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天仙水
A. 七夕節風俗習慣
B. 七夕的由來誰知道
七夕節來源,七夕節的來歷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牛郎織女故事雛形最早見於《詩經》,後經歷代流傳和加工,最終形成了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牛郎是人間孤兒,父母雙亡之後,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給牛朗一頭老牛。織女是天上一位聰明美麗、擅於織布的七仙女。有一次她與其他仙女一道到銀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來到銀河邊將織女的天衣偷走。織女不能重返天宮,遂於牛郎結成夫妻,生有一兒一女,自耕自織過著幸福美滿生活。天帝知道後大為震怒,派了天兵天將到人間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十分悲痛,抱著一雙兒女哭作一團。老牛臨死前,囑咐牛郎在它死後穿上它的皮即可攜兒女上天宮去尋找織女。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挑著兒女來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劃,二人之間頓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泣。織女和牛郎及他們兒女的哭聲感動了天帝,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聚一次。每逢七月七日,便有無數的喜鵲在天河兩岸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每到七夕,大家就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
乞巧節
傳說織女的手藝極巧,不僅會織雲錦,而且還能縫無邊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習俗。七夕節也叫「乞巧節」。這一天,民間要進行乞巧活動,即向織女乞求智巧。七月七日織女與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暢,如果在此時向她乞求智能巧奪天工,她定會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人們,人們從此就可以除去笨拙,求得心靈手巧。乞巧習俗反映了勞動人民學習勞動技能的強烈願望。
漢代就有了乞巧風俗。南北朝時,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唐代有長安穿針乞巧的風俗。宋東京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製品。「仙樓」:剪五彩紙為層樓;「仙橋」:剪紙為橋,上有牛郎、織婦及仙侍從;「花瓜」:在瓜上刻花紋;「種生」:以綠豆、小麥、小豆等在瓷器內用水泡浸,長出數寸長的綠芽,用紅藍彩條束起。在七夕乞巧活動中,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心願,向織女乞富、乞壽、乞子、乞愛情。在諸多的願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樣,且連乞二三年方顯心誠。
丟針卜巧
七夕中午,在院里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綉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飄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編橋穿針
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牆上。祈禱後,拿七根綉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走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的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女兒節
有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稱作「女節」或「女兒節」。河南及陝西等地在此日有迎女避節的習俗。陝西省《蒲城縣志》記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當地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女婚姻的不幸是天帝不願孫女與牛郎長期生活造成的。每逢七月七日,人們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以免天帝發現女兒與女婿長期生活在一起,把他們像牛郎與織女一樣強迫分開。
C. 七夕乞巧節有哪些習俗
七夕乞巧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神、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等。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4、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5、種生求子
漢族節日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D. 七夕節日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E. 廣西人的七夕:囤「七月七」水是什麼神仙操作
這是當地的一個習俗,這邊的這個習俗並不是講的是牛郎織女或者是情人節,而是認為這一天有神仙下凡洗澡,這一天下河洗澡會受到神仙的保護。
F. 七夕的來歷,及風俗
七夕的來歷出自民間神話,出自古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1、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2、《漢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屍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3、「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
4、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G. 七夕節在哪一天
2020年七夕是哪天:2020年08月25日,星期二,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老牛相依為命。無意結識了天上的織女,兩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妻。
婚後,牛郎織和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
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H. 七夕的由來傳說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夕"是夜晚的意思,七夕就是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起源回於牛郎織女的傳答說.牛郎是個放牛青年,織女是個仙女.織女覺得天上沒有自由就來了人間.牛郎在老牛的幫創下,與織女見了面,很快相愛結婚,生出一男一女.可是有一天王母把織女搶走了.當牛郎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織女的時候,王母用她頭上的玉簪劃出一條銀河,這銀河又長又寬,牛郎過不去,他們就這樣分開了.王母只許牛郎和織女每年七月初七見一面.每到七月初七夜裡,成群的喜鵲都飛來給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在橋上見面,這就是七夕的來歷.七夕又叫女兒節.在中國北方,有些農村有這樣的風俗: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擺上瓜果,向織女乞巧.也就說,希望織女把一手巧藝傳給人間,在民間還有另一種風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這天。就把新出嫁的閨女接回娘家.伯王母看到新婚夫婦的幸福生活後,強迫他們分開,人們用暫時分離的辦法,避開王母,以求長久的團圓.所以這天又叫進節.因為七月正是多雨的季節,所以七月七也常下雨,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會面時流下來的眼淚.還傳說這一天如果有人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偷看牛郎織女相會的場面和聽到他們的談話.
I. 用科學解析「七月七的水為什麼不生蟲」!
聽我媽說確實是不會變質的,她們以前每年都有去打七夕水的習慣。我也覺得很神奇,但是也懶得去做實驗😂
J. 天仙配和七夕節有關系嗎
沒有關系。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
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