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哥七夕
A. 楊玉環為什麼被唐玄宗趕出宮三次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選進宮里當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來了。但是,要是有一個妃子兩次被趕出後宮,還能兩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很新鮮。事實上,天寶年間,楊貴妃就曾經兩次因為感情糾紛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難得的是,楊貴妃不僅又重新回到了後宮,還因此奠定了六宮專寵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愛情佳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玄宗將兒媳楊玉環納入後宮,封為貴妃,比照皇後對待。對於這個費了那麼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寵愛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宮里賞著名花,喝著美酒,再看看貴妃,他心滿意足地說了一句:我得到貴妃,就好像得到一個寶貝一樣啊。還因此譜了一首曲子叫《得寶子》。但是,日子過久了,再好的伴侶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寶五載,也就是玄宗冊立楊貴妃之後不到一年,他們兩個之間的第一次感情風波發生了。
第一次出宮
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為楊貴妃「妒悍不遜」,一怒之下,把楊貴妃打發回娘家了。誰都知道,皇帝後宮美人無數,彼此嫉妒也是後妃的常態。那麼,讓楊貴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誰呀?有從小看戲聽故事的經驗,好多人肯定會說,是不是那個叫梅妃的女人啊。這個梅妃又是何許人呢?根據《梅妃傳》的記載,梅妃姓江,叫采蘋,是福建人。她入宮比楊貴妃還早呢。當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悶悶不樂嗎?高力士就到全國給他海選美女,還沒選到楊玉環呢,先在福建發現江采蘋了。江采蘋不光長得漂亮,也是個才女,九歲就能背《詩經》,長大了更是擅長詩賦。因為有文化,所以比較風雅,特別喜歡清麗脫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圍都種上了梅數,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剛入宮的時候也特別得寵,但是,後來楊貴妃不是來了嗎?一山難容二虎,兩個人之間難免就彼此嫉妒起來了。這兩個美女長得一肥一瘦,就開始彼此進行人身攻擊,楊貴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楊貴妃叫肥婢。當然,斗到後來,楊貴妃逐漸佔了上風了,梅妃也就逐漸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偶爾舊情難忘,又去私會梅妃,結果讓楊貴妃抓了個正著,對唐玄宗連損帶挖苦,這才把唐玄宗惹惱了的。
是不是這么回事呢?盡管有無名氏的《梅妃傳》傳世,盡管《全唐詩》里還收了一首詩,名字叫《一斛珠》,號稱是梅妃所作,盡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但是,我還是要說,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呢?首先,從文獻上講,無論是兩《唐書》、《資治通鑒》等等官方文獻也好,還是唐朝的筆記小說也好,都沒有關於梅妃的只言片語,所謂梅妃最早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這時候距離唐玄宗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編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傳》的記載,梅妃不僅自己長得瘦弱,而且還特別瞧不起長得胖的,管楊貴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唐朝喜歡的就是楊貴妃那樣豐滿艷麗的女人,至於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宋朝才開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麼還會有心情罵別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傳》的說法,武惠妃死後,梅妃得寵。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經被梅妃填補上了,那他還冒那麼大的道德風險奪兒媳婦干嗎?這樣看來,所謂梅妃的故事並不可信,她不過是宋朝人為了和楊貴妃作對比而發明的文學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東施一樣,是文學想像的產物。既然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那當然也就談不上讓楊貴妃嫉妒了。
那楊貴妃嫉妒的對象既然不是梅妃,又會是誰呢?我覺得,她嫉妒的恐怕並不是哪個人,而是唐玄宗的花心。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他當時雖然已經有楊貴妃了,但是,得隴望蜀,還想要更多的美人。怎麼樣才能把天下的美女都羅致到自己的後宮里呢?唐玄宗設置了一個職業,叫做花鳥使,由宦官擔任,專門到民間搜索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往宮里送。眼看著美人今天來幾個,明天來幾個,楊貴妃可受不了了。因為如果皇帝固定喜歡哪一個,這競爭對手還比較單一,可以研究戰略戰術進行防範打擊。可是,如果每天來這么幾個,這就等於所有人都成了潛在的敵人,天天防賊比天天做賊還累,這才讓楊貴妃發脾氣了。
但是,不管她嫉妒的是誰吧,反正楊貴妃發火了。這樣一來,玄宗也生氣啊,我好歹也是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是應該的。當年武惠妃那麼得寵,唐玄宗不是照樣生了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嗎?可見沒少尋花問柳。怎麼到你楊貴妃這里就不行了呢!你一個妃子,難道還敢管皇帝不成!唐玄宗生氣了,怎麼處理這個不懂事的妃子呢?他下令,把楊貴妃送回娘家!可是,楊貴妃的親生父親和養父都早死了,哪裡算是娘家呢?楊玉環還有一個堂哥叫楊銛。既然父親死了,那麼長兄如父,哥哥家就是娘家,送他們家去了。自從楊貴妃得寵之後,哥哥楊銛可沒少沾光,官至三品,現在看妹妹被送回來了,楊銛可傻眼了,這是什麼意思啊?皇帝休妻了?
楊家這里慌成一團,唐玄宗那裡呢?他也慌了。心慌啊。氣頭上把楊貴妃送走了,可是送走之後呢?唐玄宗一下子又覺得身邊空下來了。楊貴妃在的時候,他背著貴妃跟那些宮娥偷偷調情,倒是充滿了冒險的快樂,現在楊貴妃一走,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寵幸任何一個美人了,他反倒覺得沒意思了。武惠妃剛死的時候那種凄涼孤寂的感覺又回來了,他受不了了。人不是早晨送走的嗎?眼看到了中午,該吃飯了,宦官把御饌端了上來,唐玄宗哪裡吃得下去啊!不吃飯還不要緊,要命的是,他看周圍誰都不順眼了。這可苦了身邊伺候的宦官了,也不知哪句話哪個動作就會惹惱皇帝,怎麼做都不對,一會就挨一頓鞭子,嚇得小宦官都不敢到皇帝身邊來了。這怎麼辦呢?高力士是老奴才呀,最明白玄宗的心意了。眼看著皇帝如此煩躁不安,他知道,皇帝這是後悔了。但是,礙於面子,又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候就缺一個人來轉圜。怎麼辦呢?高力士就上奏唐玄宗:貴妃剛打發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也沒有來得及預備接待,這一回家肯定是衣食不周啊,不如把貴妃院里的所有陳設、玩物都送到楊銛家吧?算是投石問路,探探皇帝的口風。唐玄宗心裡正惦記著楊貴妃呢,聽高力士一說,正中下懷,馬上同意。一共送了多少東西過去啊?《資治通鑒》記載,足足送了一百多車。這還不算,唐玄宗當時不正吃午飯嗎?他對高力士說了,光送用的東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饌分一半,也給貴妃送去吧。高力士一看唐玄宗就這點出息,心裡簡直笑翻了。既然皇帝的態度已經清清楚楚,那接下來高力士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吃完飯,再磨蹭一會不就到晚上了嗎,皇帝今天已經沒吃好飯了,總不能再睡不好覺吧。這時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說貴妃在家閉門思過已經一天了,想來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是請皇帝把貴妃迎回來吧。別看唐玄宗當時在朝廷里聽不進意見了,對高力士這個提議他可是從諫如流,馬上採納。那怎麼接回來呢?唐朝可還是實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宮門也關了,各坊的坊門也關了,誰也不許到處走動。這難不倒唐玄宗,他親自批條子,讓禁軍去接,皇帝的禁軍執行公務,什麼門敢不給開呀!可能有人要說,這么興師動眾干什麼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樣嗎?可是,唐玄宗當時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鍾也不想多等了,再說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著天黑迎回來,就算是丟臉,也只有宦官、禁軍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嗎?剛剛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來,唐玄宗也丟不起這個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於已經先認錯了,楊貴妃怎麼表示啊?根據《舊唐書·楊貴妃傳》的記載,她回宮之後,「伏地謝罪」,也主動認錯了。玄宗一看,這不是給我面子嗎?更加高興了,趕緊一把拉起來,安慰了好半天。楊貴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還有三個姐姐嗎?眼看著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這三個姐姐作為娘家人,趕緊跑來祝賀。玄宗一看更是高興得不得了。當即下令,賞賜楊貴妃的三個姐姐每年一百萬錢買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邊的宦官也跟著沾光了。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帝驟賜左右不可貲」。頭一天看左右誰都不順眼,沒事就暴打一頓,今天到好,看誰都高興,撒錢都撒到手軟了。這還不算,楊貴妃不是因為皇帝整天從民間往宮裏海選美女才吃醋的嗎?玄宗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從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貴妃一個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後宮莫得進矣」。這一下,後宮里其他的妃嬪可就倒霉了。本來,雖然後宮得寵比中彩票還難,但至少還有個盼頭。現在楊貴妃專寵,她們連希望都沒有了。最可憐的是那些剛剛被花鳥使選進來的美人,連皇帝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給打發到各處行宮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楊貴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們可不管這些。對他們來說,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劑罷了。兩個人吵架誰贏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對賠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是玄宗更離不開楊貴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錢也賞了,錯誤也改了,為了討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嗎!
