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不祥

七夕不祥

發布時間: 2022-02-09 21:29:54

㈠ 農村風俗習慣

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春龍節,俗叫「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腌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發,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游,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墓
清明掃墓,在陽歷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游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著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我國宋朝時已有「裕佛會」。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濟南廟宇眾多,在過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習。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把五月也稱作「午月」,五日又常寫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養辰」,故「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後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後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後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麵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後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濟南蒲菜
濟南人愛吃蒲菜的習俗由來以久,蒲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早已馳名國內。《濟南快覽》一局中記載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萊類之珍品。」《山東通志、物產》稱蒲菜為「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等。至於濟南人鍾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餚的,無不交口稱贊。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彤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並找扎紙工人和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裡,吸引遊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綉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台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日子。晚上,婦女們穿七孔針,先完者為得巧,故稱乞巧,七夕乞巧的習俗,在濟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戰國時期的楚懷王時就開始了,據《考工記》的注釋中說:「以織女星之祥,因祭機之杼,以求工巧。」因為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想從織女那裡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織出更好的布來。傳說,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談話。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張燈結綵,搭乞巧樓,兒童女子,皆著新衣。在城裡「富貴人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以後,雖然這乞巧樓不一定搭了,但這一天活動仍很有趣。這天晚上,家家都「張錦綉,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其次,參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畢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針,五彩絲線,望月穿針。誰穿得快,誰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擺一盆水,水裡浸著瓜果,乞巧的人手裡拿著一面鏡子,誰把月光從鏡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誰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隻蜘蛛,放在首飾盒裡,第二天早晨,觀其結網之疏密或圓正,為得巧之多少。還有的於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綠豆)牙和手摘下來,投在水盆里,在太陽光下照影子,誰的巧芽影子象針、剪、花、鳥、蟲等,誰的手將來就會巧。正象一首民間歌謠唱的那樣:「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象花,又象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又一重要節日。據史書記載,中秋節始於唐代,以後產生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到元代末年,民間才廣泛流傳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濟南亦不例外。據1928年《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載;「中秋月十五日夜,設月餅瓜果於院中以祭月,並集家人於月下餚醵飲以賞月。」

過去,每天中秋的晚上,當明月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人們便在庭院中設香案,擺供桌,供桌上陳以糖餅瓜果等。全家人團聚一起拜月、祭月。祭畢之後,由家中的長者主持,把祭品分給大家,並把象徵「團圓」的月餅分切成塊,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餅的風俗流傳很廣。傳說元朝統治者統治了中國以後,為防止人民起來反抗,規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個家還要供養一個蒙古奴隸主的爪牙,這些爪牙,胡作非為,無惡不作,人民切齒痛痕。元末,各地災荒嚴重,災民顛沛流離,啼飢號寒,實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節,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著「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月光亮亮,齊齊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元朝統治者的紙條,藏在月餅里,大家互相傳送,互相聯絡。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餅,見到了那紙條,便齊心協力,一致行動,舉行了民族大起義,很快就把元朝統治者推翻了。元朝滅亡了,但這吃月餅的習俗,缺一直流傳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每逢這天,古人都要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遊玩。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寧幸福。這種「九九」登高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過去,九月九日這一天一早,濟南各階層人士,便身佩茱萸,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戰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道:「閑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等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居民家中做的棗糕,用一層面一層棗疊壘成塔形,蓋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頂,蒸而食之,名為菊花棗糕。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吃棗糕呢?因為「糕」、「高」同音,吃棗糕即有登高之意。至於為什麼這一天要登高,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桓景問:「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場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桓景聽了師傅的話,在九月九日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過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無事。從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遂相沿成習。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更是盛況空前。盡管人們登高已不再是為了避災除害,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的習俗也不多見,但來登山的人們照舊絡繹不絕。人們在瀏覽或挑選著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時;總要等上山頂,縱目遠眺,觀賞著大好河山和如詩如畫的濟南新貌,不禁會浮想聯翩,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曲水流觴
從漢朝開始,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後,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 以後,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於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後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後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 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

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及在現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

現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除夕守歲
除夕,民間俗稱「三十晚上」,是陰歷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守歲,傳說是為驅除這時還纏在家裡的「百鬼」,好讓人們過一個平安年。過去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除夕辭歲,燃爆竹,家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表習俗》)其中有些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除夕更換桃符的習俗起源較早,戰國時的一部史書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東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萬鬼皆由此出入。樹下有神荼、郁壘兩個神仙把守,專門監察鬼的行為,發現哪個鬼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說。於是,自春秋以來,每逢過年,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擱在門兩旁代替神荼、郁壘,以示防鬼。到了戰國,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於門側,或畫兩個神像(或寫上神名)來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壘畫像也就成了「門神」。唐以後,又有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鍾旭形象的「門神」。掛在門上,消滅納福,鎮妖避禍。

