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愛國

七夕節愛國

發布時間: 2022-06-28 20:03:29

Ⅰ 7月7日是什麼節日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Ⅱ 描寫我國傳統節日和愛國的詩句

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八個,歷史上描寫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很多,下面按照時間次序,每個節日選擇流傳較廣比較有名氣的其中一首,供樓主參閱:

1. 描寫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描寫春節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描寫元宵節的——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 描寫清明節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描寫端午節的——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描寫七夕節的——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描寫中秋節的——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描寫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Ⅲ 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因七夕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它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時間,風俗,有關詩句

1、七夕節

來歷:七夕節來自於民間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織女與牛郎會在鵲橋相會。

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風俗: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

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2、端午節

來歷: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風俗: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

詩句: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3、中秋節

來歷: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風俗: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

詩句: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重陽節

來歷: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風俗: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等。

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5、臘八節

來歷:源自上古時代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習俗。

時間:農歷臘月初八。

風俗:熬臘八粥、吃臘八蒜、曬臘八豆腐、煮臘八面、吃臘八冰等。

詩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杜甫《臘日》)

6、除夕

來歷: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

時間:農歷臘月二十九或臘月三十。

風俗:吃年夜飯、貼年紅、燃爆竹、守歲、祭祖、掛燈籠、壓歲錢等。

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Ⅳ 端午節 七夕 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亦稱「乞巧節」、「少女節」、「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牛郎織女故事雛形最早見於《詩經》,後經歷代流傳和加工,最終形成了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牛郎是人間孤兒,父母雙亡之後,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給牛朗一頭老牛。織女是天上一位聰明美麗、擅於織布的七仙女。有一次她與其他仙女一道到銀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來到銀河邊將織女的天衣偷走。織女不能重返天宮,遂於牛郎結成夫妻,生有一兒一女,自耕自織過著幸福美滿生活。天帝知道後大為震怒,派了天兵天將到人間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十分悲痛,抱著一雙兒女哭作一團。老牛臨死前,囑咐牛郎在它死後穿上它的皮即可攜兒女上天宮去尋找織女。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挑著兒女來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劃,二人之間頓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泣。織女和牛郎及他們兒女的哭聲感動了天帝,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聚一次。每逢七月七日,便有無數的喜鵲在天河兩岸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每到七夕,大家就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

Ⅵ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Ⅶ 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始於中國漢來朝。

七夕節的源乞巧習俗,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7)七夕節愛國擴展閱讀:

七夕是一個以女性參與為主的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這與以織女為主人公的牛女傳說有關。織女智慧與善良兼備,又心靈手巧,是中國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節自然成為婦女寄託情思和美好願望的載體。

七夕節不等同於西方的情人節。西方的節日往往主題單一。而中國的節日主題多樣而深刻,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七夕節習俗,既是對白頭偕老、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禱心靈手巧和賢惠聰穎的重要節日。

