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料理
㈠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1、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
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
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
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
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2、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
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
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
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
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
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
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
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
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
一起。
3、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
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五子的葯用價值很高。桂圓有開胃益氣、養血健脾、補心安神、補虛長智之功效;紅棗味甘、性
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美稱,《開寶本草》說它「主益氣力,寬腸
胃,令人不飢,健行」;花生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長生果」;瓜子據
《本草綱目》及各大中葯辭典記載,具有清肺化痰、潤腸通便等功效。
㈡ 七夕節有哪些食物
七夕節物古代七夕節期婦女、兒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
宋代時,有油炸的果實(後世稱為巧果)、雕有圖案的花瓜、水蜜木瓜、雙頭蓮花、泥孩兒「磨喝樂」(也寫作「摩喉羅」)、筆硯、針線、蠟制裊雁水禽、田舍人家模型「谷板」及「五生盆」等。
「磨喝樂」一般為泥娃娃,宮廷中也有用象牙、香木製造的,受到婦女的喜愛,大約與向神乞求生子有關。
筆硯、針線,則為男女幼童乞巧之物。
當時,街市上均有出售,以供居民度節。
北宋時的東京(開封)、南宋時的臨安(杭州),由於經濟的繁榮,人民的文化生活發達,在七夕期間,均極一時之盛。
明、清時之節物,大體承襲宋代。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婦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爾,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值數千者。
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
又以黃蠟鑄為裊雁、鴛鴦、龜魚之類,彩畫金鏤,謂之『水上浮』。
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栗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
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
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
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
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
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宋周密《武林舊事·乞巧》:「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
及泥孩兒號摩喉羅,有極精巧,飾以金珠者,其直不貲。
並以蠟印裊雁水禽之類,浮之水上……七夕前,修內司例進摩喉羅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悉用鏤金珠翠。
衣帽、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執戲具,皆七寶為之,各護以五色蔞金紗櫥。」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
今行在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據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引《阿彌陀經疏》一磨喝樂(摩喉羅)當作羅喉羅,為佛所生子,佛出家六歲,羅喉羅乃生。
宋代民間七夕所制磨喝樂,乃受佛經故事的影響而創造的形象。
㈢ 七夕節吃什麼啊
喝七喜!!!!
㈣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回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答、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㈤ 在七夕節的時候,人們通常吃些什麼
作為一種時令麵食,乞巧果子是最為普遍的七夕美食了。乞巧果子並沒有統一的款式和形狀,簡單來說,就是用麵粉為主料,製成各種小物狀,然後油炸或爐烤一下。巧果的最傳統做法為:先把白糖加熱,溶化成糖漿,加入麵粉、芝麻拌勻,攤在面板上。晾涼後切成一個個長方形,再折為圓形或梭形,油炸至金黃即可。手巧的人還會將面捏成各種花樣,都是與七夕傳說相關的,更增添了許多趣味性。
還有的地區,七夕節要吃巧芽面。一般只用豆芽,把豆芽提前發好。七夕節剪掉長芽,面條煮好後,將長芽蓋在上面即可,順滑又爽口,朋友們也可以試試哦。有種美好的說法,小孩子吃了巧芽,會更加聰明活潑。
人們在七夕節這天,要祭拜織女,准備的供品一定要有「五子」,即紅棗、龍眼、榛子、瓜子、花生,禱告後再把這些供品吃掉。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現在是秋季過度時期,同時又是七夕節這么美好日子,大家可別忘吃些哦,對身體很有益處。
㈥ 七夕節吃什麼食物 七夕節最應景的7種傳統美食
七夕節吃什麼食物
吃巧果
七夕節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七夕節必備的點心。這些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諺語說七夕吃過巧鍋,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節期間,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吃雞
為了希望牛郎織女能過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夕節當天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食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做成豆芽湯,最後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吃餃子
在很多地區在七夕節當天都會吃餃子,人們在包餃子的時候,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如果吃到銅錢的話就代表很有福氣;如果是吃到針的話就代表心靈手巧;如果吃到棗子就代表能夠早婚,收獲美滿的婚姻。
㈦ 夢幻西遊中有個節日活動是需要垃圾烹飪的(珍露酒之類的),這個活動是那個節日的
七夕和情人節任務是要垃圾烹飪的,不過現在好多節日活動都要垃圾烹飪的,要不那東西都沒地消耗了
㈧ 關於七夕節的晚餐·
.聊天時點上燭光或用紅紗巾把燈蒙住。
2.到鮮花店預約,請送花者於晚版7點在你和他(權她)約會的地方等候。
3.相約到無人的海灘或沙灘,點篝火烤土豆。
4.走在微雨中不打傘,一邊走一邊向路邊躲雨的人點頭微笑。
5.熟記星象,約他(她)到山頂把對方的星座指給他(她)看,然後望著星空暢想,當然不熟記也行,隨便指一顆美麗的星星,再編一段動人的故事。
6.唱老歌,越老越好。
7.如果你准備向對方求愛,可以這么說:「聽說有一種求愛的方式是在自己的手心裡畫一顆心,如果對方同意的話也畫一顆。」一邊說一邊在自己的手心用紅筆畫一個,把紅筆放在一旁。
8.事先准備好一張寬布條,上面寫好字。當你在咖啡館和她聊得正高興時你突然沉默不語,從口袋裡掏出布條抖開,上面可以寫「和你在一起,真高興!」
9.與他(她)約會時將手錶撥停,分別時看著表說;「和你在一起,我的時間都是停止不動的,真希望時間還在7點」。
㈨ 七夕節吃啥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