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的佛禪
⑴ 愛情有如佛家的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什麼意思
愛情像禪一樣,需要自己去參悟,需要自己去體會,說出來的禪,那是俗氣,禪的內涵是無形的,你說了,就變成有形的啦,無形變有形,當然錯。愛如禪,需要參悟,有些情感,說出來就淡了,就失去了原來的味道,說出來就定形了,失去了想像的空間,沒有想像空間的愛,那是生活。用心領悟,自己領悟的愛才會讓自己真正懂得去享受愛。
⑵ 佛禪 什麼是禪
【禪】 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繫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沉思稱為禪思。 蓋佛道修行之綱要為戒定慧三學,持戒清凈始可得禪定寂靜,禪定寂靜始能得真智開發。因禪定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經論皆廣為說示之,而其種類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將禪以尋、伺、喜、樂之有無,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色界四禪天乃修四禪者所生之處;為生於四禪天而修之四禪,稱定靜慮;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禪,則稱生靜慮。又有漏靜慮與無漏靜慮混合共修,謂雜修靜慮,俱舍論卷二十四主張此乃限於阿羅漢或不還果位者所修。 於大乘中,禪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禪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靜慮波羅蜜)。乃菩薩為獲般若之實智,或為得神通所修者。關於菩薩之禪波羅蜜之修相及靜慮之種別,可見之於諸經論,如菩薩地持經卷六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等載,禪波羅蜜有九種相:(一)自性禪,又作自性靜慮。指靜慮之自性,即將心集中於一對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觀心之自性所得之禪。(二)一切禪,又作一切靜慮。為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禪。(三)難禪,又作難行靜慮。難修之禪之意,為利益無量之有情,捨去禪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四)一切門禪,又作一切門靜慮。門乃出入之意。一切禪定以此四禪為門,而自此出與入。(五)善人禪,又作善士靜慮。不愛著禪定之樂,而與四無量心俱行之禪。此乃具有殊勝善根之眾生所修,故稱善人禪。(六)一切行禪,又作一切種靜慮。攝盡大乘一切行,故稱一切行禪。此有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禪、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禪、義緣禪、止相緣禪、舉相緣禪、舍相緣禪、現法樂住第一義禪等十三種。(七)除煩惱禪,又作遂求靜慮。除去眾生種種苦惱之禪。(八)此世他世樂禪,又作此世他世樂靜慮。使眾生得現在、未來一切快樂之禪。(九)清凈凈禪,又作清凈靜慮。已斷盡一切惑、業,得大菩提果,故謂清凈,此又分為世間清凈凈不味不染污禪乃至煩惱智障斷清凈凈禪等十種。以上唯菩薩所修之殊勝禪,稱九種大禪。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凈地陀羅尼品載,成就靜慮波羅蜜有五種相:(一)攝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願解脫,不執著於二邊。(三)願得神通,成就眾生諸善根。(四)為凈法界,蠲除心垢。(五)為斷眾生煩惱根本。此乃說明菩薩修靜慮波羅蜜時所期之意願。 法華玄義卷四上載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之說。其中,出世間上上禪復分為九種,即九種大禪。對此,出世間禪有如下四種禪:(一)觀禪,如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皆為觀禪。即觀照不凈等境相之禪。(二)練禪,如九次第定。即鍛煉有漏之禪,使其成為清凈之無漏禪。(三)熏禪,如師子奮迅三昧。即熏熟諸禪,使其通達無礙、轉變自在。(四)修禪,又作頂禪。即順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以上之四種禪簡稱為觀練熏修。其中以修禪為最殊勝。又同書將根本舊禪、練禪、熏禪、修禪、九大禪等比喻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稱四禪、四無量、四無色等三種禪定為十二門禪(天台宗僅言『味等至』為十二門禪)。此十二門禪為世間禪中之根本味禪;對此,天台宗以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又作通明觀、通明觀禪。通觀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凈,又得六通與三明之四禪、四無色、滅盡定等九者)為世間之根本凈禪。 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集一切法品謂,禪分四種:(一)聲聞悟『人無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禪』。(二)菩薩悟『法無我』之理,而觀察其義之『觀察義禪』。(三)超越思慮及分別,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實悟真如之『攀緣真如禪』。(四)入如來之菩提,為眾生而顯示其不可思議作用之『諸如來禪』等。此外,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載,禪可分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上禪等五種。注維摩詰經卷九舉鳩摩羅什之說,謂禪有大乘禪、小乘禪、外道禪三種。 中國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禪定,另亦有行菩提達磨所傳之禪。