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傑園
Ⅰ 七夕節的介紹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定於我國農歷日歷的七月七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流傳至今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七夕節的最先開始是由崇拜星宿文化而誕生的,但隨後由於牛郎織女這段曠世流傳的愛情故事被廣泛流傳,從而為這個日子添加了許多的愛情色彩,隨後,更是被直接定義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簡稱為「中國情人節」。
Ⅱ 蘇州 七夕節
獨墅湖那邊有個教堂,旁邊就是個很美的公園,叫白鷺園的。晚上,一定要晚上,坐在岸邊,金雞湖的夜景,巨大的十字架夜光的立在水中。兩人依偎著挺舒服的。
Ⅲ 七夕節和情人節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通俗的說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版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權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Ⅳ 七夕節古詩
1、《乞巧》 林傑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內穿盡紅絲幾容萬條。
2、《鵲橋仙》 范成大(宋)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3、《七夕曲》 王建(唐)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4、《鵲橋仙》 秦觀 (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辛未七夕》 李商隱 (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Ⅳ 七夕節又叫什麼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內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容《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
Ⅵ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活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種方式始於漢代,後流傳於世。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看牛郎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並有說法在葡萄架旁邊可以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Ⅶ 七夕節什麼時候
七夕節為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稱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專、牛公牛婆日、巧夕屬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舉行,故名「七夕」。
(7)七夕的傑園擴展閱讀:
相關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夕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七夕」應是古代婦女節 人稱「七姐誕」
Ⅷ 有幾個國家過七夕節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稱乞巧節,也是華人的傳統節日。
除了其他國家的華人地區外,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也過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