第二次出宮
可是,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錯誤也總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後,唐玄宗天寶九載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楊貴妃送回娘家了。這次又為了什麼呢?《資治通鑒》只寫了簡單的六個字「楊貴妃復忤旨」。到底什麼才叫忤旨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楊貴妃出軌了!怎麼回事呢?《楊太真外傳》記載,說天寶九載二月的一天,楊貴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寧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見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寧王的笛子有什麼了不起的?其實,這吹笛子不過是古代人一種含蓄的說法,它的真實意思就是楊貴妃和寧王的關系不尋常!關於這一點,唐朝詩人張祜寫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詩叫《寧哥來》:「日映宮城霧半開,太真簾下畏人猜。黃翻綽指向西樹,不信寧哥回馬來。」什麼意思呢?霧氣蒙蒙的宮城裡,楊貴妃站在珠簾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瞞不住。這時候,一個宮里的小丑黃翻綽就跟楊貴妃開玩笑,往西邊一指,說:寧王來了!楊貴妃雖然不信,但是還是忍不住往西邊看,寧哥是不是真的又回來了?要知道,寧王李憲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愛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當然無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到天寶九載的時候,寧王李憲已經死了十年了。我們講過,寧王是開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當年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小的時候曾經被寧王撫養,所以還特地打報告要求給寧王服喪。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信史。現在,時隔十年,楊貴妃怎麼會跟一個死人有染呢!
這種解釋不可能了,還有別的解釋嗎?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這次楊貴妃忤旨,純粹是她姐姐惹的禍。楊貴妃不是有三個姐姐嗎?各個長得美艷絕倫,可惜沒有妹妹這樣的好運氣,都年紀輕輕就嫁了人,又年紀輕輕就守了寡。楊貴妃得寵之後,可憐三個姐姐,就把她們接到長安來了。唐玄宗不是寵愛楊貴妃嗎?愛屋及烏,對三個大姨子也都高看一眼,特許她們隨便出入宮門。還把三人都封為一品的國夫人。其中,老大封為韓國夫人,老二封為虢國夫人,老三成為秦國夫人。這三位夫人之中,虢國夫人最漂亮,也最放盪。當時一般貴夫人出門不都是作車嗎?只有她與眾不同,偏要騎馬。唐玄宗也是個有豪情的皇帝,一個美人「不愛紅妝愛武裝」,在他眼裡也就有了獨特的魅力。
我們剛才不是講詩人張祜寫了一首詩諷刺楊貴妃和寧王有染嗎?其實,他還寫過一首詩,暗示唐玄宗跟這個大姨子不一般呢。這首詩的名字叫做《集靈台》:「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玄宗皇帝見慣了濃妝艷抹的美人了,虢國夫人偏偏不施脂粉,素麵朝天,要是對自己的魅力沒自信,誰敢這么做呀?所以,也有人懷疑,唐玄宗對大姨子也有了非份之想。這個想法有沒有合理性呢?也懸。首先,這種說法的直接源頭就是張祜那首詩。而張祜一會說楊貴妃跟寧王有染,一會又說唐玄宗跟虢國夫人關系不一般,簡直就像個小報娛記,專門製造緋聞,唯恐天下不亂,他的話可信度不高。其次,如果這個事情可靠,事後虢國夫人的地位肯定非常尷尬,當年武則天發現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唐高宗有染,不就把外甥女給毒死了嗎?楊貴妃雖然未必像武則天那樣毒辣,但是也一定會有所表示。可是事實上,整個天寶期間,楊貴妃姐妹之間的關系一直非常親密,這也反證出虢國夫人和玄宗之間的清白。第三,虢國夫人確實有情夫,只不過不是唐玄宗,至於是誰,我們以後還要說到。這樣看來,所謂虢國夫人奪愛的說法也不成立了。
既然現成的兩種解釋都不成立,那楊貴妃究竟是因為什麼忤旨的呢?我想,宮闈密事的神秘性就在這里,真實原因可能永遠是個謎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這次楊貴妃的過錯比較大。為什麼呢?從唐玄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上一次出宮的時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當天就把楊貴妃接回來了嗎?可是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氣,送回去之後,再沒什麼表示了。這下子,楊家可著了急了。要知道,當時楊家滿門富貴,不就靠著貴妃嗎?如果貴妃失寵了,他們不也得樹倒猢猻散嗎?怎麼辦呢?眼看皇帝在氣頭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個說客吧。找誰呢?當時有一個戶部郎中叫吉溫,伶牙俐齒,心機深沉,是個八面玲瓏的傢伙。楊家就托他去游說唐玄宗了。怎麼游說呢?吉溫跟唐玄宗說:「婦人識慮不遠,違忤聖心,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於外舍邪?」楊貴妃是個女人,頭發長,見識短,陛下想殺就殺,沒有問題。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妃子,你就是讓她死也得在宮里死,怎麼忍心讓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溫這話說得有沒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內外的界限劃出來了。楊貴妃相對你唐玄宗是內人,就算處理也要在內部處理,怎麼可能讓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聽吉溫這樣說,大為感動,又綳不住了。趕緊派一個宦官去看楊貴妃。而且,跟上次一樣,還是把御饌分了一半給楊貴妃送去。可能有人會說,唐玄宗是不是上輩子沒吃過飯啊?總是把吃飯看得那麼重?其實,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飯是生活最基本的內容,所謂甘苦共嘗,不也是從吃飯引申出來的情感嗎?一個人要是許諾一輩子跟你一起吃飯,可比許諾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實在多了!