後者系源於楞伽經等之思想,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宗旨在於闡揚經典以外,釋尊以來以心傳心之法。意即不依經典文字,專以坐禪及棒喝等方法,令眾生悟其本來面目。此即禪傳入中國後所成立之禪宗。唐代有牛頭禪、北宗禪、南宗禪等流派;其後,南宗禪曾盛極一時。至臨濟、曹洞等宗,則各有其獨特之宗風。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禪宗為三派(禪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謂不顧外境,藉觀內心,以滅除妄念之宗。(二)泯絕無寄宗,主張凡聖等一切法如夢如幻,而達於『無』之智亦不可得,故心無所寄,而本來為無;體達此理,即得解脫。(三)直顯心性宗,體達一切現象之空、有悉為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禪一致之立場,而主張菩提達磨所傳之禪為最上上禪,或稱如來清凈禪。但主張教外別傳之禪門祖師認為稱呼達磨所傳之禪為如來禪並不適當。蓋自中唐以降,達磨禪為祖師傳祖師之禪,依之則可謂祖師禪;又稱為一味禪,意為純粹之禪。而將宗密所立,貶為如來禪、五味禪。又祖師禪之徒,將諸善萬行悉貶斥為有相,然亦因此產生反動思想,而有事理雙修、禪凈共行之主張。 禪宗各派有互評宗風者,如臨濟大慧宗杲批評曹洞宏智正覺固守默念不動之禪風,缺乏活潑銳利之作用,乃為一種默照禪;而宏智則批評宗杲之禪風為滯於公案工夫之看話禪。宋末時,以坐禪期待開悟之待悟禪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誡此風,認為坐禪即為佛行,乃是第一義。又如木頭愚痴坐禪,唯默然而坐,心地未開者,被評為痴禪。[道行般若經卷二、六度集經卷七、六十華嚴卷三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十二、卷六十三、俱舍論卷二十八、摩訶止觀卷九上、卷九下、卷十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眾章、宗鏡錄卷三十六、萬善同歸集卷一、卷二、往生集卷下](參閱『四禪』1843、『如來禪』2360、『定』3171)
⑶ 蓮花詩詞 禪佛意境
蓮花詩詞 禪佛意境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⑷ 情人節詩
我為卿故常難眠,
愛之不悔一片痴,
紅舟日暮蒼山遠,
珍回千里似有知。
⑸ 尋找一些經典的佛教禪寓故事!
佛祖割肉喂鷹!達摩祖師一葦渡江。
鳩摩羅什譯《金剛經》中有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話說完了,就是不可思議。後世到了禪宗,講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有一天上座說法,學生徒弟們都等他講,等了半天他沒有說話,忽然抓起面前講台上一朵花,那麼一轉,大家也不曉得他什麼意思,誰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典籍的記述。這個「破」字形容得妙極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嚴肅,場面非常莊重,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來。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因為迦葉懂了,這是禪宗的開始。
五祖弘忍大師欲傳位給眾弟子,遂命寺中個弟子各作謁一首,以觀察各弟子對佛法的領悟程度,其中上座大弟子神秀最有可能接位,其作謁與牆上: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後來的禪宗六組慧能法師雖沒讀過多少書,但聽後作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遂暗示慧能半夜去其禪房,將衣缽傳位於慧能,是為六組!
⑹ 「花開就是禪,多情即佛心」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花開了就是佛理,佛的心也是多情的 。
⑺ 如來佛祖的「拈花一笑」是何意
【拈花示眾】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釋尊拈花示眾,並不說法,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為禪宗的起源。
【拈花微笑】(傳說)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古今禪宗以為宗門第一之口實,彼宗以心傳心之根據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經何人傳之,大藏所收之經論不記此事,隋唐之宗匠亦無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始記此事。其後至宋,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廣燈錄,聯燈會要等諸書亦記之,此外拈之頌之者,不暇枚舉。然景德傳燈錄,碧岩錄。傳法正宗記,亦不記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宗門雜錄曰:「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雲:禪宗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雲:藏經亦不載。公雲: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佛祖統紀五,亦引此說。
⑻ 佛和禪的意思是什麼
佛,
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
Buddha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禪:佛教里的一種修持。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寧靜的心,質朴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禪的定義:禪那,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
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