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七夕節
Ⅰ 七夕節簡介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Ⅱ 七夕節的日記怎麼寫
今天來是七夕節,中國的自情人節。
惦念著提早回家,因為小露一早又問我:媽媽,你晚上幾點下班回家啊?每次聽到我總是有些不忍。
昨天早晨跑步、中午游泳,晚上走了幾站地,都快把我累壞了。今天中午倒是沒游,想休息休息,就去上班了,困得要死。汗,勉強呆了一個小時,就回來了。。下班後磨蹭了會兒,依舊是走到五道口坐城鐵,下車走了一段路坐371,還算順利。晚上幫小露搓澡,還挺聽話的,約好明天一早起來跑步,我准備在回龍觀的大道跑了,不能總在小區里跑,施展不開,或者說得給自己點壓力了。
渴望哪天去國家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步,渴望去天安門跑步。汗,先好好練習一下吧。
Ⅲ 七夕節。
送她花吧,送一朵就行了。女孩子都愛這個。然後再給他買瓶她愛喝的飲料就行了。
Ⅳ 七夕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在七夕節訂婚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你到時間送樂維斯鑽戒給女友求婚多好呀!你不知道樂維斯還有「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的寓意吧。很浪漫的一個鑽戒品牌,每一枚樂維斯都需要男士的實名制定製,額~~~希望你跟女友白頭偕老呀,呵呵。。。。。
Ⅳ 七夕節的故事
相傳在以前,牛郎是個放牛郎,後來愛上織女,王母抓了織女,便有了七夕。
Ⅵ 周記《最感興趣的傳統節日》500字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對聯、十二生肖、剪紙,還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奶奶准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准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里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
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Ⅶ 關於七夕節
2006年天時大不一般———1日7時過後,手錶和掛鍾需撥慢1秒,今日因此成為年來最長的一天;恰逢農歷閏七月,今年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月七」,將出現38年一遇的7月31日、8月30日「雙七夕」,意味著國人可享受兩個「七夕情人節」。2005年12月31日,記者從廣東省天文學會獲悉,今年我國公歷多一秒、農歷多一月,分別被稱為「閏秒」和「閏月」。
2005年,地球自轉變慢導致全球需增加1秒,由於我國使用的「北京時間」處於東八區,比零時區早8小時,因此我國的「閏秒」加插在今日7時的最後1秒鍾上,才能維持精確的時間。
如果差了這1秒鍾,一些高精度的系統就無法和世界其他實施閏秒的國家相銜接,航天、電子通信、電力、金融及交通等行業可能出現「卡殼」;匯率變動的時間單位介於秒和毫秒之間,進行證券交易時1秒鍾的誤差,也可能影響到交易的結果。
協調世界時首次增加閏秒發生於1971年,截至1998年已調整22個閏秒。此後,世界時與原子時竟破例長達7年相差不及0.9秒,全球也就無需增加閏秒。
農歷一年約355日,比地球年少11日左右,每3年累積下來就相差約一個月,此時需增置一個閏月。具體閏哪個月要視節氣而定,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