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綠幕

七夕綠幕

發布時間: 2022-02-10 06:26:20

㈠ 《七夕》還是《秋夕》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白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階」。
[今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解說]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詩詞賞析一: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冷"和"涼"既是深秋的季節感覺,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她生活在一個非人的環境里,沒有人氣,沒有朋友和親人,當然也沒有愛的溫暖生活的樂趣。但他似乎滿有興致,在凄涼的秋夜裡,時而獨自撲打流螢,時而痴痴地凝望著夜空中的牽牛和織女星。詩中的三個意象值得注意。小扇,因其秋來而不用,所以常被古代詩人用來象徵被冷落遺棄的女子。流螢,古人認為腐草化螢,螢總是生於荒涼之地。而宮女居住的地方竟有流螢,可見她被冷落很久了。牽牛織女星:象徵愛情也象徵離別。但那是有團聚期望的離別。這位宮女被冷落已久,或許她早已沒有得到恩寵的希望了,但她卻仍然苦苦地期待著。因為這期待是她生命的唯一意義。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深宮怨女寂寞歲月中無限凄涼的生命況味。
詩詞賞析二: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詩詞賞析三:後兩句中的一個「卧」字,表現了宮女無限惆悵復雜的心情。
此詩一作王建詩。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有《樊川集》。公元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朴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牧生平
據《唐才子傳》載,「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鍾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蘇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麼,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並且拿出兵卒們發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字詞之間,滿是艷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於世。
杜牧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著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鑒今之意。游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個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麼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為其里。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杜牧小傳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宣歙、淮南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勢,內調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為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里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盡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著繫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後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徵邊地人民: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徵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並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里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後來頗為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征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為後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答庄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㈡ 七夕剛發現被綠了,怎麼辦怒。。。。

在七夕這一天,多少的樓房都在震動。你被綠了又能怎麼辦呢?對於愛情,我的觀點就是寧缺毋濫。

㈢ 七夕典故 七夕有什麼典故

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㈣ 七夕和情人節有區別么

七夕節是單指農歷七月初七的節日,而情人節所指的節日較多,七夕版節只是情人節中權的一個。例如:每個月的14日都是情人節,總計12個;另外,仍有網路情人節(5月20日與21)、紫色情人節(紫陽花開的時間)等。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每月14日的情人節時間與名稱:
1月14日(日記情人節 )、2月14日(傳統情人節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 )、4月14日(黑色情人節 )、5月14日(玫瑰情人節)、6月14日(親親情人節) 、7月14日(銀色情人節 )、8月14日(綠色情人節 )、9月14日(相片情人節 )、10月14日(葡萄酒情人節 )、11月14日(電影情人節 )、12月14日 (擁抱情人節)。

㈤ 鄭州男子七夕雇跑腿用綠氣球向女友求婚,你對這一幕有何感觸

正趕上前些日子的是七夕節,基本上,全國的具有女朋友的男性們都會在這個節日表現他們對於女性的愛,而這種表現的形式就會出現多種多樣,許多人基本上就會帶著女朋友去進行一些簡單的看電影吃飯,送花等等。但是,河南鄭州的一個男子的就非常的具有創新性,他僱用了幾個跑腿的,用綠色的氣球向女友求婚。

㈥ 關於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6)七夕綠幕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

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

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㈦ 請問七夕節別名是什麼牛郎和織女分別是哪裡人士

七夕節別名為情人節,牛郎是南陽桑林人,根據民間傳說織女為天河之東人。

牛郎內織女(中國著容名民間故事)簡介

1、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2、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㈧ 七夕如何過得浪漫

七夕來浪漫過法一:一頓源溫馨晚餐

網上有這么一句話,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現在很多女孩子都是吃貨,很難抵抗美食的誘惑。不如在這一天,你親手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兩人去商城逛街,參加商城的七夕節活動,順便買晚上一起做飯的食材,然後回到住的地方,兩人一同幸福地准備今天的晚飯,然後一直宅在一起。

七夕浪漫過法三:布置浪漫房間

爛漫七夕,可以在房間裝點上粉色的氣球,或是增添一束束柔情的燈光。用心裝飾房間,讓她進門的那一刻感到無比的驚喜,把七夕的浪漫進行到底!

㈨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9)七夕綠幕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熱點內容
家庭花卉修剪 發布:2025-09-11 21:31:04 瀏覽:415
吊蘭花簽 發布:2025-09-11 21:30:22 瀏覽:729
魏蘭花 發布:2025-09-11 21:28:38 瀏覽:877
給你一朵花表情包視頻 發布:2025-09-11 21:24:31 瀏覽:623
君若蘭花下 發布:2025-09-11 21:00:45 瀏覽:633
歌詞一朵什麼 發布:2025-09-11 21:00:41 瀏覽:690
綠植越養越瘦 發布:2025-09-11 21:00:32 瀏覽:213
玉祁玫瑰庄園 發布:2025-09-11 20:58:46 瀏覽:155
婆羅樹盆景 發布:2025-09-11 20:46:48 瀏覽:164
花藝培訓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5-09-11 20:17:17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