宋代以後,開始興起對聯,到明代,桃符才該稱春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貼春聯,並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此為樂。他還乘興親筆題聯,賜給大官陶農:「國朝謀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賜給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在廣大城鄉普遍盛行起來。於是,除夕「換桃符、易門神、貼春聯」,在全國各地蔚成風俗,並一直沿襲下來。如今,多數人不再相信「門神」之類的封建迷信了,人們把貼春聯,掛年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以此裝點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據說出席是天上眾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穀草等,點燃斗香,陳設供品,以迎接諸神和亡祖的魂靈光臨。除夕燃放爆竹,由來也很久遠。據說在古代,楚國兩方的深山中有一種叫「山 」的怪物,經常跟人打麻煩。一遇見了「山 」,人就會得病,發寒發熱,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發現這種怪物最怕聽爆竹聲,於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燒,借竹的炸裂聲嚇跑他們。後來大家為過一個平安年,便在過年時燃燒青竹筒,用爆竹聲來驅趕山 惡鬼,稱作「平安爆竹」。唐朝時,人們始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響聲更大。從北宋開始,民間開始用紙裹著火葯製成「鞭炮」和「起火」。經過年復一年的改進,爆竹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也不斷翻新。如今,不但過年時燃放爆竹,每逢重大節日或遇到喜慶事時,人們都喜歡燃放爆竹,以增加歡樂氣氛。

如今已沒有人再把著項活動和驅除鬼怪聯系起來,而相沿成了闔家團圓、歡慶節日的傳統。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圍坐一起,暢舒往事,吃年夜飯,飲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真是其樂無窮。

臘八節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戶戶做臘八粥。《歷乘》載:「十二月八日作臘八粥,好施者濟貧。」清《日下的聞考》也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也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宋時故事。」同時,市民還將蒜瓣洗凈涼干,腌制在調好的糖醋壇子里,過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稱「臘八蒜」。

㈡ 七夕的故事

相傳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㈢ 七夕節男朋友送我一雙鞋子是什麼含義

七夕送鞋寓意分手
七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在七夕節給另一半送禮物的時候,最好不要選擇送鞋子,因為鞋子有走散和跑掉的意思,不管男生女生,在情侶之間送鞋子說明想分手,對你們的感情也是個不祥的預兆,

㈣ 詩經溱洧的翻譯

一、譯文: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流淌向遠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女說咱們去看看?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地方熱鬧又寬敞。男女結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遊人如織鬧嚷嚷。女說咱們去看看?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地方熱鬧又寬敞。男女結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葯表情長。

二、原文:周 孔子編訂《國風·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4)七夕不祥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是描寫鄭國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游春的詩。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日這天,人們要在東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寧。男女青年也藉此機會互訴心曲,表達愛情。來自民間的歌手滿懷愛心和激情,謳歌了這個春天的節日,記下了人們的歡娛,肯定和贊美了純真的愛情。

二、整體賞析

這首詩好像就是寫了一個古代的情人節,或大相親的場面。詩中交代了時間,初春時節,春水涌流的時節;地點,溱洧之外。

從大處寫起,「殷其盈矣」,參加歡會的青年人之多,不可勝數,可謂熙熙攘攘,茫茫人海。這是下面一對情人相會的大背景。

從小處落筆,「維士與女,伊其相謔」,從這一對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識,到二人相約同行,再到相謔,相贈愛情花,把相親相愛的全過得進行了藝術化的忠實記錄。可以說是一個很唯美的專題紀錄片。

