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山七夕
Ⅰ 民間絕技及藝人名字
蕭山公布首批區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我區首批區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公布,26位「民間藝人」榜上有名,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技藝、民俗等8大類非遺項目。
26人成為區首批「非遺」傳承人
本報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常常被喻為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非遺傳承人則被稱為漫漫歲月長河中的「提燈人」,傳統文化在他們手中被傳承和發揚。
在我區,活躍著不少這樣的「提燈人」,他們耐得住寂寞,幾十年如一日,傳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近日,我區公布了蕭山第一批「非遺「項目傳承人,他們均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實屬不易。
蕭山文化底蘊深厚,「非遺」項目自然也不少。為進一步做好我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去年以來,我區結合實際,開展了第一批蕭山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經推薦、申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和復審,最終從46名候選人中,篩選出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技藝、民俗等8大類非遺項目的26名傳承人為區首批「非遺」項目傳承人。
這26名上榜的傳承人中,涵蓋了我區已有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他們大多來自各個鎮街。這些「民間藝人」不但擁有「獨門絕技」,最可貴的是,他們同時擁有沉得住氣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如「紹興蓮花落」項目傳承人俞德其,三十幾年如一日地「漂流」在農村舞台,除了睡覺,俞德其連走路都在輕聲哼唱蓮花落歌詞,入戲深時,他還會忘情地比劃手勢。
傳承項目具有較大「傳習」空間
據區「非遺」中心負責人介紹,此次上榜的26名傳承人,其傳承的「非遺」項目大都具有較大的「傳習」空間,也就是說,這些項目在蕭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都挺大。
來自蜀山街道的葉國珍和新塘街道的金國榮兩位師傅同時入選蕭山「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項目傳承人的名錄,這與南宋官窯的製作技藝在蕭山日益發展壯大有一定關聯。目前,蕭山成立了南宋官窯藝術館,更有不少民間藝人埋頭燒制官窯、瓷器。
來自戴村鎮的「茶亭傷科」傳承人陳錦昌則掌握了中醫保守療法的「獨門絕技」,這類中醫國粹也十分具有發展前景。
此外,「霉乾菜製作」技藝傳承人趙成泰、「蕭山蘿卜干製作」技藝傳承人方建明,以及「顧家溪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人顧銀海和顧雲明等等,這些上榜的傳承人均表示,他們所傳承的「非遺」項目都被當地百姓所
傳承人將更好地發揮傳承作用
今後,26位蕭山「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如何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
「蕭山花邊」項目的傳承人戴水珍專程在坎山鎮「手工花邊製作培訓班」授課,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加培訓,手綉花邊。開班至今,累計參加培訓的已達到15000多人次。
國家級非遺項目「樓塔細十番」的兩位傳承人樓正壽和樓國燦還與樓塔鎮小合作,「化身」為課外輔導員,將流淌千年的傳統音樂「細十番」引入小學課堂,定期向孩子們傳授技藝,讓當地的孩子們從小就了解「細十番」、愛上「細十番」。
接下來,我區還將對首批傳承人進行的「非遺」傳承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扶持和激勵,並對這些項目加以重點保護和發展,力爭為我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一個生存環境、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皆相宜的立體空間。
姓名
項目名稱
姓名
項目名稱 傅三陽
西施傳說
陳照龍
錢塘江板鹽製作技藝
樓正壽
樓塔細十番
方建明
蕭山蘿卜干製作技藝
樓國燦俞德其
樓塔細十番紹興蓮花落
顧銀海
顧家溪手工造紙顧家溪手工造紙
錢小占
翻九樓
顧雲明趙成泰
霉乾菜製作技藝
蔡利平
瓷印製作工藝
王來興
義橋羊肉烹飪技藝
王泉元
