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天堂
⑴ 情人節的歌詞是什麼
梁靜茹
今天情人節
梁靜茹 - 今天情人節
作曲:關大洲 填詞:姚若龍
小任性 鬧情內緒
曾讓愛淋過了雨容滴
放開又握緊 會思念的手心
壞習慣 倔脾氣
沒抱歉也可以忘記
那是什麼都不計較的親密
再跳到你背上的海邊
更靠近天堂 看的更遠
我們笑著跑 橫越海岸線的蜿蜒
一個微妙的體貼
我知道今天會是情人節
不是第一次聽你說永遠
淚水還是涌成溫泉
一個為愛的改變
我知道今天就是情人節
你要我看見我有多特別
讓新快樂和好回憶重疊
壞習慣 倔脾氣
沒抱歉也可以忘記
那是什麼都不計較的親密
再跳到你背上的海邊
更靠近天堂 看的更遠
我們笑著跑 橫越海岸線的蜿蜒
一個微妙的體貼
我知道今天會是情人節
不是第一次聽你說永遠
淚水還是涌成溫泉
一個為愛的改變
我知道今天就是情人節
你要我看見我有多特別
讓新快樂和好回憶重疊
為你唱一首歌的時間
往事在腦海繞地球幾圈
每個芝麻綠豆那麼小的情節
圍成像星光滿天
比一克拉亮的鑽戒
一個微妙的體貼
我知道今天會是情人節
不是第一次聽你說永遠
淚水還是涌成溫泉
一個為愛的改變
我知道今天就是情人節
你要我看見我有多特別
讓新快樂和好回憶重疊
每年過三百六十六個節
⑵ 中國情人節典故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來看,七夕作為節日當始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布詔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著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各種瓜果和化妝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後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線,借著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線,誰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漂針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陽底下曬一中午,然後將針或穀物的芽放進碗里,讓它飄浮水面,看水底的針影,成各種花紋者為得巧,如針影粗直、細微則是拙的徵兆。曲阜地方於七夕做巧果與巧燈。巧果與巧燈都有各種各樣造型,巧燈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葯、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孔府把巧果和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果與巧燈,各庭院和花山頂上,擺以巧果為主的點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織女會面。膠東地區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佛龕,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內供織女圖。入夜後,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台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佛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綉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節的節日活動,帶有競賽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舊時長島縣的拉巧,其實就是鬥巧。節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棚,巧棚中有獅子、斗雞、鳳凰、鯉魚跳龍門、戲出子、轉燈、餑餑、金鍾等。節日期間,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飯後,姑娘們聚在一起,明燈蠟燭,唱喜歌拉巧。觀眾絡繹不絕,有的帶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四天左右。無棣、長島等地有做巧芽、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榮成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看巧雲。無棣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據說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寧陽等地習慣於七夕之日曬衣物。日照婦女在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頭發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臨沂一般都在這天洗涮油罐子,據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涮,用水輕輕一沖就潔凈了。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乞巧節的飲食,一般是面條、水餃、饅頭和烙果子等。臨沂習慣用儲蓄的露水做面條,堂邑縣把七夕做的面條叫雲面,意為巧雲,昌邑用七種野菜包包子,膠東家家戶戶烙「巧果子」(先用油、雞蛋、糖把麵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魚等模子製成各種花樣,最後烙熟),用線穿起來,給小孩掛在脖子上,邊玩邊吃,親友之間相互饋送。臨朐等地,婦女習慣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親。
接發同心,以梳為禮。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發的意思,有私訂終身的意思。
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送梳子有幾種說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著對方很想念很掛念你!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發也代表著它與你的密切性,代表著白頭攜老!
3.梳子還代表愛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的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樂! 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打開,而且梳頭會給人精神,帶給人自信!
還有一種說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絕交,若送情人代表白頭偕老!
⑶ 中國情人節是哪天
七夕節,源自於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面對夜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帶者對美好愛情的渴望,憧憬著自己的未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著傳說抒發人間的真情。 現如今自從西方的情人節傳入中國後, 又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這個傳統的浪漫節日呢?其實,七夕原本就是中國人的情人節。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節日夜晚,人們或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⑷ 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情人節在每年的2月14日,也稱為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這是一個關於愛、版浪漫以權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
古羅馬,少男和少女的必須分開生活。但在在盧帕撒拉節前一天,小夥子們可以選擇把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
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以配對,並步入婚姻的殿堂,後人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⑸ 情人節我想對在天堂的老公說
你老公會保佑你的!
⑹ 中國的情人節是怎麼來的
中國傳統情人節是元宵節,根本不是七夕,那是乞巧節。怪不得國家要樹立文化自信,七夕節居然是最佳答案
⑺ 情人節是誰創始的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以為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他用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獄,並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刑,行刑前,瓦倫丁曾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