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七夕節
Ⅰ 潮州習俗 為什麼要過七夕才能外出
因為潮州的習俗,整個七月被稱為 鬼月 被籠罩在追尋亡靈的氛圍中,所版以沒人敢出去。權 http://www.chaozhoudaily.com/czrb/html/2009-08/25/content_22817.htm
Ⅱ 七夕潮州有什麼地方好玩
1、湘子橋:(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的東門外,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河北趙州橋、 泉州洛陽橋、北京蘆溝橋 並稱 中國四大古橋。)
2、韓文公祠:(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施石」下。筆架山或稱東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韓祠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古樸典雅,肅穆端莊。祠內梁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沿壁則環列歷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書法珍品和研究專訪文史的珍貴資料。2006年05月25日,韓文公祠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鳳凰山: ( 潮州鳳凰山景區一角(圖1)潮州鳳凰山,廣東省潮州市一處獨特的旅遊景觀,位於潮州市北30多公里處(有資料顯示,位於潮州市北37公里處),境內群峰競秀,萬壑爭流。主峰鳳凰髻海拔1497米,是粵東第一高峰。以峭拔雄偉的山色,絢爛多彩的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鳳凰茶傳名於世。)
4、潮州古牌坊類型多種,有府治縣治、府學縣庠、忠孝節義、功德、科舉、賜封、記勝等等,或表明街道、集市名稱的牌樓。據初步查考統計,潮州古牌坊共有152座。僅昔日長不不足二里的繁華太平路,47座牌坊依次毗鱗。幾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為全國絕無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
昔日潮人視「橋頂吃炒麵,大街看亭字」為賞心樂事之一,從一個側面說明在潮人心目中,石牌坊與湘子橋是銖兩悉稱。為推動「文化潮州」的建設,提升名城的文化品位,潮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太平路重新修復古牌坊中之22座的工程,以原址、原貌、原工藝為基本原則,力求恢復古牌坊的真實歷史面貌和藝術特色。
Ⅲ 潮州的民風民俗 作文600字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又名乞巧節或七巧節。
中國、韓國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維新時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陽歷7月7日慶祝。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盪, 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陰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中國民間的盛大節日之一。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無閉翳。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灣燈會之外,還有台灣北部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台灣南部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烽炮。在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炸寒單爺,也是以烽炮為主,但與鹽水烽炮的進行方式並不相同。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灣話發音)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後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群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寒食節是中國農歷清明節前、中、後這三天。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但只限於思想,實際節日這三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春節,指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東亞許多地區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朝鮮、韓國、蒙古、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的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歷新年則稱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中國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廢陰歷改以陽歷紀年,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歷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後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性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寫「過元旦」。「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之後。農歷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歷新年、舊歷年。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廢除農歷新年,並曾禁止民間慶祝。
春節在越南語稱「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舊正月」、韓語稱「설날」(即新年之意)。
春節的定義有三種:
最狹義的說法,春節僅指正月初一。
第二種說法是配合政府訂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為春節假期。
