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七巧指
1. 古時七夕節有什麼習俗「乞巧」是什麼
古時七夕節的風度習慣多種多樣。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七夕乞巧、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游七姐水、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結紅頭繩、凈水視影、拜牛郎、拜床母、拜神、迎仙……
2. 七夕節為什麼又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來源,最廣泛的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個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專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屬,女孩們會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擺上時令花果,對著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織女能賦予自己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相傳這一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古代民間婦女就會仰望星空,為他們祈願,由於織女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祈願的同時,也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藝。
乞巧之俗,歷代因時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針乞巧、投針驗巧、插花供奉、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紅、雞冠花等為主
3. 《螞蟻庄園》中七夕節乞巧是指什麼
乞巧:是古代時候女子的專有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古代「七夕」節最初的人文含意。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乞巧特點
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心靈手巧的手藝。
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4. 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節是指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每到這一天,七個姑娘湊在一起,兌面兌油兌錢,包餃子,炸麻花,買西瓜,買酥糖,夜晚在一起過節。姑娘們還唱乞巧歌:「小香爐,冒高煙,我請七仙下凡間。不愛姐姐好絨線,但求給雙巧手段。」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賣糖人的老漢,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這姑娘丑得沒法說:一頭禿瘡流黃膿,麻臉豁嘴,羅鍋腰外加羅圈腿。誰看見誰惡心。別看她長得丑,可是她逢集趕集,逢會上會,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長大當娘娘。」誰聽了誰笑話。
話說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覺得有人叫她,睜眼一看,只見一個美麗的姑娘站在面前,對她說:「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該當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來給你梳妝打扮。」說著,從懷里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頭上一梳,禿頭立刻長出滿頭烏發;又拿出官粉往她臉上一搽,麻臉立刻變得白嫩無比,賽過鮮花;拿件大紅衣往她身上一披,羅鍋腰立刻挺了;百摺裙子往腰間一系,羅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綉花鞋往腳上一穿,賽金蓮花開,丑姑娘變成了一個美女。
七仙女又教給她各種活兒,這樣一來姑娘不但變得美貌無比,而且心靈手巧,什麼都會。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見了人人驚。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傳到朝廷里,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進京城,封為正宮娘娘。
此後,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賜給她們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後來的乞巧節,有的地方也叫乞俏節。
5. 乞巧節是指什麼
乞巧節是指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每到這一天,七個姑娘湊在一起,兌面兌油兌錢,包餃子,炸麻花,買西瓜,買酥糖,夜晚在一起過節。姑娘們還唱乞巧歌:「小香爐,冒高煙,我請七仙下凡間。不愛姐姐好絨線,但求給雙巧手段。」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賣糖人的老漢,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這姑娘丑得沒法說:一頭禿瘡流黃膿,麻臉豁嘴,羅鍋腰外加羅圈腿。誰看見誰惡心。別看她長得丑,可是她逢集趕集,逢會上會,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長大當娘娘。」誰聽了誰笑話。
話說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覺得有人叫她,睜眼一看,只見一個美麗的姑娘站在面前,對她說:「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該當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來給你梳妝打扮。」說著,從懷里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頭上一梳,禿頭立刻長出滿頭烏發;又拿出官粉往她臉上一搽,麻臉立刻變得白嫩無比,賽過鮮花;拿件大紅衣往她身上一披,羅鍋腰立刻挺了;百摺裙子往腰間一系,羅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綉花鞋往腳上一穿,賽金蓮花開,丑姑娘變成了一個美女。
七仙女又教給她各種活兒,這樣一來姑娘不但變得美貌無比,而且心靈手巧,什麼都會。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見了人人驚。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傳到朝廷里,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進京城,封為正宮娘娘。
此後,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賜給她們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後來的乞巧節,有的地方也叫乞俏節。
6. 古時候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1][2]
中文名
乞巧節
外文名
The Begging Festival ,たなばた
日期
農歷七月初七
地域
中國
起源
古代
精品薦讀
這才是古人七夕乾的事:曬曬衣服曬曬書,穿針引線乞個巧啥的
作者:春梅狐狸
習俗簡介
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舉行,故名「七夕」。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在很早的古代,我國便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它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形態的反映。
7.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乞巧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