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七夕
1. 西和乞巧節的風俗分布
西禮乞巧風俗的分布,以西漢水源頭的漾水河、鹽官河流域為中心。據調查,西和縣主要有何壩、十里、漢源、西峪、姜席、蘇合、盧河、興隆、稍峪、石堡、長道等11個鄉(鎮)。合計人口265,300人,面積744.4平方公里。禮縣主要有紅河、寬川、鹽關、祁山、馬河、永興、城關、石橋等8個鄉(鎮)。合計人口201,580人,面積881.7平方公里。 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才使乞巧風俗在西禮得以源遠流長、久傳不衰。
2. 西和乞巧的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間傳說:
據西和當地傳說記載,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聳入雲,傲視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觀世音菩薩(傳說是古代西峪國妙庄王的三女兒修成;西峪國遺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縣西峪坪上和皇城上。)應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壽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功德無量,輪番勸酒。她本來不勝酒力,但盛情難卻,只好多飲了幾杯。當她踏蓮雲、乘風車歸來時,經風一吹,有點暈暈顛顛,一腳不慎,將仇池山的山尖給撞飛了,便成了現今的樣子。後來,王母娘娘雲游路過仇池山,見險峻異常,心裡非常高興,便在山頂上撒了幾把桃核。她有了瑤池的蟠桃園還不滿足,有孫猴子搗亂,實在不好看管,於是產生了營造人間仙桃園的想法。這核桃,落土生根,見風就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大,很快便開花掛果。此後,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發七彩仙女來此地採摘。一輪又一輪,桃子酬眾仙,別有風味。
話說七彩女中有個小仙女,來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數多了,痴迷上了人間美景,也戀上了山下的一個小夥子。後來,她偷偷溜出了牢籠似的紡織房,悄悄和小夥子結了婚,過起了人間男耕女織的逍遙日子。
仙女配凡郎,氣壞了王母娘娘。她風聞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惡煞似的來到仇池山,無情地拆散了這對鴛鴦。後來,小仙女和小夥子堅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鬥智斗勇,歷經了重重磨難,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贏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過百年之後,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諾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歷史淵源:
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據西北師大教授趙逵夫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3. 2016年西和縣七夕張傑,謝娜是否要開演唱會
張傑 我想2016首輪確定11個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武漢,西安,合肥,昆明,大連,南京、(目前除了首場北京確定在7月16日工人體育場外,其他城市還沒有具體時間) 北京場可在和永樂票務購買門票(票價28。
4. 西和乞巧的民俗簡介
「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討,巧則是心靈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實質是說有智慧。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極左思潮和現代文明的雙重沖擊,這一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在全國已經基本絕跡。位於甘肅省隴南市北端的西和縣,有著悠久的歷史。七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積淀,使西和縣積累了一大批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傳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這種氛圍中,乞巧風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從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之一。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作等。其活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
5. 西和乞巧節的習俗,由來,特產,地域風情等
西和乞巧節是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的漢族傳統節日。在建國後的一段時期內,這一風俗曾一度中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以恢復。乞巧起源於先秦,形成於漢代,是一種集信仰、音樂、歌舞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西和乞巧傳承悠久,禮節繁雜,此俗與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動有關,相沿成習,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儀式。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將西和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西和乞巧節風俗歷時七天八夜,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做等。
唱詞
一是神靈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穀植物崇拜、動物崇拜、水神崇拜等;
二是對心靈手巧,對美好姿容風度的乞求;
三是對真摯愛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是對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的頌揚;
五是勸人向善、勸人和諧相處。
曲調
乞巧歌曲的曲調有三種,即祈神祭祀類歌詞、生活勞動類歌詞和歷史時政類歌詞,但歌詞內容豐富,數量很多。
舞蹈
有迎巧詞、潑又潑調;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道具
有巧娘娘像、五穀供果、巧芽、手袢、頭飾、雲肩、拂塵、樂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紙、刺綉、泥塑等工藝製品。
風俗自形成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下特徵:
1、活動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間節日中活動時間最長節日之一;
2、崇拜虔誠,儀式隆重。乞巧活動中蘊含著天象崇拜、水崇拜、神靈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個乞巧環節都有隆重而虔誠的膜拜儀式;
3、同農耕文明息息相關。乞巧民俗根植於農耕時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對牛圖騰的崇拜模式,是農耕文明的典型標志。乞巧習俗與農耕文明一脈相承。
4、活動興盛程度與經濟水平密切相關,經濟越發達,活動越興盛;
5、乞巧過程是重頭戲,其實質是女子集中學習生活知識、勞動技能的過程;
6、乞巧唱詞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7、分布范圍廣,群眾基礎深厚,文化遺產豐富。
西禮乞巧風俗的分布,以西漢水源頭的漾水河、鹽官河流域為中心。據調查,西和縣主要有何壩、十里、漢源、西峪、姜席、蘇合、盧河、興隆、稍峪、石堡、長道等11個鄉(鎮)。合計人口265,300人,面積744.4平方公里。禮縣主要有紅河、寬川、鹽關、祁山、馬河、永興、城關、石橋等8個鄉(鎮)。合計人口201,580人,面積881.7平方公里。 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才使乞巧風俗在西禮得以源遠流長、久傳不衰
6. 中國隴南西和的乞巧節是為了紀念什麼
到今天,很多地方的有關「乞巧」的習俗和文化都消失了,但是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它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來。
乞巧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乞巧」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向神靈乞求智慧、靈巧和如願婚配。乞巧節從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一前夜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才結束,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七個環節。
看過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人可能還有印象,裡面有一集就曾經演到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和他的丫鬟,悄悄在書院的角落過乞巧節,還差一點被別人發現身份。
7. 西和乞巧節的門票價格是多少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如果想要更多的建議,可以到這愛在戶外網, http://url.cn/2vTiIg 怎麼坐車,哪裡住宿可以團購,旅遊線路安排,優惠門票信息,都有朋友介紹的.還有預算..希望你喜歡咯
8.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今年陽歷8月17號,本周五就是七夕
9. 結合甘肅西合,禮縣的七夕節習俗,為什麼七夕節是女性的狂歡節
摘要 在甘肅省西和縣、禮縣一帶,農歷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乞巧女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