去過這個節日,比如湖北端午節賽龍舟,由農民自發集資開展,民營企業家買些禮品,政府不拿一分錢,但在治安等方面給予支持。
相關鏈接
日本七夕節: 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韓國七夕節:重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後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7. 七夕在中國的意義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專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屬,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8. 中國七夕和外國情人節有什麼區別各位不要吝嗇!
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地方也已開始流行。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溶,更多的中國傳統將與西方浪漫相結合,成為既具有多元素又不失民族風格的節日。
ctrlC ctrV
9. 七夕節怎麼沒人發朋友圈呢
七夕節怎麼沒人發朋友圈?那是不是你的朋友圈裡頭沒有朋友發,或者是你們都是小朋友,年紀比較小,所以說沒有發朋友圈,鋪天蓋地的朋友圈裡都是在七夕節的禮物,七夕節的話呀,那可能是你的朋友圈都是年齡比較小的原因吧,所以說沒有發朋友圈
10. 牛郎星同織女星在每年七夕真的能相會嗎請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牛郎織女的傳說
不會。來
牛郎星位於距源離地球16.7光年的天鷹座,而織女星則位於距離地球25光年的天琴座,同時,織女星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被人類所拍攝到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
在北半球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中一定會找到織女星的身影。在地球上,我們觀測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時候,會看到它們隔著銀河遙相呼應,可是放到整個宇宙之中,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距離則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遠。
根據科學家們的推算,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的距離大約為14光年,也就是說,即使是宇宙中最快的光速,想要從牛郎星抵達織女星,也需要14年的時間,所以,牛郎星和織女星每年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此外,對於人類來說,按照人類目前的速度,想要沖牛郎星抵達織女星,至少需要50萬年。
在神話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之時,腳下踩的是由喜鵲搭成的鵲橋。那麼鵲橋如果從牛郎星抵達織女星,需要多少公里呢?
答案是132萬億公里,喜鵲是非常小的,那麼這么漫長的132萬億公里,需要的喜鵲數量,數也數不清吧。由此可見,牛郎和織女的七夕相會,也不過是一個神話傳說,牛郎星和織女星想要見面,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