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連環畫
❶ 牛郎織女初見連環畫(簡)
牛郎織女初見連環畫的具體畫法要根據故事情境發展相呼應,具體畫法步驟如下:
七夕(七月初七傍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這一天夜晚是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❷ 乞巧古詩後兩句的意思
詩兩首
乞巧
南寧市園湖路小學 張永紅
(一)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乞、巧、霄、渡」四個生字,理解多義詞「乞巧」、生詞「今宵」、「碧霄」詞義;辨析「宵」與「霄」;積累課外詞語如「乞求、乞丐、乞食、乞討、乞憐、乞援;元宵、夜宵兒(消夜);通宵、雲霄、九霄」等詞。
2.理解詩意,感受唐代「乞巧」這一民間習俗的盛況,體會人們對幸福美好的渴求和期盼。
3.有感情朗讀和背誦詩句。
(二)學習時間
40分鍾(生字書寫練習、鞏固認知與課外詞語積累、詩句背誦練習在後10分鍾)
(三)教學准備(略)
(四)教學流程設計
課前十分鍾「中國節日大競猜」活動設計:
1. 讀詩句競猜:「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根據畫面人物活動猜出相關節日及流傳的相關民間故事【青年恆景在仙人的幫助下,利用茱萸、菊花酒和寶劍殺死瘟魔】,說說民俗及意義【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2. 人物活動圖片競猜:「端午」 (讓學生根據畫面人物活動猜出相關節日及流傳的相關民間故事【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和民俗及意義。(【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chānɡ蒲】)相機出示下列古詩: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dī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zhào起中流。
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qián螭chī。
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
——宋 黃公紹《瀟湘神端午競渡棹歌》十首錄三
3.星空圖片競猜: 「七夕」(讓學生根據畫面上牛郎織女星猜猜節日及相關民間傳說,說說民俗。)
(1)相機出示《牛郎織女》故事連環畫:簡介故事梗概。
(2)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版本很多,但最終都是夫妻兩地分離,母子被拆散的悲慘結局。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在《七夕賦》中,我們能感受那種家庭不得團圓,夫婦兩地相思的悲憐。相機出示詩句: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xiān纖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機抒shū。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mò脈不得語。
(3)出示古時「乞巧節」女兒們乞巧連環圖簡介民俗: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還在明月下,用五綵線傳九孔針,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如果線穿過了針孔,就能得巧。由此形成了「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這樣的民間節日,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最為盛行。
30分鍾教學活動設計:
1. 引入新課
簡介林傑:唐朝有一個詩人叫林傑,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通書法和棋藝。他以描寫乞巧節上的盛況為內容的一首詩至今還被人們吟誦和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因為這首詩主要是描寫乞巧節上的情景,所以編者用「乞巧」這個節日名稱給它做詩題。
2.揭示課題,學習生字「乞巧」,理解詞義,積累詞語。
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兩個字。(板書「乞」和「巧」)
相機指導:
(1)「乞」字下面的「乙」就像一個跪著的人,正向上面的卧人乞討。「乞」是「氣」字少一筆,向人乞討,氣都不敢出。你能根據這個字理,猜猜可以用「乞」字組哪些詞?
(學生回答,教師可適當提示詞義引發積累)
(出示詞語「乞求、乞丐、乞食、乞討、乞憐、乞援」)一起讀一讀。
(2)「巧」字是左右結構,要寫得左窄右寬。
齊讀詩題。
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乞巧」是古代的一個節日的名稱。「巧」在字典里還有指「(手、口)靈巧」的意思。聯系「乞」的字義,「乞巧」還可以怎麼理解呢?
3.初讀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唐代的乞巧節是怎樣的一番情景?人們在七巧節上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林傑的詩句。
(出示詩句,生字注音)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讀准字音,讀清楚節奏。
(學生自讀;指名兩個學生讀,正音;全班讀,評點七言詩節奏把握)
4.辨析「宵」與「霄」,理解「今宵」與「碧霄」詞義,積累課外詞語。
詩中出現了兩個讀音相同的字,拿起筆畫一畫,怎麼區別它們的?
