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山居七夕
A.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是:
七夕
作者:羅隱
原文: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譯文:
牛郎織女在銀河邊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里鋪置紅布的筵席。
這家的女子把篋中的珠子倒空,要這家的男子寫出歌詠七夕的錦綉詩篇,放到那個篋里。
香帳製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婦女引線穿針來乞巧。穿好針來拜美好的織女星。
計時的銅壺滴漏報天將亮了,牛郎織女又要分別了,所以惆悵茫然,這樣相會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1)同富山居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頷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頸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
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
B. 七夕(唐)白居易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注釋】:幾許歡情與離恨①
C. 胡一天與章若楠七夕當天共同出現,兩人為何會同時出現
應該有人認識胡一天吧,很多人都應該看過他拍的一部電視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這部電視劇可以說非常的火爆,很多年輕人都特別喜歡看。
而且這也不是胡一天第1次被曝出有緋聞了。在這件事情被爆出來之後,胡一天很快就上了熱搜,而且非常的火爆,但是胡一天的工作室和團隊並沒有發任何聲明去澄清這件事情,反而一些微博之類的被刪除了。
感覺明星每次的套路都一樣,被爆出這種事情之後永遠都會說只是聚餐或者是一塊談合作而已。那麼他們兩個人的緋聞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這個還需要時間來驗證,那麼你們希望是真還是假呢?
D.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4)同富山居七夕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E. 杜甫的《七夕〉的詩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望採納,辦任務,謝謝。
F. 《七夕》詩句的意思
《七夕》詩句的意思是: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綉雲霞。年年賜給人間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
《七夕》宋代 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獨到又深刻的見解。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這兩句來得非常出人意料,很多人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其懸念恰巧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並非是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一個大轉彎。此時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豪取搶奪、互相傾軋、繁復雜多、勾心鬥角等。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新的含義,使詩有了橫空出世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
G. 《七夕》宋之問 全文翻譯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譯文:勤勞的牛郎,痴情的織女,善良的黃牛,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曾使多少深受感動。千百年來,盡管各地對"七夕''的起源解釋有所不同,過節的方式與習俗也有差異,但是它引導人們走向勤勞。誠信和愛情之路卻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為良日,把它作為慶賀豐收的吉慶日子。因此"七夕鵲橋會''是傳說中的神來之筆,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還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據傳說,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氣,並閃耀著五彩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
此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銀求發財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
還有老人說這一夜,你如果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後便能得到純真的愛情。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後實際把握朝政之時。武後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
武後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後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武後賞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他。這樣的予奪,既反映了武後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之中。
H. 萬谷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跟哪個傳統節日有關
乞巧節。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據說,異地戀的典範在這天會舉行雙邊會談。
I. 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這首詩表達什麼意思
這首詩表達夫妻之間久別之後團聚的意思。
原文:《牽牛織女》(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杜甫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遷居鞏縣。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