唐玄宗派宦官看楊貴妃去了,楊貴妃什麼反應啊?她哭得和淚人一般。本來,玄宗這次把她趕出宮,幾天都沒搭理她,楊貴妃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了。現在一看見宦官,知道皇帝還在想著她,楊貴妃能不哭嗎!光哭還不夠,楊貴妃當場剪下一縷頭發,交給宦官,說:「妾罪當死,陛下幸不殺而歸之。今當永離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賜,不足為獻,惟發者父母所與,敢以薦誠。」古代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非常重要。所以,結婚的時候,新郎和新娘把頭發系在一起,叫結發;男女定情,信物也往往是一綹頭發。現在楊貴妃是拿這綹頭發跟玄宗訣別了。唐玄宗一看見楊貴妃的一縷青絲,所有的怨氣啦,不滿啦,矜持啦全都跑到爪哇國去了,他哪裡真捨得跟貴妃訣別啊!沒辦法,還是高力士出面,又把楊貴妃給接回來了。光是接回來還不算,自從這次風波之後,兩個人都深刻意識到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從此更加恩愛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就是玄宗對楊貴妃從此「寵待益深」了。這個寵待益深怎麼理解啊?《長恨歌傳》里有一句話,說天寶十載,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憑肩而立,仰望著天上的牽牛和織女星,不禁感慨萬端。就在這天晚上,他們倆偷偷立了一個誓言,這個誓言我們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願生生世世為夫婦」。這也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雖然學者們都提到,唐玄宗去驪山是為了避寒而不是避暑,因此七月七日他們不可能在驪山,所謂七夕密誓純屬藝術虛構。但是,詩人為什麼虛構成天寶十載而不是其他時間啊?正說明,當時的人都認定,經過天寶九年的出宮風波,兩個人的感情更深了!這樣看來,這第二次出宮風波又像第一次一樣,以鬧劇開始,以喜劇收場了。
那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這兩次出宮風波的意義啊?我想,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經過這兩次風波的考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得到了升華。本來,我們說過,唐玄宗把兒媳納入後宮,不過就是一出人倫丑劇。但是,隨著兩次出宮風波,他們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都變了。本來,在唐玄宗看來,楊貴妃就是一個漂亮女人;現在,他發現,貴妃最大的優點還不是漂亮,而是單純!她身在皇宮,居然不懂服從,不計後果,這樣的性格在後宮太少見了,對於晚年的玄宗來說不啻是一縷清風。有了這樣的認識,玄宗對貴妃的感情一下子上了一個台階。而在楊貴妃心中,玄宗的形象也變了。本來,她只知道玄宗有權力,可以左右她的生活,現在她發現,這個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是真的在乎她,離不開她。感情變了,彼此的關系也就變了。以前我們提到皇帝和後妃的關系,往往說得寵和失寵,這其實意味著皇帝是絕對的主宰,而後妃只是被動者。但是,到唐玄宗和楊貴妃這里就大不一樣了。他們會像平常夫妻一樣吵架,吵架之後,妃子會回娘家,而不是打入冷宮;分開之後,他們會彼此思念,也會努力和好。總之,皇帝並不總是高高在上,妃子也並不總是低眉順眼,看起來更象是平常的一對夫妻。一千多年以來,人們之所以忽略了他們關系中的人倫污點,而同情甚至歌頌他們的愛情,不就是因為在這里看到了身居高位者的平常心嗎!
第二、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楊李之間的愛情,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難以避免的外戚問題又出現了。仗著楊貴妃的專寵,她的哥哥姐姐都驕橫跋扈。《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楊貴妃的二姐虢國夫人最霸道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天寶年間,她想要修豪宅,選中了長安城裡的一塊風水寶地。可是,當時,這塊寶地並不是塊空地,而是老臣韋嗣立的宅子。雖然韋嗣立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後人還住在那裡。怎麼辦呢?虢國夫人可不覺得為難。有一天,她忽然指揮一批工匠沖入了韋嗣立的宅子,把韋家人都給趕出來了。隨即就把房子夷為平地,然後宣布,這塊地皮是我的了!那韋家人怎麼辦啊?虢國夫人隨便指給他們十畝空地,說:你們就到那兒重建家園吧。這不比強盜還厲害嗎!欺負官僚也就罷了,楊家人連公主也敢欺負。就在開元九年正月十五,楊家兄妹夜遊,正好碰上玄宗的女兒廣平公主也出來觀燈。兩家在長安城的西市門口碰見了。西市的大門不是窄嗎,容不下兩家同時進去,怎麼辦啊?楊家的一個奴才想爭道,就使勁打馬,沒想到一鞭子抽到了公主的衣服上。公主一下子就滾下馬去了。公主墜馬,駙馬趕緊去扶,按說楊家人該收斂了吧,根本沒有,他們的奴才又連抽了幾鞭,連駙馬都被打傷了。第二天,廣平公主找唐玄宗訴委屈,唐玄宗倒是把那個行凶的奴才打死了,但是,與此同時,倒霉的駙馬也被免官了,誰讓你得罪楊家人呢!楊家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麼重要,誰不巴結他們呀,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四方賂遺,輻湊其門,惟恐居後,朝夕如市。」楊家人也要逐漸在政治上發揮影響了。
第三、因為楊貴妃的專寵,唐玄宗的宮廷也越來越腐化了。當時,專門為楊貴妃做衣服的紡織和刺綉工人就有七百個。光穿得好不行,還得吃得好啊,楊貴妃不是南方人,喜歡吃荔枝嗎?可長安不產荔枝,怎麼辦呢?那就從南方運吧。可是,荔枝是最難保存的水果了,號稱一天色變,兩天香變,三天味變。怎麼才能讓妃子吃上新鮮的荔枝呢?唐玄宗下令,沿途驛站都備好快馬,晝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傳遞。好多人和馬就在傳遞過程中累死了。杜牧在詩中不是寫過嗎?「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啊!