河上西山紅石雕
戎柏林
佛像雕刻技藝
阮山虎
扇面畫技藝
陳錦昌
茶亭傷科
酈越寧
越窯青瓷
周世海
錢江觀潮
趙錫祥
蕭山花邊蕭山花邊
傅葉茂
河上龍燈勝會
戴水珍葉國珍
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
戴水珍
七夕祭星乞求巧七夕祭星乞求巧
金國榮
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
葛寒貞陳士林
新塘彩龍舟
首批蕭山區「非遺傳承人名單。
Ⅱ 改病句:著名民俗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呂洪年在考證後贊道:「對於七夕節的民俗有很多,坎山的七夕節民俗文化,
浙江大學教授呂洪年在考證後贊道:「關於七夕節的民俗有很多,坎山的七夕節民俗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將「對於」改成「關於」,句末加「其中之一」。
日前,祭星乞巧活動在千年古剎地藏寺舉行,從農歷七月初六夜到初七,寺里徹夜舉行"祭星乞巧」民俗活動。
加「從」,將「召開」改成「舉行」。
Ⅲ 浙江一帶七夕的活動是怎樣的
浙江一帶的七夕活動可稱豐富多彩,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
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即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橋正中還可堆放人們送來的檀香包、元寶錠,紅綠相間,金碧輝煌,宛如一件件精美工藝品。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祈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鵲橋傳說衍化而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杭州、寧波、溫州等地,農歷七月初七這天要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石榴、蓮蓬、白藕、紅菱、柿子等。
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得巧。
在浙江,還有外婆給外孫送巧食的習俗,認為孩子吃了就能生巧。在紹興的一些農村,七夕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地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在夜靜人深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和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當然,這些習俗是因傳說而生,但是卻代表了人們對有情之人的良好祝願。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明清以來,在杭州地區家家戶戶在七夕這天都要用槿柳葉泡水,給女孩洗頭發,以效織女在此日沐浴洗發、使女孩聰明靈巧。
在杭嘉湖地區,這一天,婦女們便取來槿樹葉揉搓,取其滑膩的液汁來洗頭,以使得頭發烏黑生輝,不生頭虱。
七夕在溫州的洞頭地區是個文化氣氛非常濃郁的節日。這一天,當地年滿16虛歲的孩子都要參加成人禮,未到年齡的,則是屬於他們的兒童節。同時,七夕也是祈求安康和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這一天,洞頭地區的村子裡集中當地兒童,以16虛歲為標准,分成兩組。邀請村裡有威望的老人,身著傳統服飾主持。並貢上紅圓、壽龜、巧人餅等特色供品,念誦祭文祝詞,焚七星亭,為孩子們祝福納祥。
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有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為未滿16歲的兒童祈願的習俗。早在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惠安、泉州等地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仍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石塘小人節的程序是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每天清晨需點七支香,祭七女神。初七清晨,在門口設供桌,擺放彩亭或彩轎,點香燭,放七個酒盅,和香蕉、葡萄、西瓜、木耳、香菇等時鮮果蔬,以及糖龜、刀肉、魚干、雞蛋、粽子等祭品。
祭祀儀式一般由女性長輩主祭,祈求七女娘媽佑小孩聰明、健康。祭拜儀式結束時,燃放鞭炮,焚化彩亭或彩轎以獻給七娘媽。
從凌晨至9時這個時段,整個漁區小鎮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耳,熱鬧非凡。
石塘小人節以石塘、箬山為中心,在當地的發展過程中,既保存了宋代京城開封與臨安流行的七夕風俗,同時又是在該地區特有社會環境中演變的結果。
