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的七夕
Ⅰ 鄭燮開倉賑濟的文言文翻譯
《鄭燮開倉賑濟》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鄭燮,號是板橋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舉得中進士。擅長畫竹和蘭花,當時的人們稱他為揚州八怪之一。曾經在范縣作縣令,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為官清廉,不受賄賂,兢兢業業,案件處理的很快,沒有積壓。
鄭公空閑的時間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文人們經常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後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飢餓的吃人。鄭燮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有人阻止。鄭燮說:「都到什麼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復,百姓怎麼活命?要是上邊降罪,我一力承擔。」於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
鄭板橋任命到期的時候,濰縣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對其的愛戴可見一斑。
《鄭燮開倉賑濟》文言文字詞解釋:
1.為:作為,當。
2.長:擅長。
3.室:家。
4.賄賂:別人有求於某人而送的東西。
5.無留牘(dú):沒有遺留下的公文;牘: 公文。
6.之:結構助詞,的。
7.余:空閑。
8.輒:就。
9.至:甚至。
10.其:他,指代鄭板橋。
11.長吏:地方最高的官員。
12.遷:工作調動,遷到。
13.值:遇,遇到。
14.食:吃。
15.或:有的人。
16.豈:怎能。
17.譴:譴責、責備。
18.任:承擔責任。
19.活:救活。
20.去:離開。
Ⅱ 鄭燮的詩
鄭燮的詩有:《竹石》、《山中雪後》、《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圖題詩》、《新竹》、《詠芭蕉》。
1、《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釋義:緊緊咬住青山毫不放鬆,原來是由於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縫隙中。歷經無數的磨難和打擊身骨仍然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2、《山中雪後》
清代: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釋義:清晨起,打開門看到的是滿山的皚皚白雪。雪後初晴,白雲慘淡,連日光都變得寒冷。房檐的積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是多麼不尋常啊!
3、《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圖題詩》
清代:鄭燮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釋義: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4、《新竹》
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下年一作:明年)
釋義:新生的竹子能夠超過舊有的竹子,完全是憑仗老竹的催生與滋養。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長出,它也開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這樣池塘周圍布滿了鬱郁蔥蔥的幼竹。
5、《詠芭蕉》
清代:鄭燮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釋義:芭蕉葉是那樣多情,一片葉子才舒展開一片葉子又生長了。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捲不盡,倒也罷了,風雨吹芭蕉作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
Ⅲ 鄭燮的弟弟回的第一封家書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譯文
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裡來信,知道新買的田地,秋季收獲了五百斛的稻穀,我非常高興。從今以後,我們可以做個農夫過一輩子了。現在需要制備碓、磨、篩羅、簸箕,制備大小掃帚,制備升、斗、斛等農具。家中婦女,連同家中女傭,都讓它們學習舂揄蹂簸的活計,這才有一種靠田園撫養子孫的生活氣象。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再加一小碟醬姜等佐料,這最能使他們感到溫暖。農閑的日子,吃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著碗,縮著脖子喝,即使是霜雪濃重的寒冷的早晨,喝這樣的粥,全身都暖和。唉!唉!我們可以長久地做農夫過一輩子了!