【預設:學生在字形上加以辨析】
教師講述引導字義區別: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偏旁部首往往和字義有關系。「宵」本義指「夜晚」。夜晚人們都要回家休息睡覺,所以用與房屋相關的「寶蓋頭」來表示意思。「雨字頭」的「霄」,表示空中水氣、雲氣,後來引申為天空的意思。這兩個字比較容易混淆,有一句順口溜可以幫助大家記憶:「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雲霄」。我們來讀讀分別含有這兩個字的一些詞語。
(出示詞語:今宵、元宵、夜宵兒(消夜);碧霄、九霄、雲霄)
「今宵」就是( )?(指名回答)
「碧霄」又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可聯系詩句)今年的8月6日就是七夕,在這樣的夜晚,碧霄又是怎樣的呢?(指名回答)想不想看看這樣的天空?(出示圖片)
5.感知詩意,捕捉詩景。
在這樣的美麗夜空下,在一年一度的乞巧節,人們在做什麼?我們一起和林傑去看一看。(齊讀全詩)
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人們在做什麼?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自讀思考,同桌交流。)
(指名學生回答,交流。引導重點:抓住「看」【想】和「家家」「盡」,引導學生了解七夕盛況。)
(板書:看碧霄,【想】鵲橋相會;望秋月,穿盡紅絲)
(相機理解文中「乞巧」詞義。)
(在感悟描述中相機朗讀詩句。)
小結:每到七夕之夜,人們總要仰望星空,暢想鵲橋仙人相會;家家的女兒們望秋月乞巧,穿盡了數不清的紅絲。同學們,眼隨心動,心中有你看到的景,朗讀時,眼中就會有了物。讓我們成為這景中一人,去看碧霄,鵲橋相會;去望秋月,穿盡紅絲。
學生齊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朗讀時,注意眼神表意。
6.由景入境,感悟詩情。
(1)正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才使得一年一度的七夕是那樣的浪漫,令人遐想。再讀讀第一、二行詩句,想一想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彷彿看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人們,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想些什麼呢?(指名回答,並相機讓學生朗讀原相關詩句,表情達意。)
【預設①:感慨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團圓相聚,為他們高興,又為他們惋惜相聚的時光短暫】
【預設②:祝福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團圓相聚,期盼幸福永恆】
【預設③:祈禱自己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遙遙相對的牛郎織女星,令人感慨萬分的愛情故事,無一不牽動著人們善良的心,讓人每年此時都仰望星空,表達自己深深的祝福和誠摯的祈禱。讓我們讀出我們的感慨,讀出我們的祝福。
(齊讀詩句)
(2)人們不僅祝福天上夫妻相會,家家的女孩都在虔誠地乞巧,又是為了什麼?(指名回答)
女孩們穿盡紅絲幾萬條,僅僅是為了乞求一雙靈巧的手嗎?讓我們聽聽這首民間流傳的《乞巧歌》。(出示歌詞,教師吟誦,學生據提示繼續回答)
我們這兒也有很多女孩兒,你想乞求什麼?(女學生自由發言)
男孩們想幫女孩們乞求些什麼?(知名幾個男生回答)
乞巧的家家女孩們僅僅是穿盡了數不清的紅絲線嗎?(指名回答:誠摯的心願)
這一個「盡」又讓你體會到什麼?(指名回答:虔誠的祈求)
是啊,穿盡的是紅絲線,但虔誠乞求的是靈巧的雙手,是真誠的心願,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我們和她們一起真心地乞巧,共同乞求吧。
(配樂齊讀全詩,著重指導後兩句。)
(練習背誦)
7.拓展閱讀(機動):
設計一串引語,引出相關詩句,提升情感。
《七夕》
(後唐)楊璞(pú)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七夕詞(唐)崔顥(hòo)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權德輿(yú)今日雲駢(pián)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人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
❸ 關於牛郎織女的連環畫
關於牛郎織女的連環畫有1989年5月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牛郎織女》,該連環畫由郭富貴繪畫。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在河南省魯山縣流傳的故事裡還有許多後續牛郎織女生活的鮮活內容。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❹ 西和乞巧節的節日現狀
1、2005年9月,西和乞巧節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2006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3、2007年3月4日(農歷正月十五日),西和縣隆重舉行了「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授牌儀式。並開展了社火調演等民俗文化活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楊緒國及省、市一行參加了授牌儀式;
4、2006年7月31日至8月1日,西和縣舉辦了以乞巧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節;
5、2007年8月19日至8月23日,西和縣舉辦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開展了旅遊觀光、展示展覽等18項活動。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15家媒體50餘位記者聚集西和,宣傳、推介西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接待省內外遊人16.5萬人。
6、2008年6月,西和乞巧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7、2006年至2012年相繼成功舉辦了四屆乞巧文化旅遊節會,其中第四屆升級為甘肅省級節會。
8、2013年8月7日在首都北京舉辦乞巧文化高峰論壇。
9、2013年8月7日至13日召開第五屆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 創編了大型新編民俗秦劇《七月七》。
拍攝製作民《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紀錄片、《乞巧緣》微電影。
改編創作《中國女兒節西和乞巧連環畫冊——畫說乞巧》、普及本《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連環畫。
創編了《乞巧情》歌舞劇,以乞巧歌舞元素為主,反映西和及隴南地域文化特色。
開展網上乞巧活動。創辦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網站,搭建網路宣傳平台。
❺ 中國傳統的節日都有哪些還有國際的,能告訴我嗎
辛亥革命以前,中國一直採用陰歷(亦稱夏歷、農歷、舊歷)。民國以來雖然採用了陽歷(亦稱公歷),但按千百年傳統下來的風俗,人們仍然習慣按陰歷過時令節年,隨著時代變遷,有些節年風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則相傳至今。這些節年主要有:
春節、上元、填倉、龍抬頭、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歷書、冬至。
春節
按傳統,我國每年陰歷正月初元旦為"年禧",通稱"春節"。這是全民性的盛大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按習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訪親友;游覽先壇廟跡,進行娛樂,改善生活等活動。具體內容有臘八、掃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財神、開市、"人日"、順星等。