第三種是傳統習俗上的春節,從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一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歷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時期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朝為歲首;商朝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說古代所謂「春節」,意思是春天的節序,曾經還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有時也泛指整個春季。漢武帝時推行太陽歷,才明確規定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歷新年。[1]
春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潑水節(Songkran 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
每年傣歷六月作為一年的起始大約是中國清明後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當於中國的新年。
清明原為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遊。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斗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歷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現在的清明節,合並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祭海節,是位於山東即墨市周戈庄內一項傳統的祭海活動,其已擁有500年歷史。於2004年3月18日再次舉辦,即墨市政府將此次活動更名為「民俗文化祭海節」。
「祭海」文化始於明朝,傳說,在周戈庄西側2.5公里外有一座黃山,山上有一個仙姑廟。在清朝末期,漁民每年出海前(農歷四月初八),都要到廟里求仙姑保佑他們能一帆風順,因此這一傳統逐漸延續下來。
祭灶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被稱為小年,在每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三日。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灶王爺),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作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准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者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臘八節又稱「臘八」 是指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
因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
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准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看看吧
Ⅳ 潮州地區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有什麼作用
廣州的潮州地區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一般也叫做七夕水。據說冬瓜水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可以儲存很久不變質,還可以用於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七夕水算是廣州一帶最為普遍的風俗,七夕水的製作方法就是在初期的早晨,第一遍雞鳴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井邊或者河邊去舀水儲藏起來。在廣西的一些地方有七夕儲水的習俗,關於它的民間傳說是在7月7日的早上,天上的仙女會下到房間來洗澡,而飲用她的洗澡水可以驅邪還可以延壽。
這種習俗一般都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而本來這個七夕儲水的活動,最開始的原因就是為了祈福,他們認為七月初七洗澡可以消除病痛,尤其是體弱多病的孩子,會在每年這個時候,把紅繩綁7個結子帶在脖子上,這就有健康吉祥的意味。
Ⅳ 潮州的民風民俗+
傣族:「桑勘比邁」節:即潑水節,公歷4月13日至15日。舉辦盛大佛事活動,此外還有丟包、劃龍舟、放高升、堆沙、斗雞等活動。節日高潮是潑水,所謂「濕透全身,幸福終生」。</P><P> 哈尼族:「嘎湯帕」節:(思念祖先、棄舊迎新的意思),公歷1月2日至4日。人們舂糍粑,祭家神、辦酒席。男女青年邀約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無論老少都打陀螺。</P><P> 拉祜族:「拉祜族」節: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主要食品是舂糯米粑粑。初一早晨去山泉搶新水。初一至初三稱為女人年,由男人招待客人,操持家務,初十四至十六為男人年,男人可以上山打獵,縱酒歡歌,節日主要活動是跳蘆笙舞。</P><P> 布朗族:「豪瓦薩」節:即關門節,公歷7月中旬。家族成員向家族長舉行「松瑪」(懺悔)儀式,祈求來年平安無事,消災免難。<BR>基諾族:「物懋克」節(過年):公歷2月6日至8日,敲響大鼓,舉行剽牛、備耕、打鐵、鐵匠收徙傳藝等儀式。</P><P> 瑤族:盤王節:也稱「跳盤王」或「還盤王願」,「盤王」即「盤瓠」,它是瑤族的祖先和圖騰的象徵。白族的民風民俗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綉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綉花的「百節鞋」。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
Ⅵ 汕頭七夕有什麼地方好玩
樓主,不知道你說的遠是怎麼樣一個概念,在我看來潮汕地區的都不算遠了.
你們可以去饒平的綠島山莊,或者揭陽城隍廟什麼的,但估計太遠了.
近點的話去潮州,比較近,而且玩的地方多,比如佛燈,謝慧如公園,潮州古城,游覽下韓江,湘子橋,韓山師范學校,西湖公園什麼的,還是選擇比較多.
或者到澄海千樹園,千果山,百草園,塔山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就汕頭市區的話,可以游覽下人民廣場,達濠南濱路,會展中心等,但你們隊伍太龐大,估計會阻塞交通..
南澳也不錯,不過一天趕不回來的,到時4點後沒船你們就得在那過夜了.
又或者去農業科技園燒烤,岩石的獅泉也是燒烤的好地方,或者爬夢之谷.
還有還有,汕頭大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或者牛田洋,從鴕浦那邊過去.欣賞下那裡的風景,還有歷史意義呢.
或者去海門文天祥那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 我們當年黨組織就是去那裡的.
還有澄海的萊蕪海灘,中信海灘,北山灣海灘,都是個好選擇.