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在這一天,蕭山坎山一帶的鄉民就會自動地聚集在地藏寺中,望著天上的繁星明月,用心聆聽著牛郎和織女的訴說衷腸。有數以千計的鄉民夜宿地藏寺,徹夜祈求地藏菩薩上天奏告,讓玉皇大帝開恩,讓這對有情人一家團圓,永不分離。
Ⅳ 蕭山地理位置而造就的文化習俗
地理文化與特產
說到蕭山,不得不提到蕭山蘿卜干!一道蘿卜干炒臘肉是多麼的美味啊!蕭山蘿卜干產於浙江省蕭山市,以該市「一刀種」蘿卜為原料,以其長度與菜刀相近,加工時一刀可分兩半而得名。具有色澤黃亮、條形均勻、咸甜適宜、脆嫩鬆口的特色,為早餐佐食之佳品。據《中國土特產大全》記載:蕭山蘿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開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餚」。主要產地分布在蕭山市的坎山、赭山、義蓬、瓜瀝、城北等鄉鎮。
蘿卜干為圓柱形,直徑4~5厘米, 重約150克,外皮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採用風脫水法,刀切成條,每條帶有邊皮,然後攤曬,每日翻動多次,晚間苫蓋以防霧浸雨淋。曬2~3日,手感柔軟,即可腌制。將蘿卜條置容器中,放鹽拌勻,用力揉搓,至鹽烊為止。分批進缸,逐層踏實,兩日後出缸,勻薄攤曬,勤加翻動。三四日後再加適量鹽分拌勻,分層裝壇,逐層壓實,加蓋面鹽,封口。一般經一周左右製成。成品無須根、斑點、青頭、壞條,經年不壞,香味不散。該品已有800餘年生產歷史。
當然還有蕭山的標志,天下第一奇觀——錢江潮!這個世界上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世界上有這樣景觀的有兩處,另一處在亞馬孫流域森林之中,雖然規模比錢江潮大,但因為地處偏僻,很少有人問津,人文氣息不及錢江潮。所以說這是真正的奇觀啊!農歷8月18日觀潮節,歡迎大家來觀潮!說到錢江潮水還有神話傳說呢,傳說有很多種,比較有名的有:
傳說春秋時,越國先被吳國打敗,勾踐夫婦前往吳國,作了人質,受盡凌辱和折磨。後來勾踐獲釋返回越國,立志卧薪嘗膽,報仇雪恥。吳國大夫伍子胥屢諫吳王要警惕越王勾踐的復興,但自大的吳王不聽,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賜劍要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留下遺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掛在國都南門上,以觀越國滅吳。吳王聽了這個惡毒的詛咒後大怒,於是將伍子胥的屍體用鴟夷草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中。傳說伍子胥死後成了潮神,每當他發怒時,就乘著素車白馬,在錢塘江中奔騰吼叫。從此,錢塘江潮水大發,波濤翻滾,怒浪洶涌,傳說這是伍子胥忠魂所致。
故事眾多,不在羅列!
說到蕭山還有一個特產就是蕭山花邊及中國的十字綉!蕭山花邊又名萬縷絲、萬里斯,於二十世紀初由義大利威尼斯傳入蕭山坎山鎮。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創新,由原來的花樣單調發展為如今的品類繁多,有床罩、台毯、窗簾、沙發套、座墊、胸花、綉衫等2000多種,構圖新穎,色調素雅,工針多樣,技藝精湛,其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與地區。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巨幅萬縷絲花邊窗簾、寧夏廳的花邊窗簾和杭州機場貴賓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蕭山花邊的代表傑作。現在純手工製作的花邊的極其珍貴的藝術品哦!
還有一個是蕭山霉乾菜是夾灶鄉的傳統特產。夾灶原屬紹興縣,故歷來以「紹興霉乾菜」為名。此產品由大葉芥加工而成,香氣濃郁,味美質嫩,久貯不變,是一種常年食用的大眾化食品。「乾菜燜肉」為民間傳統風味的名菜。歷來主銷紹興、寧波、杭州,近年已遠銷江西、湖南等地,外銷量1000噸左右。
楊梅是浙江特產。蕭山、慈溪、餘姚、蘭溪等地都是楊梅產地,其中以蕭山杜家一帶所產楊梅最負盛名。這種楊梅顆粒大,每500克28個到30個。核小,肉柱圓,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後5天左右成熟。蕭山楊梅栽培歷史悠久,已有早色、遲色、白楊梅、草梅等四十餘種品種。楊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點。所以可以說,世界上哪裡楊梅最好?回答當然是蕭山!
還有三黃雞!蕭山雞的起源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宮中飼養的斗雞傳入民間而來,故又稱「越雞」;而因其喙黃、羽黃、腳黃,故又名「三黃雞」。此雞個體肥大,肉質白嫩,味鮮美,前期生長快,抗病力、覓食力和適應性強,是全國八大優良雞種之一。主要產地在瓜瀝、義蓬、城北等地。味道那是不用說啊,那個鮮美啊,與一般的雞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啊!