㈤ 有沒有關於七夕的感人愛情故事呀

女孩其實已不能再稱為女孩,只是因為沒有結婚的緣故,仍被人冠以"女孩"之稱。
女孩畢業於名牌大學,然後又讀了研究生,屬於受過高等教育的那種。
女孩很聰明,活力四射的樣子。女孩愛笑,於是很多人說女孩是個開心果,無憂無慮的。沒有人知道女孩的憂傷。女孩不漂亮,從來不是目光的焦點,所以,女孩的心事深埋,無人知曉。
女孩有一個愛了十年的人。從上大學的第一天,第一個凝視,女孩就知道這是份生生世世的緣,知道自己將萬劫不復。十年的感情付出。然而,沒有承諾,甚至沒有一份真情的回報。十年的歲月,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他對她象一個情人。眾人面前,他始終如路人般冷漠。女孩以一種無法解釋的執拗,固執的等待一個結局。十年的歲月蹉跎,女孩蒼老了,不是容顏,而是心境,似乎很看破的樣子。
然後,就是這一個歲末了。元旦前夜,照例的,他是不肯陪她的。女孩一個人留在辦公室里,辦公室很大很大,女孩的腳步聲都有迴音,空空的,響著寂寞。打開計算機,女孩讓自己沉入網中。第一次,不再做網上的旁觀者,而是在一個名叫"絕情網"的論壇上,寫下了自己的心聲。下意識的,她留下了自己的E-mail帳號,也許,女孩太寂寞了,而歲末特有的哀傷,擊破了她堅強的偽裝,太想有人可以陪她聊聊天了。可是,等了很久,論壇上無人響應她。除舊迎新的日子裡,大家太興奮了吧,忽略了別人的悲傷。
第二天是元旦了。女孩夢游一般的在大街上逛了一天。繁華不是她的,熱鬧不是她的,她只是個孤魂而已。好在,她習慣了。回到辦公室,打開計算機,忽然見信箱里有一封署名為happy 的信。很熱切的勸著她,看開一些,諸如此類非常溫暖的話。女孩很感激,雖然這么多年來隱藏自己太深,她已不習慣於別人的關心,但是,這一次,她感覺溫暖。
於是,開始了這網上的交往。開始時,女孩並不熱烈。她不相信,這世上會有人懂她,只是寂寞的原因吧,將那個不見面的人當作自己的日記,說出很多面對時不想說的話。
而 happy的信總是很准時的回復。漸漸的,她了解了一些happy的背景。
happy 似乎是個大集團的董事,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成功的事業,輝煌的經歷。於是,女孩驚訝了,她不知道,這樣一個與她生活在兩個世界裡的人,怎麼會那麼懂她的心思,不曾見過面,卻對她的性格特點了如指掌。
happy 的信寫的很有文采,而字里行間,有濃濃的關心和愛護。女孩感動極了。
從很小的時候,女孩就被認為是很獨立自主的,一直以來,她扮演了一個強者的角色,從來沒有人想過,她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她是多麼渴望被呵護。
不知不覺中,女孩開始對這份網上友誼放入感情了。女孩是個很激烈的人,只要投入,就絕對是全心全意。漸漸的,每天讀 happy 的信和給 happy寫信,成了最重要的事。
是不見面的緣故吧,一網相隔,讓人去掉了許多的偽裝。女孩和happy 的信漸漸的熱烈了起來,彼此都說過很多很溫情的話。女孩骨子裡很浪漫,對愛情失望後,她選擇了友誼,一廂情願的,相信友誼會是天長地久。
happy 要求見面,女孩如受驚的兔子般逃避。她對自己太缺乏自信。happy 很無奈,卻原諒了她。春節到了,女孩必須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她有一個長長的探親假。但是,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太平淡了,雖然有親情,但是不能上網,不能和happy 聊天,她總覺得少了什麼,於是,假期還沒有結束,她就回到了北京。
然而,她剛剛回來,happy 就出差了,到上海開董事會。還是無法和 happy談心,女孩心中空空的,每天每天,都在等待中度過。
happy 離開的日子裡,女孩遭受到巨大的打擊,愛了十年的人,終於棄她而去,但是,女孩努力的支撐著,因為知道,happy 會關心她。happy 遲遲未歸,女孩幾乎要絕望了。情人節前夜,女孩孤獨的在計算機前坐到了深夜,忽然間,發現了happy 的消息,他剛剛回來。女孩的悲傷終於可以傾訴了,而happy ,除了一如既往的安慰,還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他要見她。
這一次,女孩無法逃避了。因為,happy 沒有給她機會。留下了那幾句話後,happy 就去了天津開會,而他約定的見面時間,就是從天津返回的當天晚上。女孩不安極了。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happy。她很怕自己平凡的容顏會令這份浪漫的友誼褪色。
且喜且憂中,女孩終於等到了那個日子。那一天,從早晨開始天就陰陰的,女孩心中忽然有了不祥的預感。她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只是非常的恐懼。
見面的時間到了,女孩在約定的地點等候了四十分鍾,春寒料峭,天空中飄著小小的雪花,女孩冷極了,從心底向外的冷。
happy 沒有出現。
女孩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是莫名的,心痛極了。一連幾天,她天天向 happy的信箱中發出詢問的郵件,卻一直沒有迴音。她知道他在北京,每一封她的 e-mail 他都讀過。然而,他始終沉默,甚至,面對她只要一個迴音的請求,他依然無動於衷。漸漸的,女孩開始明白。細心的回想約見那天晚上的情景,女孩幾乎可以想像發生了什麼事:happy 曾經來過,那輛從女孩面前駛過的車里,坐的就是他。在汽車的前燈照射下,happy 看到了她,平凡的,不美麗的她,與 happy想像中美好的形象相去萬里。
happy 失望了,他也曾斗爭過,女孩見到那輛車開走又繞回,在黑暗中停了好久好久。但是感情終於代替理智, happy無法面對浪漫和現實之間巨大的落差,於是,他走了,並且以他從商多年來的決絕,徹底的斬斷了與女孩之間的聯系。
happy 曾經說過,他不會以貌取人,這句話曾點燃過女孩心中的希望之火,而今,這火熄滅了。女孩不知道,她的容貌,甚至可以妨礙她和 happy 的友誼。再次到網上轉,珠海BBS上有人寫著 簡.愛理直氣壯的話:你以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
女孩笑了,苦笑。笑容很短暫,曇花一現般,而女孩的容顏,在這笑容過後,迅速的憔悴了。
這份網上友誼,用盡了女孩最後的一點真情。如今,她已精疲力盡,沒有人知道,她傷得有多重。
同時失去愛情和友情的女孩,不知道還有什麼是她可以相信的。她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會說,也不會笑了。太陽還照樣升起,而女孩心中,再沒有陽光。
女孩的心,徹底蒼老了。
於是,女孩的故事,結束