Ⅷ 七夕是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的衍生、嫁接與新創
——從七夕能否稱作「中國的情人節」說起 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裡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 明天又逢農歷七夕。報紙上又有關於它的說辭,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如同「賀歲片」一樣,今年七夕節據說也有「情人節原創電影」上演,並將以此為「序幕」,展開「中國首屆情人節嘉年華」系列活動:「月光寶盒現場活動」、「愛情手勢牆行為藝術」、「『愛我就……』博客表白大賽」,等等。也許會不錯。但其實,把七夕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實在有點牽強附會。把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七夕節攤開、收攏、分析、概括、演繹、歸納,沒有什麼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節」的。名之為「愛情節」、「家庭節」什麼的還差強人意。試想: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 傳統節日自其發端就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 當然我這么說,並不是反對傳統節日的現代化演進。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自其發端之後,就是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走過來的,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端午原是個防病防災的日子,卻因大詩人屈原增添了紀念層面的意義,增添了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悲情、齊心協力救助生命的悲壯;因了陶淵明酷愛重陽,因了他酷愛的菊的勾連,重陽節衍生了「頌陶」的文化意蘊,歌頌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陽無酒」也成了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的形象寫真。近年來,重陽節又衍生為「敬老節」,因為「重陽」在字面上有「再度陽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民俗節日,「敬老節」在尊老愛老、倡導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漢代開始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正是從星宿名稱衍變而來。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裡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 歲歲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節又是怎樣一種境況呢?2006年,七夕節與其他5個節日一同,被列為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2007年決定、2008年實施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里,七夕節卻並不放假。於是,七夕節就有些尷尬,也不太被人們所重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放假了,放假後這些節日怎麼過?這是一個問題;七夕、重陽沒有放假,不放假的傳統節日又怎麼過?是又一個問題。 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 日本是一個很會衍生和創新節日文化的國度。他們抓住七夕傳說故事裡牛郎織女有一雙兒女的情節,在家庭親情、親子關繫上頭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編為新的童話,七夕節的衍生產品有漫畫書、動漫影視等,語出強調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與兩個孩子的關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樂園又在七夕節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織女的表演,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其實,如此突出少兒的七夕,我國兩宋時期就已然。南宋筆記《夢粱錄》卷四「七夕」條,說這一日「傾城兒童女子,無論貧富,皆著新衣」,而且「手執新荷葉,效摩合羅之狀」。摩合羅,是當時孩子們的七夕玩具,一種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國後來漸漸丟失了這么好的一個節日意蘊,除了浙江有個沿海小島、台灣一些地方還把七夕過成「小人節」外,絕大部分地區、絕大多數人恐怕都不知道有這回事了。 諸節皆熱鬧起來了,七夕怎麼辦? 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 當然,我們可以學習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亦即傳續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動,或謂推廣浙江石塘的「小人節」經驗,也把少兒的主題凸顯出來。除此以外,我覺得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上海嘉定有一座牛郎廟,對河的江蘇太倉有一座織女廟,兩地可以聯手搞活動,把那些健康樸素的節慶儀式、節日精神恢復起來,圍繞著節日的民間藝術更需要保護和傳承。 在上海,還可以把對黃道婆的紀念,與七夕節捏合起來。黃道婆及其烏泥涇棉紡織技術,現在已經是上海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了。黃道婆是江南乃至中國千千萬萬個「織女」的代表。可惜的是,不但她的事跡不詳,而且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所以,要想為她安排一些常規性的紀念活動,必須尋找一個能夠周而復始的時間節點。七夕節是最好的時點。「織女」是可以大力運用的文化元素。七夕,乞巧,學習和發揚黃道婆的創新精神,為我們的時代所用,保持中華民族「巧手民族」的優點不使失傳。 傳統節日就像參天大樹,不會拒絕若干「嫁接」 最近數十年節日的狀況是:一方面,傳統節日正慢慢被人淡忘,另一方面,又憑空「生」出頗多的「節日」來,一個地方有什麼土特產,就可以為它度身定做一個「節日」,比如「風箏節」、「豆腐節」等等;待到市場經濟一介入,更加泛濫,甚至到了不嚴肅的地步。整治這些多如牛毛的所謂「節日」,可以有兩個做法:如是純商業性的、毫無意義的,取消便是了;如是有一定意義和影響的,則可以歸並到傳統節日里來。如「風箏節」、「桃花節」之類,可以根據日期的接近歸並到清明節里;而最近正在熱議的「知青文化節」,我看可以放在七夕節。 機緣巧合,兩年前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廣場」奠基那天,正好是農歷七月初七。所以我建議:我們終於有了紀念知青這一群體的空間上的保證,但還要有時間上的保證才行,這時間保證,就是今天的七夕節。當年,我們是「牛郎」,我們是「織女」,像牛郎一樣苦幹,像織女一樣巧幹,苦幹加巧幹,正是我們當年的口號;今天,當我們重返第二故鄉,則像極了走「鵲橋」,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在今天和明天之間,牽線搭橋,做著溝通和聯絡的工作。知青們,不老的知青們,把這七夕的文化元素,體現得題無剩義。知青文化節放在七夕節過,也是對傳統節日的一種參與。 傳統節日就像參天大樹,分叉長葉、枝繁葉茂的同時,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

Ⅸ 七夕、端午等節日的由來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在一個浪漫的七夕夜,放著感人的音樂,一個男孩向她心愛的女孩表白了,他輕輕的捧起女孩的臉,給了一個無限深情的吻,女孩沒有說話,沒有拒絕,就這樣,他們相依相畏在一起,度過了這個浪漫的七夕…… 男孩錯誤的認為女孩接受了他,殊不知,女孩是因為在情人節的夜晚極度思念自己的男友,在心情極度失落的時候,被動人的音樂所陶醉,變得思想模糊、頭腦不清,也許當時她錯誤的涯瀉⒌背閃慫 哪杏選 ? 當女孩清醒過來的時候,知道自己已經走錯,可能因為她的失落會傷害到這個男孩,所以她在極力的挽回自己與男孩之間純潔的友誼,但她不知,男孩這個時候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她…… 當男孩知道這一切後,除了心靈上的痛苦和折磨永遠無法抹去之外,他還能做什麼…… 把相戀時的狂喜化成披著喪衣的白蝶 讓它在記憶里翩飛遠去 永不復返 凈化心湖 與絕情無關 惟有淡忘 才能在大悲大喜之後煉成牽動人心的平和 惟有遺忘 才能在絢爛已極之後煉出處變不驚的恬然
農歷的「九月九」是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熱點內容
二月七夕 發布:2025-08-16 10:13:11 瀏覽:656
江西花語薈 發布:2025-08-16 09:59:50 瀏覽:603
臨潼櫻花園 發布:2025-08-16 09:54:57 瀏覽:957
楊大個花卉 發布:2025-08-16 09:39:57 瀏覽:658
記憶草盆栽 發布:2025-08-16 09:39:13 瀏覽:955
天價字形盆景 發布:2025-08-16 09:28:47 瀏覽:33
綾月花語 發布:2025-08-16 09:28:06 瀏覽:367
天花花語 發布:2025-08-16 09:24:24 瀏覽:222
巴西地毯盆栽 發布:2025-08-16 09:23:51 瀏覽:432
盆栽大盆栽 發布:2025-08-16 09:23:42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