B. 楊貴妃唐玄宗的,,,,,,,,,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選進宮里當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來了。但是,要是有一個妃子兩次被趕出後宮,還能兩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很新鮮。事實上,天寶年間,楊貴妃就曾經兩次因為感情糾紛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難得的是,楊貴妃不僅又重新回到了後宮,還因此奠定了六宮專寵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愛情佳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玄宗將兒媳楊玉環納入後宮,封為貴妃,比照皇後對待。對於這個費了那麼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寵愛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宮里賞著名花,喝著美酒,再看看貴妃,他心滿意足地說了一句:我得到貴妃,就好像得到一個寶貝一樣啊。還因此譜了一首曲子叫《得寶子》。但是,日子過久了,再好的伴侶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寶五載,也就是玄宗冊立楊貴妃之後不到一年,他們兩個之間的第一次感情風波發生了。
一、第一次出宮
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為楊貴妃「妒悍不遜」,一怒之下,把楊貴妃打發回娘家了。誰都知道,皇帝後宮美人無數,彼此嫉妒也是後妃的常態。那麼,讓楊貴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誰呀?有從小看戲聽故事的經驗,好多人肯定會說,是不是那個叫梅妃的女人啊。這個梅妃又是何許人呢?根據《梅妃傳》的記載,梅妃姓江,叫采蘋,是福建人。她入宮比楊貴妃還早呢。當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悶悶不樂嗎?高力士就到全國給他海選美女,還沒選到楊玉環呢,先在福建發現江采蘋了。江采蘋不光長得漂亮,也是個才女,九歲就能背《經》,長大了更是擅長詩賦。因為有文化,所以比較風雅,特別喜歡清麗脫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圍都種上了梅數,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剛入宮的時候也特別得寵,但是,後來楊貴妃不是來了嗎?一山難容二虎,兩個人之間難免就彼此嫉妒起來了。這兩個美女長得一肥一瘦,就開始彼此進行人身攻擊,楊貴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楊貴妃叫肥婢。當然,斗到後來,楊貴妃逐漸佔了上風了,梅妃也就逐漸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偶爾舊情難忘,又去私會梅妃,結果讓楊貴妃抓了個正著,對唐玄宗連損帶挖苦,這才把唐玄宗惹惱了的。
是不是這么回事呢?盡管有無名氏的《梅妃傳》傳世,盡管《全唐詩》里還收了一首詩,名字叫《一斛珠》,號稱是梅妃所作,盡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但是,我還是要說,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呢?首先,從文獻上講,無論是兩《唐書》、《資治通鑒》等等官方文獻也好,還是唐朝的筆記小說也好,都沒有關於梅妃的只言片語,所謂梅妃最早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這時候距離唐玄宗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編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傳》的記載,梅妃不僅自己長得瘦弱,而且還特別瞧不起長得胖的,管楊貴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唐朝喜歡的就是楊貴妃那樣豐滿艷麗的女人,至於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宋朝才開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麼還會有心情罵別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傳》的說法,武惠妃死後,梅妃得寵。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經被梅妃填補上了,那他還冒那麼大的道德風險奪兒媳婦干嗎?這樣看來,所謂梅妃的故事並不可信,她不過是宋朝人為了和楊貴妃作對比而發明的文學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東施一樣,是文學想像的產物。既然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那當然也就談不上讓楊貴妃嫉妒了。
那楊貴妃嫉妒的對象既然不是梅妃,又會是誰呢?我覺得,她嫉妒的恐怕並不是哪個人,而是唐玄宗的花心。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他當時雖然已經有楊貴妃了,但是,得隴望蜀,還想要更多的美人。怎麼樣才能把天下的美女都羅致到自己的後宮里呢?唐玄宗設置了一個職業,叫做花鳥使,由宦官擔任,專門到民間搜索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往宮里送。眼看著美人今天來幾個,明天來幾個,楊貴妃可受不了了。因為如果皇帝固定喜歡哪一個,這競爭對手還比較單一,可以研究戰略戰術進行防範打擊。可是,如果每天來這么幾個,這就等於所有人都成了潛在的敵人,天天防賊比天天做賊還累,這才讓楊貴妃發脾氣了。
但是,不管她嫉妒的是誰吧,反正楊貴妃發火了。這樣一來,玄宗也生氣啊,我好歹也是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是應該的。當年武惠妃那麼得寵,唐玄宗不是照樣生了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嗎?可見沒少尋花問柳。怎麼到你楊貴妃這里就不行了呢!你一個妃子,難道還敢管皇帝不成!唐玄宗生氣了,怎麼處理這個不懂事的妃子呢?他下令,把楊貴妃送回娘家!可是,楊貴妃的親生父親和養父都早死了,哪裡算是娘家呢?楊玉環還有一個堂哥叫楊銛。既然父親死了,那麼長兄如父,哥哥家就是娘家,送他們家去了。自從楊貴妃得寵之後,哥哥楊銛可沒少沾光,官至三品,現在看妹妹被送回來了,楊銛可傻眼了,這是什麼意思啊?皇帝休妻了?
楊家這里慌成一團,唐玄宗那裡呢?他也慌了。心慌啊。氣頭上把楊貴妃送走了,可是送走之後呢?唐玄宗一下子又覺得身邊空下來了。楊貴妃在的時候,他背著貴妃跟那些宮娥偷偷調情,倒是充滿了冒險的快樂,現在楊貴妃一走,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寵幸任何一個美人了,他反倒覺得沒意思了。武惠妃剛死的時候那種凄涼孤寂的感覺又回來了,他受不了了。人不是早晨送走的嗎?眼看到了中午,該吃飯了,宦官把御饌端了上來,唐玄宗哪裡吃得下去啊!不吃飯還不要緊,要命的是,他看周圍誰都不順眼了。這可苦了身邊伺候的宦官了,也不知哪句話哪個動作就會惹惱皇帝,怎麼做都不對,一會就挨一頓鞭子,嚇得小宦官都不敢到皇帝身邊來了。這怎麼辦呢?高力士是老奴才呀,最明白玄宗的心意了。眼看著皇帝如此煩躁不安,他知道,皇帝這是後悔了。但是,礙於面子,又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候就缺一個人來轉圜。怎麼辦呢?高力士就上奏唐玄宗:貴妃剛打發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也沒有來得及預備接待,這一回家肯定是衣食不周啊,不如把貴妃院里的所有陳設、玩物都送到楊銛家吧?算是投石問路,探探皇帝的口風。唐玄宗心裡正惦記著楊貴妃呢,聽高力士一說,正中下懷,馬上同意。一共送了多少東西過去啊?《資治通鑒》記載,足足送了一百多車。這還不算,唐玄宗當時不正吃午飯嗎?他對高力士說了,光送用的東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饌分一半,也給貴妃送去吧。高力士一看唐玄宗就這點出息,心裡簡直笑翻了。既然皇帝的態度已經清清楚楚,那接下來高力士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吃完飯,再磨蹭一會不就到晚上了嗎,皇帝今天已經沒吃好飯了,總不能再睡不好覺吧。這時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說貴妃在家閉門思過已經一天了,想來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是請皇帝把貴妃迎回來吧。別看唐玄宗當時在朝廷里聽不進意見了,對高力士這個提議他可是從諫如流,馬上採納。那怎麼接回來呢?唐朝可還是實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宮門也關了,各坊的坊門也關了,誰也不許到處走動。這難不倒唐玄宗,他親自批條子,讓禁軍去接,皇帝的禁軍執行公務,什麼門敢不給開呀!可能有人要說,這么興師動眾干什麼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樣嗎?可是,唐玄宗當時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鍾也不想多等了,再說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著天黑迎回來,就算是丟臉,也只有宦官、禁軍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嗎?剛剛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來,唐玄宗也丟不起這個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於已經先認錯了,楊貴妃怎麼表示啊?根據《舊唐書·楊貴妃傳》的記載,她回宮之後,「伏地謝罪」,也主動認錯了。玄宗一看,這不是給我面子嗎?更加高興了,趕緊一把拉起來,安慰了好半天。楊貴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還有三個姐姐嗎?眼看著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這三個姐姐作為娘家人,趕緊跑來祝賀。玄宗一看更是高興得不得了。當即下令,賞賜楊貴妃的三個姐姐每年一百萬錢買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邊的宦官也跟著沾光了。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帝驟賜左右不可貲」。頭一天看左右誰都不順眼,沒事就暴打一頓,今天到好,看誰都高興,撒錢都撒到手軟了。這還不算,楊貴妃不是因為皇帝整天從民間往宮裏海選美女才吃醋的嗎?玄宗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從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貴妃一個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後宮莫得進矣」。這一下,後宮里其他的妃嬪可就倒霉了。本來,雖然後宮得寵比中彩票還難,但至少還有個盼頭。現在楊貴妃專寵,她們連希望都沒有了。最可憐的是那些剛剛被花鳥使選進來的美人,連皇帝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給打發到各處行宮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楊貴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們可不管這些。對他們來說,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劑罷了。兩個人吵架誰贏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對賠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是玄宗更離不開楊貴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錢也賞了,錯誤也改了,為了討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嗎!