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讀書人是士、農、工、商四民的最後一等。上等的農夫,耕種一百畝的地,次等的七、八十畝,再次等的五、六十畝,都是勞苦他們的身體,勤奮地付出他們的力量,耕種收獲,來養活天下的人。假使天下沒有農夫,全世界的人都要餓死了。我們這些讀書人,就應該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長,守住先人的美德,等待傳給後人來繼承發揚,做官得志時,把恩澤施與百姓;不能達到心願時,就修養身心,將美德表現於世;所以又比農夫高了一等。可是現在的讀書人就不是這樣了,一捧起書本,便想要考中舉人、考中進士、作官,作官後要如何抓取金錢,建造大房屋,購買很多田產。一開始便錯走了路,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而那些在事業上沒有發展和成就的人,便在鄉里為非作歹,行為醜陋,更令人受不了。至於約束言行,注重修養自己品德的人,難道沒有嗎?甚至期望自己達到經世濟民的理想,使自己的心智高尚,媲美古人的人,也到處都有。但是好人總是被壞人所牽累,於是讓我們也開不得口。一開口說話,別人便笑說:你們這些讀書人總是會說,將來做了官,就不這樣說了。所以只好忍氣吞聲,忍受別人的笑罵。工人製造器具,讓人使用方便;商人搬運貨物,輸通有無,都有方便民眾的地方。只有讀書人對於人民最不方便,難怪要列在四民中的最後一等,而且連求列在最後一等也都得不到呢。
兄長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農夫。對於新招用的佃戶,一定以禮相待。他們稱呼我們為主人,我們稱呼他們為客戶;主客本來就應該是相互平等對待的意思,我們有什麼好尊貴的,而他們又有什麼好低賤的呢?要體恤他們,要憐憫他們,如果他們有需要借貸,就要周全他,無能力償還的,就要寬讓他們。我曾經嘲笑唐人《七夕》詩,吟詠牛郎織女,都作相會、離別等可憐之說,實在失去了原本的主旨。織女,穿衣的本源;牽牛,吃飯的根本,作為天星為最尊貴,上天非常重視它們,而人卻反不重視啊!它們昭示人民勤勞務農,它們的形象明顯可作為人們的鏡子。我們鄉邑的婦女們,不能織綢織布,然而主持家務,多做針線,也仍然不失為勤勞。近來有很多沉湎於聽鼓詞、玩斗葉的人,這習慣太放縱,亟應該制止他們。
我們家的田地,雖然有三百畝,但總是人家典押的產業,不可長久依靠它。將來需買二百畝田,我兄弟二人各得一百畝就夠了,這也是古代一個農夫受田一百畝的意思。如果再求多,就是侵佔他人產業,那是很大的罪過。天下沒有田地產業的人很多,我是什麼人啊,如果貪求而不滿足,那麼窮人將如何求得生存呢?有人說:「 在這世上,很多人的田產是阡陌相連,擁地數百頃還多,你奈他何?」我說:別人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盡力做自家的事情,當世道昌盛時,大家一起遵守王制;若世風日下,民俗澆薄時,也決不隨著世俗同流合污。這也是板橋家法吧。哥哥字。
Ⅳ 鄭燮是著名的( ).( )
鄭燮是著名的(畫家 ).(書法家 )文學家
鄭燮(1693~1765),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Ⅳ 《鄭燮傳》的翻譯
譯文:
鄭燮,號叫板橋,乾隆元年考中進士。他做山東范縣知縣時,愛老百姓,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他拒絕別人的饋贈和賄賂,處理政務勤敏,公文案卷不積壓。公事之餘就和文人們一塊飲酒詠詩,有人都忘記他是縣官了。
後來調任山東濰縣知縣,遇上飢荒年景,出現人吃人的局面。鄭燮打開官家的糧倉救濟百姓。有人勸阻他(讓他向上級請示),他說:「這是什麼時候?等輾轉向上級請示報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個了。
上級有什麼譴責,由我來承擔責任。」於是拿出糧食若干石,讓百姓辦好領糧的借據,然後把糧食發給他們,救活了上萬的人。上級長官也表揚他有辦事才幹。
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養廉錢替老百姓交賦稅。他在去職離任的時候,把百姓的借據全都燒了。濰縣人民對他感恩戴德,給他修建了生祠(來奉祀他)。
鄭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曠達,不拘小節,但對於老百姓的事情卻處理得細微詳盡,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裡外出,聽見從一所茅屋中傳出讀書聲,一打聽,知道這人叫韓夢周,是窮人家子弟,就供給他一些生活費幫助他。韓生中進士後,感念鄭燮是自己的知己。
鄭燮在山東省先後做了十二年官,從沒有積壓的公事,也從沒有受冤枉的百姓。後來他請求退休回家時,口袋裡空空如也,一無所有,靠賣字賣畫為生,他的文章寫得宏博雄麗,詩歌效法范成大、陸游,詞尤其寫得工巧美好。
他的書法具有漢隸的特點,但又能別開生面,富有創造性。在寫詩寫字之餘就畫蘭花和竹子。他的畫雖然是隨意揮灑,卻能妙趣橫生。
他在京城候補的時候,慎郡王(允禧,字謙齋)十分敬重他。鄭燮畫的一張絹、一張紙、不僅國內人看得極為寶貴,就是外國人也爭相購買。他著有《板橋詩鈔》等書。
要想學好初中語文,一定要注意課內積累:
