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穿七孔
㈠ 古詩七夕節的七巧是指哪一種風俗
古詩中的七夕節指的是乞巧節,七月初七,風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內舉行的各種乞巧活動容。七夕節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其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所以故名「七夕」。習俗有吃七巧果,祭拜織女,穿針乞巧等。
㈡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乞巧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㈢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怎麼翻譯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翻譯:漢朝的宮娥彩女經常在七月七日這天,在開襟樓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古代七夕節活動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這一天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㈣ 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㈤ 七夕節為什麼要穿針乞巧
七夕為了抄紀念牛郎織女,織女,顧名思襲義,善於織布的女子。織布織衣,當然要穿針引線,乞巧,乞求心靈手巧之意,女子乞求自己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穿針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節日習俗,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或乞巧節),根據傳統,中國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㈥ 為什麼七夕節要對月穿針
民間有首「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正如歌中所說,七夕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人們在七月初七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事實上,牽牛織女作為掌管農耕、女工的星神,很早就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對二星的祭祀,最早出現在長江下游地區。
起初,人們認為二星神掌管的范圍很寬,因而,乞求內容十分繁多,有乞富、乞壽、乞生育等。
周處《風土記》載:「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析河鼓、織女……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而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
稍後,乞巧的內容有所改變,或許是受織女主女工的信仰影響,「乞」的主角逐漸窄化為婦女。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縷,人俱習之。
」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所見的最早的關於婦女七夕的記載。
說明東晉時已有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亦載:「(七夕)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榆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說明梁時,已有婦女七夕穿針乞巧的習俗。
南朝宋時,穿針乞巧之俗盛行。
但當時七夕乞巧的風俗仍僅限於南方。
《玉燭寶典》卷七引《荊楚記》謂:「南方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
」說明北方尚未流行此俗。
另外《處學記》卷四七月七日條所引詠七夕穿針詩也皆為南朝詩人所作,應當也是由於北方無此俗。
隋唐一統後,此俗始在全國盛行。
《開元天寶遺事》卷四乞巧樓載:「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
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至此,興起於長江流域的穿針乞巧習俗變成了全國性的風習,且十分盛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更盛,城市尤甚,且相當隆重。
《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條載北宋都城汴梁乞巧風俗:「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
」《夢梁錄》載南宋首都臨安承其餘緒,乞巧之風不減:「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
其日晚脯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
」京城中還設有「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從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的盛況,便可推斷出宋元之際乞巧市的熱鬧景象。
乞巧之俗,明清依然盛行。
明朝除沿襲前代對月穿針乞巧之俗外,又有七月七日中丟巧針以卜巧拙之風俗。
明《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條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畫,綉針投之則浮。
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謂乞得巧。
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婦或嘆,女有泣者。
」至清代,此俗也穿至江南。
這種民俗民風一直延至民國時,即便今日也有乞巧的風俗,其頗有講究。
㈦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風俗:
1、食巧果。是七夕應節食物,又名乞巧果,巧果就是油麵糖蜜。在宋代市街已有七夕巧果;
2、穿針求巧。漢代時期成為人們的習俗。七夕節穿針求巧是乞巧形式中的一種。在規定時間里打上綵線結,穿七孔針。穿針速度越快,乞的越多,反之叫輸巧。失巧的人需要提供禮物給得巧者;
3、喜蛛應巧,比穿針乞巧要晚,開始於南北朝;
4、種生求子。七夕前,在小木板上敷土,下粟米種子,長出嫩苗,擺到花木在上,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樣,或將綠豆等浸於碗中,長出芽後,用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5、染指甲。花草染指甲是人們在節日中的一種愛好,與生育信仰有著關系;
6、為牛賀生。牛郎織女中,老牛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天河見織女。七夕節當天,兒童將野花掛在牛角上,用來祭奠老牛。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是傳統的七姐誕,所以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_上舉行。
七夕節那天要做穿針乞巧,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而且七夕節要做香橋會,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
㈨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七夕節的習俗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共(3)頁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http://www.ce.cn/culture/zt/QixiDay/04/200607/13/t20060713_7724024.shtml
㈩ 七夕節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