二、第二次出宮
可是,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錯誤也總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後,唐玄宗天寶九載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楊貴妃送回娘家了。這次又為了什麼呢?《資治通鑒》只寫了簡單的六個字「楊貴妃復忤旨」。到底什麼才叫忤旨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楊貴妃出軌了!怎麼回事呢?《楊太真外傳》記載,說天寶九載二月的一天,楊貴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寧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見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寧王的笛子有什麼了不起的?其實,這吹笛子不過是古代人一種含蓄的說法,它的真實意思就是楊貴妃和寧王的關系不尋常!關於這一點,唐朝詩人張祜寫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詩叫《寧哥來》:「日映宮城霧半開,太真簾下畏人猜。黃翻綽指向西樹,不信寧哥回馬來。」什麼意思呢?霧氣蒙蒙的宮城裡,楊貴妃站在珠簾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瞞不住。這時候,一個宮里的小丑黃翻綽就跟楊貴妃開玩笑,往西邊一指,說:寧王來了!楊貴妃雖然不信,但是還是忍不住往西邊看,寧哥是不是真的又回來了?要知道,寧王李憲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愛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當然無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到天寶九載的時候,寧王李憲已經死了十年了。我們講過,寧王是開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當年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小的時候曾經被寧王撫養,所以還特地打報告要求給寧王服喪。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信史。現在,時隔十年,楊貴妃怎麼會跟一個死人有染呢!
這種解釋不可能了,還有別的解釋嗎?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這次楊貴妃忤旨,純粹是她姐姐惹的禍。楊貴妃不是有三個姐姐嗎?各個長得美艷絕倫,可惜沒有妹妹這樣的好運氣,都年紀輕輕就嫁了人,又年紀輕輕就守了寡。楊貴妃得寵之後,可憐三個姐姐,就把她們接到長安來了。唐玄宗不是寵愛楊貴妃嗎?愛屋及烏,對三個大姨子也都高看一眼,特許她們隨便出入宮門。還把三人都封為一品的國夫人。其中,老大封為韓國夫人,老二封為虢國夫人,老三成為秦國夫人。這三位夫人之中,虢國夫人最漂亮,也最放盪。當時一般貴夫人出門不都是作車嗎?只有她與眾不同,偏要騎馬。唐玄宗也是個有豪情的皇帝,一個美人「不愛紅妝愛武裝」,在他眼裡也就有了獨特的魅力。
我們剛才不是講詩人張祜寫了一首詩諷刺楊貴妃和寧王有染嗎?其實,他還寫過一首詩,暗示唐玄宗跟這個大姨子不一般呢。這首詩的名字叫做《集靈台》:「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玄宗皇帝見慣了濃妝艷抹的美人了,虢國夫人偏偏不施脂粉,素麵朝天,要是對自己的魅力沒自信,誰敢這么做呀?所以,也有人懷疑,唐玄宗對大姨子也有了非份之想。這個想法有沒有合理性呢?也懸。首先,這種說法的直接源頭就是張祜那首詩。而張祜一會說楊貴妃跟寧王有染,一會又說唐玄宗跟虢國夫人關系不一般,簡直就像個小報娛記,專門製造緋聞,唯恐天下不亂,他的話可信度不高。其次,如果這個事情可靠,事後虢國夫人的地位肯定非常尷尬,當年武則天發現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唐高宗有染,不就把外甥女給毒死了嗎?楊貴妃雖然未必像武則天那樣毒辣,但是也一定會有所表示。可是事實上,整個天寶期間,楊貴妃姐妹之間的關系一直非常親密,這也反證出虢國夫人和玄宗之間的清白。第三,虢國夫人確實有情夫,只不過不是唐玄宗,至於是誰,我們以後還要說到。這樣看來,所謂虢國夫人奪愛的說法也不成立了。
既然現成的兩種解釋都不成立,那楊貴妃究竟是因為什麼忤旨的呢?我想,宮闈密事的神秘性就在這里,真實原因可能永遠是個謎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這次楊貴妃的過錯比較大。為什麼呢?從唐玄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上一次出宮的時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當天就把楊貴妃接回來了嗎?可是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氣,送回去之後,再沒什麼表示了。這下子,楊家可著了急了。要知道,當時楊家滿門富貴,不就靠著貴妃嗎?如果貴妃失寵了,他們不也得樹倒猢猻散嗎?怎麼辦呢?眼看皇帝在氣頭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個說客吧。找誰呢?當時有一個戶部郎中叫吉溫,伶牙俐齒,心機深沉,是個八面玲瓏的傢伙。楊家就托他去游說唐玄宗了。怎麼游說呢?吉溫跟唐玄宗說:「婦人識慮不遠,違忤聖心,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於外舍邪?」楊貴妃是個女人,頭發長,見識短,陛下想殺就殺,沒有問題。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妃子,你就是讓她死也得在宮里死,怎麼忍心讓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溫這話說得有沒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內外的界限劃出來了。楊貴妃相對你唐玄宗是內人,就算處理也要在內部處理,怎麼可能讓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聽吉溫這樣說,大為感動,又綳不住了。趕緊派一個宦官去看楊貴妃。而且,跟上次一樣,還是把御饌分了一半給楊貴妃送去。可能有人會說,唐玄宗是不是上輩子沒吃過飯啊?總是把吃飯看得那麼重?其實,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飯是生活最基本的內容,所謂甘苦共嘗,不也是從吃飯引申出來的情感嗎?一個人要是許諾一輩子跟你一起吃飯,可比許諾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實在多了!
唐玄宗派宦官看楊貴妃去了,楊貴妃什麼反應啊?她哭得和淚人一般。本來,玄宗這次把她趕出宮,幾天都沒搭理她,楊貴妃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了。現在一看見宦官,知道皇帝還在想著她,楊貴妃能不哭嗎!光哭還不夠,楊貴妃當場剪下一縷頭發,交給宦官,說:「妾罪當死,陛下幸不殺而歸之。今當永離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賜,不足為獻,惟發者父母所與,敢以薦誠。」古代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非常重要。所以,結婚的時候,新郎和新娘把頭發系在一起,叫結發;男女定情,信物也往往是一綹頭發。現在楊貴妃是拿這綹頭發跟玄宗訣別了。唐玄宗一看見楊貴妃的一縷青絲,所有的怨氣啦,不滿啦,矜持啦全都跑到爪哇國去了,他哪裡真捨得跟貴妃訣別啊!沒辦法,還是高力士出面,又把楊貴妃給接回來了。光是接回來還不算,自從這次風波之後,兩個人都深刻意識到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從此更加恩愛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就是玄宗對楊貴妃從此「寵待益深」了。這個寵待益深怎麼理解啊?《長恨歌傳》里有一句話,說天寶十載,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憑肩而立,仰望著天上的牽牛和織女星,不禁感慨萬端。就在這天晚上,他們倆偷偷立了一個誓言,這個誓言我們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願生生世世為夫婦」。這也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雖然學者們都提到,唐玄宗去驪山是為了避寒而不是避暑,因此七月七日他們不可能在驪山,所謂七夕密誓純屬藝術虛構。但是,詩人為什麼虛構成天寶十載而不是其他時間啊?正說明,當時的人都認定,經過天寶九年的出宮風波,兩個人的感情更深了!這樣看來,這第二次出宮風波又像第一次一樣,以鬧劇開始,以喜劇收場了。
那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這兩次出宮風波的意義啊?我想,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第一,經過這兩次風波的考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得到了升華。本來,我們說過,唐玄宗把兒媳納入後宮,不過就是一出人倫丑劇。但是,隨著兩次出宮風波,他們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都變了。本來,在唐玄宗看來,楊貴妃就是一個漂亮女人;現在,他發現,貴妃最大的優點還不是漂亮,而是單純!她身在皇宮,居然不懂服從,不計後果,這樣的性格在後宮太少見了,對於晚年的玄宗來說不啻是一縷清風。有了這樣的認識,玄宗對貴妃的感情一下子上了一個台階。而在楊貴妃心中,玄宗的形象也變了。本來,她只知道玄宗有權力,可以左右她的生活,現在她發現,這個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是真的在乎她,離不開她。感情變了,彼此的關系也就變了。以前我們提到皇帝和後妃的關系,往往說得寵和失寵,這其實意味著皇帝是絕對的主宰,而後妃只是被動者。但是,到唐玄宗和楊貴妃這里就大不一樣了。他們會像平常夫妻一樣吵架,吵架之後,妃子會回娘家,而不是打入冷宮;分開之後,他們會彼此思念,也會努力和好。總之,皇帝並不總是高高在上,妃子也並不總是低眉順眼,看起來更象是平常的一對夫妻。一千多年以來,人們之所以忽略了他們關系中的人倫污點,而同情甚至歌頌他們的愛情,不就是因為在這里看到了身居高位者的平常心嗎!