㈥ 培根的七夕節做法

浪漫七夕大餐--培根蘑的做法步驟
主料:

意麵150g
培根100g
蘑菇50g
雞蛋2個
輔料:
西蘭花適量內
西紅柿適量
牛奶100ml
淡奶油適量
黃油容20g
鹽適量
大蒜適量
黑胡椒2g
1.鍋中加水燒開放入鹽,把西蘭花焯水備用。
2.把意麵下入鍋中煮熟。撈出控干水分。
3.口蘑洗凈切成片。
4.鍋中加入少量的黃油,把口蘑片煸炒一下盛出。
5.把一部分培根切成小塊
6.把培根塊下入鍋中煎至斷生盛出備用。
7.把整條的培根煎至熟透盛出。
8.雞蛋下入鍋中煎熟。
9.鍋中加入黃油下入蒜碎煸炒出香味。
10.加入牛奶 淡奶油 炒至湯汁濃縮。
11.下入炒好的培根 蘑菇片加入鹽 黑胡椒翻炒均勻
12.加入煮好的意麵收干湯汁,讓湯汁均勻地裹上意麵。
13.盤中碼放好捲成花型的培根條 雞蛋 和切好的西紅柿盛入意麵點綴上西蘭花即可。
哈哈 一份七夕浪漫大餐就做好了。

㈦ 山西的民間風俗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麵擦魚魚

民間藝術 >> 民間藝術 >>

民間剪紙、民間麵塑、民間炕圍畫
民間玩具、民間雕刻、民間木版畫
太原曲藝、山西戲曲、唱票
山西民間刺綉:綉荷包、綉衣、童帽、耳套、肚兜、馬甲、童鞋、綉鞋、鞋墊、圍嘴、錢袋面、腰包、窯簾、信插
山西民間年畫:福壽圖、獻壽圖、福壽中堂、麻姑獻壽、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祖國花朵、木版年畫、戲曲年畫、門神年畫、春節門畫、春聯、窗花
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台、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
黃河燈會、太原社火
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風鑼鼓、絳州鼓樂
正月十五鬧紅火圖片集
清徐背棍、鐵棍圖片集

山西民間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 山西土產 >>

在山西及至全國,神靈信仰、各類禁忌與自然崇拜的各種形式做為一種民俗,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已經消失了,有的發生了變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來,它們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農神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靈信仰、宗教信仰
巫 術、占 卜、風 水