臘八
臘八,即舊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漢族傳統節日。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說:"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古時的春節實際上從這一天就開始了。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稱臘八為"成道節"。民間有熬粥供佛、饋送親友鄰居、自食,以及有來泡"臘八蒜"的風俗習慣。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老北京的童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掃房以後,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灶神,俗稱"灶王爺"。據《准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清末明初以來,北京市面傳有所謂善書,其中有"灶王爺"說:"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民間盛傳:"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認為灶王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報告所住之戶的善惡言行,所以當二十三晚上給他送行時,就用江米或麥芽做成的糖來粘住他的嘴,"意為塞滿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華全國風俗志》),或貼上一副對聯,要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從頭年的臘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進入春節的節日狀態。《京都風俗志》記載:"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案幾筆墨,人從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弦目,則賣畫副則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點綴渲染節日氣氛的行當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各畫棚子售年畫;對子攤寫賣聯對、橫批、門心、抱柱、斗方、春條、佛對;買掛錢的,賣元寶的,賣供花的,賣絨花、絹花的,賣松木枝、芝麻秸的,賣燈籠的,賣關東糖的,賣雜拌兒的,賣花炮的,……一應俱全。
除夕
舊歷臘月三十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春節達到高潮,最為隆重、熱鬧。
為了點綴點景,烘托"納福迎新"的氣氛,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門心、請條,用紅紙寫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抬頭見喜"、"全院生輝"、"槽頭興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喜慶、吉利話。還要貼門神,貼掛錢等。 )
過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龕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飯、素餃子或饅頭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財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燒香。因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這一天要請一張新的灶王爺像貼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還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以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除夕晚上舉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飯菜吃喝,主食、菜餚都有傳統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餃為主。除夕晚飯家人要齊,所謂"團圓飯"。菜飯盡可能豐富些,預示來年豐衣足食,席間要多說彼此祝願的話,充滿歡樂氣氛,這頓飯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來"守歲"。
按傳統習慣,飯後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要"守歲"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祝老輩正年益壽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接下來就是舉行接神和團拜活動。
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說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程序後,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
元旦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親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婦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員們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種不成文的禮節,又是逢迎上司、聯絡同事的機會。為減少往來途勞,興行"團拜"。清·藝蘭生《側帽餘譚》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孰鄉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民國以後,機關、團體的"團拜"更為盛行。
民間的互相拜年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如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親則不限前後;對同事、朋友禮節性的拜訪,對人家欠情的作感謝性的拜訪,對左鄰右舍平時常有交往的作串門式的抱拳說"恭喜發財"等。
祭財神
財神是多階層普遍信奉的神靈。正月處二早晨,老北京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
開市
從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鋪戶都上起護窗板和一些繪有《水泊梁山》、《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等連環畫的窗簾,表示過年休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願氣氛中打開護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了。
人日