第二、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楊李之間的愛情,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難以避免的外戚問題又出現了。仗著楊貴妃的專寵,她的哥哥姐姐都驕橫跋扈。《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楊貴妃的二姐虢國夫人最霸道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天寶年間,她想要修豪宅,選中了長安城裡的一塊風水寶地。可是,當時,這塊寶地並不是塊空地,而是老臣韋嗣立的宅子。雖然韋嗣立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後人還住在那裡。怎麼辦呢?虢國夫人可不覺得為難。有一天,她忽然指揮一批工匠沖入了韋嗣立的宅子,把韋家人都給趕出來了。隨即就把房子夷為平地,然後宣布,這塊地皮是我的了!那韋家人怎麼辦啊?虢國夫人隨便指給他們十畝空地,說:你們就到那兒重建家園吧。這不比強盜還厲害嗎!欺負官僚也就罷了,楊家人連公主也敢欺負。就在開元九年正月十五,楊家兄妹夜遊,正好碰上玄宗的女兒廣平公主也出來觀燈。兩家在長安城的西市門口碰見了。西市的大門不是窄嗎,容不下兩家同時進去,怎麼辦啊?楊家的一個奴才想爭道,就使勁打馬,沒想到一鞭子抽到了公主的衣服上。公主一下子就滾下馬去了。公主墜馬,駙馬趕緊去扶,按說楊家人該收斂了吧,根本沒有,他們的奴才又連抽了幾鞭,連駙馬都被打傷了。第二天,廣平公主找唐玄宗訴委屈,唐玄宗倒是把那個行凶的奴才打死了,但是,與此同時,倒霉的駙馬也被免官了,誰讓你得罪楊家人呢!楊家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麼重要,誰不巴結他們呀,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四方賂遺,輻湊其門,惟恐居後,朝夕如市。」楊家人也要逐漸在政治上發揮影響了。
第三、因為楊貴妃的專寵,唐玄宗的宮廷也越來越腐化了。當時,專門為楊貴妃做衣服的紡織和刺綉工人就有七百個。光穿得好不行,還得吃得好啊,楊貴妃不是南方人,喜歡吃荔枝嗎?可長安不產荔枝,怎麼辦呢?那就從南方運吧。可是,荔枝是最難保存的水果了,號稱一天色變,兩天香變,三天味變。怎麼才能讓妃子吃上新鮮的荔枝呢?唐玄宗下令,沿途驛站都備好快馬,晝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傳遞。好多人和馬就在傳遞過程中累死了。杜牧在詩中不是寫過嗎?「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啊!
C. 請以「劉振寧李曼七夕快樂」寫一首藏頭詩,題材最好是那種執子之手與子攜老類似的
劉振寧李曼七夕快樂
劉家才子智慧賢,
振奮精神把錢賺,
寧願吃苦也心甘,
李府佳麗貌似仙,
曼與寧哥結理連,
七星高照生活甜,
夕晨攜子情纏綿,
快彈琵琶普新篇,
樂度人生到百年。
D.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
一個本很有作為的明君,卻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並占為己有。從此帝王沉迷於女人香,不僅荒廢了朝政,還引起了安史之亂。雖沒有斷送一個朝代,但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衰落。所以人們都咒罵楊玉環,是第二個蘇妲姬,禍國殃民,從此「紅顏禍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責任的最好借口。
但當我真正面對《長生殿》時,被震驚了,也讓我有了很深的思考。不管我的觀念是否成熟,我還是壓抑不住要傾訴的慾望。
「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笑人問兒女悵緣怪,無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幸.總由情至.先聖不曾側鄭衛,吾濟取義翻宮傲。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情」確實是《長生殿》與眾不同的地方,白居易和白樸筆下的李楊愛情故事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並以同情的態度贊頌了他們的愛情悲劇,但洪升卻以歌頌生死不渝的愛情作為基本主題。這就使人看過更多的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楊貴妃,看待揚李之間的感情,看待安史之亂。
楊、李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的。尤其是楊玉環.可謂達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頌了他們美麗而崇高的靈魂,歌頌了他們愛情的勝利」。從對李、楊各自態度的描寫上看,這種愛情理想便是「真摯專一」,「富於犧牲精神」,「不太重視生活享受、物質慾望」,「至死不渝,超越生死」。但與此同時,作者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勸戒統治者,昭明窮奢極欲必禍敗隨之,反對縱欲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表現興亡之嘆,寄寓了深層的愛國情感。
愛情是沒有對錯的,但愛情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起的,平頭百姓什麼都沒有卻可以擁有愛情,帝王什麼都有卻不能選擇愛情。江山、美人歷來是每個帝王所讓人羨慕的,他們應該是最幸福的,但擁有美人不代表擁有愛情,當帝王真正遇到自己所心儀的摯愛時,往往又不得不舍美人,要江山,試問有多少帝王是可以「愛江山,更愛美人」呢?