神靈信仰
黨參、平定砂貨、大同銅火鍋
太谷餅、平遙牛肉、清和元頭腦
龜齡集、推光漆器、沁州黃小米
汾酒竹葉青酒、醋鄉話醋
山西麵食、太原麵食
山西各地土特產品:太原土產;朔州土產;大同土產;臨汾土產;運城土產;忻州土產;陽泉土產;呂梁土產;晉中土產;長治土產;晉城土產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間婚俗:議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禮、拜堂、洞房、回門、太原婚俗、彩禮與嫁妝、遠娶與遠嫁
山西民間生育民俗:得喜、添喜、報喜、坐月子、滿月、抓周、奶媽、起名、開鎖、撫養、生辰
山西民間葬俗:初終、入殮、弔祭、出殯、祭奠、靈棚、祭品、喜喪
山西春節民俗:祭灶節、除夕、春節、立春、春聯、窗花、年畫、餃子、爆竹、壓歲錢、迎喜神、破五、人節、穀神節、石頭節、正月十五元霄節、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傳統節日:填倉節、青龍節、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六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送寒衣節、開齋節、冬至節、臘八節
山西民間廟會:芮城合河古會、晉祠古廟會、鄉寧油糕會、廣勝寺古廟會、芮城蟠桃古會、大同城隍廟會、舊大同晾腳會、大同其它廟會
山西民間游藝與競技:翻花、打麻將、猜謎語、九連環、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繩、踢毽子、打鞦韆、撓羊賽、滑冰、放風箏、其它游藝競技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居習俗:村落、民居概況、建房風俗、合龍口、建築材料、建房程序、民居形式、民居院落、四合院、地窨院、大同穿心院、長治民居、窯洞糧倉、居室陳設、防護設施、民居圖片
民居實例:柳氏民居、姬氏民居、丁村民居、砥洎城、張壁古堡、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常家大院、閻錫山故居、孔祥熙故居、磧口西灣村、磧口李家山村、沁河古村落群

民間婚俗:挑蓋頭
村落:鄉村、人口構成、村落命名、村落構造、村落功能、民間社團、風化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與功能、離婚與喪偶、家庭的繼嗣、家族結構、家族稱謂、家務、家產、家教、家慶、家祭、親戚稱謂、親戚交往、認干親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飾特點、服飾類型、飲食特點、飲食習慣、日常飲食、風味小吃、節日飲食、行旅特點、道橋旅店、行人類型、旅行用品、行旅風俗

山西各地民俗采風 >>

山西俗語「麻胡」考;山西廟會漫說;山西麵塑藝術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風俗與風俗志;《清一統志》中山西各地風俗一覽;清末民初山西婚俗的變遷;山西民風的變化;
雁北人的土豆粉絲;晉北人吃土豆;晉北人吃糕
晉北春節生旺火
大同婚俗、大同喪俗、大同出生俗、大同起名俗、大同農事俗
忻州婚俗;忻州人的撓羊賽;忻定原摔跤活動溯源;
淳樸的打平伙風俗
五台民情鄉俗;五台婚喪禮儀;五台積弊陋習;靈邱人踢毽子
晉南婚嫁民俗;晉南生育民俗;晉南民間禁忌;晉南治喪親歷記
晉南六月六走麥罷;晉南人吃辣椒
晉南血故事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
運城婚俗:抹黑與抹紅、和順:兒子娶媳婦逗公公、沁源:兒子娶媳婦逗婆婆
河東禮饃;五寨面魚
黎城襄垣人互相說笑打鬧
岢嵐民間的捏油燈
汾陽民俗;臨縣婚俗見聞
柳林人的趕牲靈與偷棗
太原酒令、太原剪紙風俗
祁縣的剪紙藝術;記載遠古文化遺存的中陽剪紙

㈧ 七夕送女朋友黃色玫瑰十九朵 代表什麼

黃玫瑰代表純潔的友誼和美好的祝福,所以送給一般的朋友會是一份不錯的禮物。
而對於愛情,黃玫瑰就算是一種不祥之物了,因為它代表嫉妒失戀和消逝的愛,甚至是一種嫉恨的表達。

㈨ 王者榮耀七夕節那天我用後羿發現對面有一個嫦娥我就想在這個愉快的節日給嫦娥一個福利就是給嫦娥送人頭。

認知錯誤,七夕節是牛郎織女而不是後羿嫦娥,望採納。

熱點內容
君若蘭花下 發布:2025-09-11 21:00:45 瀏覽:633
歌詞一朵什麼 發布:2025-09-11 21:00:41 瀏覽:690
綠植越養越瘦 發布:2025-09-11 21:00:32 瀏覽:213
玉祁玫瑰庄園 發布:2025-09-11 20:58:46 瀏覽:155
婆羅樹盆景 發布:2025-09-11 20:46:48 瀏覽:164
花藝培訓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5-09-11 20:17:17 瀏覽:875
仙氣花卉 發布:2025-09-11 20:13:31 瀏覽:7
b里插花 發布:2025-09-11 20:01:43 瀏覽:684
浪花一朵朵譚松韻圖片 發布:2025-09-11 19:40:40 瀏覽:827
長安的荷花 發布:2025-09-11 19:38:57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