舊歷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這個古老的節日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馬,始生人。"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中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認為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若陰晦則兆災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這一天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並且剪餅於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傳范圍越來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見了。
順星
順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坎、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
上元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舊歷正月十五日應是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朝時就開始以正月十五應為"元宵節"。《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致明而終。"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為國教,為祝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誕辰而舉行祝節活動,元宵節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為佛、道兩教特色的節日,活動有張燈、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張燈、觀燈是元宵節日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罷燈"。明代有所謂"燈市",那時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清代將燈與市分開,但仍習慣叫燈市,實際上是燈會,屬娛樂性質。那時,元宵夜市肆很講究張燈,各家鋪戶爭奇斗勝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一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的種種差別,上面有繪人物的如《列國》、《三國》、《水滸》、《西遊》、《封神》、《聊齋》等;有繪花卉,蘭、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葯的;有繪禽獸,脛鸞鳳龍虎,以及馬、牛、貓、犬、蟲、蟹魚蝦的,顏色鮮艷多異,形態逼真,品種繁多。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上就開始售多種不同形式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燈滅則頓止矣。"從這天起,小孩們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四處游耍,無不歡天喜地。
上元之夜,萬家空巷,紛紛上街觀燈,"肘足相挨都不覺,布衣塵污貴人貂。"(《都門竹枝詞》)形容當時觀燈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清·謝文翹《都門新年詞》中說:"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
上元節的燈市歷來有猜謎的活動,俗稱打燈虎。這項活動很吸引人,猜燈謎可以使人增加知識,鍛煉思維敏捷,活躍節日氣氛。清人趙駿烈的《燕京燈市竹枝詞》中說:"燈謎巧幻勝天工,不惜奇珍與酒紅。多數才人爭奪彩,誇長競短走胡同。"說明當時燈市打燈虎的引人入勝熱烈氣氛。
上元節應節的食品是元宵,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燕京歲時記》雲:"市賣食品,干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著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風俗習慣。
填倉
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多大糧商米販這時都要祭祀倉神,市民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清·《帝京歲時紀勝》栽:"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郊區農民流傳諺語說"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平時農民生活很苦,填倉節時吃頓小米干飯雜面湯就算不錯了。正月二十五黎明,農村家家戶戶在院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糧囤的意思。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 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清明
清明是舊歷的一個重要節氣。清明掃墓祭祖的風俗由來已久。秦以前已經有掃墓的風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從唐朝開始盛行起來。《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楹,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清明掃墓這個風俗習慣相傳至今。舊時,北京人清明掃墓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因家庭經濟等條件不同,祭掃方式也多有區別。去郊區掃墓,有的祭畢就地圍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風箏,有的用柳條編成羅圈狀戴在頭上,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既是掃墓又是春遊,既寄對先人的哀思,又盡自己春之游興。
端午
舊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游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游"。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鋪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氣候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形狀,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系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舊歷六月初六本不為節,因時值盛暑物醫霉爛損壞,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曬、洗浴活動的習慣。
六月六這一天如天氣晴朗,皇宮晾輦輿、儀仗、典籍,廟宇舉"晾經會",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發。民間相傳,這一天晾衣衣不蛀,曬書書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貓狗等家畜都要趕到河裡洗個澡。前清光緒十年(1884年)以前,鑾儀衛馴象所,歷年都在這天設儀仗,以鼓樂前導,將象群趕到宣武門外西牐水濱去洗澡,觀者如潮,頗為壯觀。
郊區農民在六月六前後大都注意觀察莊稼長勢,說"六月六,看谷秀"。有的還把這一天稱作"蟲王節",在田間、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蟲災,保豐收。
七夕
