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月初七
1. 七月初七月亮幾點升起(七夕)
各地不一樣,以山東省濟南市為例,月出的時間是中午12點21分左右,月內落的時間是晚上容10點55分左右,月在正南方的時候是17點41分左右。而日落的時間是18點50分左右,所以你看見月亮的時候,它應該是在南偏西的方向。
2. 七月初七有什麼風俗
七月七,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1]、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編輯本段七月七習俗
【七夕節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 從以上七夕節(也就是乞巧節)的別稱、習俗來看,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
,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因為元宵節是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結識、見面的機會,而七夕的牛郎織女卻是夫妻相會。那麼大家認為哪個更像情人節呢? 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現代人更把這一天當做「中國情侶節」。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甜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是一首歌詠愛情的千古絕唱:「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七夕和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 在甘肅南部的西和縣,在2008年將乞巧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成文中國乞巧之鄉,西和乞巧風俗保存完整,在狂歡的7天8夜裡有很多古老的習俗. 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專門為孩子們設計的精美禮物,七月七夜的孩子性節目就更為豐富。一是包指甲,以鳳仙花葉加白帆搗碎敷於指甲上,用桑葉或核桃葉包嚴線扎,次晨指甲即變為自然的紅色,經久不退,且可以醫治灰指甲一類疾病;二是掐巧,掐巧首先要備巧,早在七夕節的前一星期,在一瓷碟內泡上一碟扁豆,七夕時其已發芽並長至寸許,甚至除了苤芽還長出了一兩片葉片,七夕夜孩子們圍成一圈,在燈光下置一水碗,掐摘扁豆葉芽投於碗內的水面,燈光下的碗底就會映像出各種象形圖案,大家比技巧,並從圖案分析預卜各人的得失和未來。當然去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對話一類的傳統對孩子們也充滿極大誘惑!
3. 七夕節是陽歷七月七日還是陰歷七月初七啊
七夕節的日期是陰歷的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回誕,因拜祭活動答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七夕節既是拜七姐節日也是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七夕節,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七月初七是什麼節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是發源於中國周朝時期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盧溝橋事變、馬可波羅橋事件,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的一起軍事沖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中國軍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戰爭之作戰。
5. 七夕節 為什麼是在 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華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 ,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6. 農歷七月初七是什麼節日要做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叫乞巧節。
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6)七夕月初七擴展閱讀:
「七月初七」作為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