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竺可楨
『壹』 四年級下冊中《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爺爺研究物候學一個小故事,贊揚了他______
課文《第一朵杏花》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認真的研究精神。
回在《第一朵杏花》這篇課答文中,詳細記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一絲不苟地記錄杏花的開放時間的事跡,表現了他對於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以及在科學研究中嚴謹求實、踏實認真的精神。
『貳』 第一朵杏花課.讀了課文我知道了竺可楨爺爺是個怎樣的人
地理學家竺可楨(1890—1974年)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內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容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為發展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嘔心嚦血,他不愧是我國近代科學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幟,氣象學界、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叄』 通過第一朵杏花的學習,竺可楨是個怎樣的人
是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肆』 第一朵杏花.竺可楨爺爺,最關心的是什麼從文中可以看出,他的什麼精神品質.
竺可楨向孩子詢問第一朵杏花,孩子不知道.
通過孩子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時間.
寫竺可楨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望採納
『伍』 第一朵杏花作者是誰,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楨
作者簡介: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當代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學校長。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到1949年擔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學校長,抗戰期間他帶領浙大師生進行了文軍長征,使得當時的浙大成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因此成為浙大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陸』 《第一朵杏花》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為什麼
《第一朵杏花》抄課文按時間先後襲順序,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講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講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准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第三部分(16——17自然段)講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柒』 《第一朵杏花》的第6段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一朵杏花》是現代作家竺可楨所寫,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課文主要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問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並且鄭重記下的故事,贊揚了他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處世原則。
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為題,不僅因為故事是圍繞第一朵杏花開放的事件展開的。還因為生動形象的表現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收到以小事情見大主題的的效果。
(7)第一朵杏花的竺可楨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院牆旁的一株杏樹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時,杏樹的主人正領著她的孩子走過來。
「爺爺,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哪天?今天開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竺爺爺補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來了,可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竺爺爺告訴他:「我有用處,明年你可要留心點。」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裡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什麼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麼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嗎?」
「是。」
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多麼美麗的杏花呀!竺爺爺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清明節。
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現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捌』 竺可楨的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竺可楨的故事《第一朵杏花》主要講了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前校長,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玖』 默讀課文,文章明明寫的是竺爺爺的故事,可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
以下兩個答案選一個:
因為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為題,不僅因為故事是圍繞第一朵杏花開放的事件展開的.還因為生動形象的表現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收到以小事情見大主題的的效果.
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拾』 第一朵杏花,我們從主業身上學到了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懂得了什麼。
我們從主業身上學到了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懂得了細心觀察、仔細研究就可版以得到想要的結果。權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課文主要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問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並且鄭重記下的故事,贊揚了他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處世原則。
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1]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