唐明皇就是這樣的尷尬的帝王,曾經締造的輝煌功績在與楊貴妃的纏綿愛情中灰飛湮滅,但最終為了江山和自己,舍棄了愛情。唐明皇是風流天子形象,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本就是宮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愛情。而這種宮廷式愛情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殘酷性、剝削性、脆弱性和政治性。這充分表現在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楊貴妃對唐明皇的痴情及他們愛情的最後結局上。但盡管如此,作者對李、楊愛情的描寫在贊揚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頃。並且頌揚愛情的主題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從全劇著眼,李楊的愛情生活和愛的心緒心靈占據了重頭,全劇共五十齣,寫情的筆墨達三十齣,尤其是下半部,刻意繪寫李隆基對楊玉環的追憶、思念和尋覓,寫出他的「但教心似金鈾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過程。
在《長生殿》里,李、楊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因而讓人看了「獨愴然而淚下」。
首先在「定情」「春睡」兩出,李楊二人還談不上有什麼愛情,李隆基此時對楊玉環只是欣賞她的姿色美麗,所謂「庭花不及嬌模樣」、「愛他,紅玉一團,壓著鴛帳側卧」之類的詞句都是對她體態的贊賞,對她姿色的留連。楊玉環對李隆推也停留於對聖恩浩盪的感激而已。從「獻發」到「絮閣」是他們愛情的自覺意識和發展階段。第三者的介入,使李楊二人產生矛盾,楊玉環被遺回家,分離後,他們卻共同識到,誰也離不開誰了,一個剪斷青絲寄上真情,一個是躁怒異常心緒不獷愛情終於超越了體態姿色的艷羨階段。在此基礎上,楊玉環更加要求李隆基對她愛份專一,不允許介質的摻入,於是便有了「絮閣」一場鬧騰,李隆基也因此對楊玉環更加一往悄深。與此同時,「制譜」「偷曲」「舞盤」等出又寫出他們才藝卜的棍互了解知甲萬愉佩,賦予了他們天情更具體的內涵。
貫穿《長生殿》全劇50出的這種愛情達到最高峰的場面之一,也就是在作為標題採用的長生殿,唐玄宗和楊貴妃於七夕之夜向牛朗織女雙星發誓要永遠相愛的第22出《密誓》。—當時是天寶十載,七月七日夜晚,在驪山華清宮的長生殿.楊貴妃正流著眼淚向夭孫乞巧。當突然出現在那裡的唐玄宗間她流淚的原因時,楊貴妃答道:「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夭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因此.受了感動的唐玄宗就發出了山盟海誓,說:「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夭長地久有時盡,此誓綿綿無絕期」 愛情之花終於完全綻放。這兩個人發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織女雙星看到了,雙星見唐玄宗如此神情,就打算讓他做人間情場的管領。不過,此時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劫難(楊貴妃馬巍之死)將近,假如經過這場考驗而唐玄宗仍能誠篤如初,那麼那時候兩個人完美團圓,已成為愛情的邏輯必然。
《埋玉》一出是既《密誓》一出後,又一個高潮。這出戲是表現經「七夕盟誓」之後締成了「精誠不散,終成連理」的情緣的李隆基與楊玉環面臨生離死別的一場考驗。以前的很多作者都把這寫成了唐明皇為自己的生而舍棄楊貴妃,楊貴妃怕死而求生。但在《長生殿》里,洪異筆下的李隆基、楊玉環在「馬巍事變」中的表現則大不相同。先是救駕的禁軍將專權召亂的楊國忠殺了,後又提出「不殺貴妃,誓不救駕」這一要求,這時李隆基面對陳玄禮為楊玉環作了辯護,並向陳玄禮傳旨要他對「懲狂言沒些高下」的啟駕禁軍進行管束。可是陳玄禮面對嘩變的六軍也只能自嘆無力進行彈壓。在這一危急的情況下,楊玉環主動請求李隆基割愛:也,「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願甘罷,殘生願甘罷! 」「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只一句傷心話……」。而這時候的李隆基則表示「決不肯拋舍」楊玉環,甚至下決心「拼代你隕黃沙」:「妃子說那裡話!你若捐生, 膚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 甚!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舍你也 」「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隕黃沙。」 面對李隆基「一繼裝聾啞」、「拼代你隕黃沙」的錯誤想法,楊玉環再一次主動要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李隆基在楊玉環一再主動提出「望賜自盡」的情況下,不得不將楊玉環割恩正法,成全她的心願,但一句「百年離別在須臾,一代紅顏為君盡」,「當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比梨花、梨花」的悲痛感嘆中,我們看到不僅是唐明皇的心碎了,所有能懂「情為和物」的人,心都一起痛了。
唐明皇在失去愛人之後,真摯的不可抑制的愛情愈益強烈地從他的內心流瀉出來。《聞鈴》、《哭像》、《雨夢》等出,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明皇對貴妃的思念。而楊玉環死後,她的鬼魂在冷釋荒垣中,在蒼煙寒月里飄盪,「一想一涕零」地追憶生前和明皇的歡情密意,忍受著不能再回到明皇身邊的懲罰,她認識到自己的「立逼投緝」是自己造成的。於是她向天哀悼,懺悔自己的重重罪惡,認識到「兄弟姐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但盡管她什麼都悔,卻獨獨不悔對唐明皇的一片痴情,並說:「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萊座的仙班,只願還楊玉環舊日的匹聘!」(《情悔》)《補恨》一出表示「倘得情絲再續情願滴下仙班。」仙界不由感嘆她「是兒好痴情也」(〈神訴〉)。於是替她考驗李隆基是否值承受她的一片痴情在玄宗以他的「精誠相思和極度痛悔證明自己並非『薄悻男兒輩』時仙界才因他們『兩下真情,合是一對』而使之『永得成雙」,李楊歷盡劫難,愛的力量使他們經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驗,終於「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重圓))。
所以再有人問,李、楊二人塵緣中斷,正是因為他們驕奢的生活和無限權力而加快了政治的腐敗和社會的動亂,唐玄宗身為一國之君應該管理好國家,但他卻沉迷於美色,任用奸相、信任包藏反心的人,從而給國家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像這樣的人,其愛情還值得肯定?
我想說的是:人們贊美愛情,並不因為其給人們了什麼社會功利,而是感動於那種超凡脫俗的美感。比如人們之所以歌頌弄玉和蕭史、韓憑夫婦、梁祝等人,並不因為他們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社會功利,而是因為他們纏綿徘側、頑艷凄麗的摯愛深情給人們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貼;而受蜀人歌頌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張賽,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者蔡倫、畢升等人,卻也並不見他們在愛情婚姻上有什麼特別動人之處。因此,愛情評價和社會功利評價是兩回事。
所以,不能因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及楊姓外戚和以他們為代表的上層的奢靡、醜陋的生活,就否定他們之間的真情。更何況,並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有真情存在而造成對社會的危害,恰恰相反,悲劇的根源是特殊身份而使他們的愛情中必然地摻進了許多雜質,以至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催化劑。也就是說,帝妃的身份斷送了他們的塵緣。洪升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長生殿〉里使得這一對有情人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最終在仙界實現了他們的誓言「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結為永世夫妻。這個結尾確實讓人看了很欣慰,但看後,又不得不深思,為什麼在人間不能有這樣美滿的結局,只能在虛幻中實現人們的這種願望呢?
E. 楊玉環為何能獨得專寵
楊玉環成為唐玄宗的女人,是在驪山溫泉宮。
六十六年後,詩人白居易根據民間傳說和藝術想像追述了當時場景: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呵呵,天生麗質的小女人被精力充沛的老皇帝折騰得站都站不起來。
這是開元二十八年(740)十月的故事,因此賜浴之日並非乍暖還寒時節。選在君王之側的楊玉環也非「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是玄宗之子壽王李瑁(讀如冒)的王妃。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李隆基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22]
如果較真,這是亂倫。
華清宮為唐代帝王游幸的別宮,位於今陝西西安臨潼區。
對於有著胡人血統的李唐皇族而言,亂倫並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太宗皇帝就佔有了弟媳婦,高宗皇帝則收編了父皇的女人武媚娘。不過,這兩人納娶的是寡婦,二十二歲的楊玉環卻是現任王妃,這讓壽王情何以堪。
然而壽王也只能忍氣吞聲,甚至暗自慶幸。實際上李瑁的處境一直很尷尬。他是玄宗和武惠妃的兒子,也是寧王李憲的養子。當年,由於武惠妃所生子女接二連三夭折,李瑁便被送到了寧王府中,由寧王的元妃撫養成人。
寧王和惠妃都非比尋常。前者是李隆基的大哥,玄宗的太子之位就是他讓出來的,所以死後謚為「讓皇帝」。後者是武則天的侄孫女,也是玄宗皇帝的寵妃。因此,李林甫等人便曾經一度極力主張立李瑁為皇太子。
可惜李林甫押錯了寶,壽王的特殊身世反倒使他與儲君之位無緣——不少人視武氏家族為李唐仇敵,唐玄宗也不願意寧王系統過於得勢。最後,根據高力士的建議,被立為太子的是當時的忠王、後來的肅宗李亨。
對此,原本無意於東宮的壽王似乎並不在意。他沒想到的是,父皇不但奪他之位,還要奪他之妻,而且原因居然還是懷念他的母親。據正史記載,壽王之母武惠妃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去世後,玄宗皇帝就悶悶不樂。尤其是冬天駕臨驪山時,睹物傷情,更是鬱郁寡歡。環顧左右,三千佳麗竟是粉色如土。直到高力士揣摩上意,將楊玉環從壽王府邸接到溫泉宮,陛下的臉上才綻放出久違的笑容。[23]
懷念一個女人,就讓她的兒媳來頂替,真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同樣,一個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要什麼有什麼,卻偏要跟兒子搶女人,也不知是何道理!