還有其他的周邊旅遊景點分別有:
·汕頭北岸
金新步行街
海濱長廊
人民廣場
會展中心
石炮台公園
中山公園
金砂公園
華僑公園
汕頭大學
龍泉岩寺廟群
北回歸線標志塔
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
溝南許地旅遊區
農業科技園
證果寺
騰輝塔
·汕頭南岸
汕頭青雲岩風景區
達濠袖珍古城
海門蓮花峰
中信度假村
大南山革命遺址
南澳島
北山灣
礐石風景名勝區
礐石獅泉燒烤區
老媽宮(天後宮)
天壇花園
媽嶼島風景區
精巧奇秀三園林
霞美庵
·澄海
陳慈黌故居
萊蕪風景區
千果山
千樹園
百草園
唐伯元紀念館
蓮花山溫泉
·潮州
秋鳳亭和祭鱷台
佛燈
潮州古城
謝慧如公園
湘子橋
韓山師范學院
西湖公園
東山溫泉渡假村
人民廣場噴泉
·揭陽
廣場噴泉
京明渡假村
Ⅶ 潮州民風民俗的作文
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說法。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於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東京林華錄》、《帝京景物略》等),特別是在南宋,冬至節日氣氛比過年更濃,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說法。由上可見,由漢及清,從官方禮儀來講,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歲首之傳統的承襲,因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此外,也與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觀念有關,如蔡邕《獨斷》中的解釋:「冬至,陽氣生,君道長,故賀。」
民間的冬至節俗,又要比官方禮儀豐富得多。東漢時,天、地、君、親、師,都是冬至的供賀對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時,民間又有了於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習俗(《荊楚歲時記》)。唐宋時冬至既與歲首並重,於是穿新衣、辦酒席、祀祖先、慶賀往來等,幾同過新年一樣。明清時,官方仍然維持著「一如元旦」的冬至賀儀,民間卻不似過年那樣大事操辦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師這幾個項目上發展,由此衍生出裹餛飩、吃湯圓、學校放假、百工停業、慰問老師、相互宴請及全家聚餐等活動,因而相對過年來講,更富有個性。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一、吃冬節丸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福建人在冬節也要吃糯米丸,《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載有這種風俗起源的傳說:
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採,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歷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託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米丸的習俗的詮釋。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米丸與福建同俗。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米舂成米粉末兒曬干。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裡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後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裡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Ⅷ 潮汕出花園寄託什麼願望
又到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是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或「女兒節」。在這個以浪漫、智巧著稱的日子裡,潮汕還有另外一種獨特的成人禮風俗———「出花園」。「出花園」是一個告別儀式,同時也是一個開始儀式,從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園牆,告別了花香鳥語、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又懵懂無知的童年,標志著他(她)進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潮汕人的成人禮
「出花園」是潮汕人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不論男或女,到了15歲(虛歲)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籌辦孩子「出花園」。
汕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民俗學家郭馬風說,「出花園」習俗在潮汕地區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給男孩子「出花園」,沒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但在形式上總體是大同小異的。「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腳著紅木屐。其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紅皮屐,男孩要吃公雞頭,女孩要吃母雞頭或鴨頭。澄海、潮安、饒平等地習俗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揭東、普寧、惠來等地要讓孩子吃豬腸豬肚,俗稱「換腸肚」。中午進餐時,備辦豐盛的午餐,有肉、三鳥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園」後處處「六合」;青蒜,長大後能算會除,聰敏伶俐;芹,是終身勤勞。「出花園」者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別人不可動熏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出花園」者的專利,其意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
「出花園」源自「乞巧節」