舊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星一年一度過銀河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稱"乞巧節"。織女心靈手巧,曾在凡間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婦女們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約,在庭院或花園里焚香拜銀河、拜雙星,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希望自己幸運,也心靈手巧起來,少女希望自己長的更美麗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早年,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要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天河配》等"應景戲"。
中元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秋節
舊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中秋節,團圓節,俗稱八月節。舊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禮》曰:"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據說中秋節在兩漢時已具雛形,至唐代已興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日里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風俗,明清以來的京師,此風一直沿襲不衰。
中秋多種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稱它是"果子節"。中秋節有家家戶戶吃月餅的傳統習慣。節前,京城各大糕點鋪都應時出售中秋月餅,以"自來紅"和"自來白"為主,品種繁多。中秋節吃月餅,作為節日禮品互增親友的習俗相傳至今。
重陽節
舊歷九月初九日,俗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又叫重陽節。遠在三國時期,重陽的名稱已經出現,魏晉以來,重陽節已成為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
古時,重陽節活動很豐富,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宮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陽,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民間百姓也爭相效仿,每逢重陽,人們便帶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靈顯宮,報國寺的高閣上飲宴坐樂。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覺寺五塔金剛寶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去登高。此外,遊人較多的是阜成門外釣魚台。由於重陽節之後,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們稱此舉為"辭青"。
登高,"辭青"時,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燒起火來,圍坐一起吃烤肉,飲白酒、菊花酒助興。文人墨客有即興吟詩作詞者。
民國以後,這種風俗逐漸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們的傳說,民間並無實際活動。重陽前後,民間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風俗。
寒衣節
舊歷十月初一日為寒衣節,亦稱冥陰節,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給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點買寒衣紙。它是一種彩色蠟花紙,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印上紅色圖案,也有素色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也有剪成衣褲狀的,也有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火。
歷書
舊時,十月初一日欽天監頒歷。《燕京歲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也有負箱唱賣者。"
皇歷即"憲書",亦稱"通書"。清末明初,市面上販賣所謂"大本新皇歷",上面印著《大清光緒全序通書》、《中華民國全序通書》。
通書日歷以外的部分謂之"序",有的序多於正文。
甚至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統統附上。民國以後,有當代偉人像,文明結婚儀式圖等。
日歷部分的表頭上有火車表(僅站名順序)和諸神、佛聖誕日期表。日歷以陰歷為單位。
人們買來這本通書後,首先用朱筆在封面上寫上:"燈下無忌,夜觀大吉"。
這種"通書"一直發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觀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舊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冬至之日,京師個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得第一大世紀。古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古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
----------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
2月12日 林肯誕辰 Lincoln's Birthday ·
2月14日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 ·
2月18日 華盛頓誕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聖帕特里克節 Saint Patrick's Day ·
4月1日 愚人節 Fool's Day ·
4月…日 復活節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 ·
5月…日 植樹節(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 ·
5月…日 母親節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
5月26日 陣亡將士紀念日 Memorial Day ·
6月14日 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
6月…日 父親節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
7月4日 美國獨立日 Independence Day ·
9月1日 勞動節 labor Day ·
10月12日 哥倫布日 Columbus Day ·
1O月…日 退伍軍人節(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 ·
10月31日 萬聖節 Halloween ·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紀念日 ·
11月27日 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
12月25日 聖誕節
❻ 這是哪部動漫里的片段
動漫:搖曳百合
人物:古谷向日葵
第01話 初中出道
燈里從今天開始就是初中生了,但她一點初中生的自覺都沒有,第一天上學就差點遲到了。京子和結衣找她一起上學,京子無意間發現了燈里姐姐房間里的秘密。打小就是好友的三人在閑置的茶屋裡組建「娛樂部」,就在她們討論娛樂部的目標時,一位名叫吉川千夏的少女突然到來,並稱自己要申請入部。
第02話 我和你和學生會
在學生會,副會長綾乃陷入了狂躁,因為她的考試成績又輸給了京子。氣憤的綾乃來到娛樂部,質問京子學習的訣竅。沒想到整日悠哉懶散的京子竟是全年級第一,大家都震驚不已。綾乃指責京子她們亂用活動部室,京子向綾乃發起挑戰,兩人以下次的考試成績一決勝負,京子能守護娛樂部嗎?
第03話 要來我家嗎?...要啊要啊!