大約只能說,有權就是任性。
不過,任性的皇帝也不得不遮人耳目。他在驪山偷情的兩個月後,也就是開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初二,下敕昭告天下,宣稱為了成全楊玉環對已故太後的孝心,批准她自願度為女道士。而且,一本正經地,道號太真。[24]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彌勒經度》中剃度圖局部。
放完這個煙幕彈,兩人就興高采烈泡溫泉去了,時間竟是在當月。當年十月,第三次幽會驪山之後,女道士楊玉環乾脆大模大樣住進了興慶宮,飲食起居儀同皇後。宮中則按照民間對家庭主婦的稱謂,管她叫「娘子」。[25]
想當時兩人一定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因為就在第二年正月初一,唐玄宗宣布改元天寶。與皇祖母武則天相反,玄宗並不喜歡改元。他在位四十四年,改元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712年登基,改元先天。第二次是713年親政,改元開元。這個年號沿用了近三十年,為什麼要改呢?
因為開元就是開創新紀元,而玄宗皇帝自認為這一偉業已經大功告成。太平盛世就該普天同慶,偉大的君王也該安享晚年。因此,不但要在驪山修建長生殿,也要盡情享受楊玉環的溫柔性感,那可真是上天賜給他的寶貝啊!
沒錯。雲想衣裳花想容,豈非傾國傾城?[26]
眾所周知,這是李白專門為楊玉環寫的詩,共三首,總題《清平調》,由著名音樂家李龜年譜曲演奏傳唱,時間在楊玉環被度為女道士的三年後。而且也就在這一年,唐玄宗再次花樣翻新,改年為載,是為天寶三載。此事雖然並不可能是楊玉環的主張,陛下的好心情卻無疑是她帶來的。
更何況,當時年景也好。
好年景和好心情讓玄宗皇帝極為放鬆,更覺得自己跟女道士楊玉環的關系真是神仙眷侶。他們倆去驪山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即便在長安也其實是公開同居。這才有了李白那三首流傳千古的詩,以及各種未必靠譜的故事傳說。
事已至此,就沒有必要遮遮掩掩了。天寶四載(745)八月初六,剛剛過完六十一歲生日的唐玄宗,正式冊封二十七歲的楊玉環為貴妃。當時宮中並無皇後,貴妃實際上是六宮之主。四年多的陳倉暗度,終於修成正果。
壽王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十天前,玄宗已經為他另選王妃,不用再擔心與武惠妃、寧王和楊玉環的瓜葛,只需要一心一意做皇帝陛下的孝順兒子就行了。
如此結局,似乎倒也皆大歡喜。
出人意料的是,楊玉環成為貴妃以後,反倒跟李隆基鬧起別扭來,以至於兩次被逐出皇宮,一次在天寶五載(746)七月,還有一次在天寶九載(750)二月。兩次出宮,雖然都以戲劇性的轉折收場,傳遞出的信息卻耐人尋味。
楊玉環不是武則天,鬧別扭肯定與政治無關,原因多半應該是爭風吃醋。當然,也有人說是她移情別戀,對象則是寧王李憲。唐人張祜的詩就說:日映宮城霧半開,太真簾下畏人猜。黃翻綽指向西樹,不信寧哥回馬來。[27]
這恐怕是藝術想像。因為寧王早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十一月就已去世,豈能在四年半以後鬧出風波?至於說玄宗與寧王在天寶九載(750)二月開音樂會,貴妃趁機偷吹寧王玉笛,惹得玄宗大怒,當然也更不靠譜。[28]
此圖舊傳為唐代畫家周?P所繪,絹本設色,重彩。用筆朴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描繪了幾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在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展示了仕女們在庭園中的閑適生活。
比較靠譜的是玄宗風流成性,在天寶五載(746)派出所謂「花鳥使」到民間搜訪美女;後來又拈花惹草,在天寶九載(750)與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不清不楚。楊玉環無法接受,與唐玄宗發生沖突,而且出言不遜,於是被遣送到哥哥府中。[29]
結果是兩個人都受不了。第一次,楊貴妃剛出宮,唐玄宗就茶飯不思,亂發脾氣,直到善於揣摩上意的高力士將貴妃接回宮中才恢復正常。第二次則是楊玉環痛不欲生。她割下一縷青絲對使者說:臣妾的榮華都是聖上所賜,唯有身體受之父母。永別之日,願以此酬謝陛下恩寵。
唐玄宗看見楊貴妃的頭發,大驚失色,急忙派高力士將她召回。如此這般過家家似的鬧過兩回以後,皇帝似乎不再花心,貴妃也似乎不再任性。他們甚至在天寶十載(751)七夕節立下海誓山盟。正所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30]
結果是什麼呢?
從此君王不早朝。
這里說的,當然不是元旦和冬至的大朝會,也不是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而是每天或隔日一次的御前會議,也就是常朝。這其實是件苦差事,因為天不亮就要起床,而且弄不好一開就是好幾個小時,皇帝和官員都很辛苦。[31]
所以,玄宗不再早朝,倒是讓不少人松一口氣。李林甫更是暗自慶幸,他正希望陛下泡在溫柔鄉里,專注於修身養性和卿卿我我,陶醉於《霓裳羽衣曲》呢!要知道,那樂曲是玄宗糅合印度和中原音樂創作,又由楊貴妃改編為舞蹈,並由陛下本人親任鼓手,堪稱帝國「第一樂舞」的。[32]
可惜,李隆基這位音樂家皇帝並不知道,當他心愛的女人梳著玉環髻,穿著尖頭小皮靴翩然起舞時,金玉其外的帝國已是岌岌可危。他當然也不會想到,後來害得楊玉環死於非命的,正是貴妃娘娘的干兒子安祿山。
[22]關於李隆基與楊玉環第一次幽會的時間,請參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考證。
[23]見兩《唐書》之《楊貴妃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天寶三載十二月條。
[24]唐玄宗的《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見《唐大詔令集》卷四十,《全唐文》卷三十五。
[25]見《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傳》,並請參看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
[26]見李白《清平調》。關於這三首詩的故事,見樂史《楊太真外傳》,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太平廣記》等。李白寫作此詩的時間,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考證。
[27]見《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一張祜《寧哥來》。
[28]此說見樂史《楊太真外傳》。
[29]此處據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考證。
[30]關於楊貴妃的兩次出宮,見兩《唐書》之楊貴妃傳及《資治通鑒》有關條目。海誓山盟之事與時,見白居易《長恨歌》及陳鴻《長恨歌傳》。
[31]見杜佑《通典》,王溥《唐會要》。
[32]關於《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詳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