為什麼選擇七月初七「出花園」?郭馬風告訴記者,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時經濟落後,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門,為家庭生計做出貢獻。而選擇七夕節舉行這個成人禮,是源自「牛郎織女」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織女是天宮有名的巧女,人間婦女都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晚上,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相見的時候,向她獻上水果、鳳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國的「乞巧節」,選擇這一天「出花園」,其寓意也在個「巧」字,父母指望兒女長大後,能出類拔萃,聰穎靈巧,成為棟材。但潮汕古代是否有過「乞巧節」。目前尚無資料可考。郭馬風說,粵東地區的潮汕人與客家人均有「出花園」的禮俗,所不同的是客家人是在16虛歲時舉辦。
主角能當一天「孩子王」
來自揭陽農村的王先生回憶起給他帶來美好記憶的「出花園」儀式時說,至今在他家鄉,「出花園」仍然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王先生說,親戚們都在「出花園」前幾天來送禮,外婆、姑姑、姨媽等都送來一串生豬肉、八粒雞蛋,還有一件新衣服。禮物是給「出花園」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會把衣服收下,再收一點豬肉,兩粒或四粒雞蛋,其餘的作為回禮返還送禮人。王先生說,現在很多都是直接包個紅包,送錢由父母操辦。「出花園」前一天,家裡會殺雞殺鴨,還要炊 條。在「出花園」那天中午,要辦筵席,宴請家族中親戚的孩子們。筵席上除了豐盛的菜餚,還有一個傳統的主食,那就是煮 條湯,用雞鴨湯煮的 條湯。受宴請的孩子都是還沒有「出花園」的,受邀請而來的孩子們,都會很羨慕「出花園」的主角。因為作為主角,在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隻雞吃,可以無約無束,當前來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門。
「出花園」習俗漸被淡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出花園」的習俗在潮汕大地上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地方依然按照著古時的儀式,但在城市裡及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出花園」的習俗已經演化成一個簡單的儀式,甚至是成為大人們大講排場筵開酒席的借口。
市區的陳先生告訴記者,至今他已經出席了很多場親戚小孩「出花園」而在酒店舉辦的宴席了,在這些宴席上,已經全然沒有了以往「出花園」所必須的各種繁文縟節。而他自己15歲「出花園」時,因為自己是家族的長孫,特別不同,要回鄉下辦,在老家裡擺了很多酒席,好多親朋好友前來赴宴。爸爸媽媽還邀請了村裡很多老人家。在那一天里,家裡收到了很多的賀禮———雞蛋。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家裡幾乎天天有雞蛋吃,水煮蛋、煎蛋、蛋粥、紫菜蛋花湯……到最後,一提到蛋,他都反胃了。
潮州成人禮——「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過去普遍存在的成年禮,是在孩子十五虛歲(實際上多隻有十三周歲)時舉行的標志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的禮儀。現在好像潮汕有些地區已經沒有了這項風俗。但是潮州大部分地區還是保留著的。
潮州人認為,小於十五虛歲的小孩子是生活在「花園」裡面的,由一對稱為「花公花母」(也叫「花公婆」)的神靈保護著(實際上是掌控著),這對神靈可以掌控小孩子聽不聽話,健不健康,也就是說小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州人對於祭拜「花公婆」向來是很重視的。生活在「花園」里的小孩子每年的七月七是要祭拜「花公婆」,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花公婆」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七就可以不再祭拜「花公婆」了。
沒有經過「出花園」的小孩子,是大人眼中純粹的小孩子。犯了錯(只要不是極端惡劣),大人總會以「還是孩子」加以理解和庇護,當然,也並不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就可以無法無天。這個年齡的小孩子如果不聽話,父母是可以打罵的(當然是適度的)。而「出」了「花園」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了。從此,父母會把小孩當大人看,一般不會再隨便打罵了。別人眼中,也是大人了。小孩子也會慢慢開始學會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要是「出花園」後還淘氣的話,大人多會說:「你以為你還小啊,你是出了花園的了,是大人了啦!」或「出了花園的人還這樣,你羞不羞啊?」
「出花園」的儀式和寓意,具體到每一個小的地區會有細節上的不同,但原理(貌似用詞不當,^_^,大家看得懂就行了)差不多。
大體情況是這樣的:
選吉日。在十五虛歲到來的前一年年末,家裡的母親就要為將要「出花園」的小孩子問個吉日,吉日多選在正月初到元宵節,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於七月七。
沐浴。到了「出花園」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親就要給孩子摘取十二種帶有吉利意象的「鮮花」(實際上是葉子,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叫做鮮花)浸在水裡讓孩子沐浴;這花頗為講究,每種只取新鮮葉子三片,自摘取之時起要置於高處,不可跌落。
穿新衣。沐浴之後,要全部換上外婆送來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帶有吉利的暖色調的,比如紅色),穿上紅色的木屐(沒有買到木屐的可以用紅色的鞋子代替),並且從沐浴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儀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門口的,也不可以見到陌生人。這對於原來整日在外邊打滾的小孩子而言還是頗為難受的啊。也許這也正是這個規定的意義所在。當然,這也是一個可以隨心所欲地支使兄弟姐妹給自己幹活的日子。記得雁子的哥哥「出花園」那天就沒有忘記折騰折騰我這個妹妹,隔個幾十分鍾就叫我出去一趟買點零食;當然,雁子出「花園」的時候也會來個小小的報復的。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