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七夕節
㈠ 七夕節最早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七夕節根據史料記載最早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㈡ 和女朋友過的第一個七夕節,該送什麼樣的首飾不踩雷呢
七夕節不知道給女朋友送什麼禮物,就發個520的紅包吧。因為你不知道你朋友喜歡什麼禮物,發個紅包讓他自己選擇還更好。
㈢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民間習俗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㈣ 七夕節是什麼時候才開始有的,它的名字有何來歷
七夕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叫七夕原因:
1.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2.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3.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4.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七夕介紹: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㈤ [英語]我們的第一個七夕怎麼說
我們的第一個七夕英文:Our first Chinese Valentine's Day。
詞彙分析
Chinese Valentine's Day,英 [ˌtʃaɪˈniːz ˈvæləntaɪnz deɪ],美 [ˌtʃaɪˈniːz ˈvæləntaɪnz deɪ]
七夕節;七夕情人節;七夕;情人節;中國情人節
first,英 [fɜːst],美 [fɜːrst]
adj. 第一的;最初的
adv. 首先;第一
n. 最初;(序數詞)第一
first反義詞
last,英 [lɑːst],美 [læst]
v. 持續;維持
adj. 最近的;上一個的;末尾的;最後的
adv. 最後;最近一次
n. 最後來的人(或發生的事);鞋楦(做鞋的模型)
例句:He came last in the race.
他賽跑落得了最後。
釋義常用度分布圖
海詞統計
最後持續維持最後的最近的最近一次末尾的上一個的
副詞: lastly 過去式: lasted 過去分詞: lasted 現在分詞: lasting 第三人稱單數: lasts
㈥ 第一次的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七夕節的來歷就是一個神話。
第一個七夕節甚至說不定是2個人的單獨的約會呢!
真正的七回夕節無法考究了早就答。
牛郎織女故事開始於漢初。
但全國性的七夕節開始於是漢代中期。
既寄託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㈦ 七夕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的哪
在文字資料上關於來七源夕的風俗記載最早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的記載。
南朝梁時期,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乞巧。有蟢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
可見南北朝時,南方七夕乞巧儀式已頗為復雜,不僅要祭拜牽牛織女二星、月下穿針,還要在庭中擺放瓜果,而根據蜘蛛所結網判定是否「得巧」的習俗也已經形成。
(7)第一個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網路——七夕節
㈧ 七夕節的來歷
來歷: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節日。起源於自然天版象崇拜權、時間數字崇拜、婦女乞巧、生殖崇拜。
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別稱: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
風俗習慣:
1、七夕乞巧
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
2、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4、還有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等習俗。
㈨ 簡述七夕節的來歷。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來歷是:想傳古代有牛郎和織女,兩個人很相愛,但是他們始終不被允許見面,只能七夕這天見面,因此就出現了七夕。
㈩ 七夕節的由來以及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專七日穿七孔針於屬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