1、課內積累是指如何學習課文並從中獲得語文知識。語文課本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庫,它上面的課文多是選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經典也很新穎,有一定的高度。
2、學習語文課本是我們學習語文的主途徑。我們要把課文學習好,那樣才會以點帶面,用課本課文的"點"去帶動生活語文的"面"。課文是根,泛讀是葉。
Ⅵ 鄭燮是個什麼樣的人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飢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鄭板橋注重對自然和周圍事物的觀察,師承自然;他寫道:「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響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張「意在筆先」;他在一幅畫上題寫:「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雲乎哉!」
Ⅶ 竹 清.鄭燮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 求本詩翻譯以及表達的主題!
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問,南面種竹。夏日新望初放,綠陰照人,置一小楊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檢安以為窗插;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涼蠅觸窗紙上,哆哆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
我家有草房兩間,屋的南面種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剛剛長出嫩葉,蒼翠碧綠,光亮照人,在秋冬交替的時節,拿來屏風的架子,去掉兩端,橫起來安放,把它作為...在風和日暖的時候,受凍的蒼蠅碰在紙上,發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聲音。在那時,紙上映出一片零亂的竹影,難道這不是一一副天然的圖畫嗎?凡是我畫竹子,沒有老師的指導,大多是從紙窗上、牆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啟發的。
Ⅷ 鄭燮的故事及簡介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
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和文學家。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1746年,鄭板橋上任山東濰縣知縣。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閱公文,有人擊鼓鳴冤。鄭板橋吩咐衙役將擊鼓之人帶上堂來。擊鼓之人是一個啞巴,跪在地上呈上狀子。鄭板橋細看之下,明白了案情。
鄭板橋受理了此案,當即傳啞巴的哥哥到堂。啞巴的哥哥還是像以前一樣說啞巴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是父母從外面撿回來的野孩子。啞巴父母已經去世,無人作證。鄭板橋知道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啞巴的哥哥是不會認賬的,只好宣布退堂,擇日再審。
對啞巴說:「從今天開始,守在哥哥門前,一見出門,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不要有任何顧慮,盡管照做,出了問題有本官作主。」啞巴這才點頭離去。
啞巴果真按鄭板橋教的方法去做了。隨後幾天又再次毆打哥哥。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啞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沒法,不敢出門,只好到縣衙來告狀:「啞弟不尊禮法,多次毆打親兄。」
鄭板橋傳啞巴到堂後,開始審理此案,啞巴是你的親兄弟嗎?啞巴的哥哥不知是計,只想趕快嚴懲啞巴,免受其繼續毆打,盯了啞巴一眼後說:「是我同胞兄弟。」
啞巴的哥哥說完望著鄭板橋,等著宣判。沒想到鄭板橋厲聲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父母留下的家財分一半給他?分明是存心獨占!」
「這……這……」啞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縣令設置的圈套中。鄭板橋當即差人押著回家,清點家財,對半平分。啞巴終於得到了應得的那一半。
(8)鄭燮的七夕擴展閱讀: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范縣鄭板橋紀念館,位於河南省范縣辛庄鄉毛樓村。佔地28畝,主體建築「三絕堂」,將展示鄭板橋的生活、寫作、作畫的場面,除三絕的詩書畫作品展覽外。還設有「金水橋」、「板橋故居」、「幽逸廊」等建築。
墓地位於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大垛鎮管阮村北,鄭板橋林園陳列室西側,舊地名「鄭家大場椅把子地」。