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杭州瓷廠在中國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數百次試驗,使失傳700多年的南宋官窯工藝得以復活。現分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品種有岳飛、關公、鑒真、彌勒佛、濟公和尚、王昭君和八角花瓶、象耳瓶、假山筆架等100多種,成為國際市場掄手貨。
錢江啤酒廠生產的錢江啤酒,選用地產優良原料,配以石英礦泉水,採用國內道創的露天卧式大罐釀制和西德進口整套流水設備灌裝。酒色淡黃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錢江啤酒"和"錢江清泉啤酒",先後榮獲部優和省優產品稱號,"中華啤酒"已遠銷美國。
蒓菜原產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以湘湖、西湖、太湖所產最為著名。但無論蒓菜質量、栽培時間和歷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蒓菜。南宋《會稽志》載:"蕭山湘湖之蒓特珍"。杭州烹調"西湖蒓菜湯"成名之後,其所用蒓菜亦多產自湘湖。把蒓菜製成罐頭銷運國外也始自蕭山。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井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 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Ⅳ 球各地的風俗習慣,我寫作文用的,要300左右的
白族春節習俗:白族人民過年的活動饒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後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徵勤勞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節日期間,白族人民有耍燈龍、舞獅子、跳舞蹈等傳統文娛節目。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餘年歷史的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
藏族春節習俗: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歷年。藏歷和漢族農歷相近。藏歷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臟水污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臟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斗),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歡樂的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的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庄」、弦子舞,狂歡入夜。
傣族新年習俗: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歷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人民過年的最高潮,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
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表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凈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壯族春節習俗: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台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後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綉球(用各色布縫制,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谷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蒙古族的小年和大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蒙古人民的「小年」。這一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日子,家家戶戶在「灶神」龕前燒香。供獻牛、羊肉、黃油、奶皮、乳酪、奶餅、糖果等供品,名之曰「齋灶」。這一天最講究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特別熱鬧。晚上即送社神上天,人們要把事先准備好的柴草或牛羊糞塊,用火點著,再從各種供品中取出一點,扔進火堆里,助火燃燒。這時全家對著火焰向火神爺禱告。一般在臘月十五日前各家各戶都要把牛羊宰好,除了留下自己食用,還要准備些肉送給親友。同時要為大人小孩做一件好看的蒙古袍服,買新靴子,新帽子,購置奶桶、氈子、鍋碗、盆勺等用具,然後把節日騎乘的馬調養好。春節,蒙古人稱為「白節」、「大年」、是蒙古人傳統節目,時間在農歷正月初一。居住在農村、城市、工礦區的蒙古族過春節的習俗同漢族差不多,但牧區有很多不同的特點。除夕之夜為「守歲」,合家老小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圍,桌上擺著一盤香噴噴的肉類、奶食品,以及糖果、香煙、美酒等物,有的還要在矮桌上供一張大紙,紙上寫著祖先的名字。午夜,開始飲酒吃年飯,或吃除夕餃子。按規矩團圓之宴要多吃多喝酒、肉,食器要擺得滿滿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徵新的一年裡吃喝不盡、年年有餘。家裡的年輕人,要向長者敬「辭歲酒」。