身為初中生的結衣竟然搬出來一個人住了,大家都羨慕不已。周末,結衣正在家看書,京子突然來訪,擾亂了結衣的悠閑時光。見此情形,結衣邀請千夏和燈里也來家裡玩。大鬧一番後,大家來到超市買晚飯的材料,結衣的秘制蛋包飯再次俘獲了千夏的心,就在大家回憶童年時,發生了意外……
第04話 夏天的大收獲祭典
夏日,期末考試近在眼前,京子與綾乃決勝的時刻終於到了。馬上就是七夕節了,大家在詩簽上寫下了自己的願望,而千夏的願望竟然是與結衣接吻。為了不讓千夏失望,結衣溫柔親吻了千夏的額頭,這讓京子十分火大。考試結束,綾乃順利成為年級第一,京子則連前十都沒有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第05話 燈里與晝鳴蟬鳴泣之時
深夜,綾乃突然接到了京子的電話,就在她期待與京子兩人獨處時,京子、千歲、結衣三人出現了,並把她拐到了東京,日本最大的同人展Comuket。原來京子以社團的名義報名參加了同人展,她找來綾乃等人幫忙。大家cos成小魔女米拉庫露,一起幫京子賣同人本,綾乃也終於如願所償,得到了與京子獨處的機會。
第06話 Art Arter Artist
受到一年級生的啟發,京子的藝術之魂全面啟動,畫出了自己與結衣互相告白的浪漫連環畫,這讓千夏大受打擊。為了證明自己對學姐的愛,千夏也畫了愛的連環畫。但連環畫處處透露著詭異,千夏體內的腹黑因子大爆發,燈里因為沖擊太強直接石化。為了阻止千夏繼續講故事,大家展開黏土游戲。
第07話 聖誕節
下周就是聖誕節了,在京子的提議下,大家展開情侶游戲,抽到相同數字的人就要在聖誕節那天假扮情侶進行約會。京子一心想和千夏配對,但千夏卻想和結衣約會,而櫻子與向日葵這對老朋友則互相嫌棄。抽簽結果發表,綾乃與結衣一組,燈里與千歲一組,京子如願以償和千夏約會,櫻子和向日葵這對舊相識又聚到了一起。
第08話 愚人節
今天是愚人節,千歲和綾乃打賭,玩起了說謊游戲。千歲在聊天中說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綾乃以為千歲說的全是謊話,但沒想到千歲說的全是真話,這讓綾乃大跌眼鏡,尤其是千歲有個雙胞胎妹妹這件事。在另一邊的圖書館,結衣和京子遇到了千歲的妹妹千鶴,不知情的她們把千鶴當做了千歲……
第09話 今年的夏天不可怕
炎熱的夏季,結衣、千夏、燈里、京子四人像往常一樣展開社團活動,天氣實在太熱了,大家都沒有精神。閑聊一番後,大家來到有空調的學生會室避暑,學生會室里坐著一位如幽靈般的黑發少女,嚇退了京子她們。黑發少女竟是學生會長松本理世,她的語言只有西垣奈奈老師能聽懂。
第10話 二年級的修學旅行
二年級迎來期待已久的修學旅行,大家來到京都的清水寺,京子和綾乃興奮不已。京子發現了名為「胎內巡遊」的游戲,就是在一片黑暗中行走。在京子的提議下,她和綾乃、結衣、千歲三人進入胎內遊玩。隨後她們來到賓館,京子對大浴場充滿好奇,在這里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呢?
第11話 我們的娛樂部
在娛樂部,大家翻看舊相冊,發現了一張有趣的照片。小時候,京子、結衣、燈里三人遇到了一位霸佔公園的壞孩子,雙方大吵一架,幸好結衣挺身而出保護了大家。京子小的時候特別懂事,長大卻成了問題兒童。京子突然變身知心姐姐,嚇到了所有人,大家決定幫她恢復正常。
第12話 全員集合的娛樂部合宿
娛樂部舉辦合宿,京子邀請學生會的成員也來參加,盡管綾乃很開心,但表面還是一臉不情願的樣子。在京子的提議下,娛樂部與學生會展開游戲對決。第一回合是燈里和櫻子比賽下五子棋,燈里輕松獲勝。第二回合是向日葵和千夏比賽cos米拉庫露,究竟誰能獲勝呢?
❼ 牛郎織女連環畫第二幅畫什麼
第二張可以畫牛郎織女回寒窯成親,雙方情投意合,愛意綿綿。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
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