1964年,為紀念鄭板橋逝世200周年,當地政府重修鄭板橋墓,將其遷葬於鸚鵡橋畔海子池中方壺島上;文革期間被破壞;1995年4月19日,鄭燮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Ⅸ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曾任犯縣令,愛民……的翻譯,急急急
翻譯:鄭燮,號叫板橋,乾隆元年考中進士。他做山東范縣知縣時,愛老百姓,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他拒絕別人的饋贈和賄賂,處理政務勤敏,公文案卷不積壓。公事之餘就和文人們一塊飲酒詠詩,有人都忘記他是縣官了。
後來調任山東濰縣知縣,遇上飢荒年景,出現人吃人的局面。鄭燮打開官家的糧倉救濟百姓。有人勸阻他(讓他向上級請示),他說:「這是什麼時候?等輾轉向上級請示報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個了。
上級有什麼譴責,由我來承擔責任。」於是拿出糧食若干石,讓百姓辦好領糧的借據,然後把糧食發給他們,救活了上萬的人。上級長官也表揚他有辦事才幹。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養廉錢替老百姓交賦稅。他在去職離任的時候,把百姓的借據全都燒了。
濰縣人民對他感恩戴德,給他修建了生祠(來奉祀他)。鄭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曠達,不拘小節,但對於老百姓的事情卻處理得細微詳盡,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裡外出,聽見從一所茅屋中傳出讀書聲,一打聽,知道這人叫韓夢周,是窮人家子弟,就供給他一些生活費幫助他。
韓生中進士後,感念鄭燮是自己的知己。鄭燮在山東省先後做了十二年官,從沒有積壓的公事,也從沒有受冤枉的百姓。後來他請求退休回家時,口袋裡空空如也,一無所有,靠賣字賣畫為生,他的文章寫得宏博雄麗,詩歌效法范成大、陸游,詞尤其寫得工巧美好。
他的書法具有漢隸的特點,但又能別開生面,富有創造性。在寫詩寫字之餘就畫蘭花和竹子。他的畫雖然是隨意揮灑,卻能妙趣橫生。他在京城候補的時候,慎郡王(允禧,字謙齋)十分敬重他。鄭燮畫的一張絹、一張紙、不僅國內人看得極為寶貴,就是外國人也爭相購買。他著有《板橋詩鈔》等書。
原文: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知范縣愛民如子。絕苞苴,無留牘。公餘輒與文士暢飲詠,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
即發谷與民,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餘人。上憲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輸,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濰人戴德,為立祠。燮有奇才,性曠達,不拘小節;於民事則纖悉必周。嘗夜出,聞書聲出茅屋,詢知韓生夢周,貧家子也,給薪水助之。
韓成進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東省先後十二載,無留牘,亦無冤民。乞休歸,囊槖蕭然,賣書畫以自給。以餘事寫蘭竹,隨意揮灑,筆趣橫生。一縑一楮,不獨海內寶貴,即外服亦爭購之。著《板橋詩鈔》諸書。
出自:《清史列傳·鄭燮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今江蘇揚州興化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歲,他歷經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揚州八怪」之一。
(9)鄭燮的七夕擴展閱讀:
文章創作背景
《清史列傳》:不著編纂人,是一部清朝人物傳記書,共八十卷。撰稿人不詳。此書記錄了自清朝開國功臣費英東﹑額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鴻章等為止的2894篇傳記,其根據大多出自清國史館《大臣列傳稿本》﹑《滿漢名臣傳》和《國朝耆獻類征初編》。《鄭燮傳》為其中一篇描寫鄭板橋的文章。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Ⅹ 鄭燮的三首詩
據我所知是這三首,這三人被後人稱為歲寒三友,我找書找了半天也沒找到
先看這些
墨梅圖題詩
(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墨竹圖題詩
(清)鄭燮
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嶽。秀色無等倫。
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雲里。
青松翠柏迎春至
白雪紅梅送福來
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
冬去山明水秀春來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