特別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面烙成的大圓餅,這叫吃新年餅,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日子。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玩羊骨頭)、說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熱鬧一宿。過大年,按習慣還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為辭舊歲禮,初一早上為迎新年,晚輩給父母和老人叩頭、敬酒、獻哈達,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老人們擁抱孫子,並斟上一碗鮮奶,祝願子女們幸福,象牛奶一樣純潔。解放前,有些家還要請喇嘛到家念經,消除新年的不祥之災,祈求新年家道興隆。全家扶老攜幼去喇嘛廟焚香膜拜,求活佛保佑。大年初一早餐後,男女盛裝,三、五成群向浩特(村鎮),挨家串戶給親友拜年。客人進屋首先向長輩叩頭拜年,祝願老人身體健康,年豐人壽。按習慣由主人衫的女婿向各客人逐個敬酒,每敬必喝,或邊喝邊唱,邊唱邊舞。在村寒或擇一塊草地賽馬、角力、賽駱駝等。
新年前夕,德國首都柏林街頭一派火樹銀花。1月1日元旦這一天,世界各國都採取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自己的新年。
南非 南非人民慶祝新年,得由部族首領頭頂一個大南瓜起舞,舞畢將南瓜摔碎,意味「舊的已去,新的開始」。
葡萄牙 葡萄牙人以鬥牛迎接元旦。每年元旦前後的10天,是鬥牛的高潮,成千上萬的人湧向鬥牛場,以看鬥牛的勇武風姿為樂。
加拿大 加拿大人視白雪為吉祥的象徵,新年期間不僅不清除住房周圍的積雪,而且要把白雪堆在住房四周,築起一道認為可以阻擋妖怪入侵的雪牆。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元旦這一天,男女老少總要成群結隊地到江河裡進行「新年浴」。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洗掉舊的一年中所有的晦氣以及身上的全部污垢。
英國 在英國的蘇格蘭,元旦那天,人們習慣用煤作為拜年的禮物,並親自把煤送到親友的家中、扔到主人家的火爐里,以祝願他們在新的一年裡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印度 印度一些人採取禁食一天一夜的做法來迎接新年。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水燈,拿著紅粉包出門拜年。道喜後,將紅粉塗在對方額上,年輕人則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表示吉祥如意。
在許多國家裡,迎新年和過聖誕節似乎成了一個冬季的長節日。這是最愉快的冬季休息期。
在瑞典冬季節日持續約一個半月。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由一名年輕姑娘在樂隊彈奏的進行曲伴奏下點燃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中心廣場的火把。街道的彩燈也隨之亮起來,家家戶戶也點上蠟燭和六角星,象徵冬季節日的一個重要傳統——明亮和光耀。身著白色長裙、手拿蠟燭的姑娘們穿越城市。廣場上、院子里高高的美麗的聖誕樹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本新年要慶祝一周。每天早晨姑娘們都收集「七株春草」。在第7天每家的主人就用採集的青菜加上大米做出許多菜餚。節日結束時把所有的新年飾品都點燃燒掉。
在英國倫敦過新年時,你可以到特拉法爾廣場去,穿著衣服在噴泉里洗一個澡。習俗是這樣的,有許多人願意這樣做。
在蘇格蘭,12月31日各家各戶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請進吧,吃點東西!但不要忘了捅一捅爐灶里的火。進來的人應默默地做這件事。按照古老的說法,誰遵循這一傳統,誰就是帶著良好的願望來的。
在義大利,新年前夜在街上走的時候要小心,因為這里有把舊東西扔出窗外或陽台外的習慣。雖然義大利警察局一直試圖與這一傳統作斗爭,但破舊東西還是照樣向行人頭上飛去。這也沒辦法——傳統就是這樣。
在伊朗,很久以前就有一種習俗,新年要把家裡所有的黏土器皿換成新的。新年前夕舊的器皿都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所以在伊朗,如果說誰特別窮,可以說「他家裡的黏土器皿已經有兩年沒換過了……」
在古巴,新年之前人們從窗戶里撒出清澈干凈的水——以此製造人工「雨」,為舊歲開辟出一條光明之路。午夜12點整鍾聲響起,每敲擊一聲,人們就隨著吃一粒葡萄。他們說:「讓大地的乳汁滋潤著我們的身體,讓太陽的光輝溫暖著我們的肌膚。」
在近3個世紀以前,俄羅斯人象往常一樣,在9月1日迎接新年的到來——從15世紀起就這樣做。但從彼得大帝開始,9月1日被宣布為平常工作日,新年在12月31日以後,這一天就是歐洲國家所採用的基督紀元(公元)1700年1月1日。俄羅斯第一次在1月份過新年。
Ⅵ 寫一段話介紹家鄉有哪些寓意吉祥的風俗60字
杭州不僅有著美麗的風景,也有著動人的故事傳說。大家最熟悉的故事便是白蛇傳,還有哪些不知道的風俗人情呢?一起來看看吧。陰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一個富有浪漫氣息的傳統節日。牛郎織女相見的傳說耳熟能詳,不知道在多少年輕男女的心裡泛起漣漪。在蕭山,有著「花邊之鄉」稱號的坎山,有一種編織物叫「蕭山花邊」,又被稱為「萬縷絲」,是採用綉針綉線挑綉而成的織品,已經傳承一百多年。坎山有很多人願意成為花邊女工,在這里可以看到更多關於七夕節的老規矩。 在七夕節這天,拜祭牛郎織女,並且家裡只要有年滿十五歲的男孩或女孩,就給他燒只雞吃,聽說這是成年禮。各家戶也會炸一種用白面做的吃食稱為「巧果」,也有人在面團里包上用菜葉或柳葉剪好的剪子或梭子狀的芯子,相傳如果在這天吃到包著剪刀的巧果,可以認為自己乞到巧了非常開心。天黑以後則是女孩子的主場,很多人家都會舉行祭星儀式,在院子里擺供桌,桌上放一些衣物、綉品。再撒上香粉,在旁邊放上針線。而且桌上也會擺好瓜果貢品和香燭,女孩子們焚香燃燭,禮拜牛郎織女。之後便會穿針引線,比比看誰的手更巧。並且在初七這天,每家的女人都會用木槿樹的汁液洗頭發,而女孩子們則用鳳仙花的花汁染指甲。 來源:炎黃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