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故鄉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是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鄉
B. 我家鄉的七夕節作文六百字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除七,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福,虔誠隆重。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傳下來的。在乞巧節,古今有不同的做法,古代,很多地方的未婚女孩會在夜深人靜之時,呆在瓜果架下傾聽。據說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個少女日後便能得到甜蜜的愛情。還會接露水洗頭發,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七夕節在古代還有做乞巧果的習俗,乞巧果是用麵粉、白糖,還有少許的芝麻。乞巧果子又名「巧果」,用麥面做的稱「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稱「粉巧」。另外,七夕節這天,少數地區還有拜織女、穿針乞巧等習俗。
今年的七夕節就是今天,8月13日。到了晚上,我來到樓下草坪。這時天早已黑了,藍紫色的天空上掛著一輪明月,許多小星星一閃一閃的,像小孩亮亮的眼睛,十分漂亮。我找了半天,才在眾多星星中找到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和織女星都很大,很亮。牽牛星呈淡藍色,散發著淡藍的的光芒;織女星有一點嫩紅色,散發著淡紅色的光芒。在兩顆星星中間有一條清晰的線,那就是王母娘娘當年劃下的銀河。
我望著天空,眼前浮現著織女和牛郎還有那兩個孩子相逢時的情景:許許多多的喜鵲一齊飛來,用自己的生體搭起了一座結實而穩固的鵲橋,讓牛郎織女還有兩個孩子重逢。想想那個場面,就覺得很溫馨。
在這個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里引發了我的遐想,讓我對高深莫測的夜空產生了無比的想像。
C. 大家知道七夕的故鄉在那裡嗎是湖北的鄖西嗎
你好!
七夕的故鄉是湖北鄖西,鄖西有條河流叫天河,匯入漢江,與神話故事中的描述非常相似,當地也流傳有這樣的傳說。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D. 牛郎織女的故鄉、故里,故事發生在哪裡
牛郎織女只是個神話傳說,既然為傳說,民間各地就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了,所以各地的版本故鄉都是不一樣的。
我國古籍中最早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在民間流傳成牛郎織女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各種地方化版本:湘西苗族有《天女與農夫》,貴州清水江苗族有《牛郎織女的故事》,雲南傈僳族有《花牛牛和天鵝姑娘》,廣西瑤族有《五綵帶》,貴州侗族有《郎都與七妹》等等。
(4)七夕故鄉擴展閱讀:
五地爭牛郎織女發源地:
2009年3月30日,「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授牌儀式在河南魯山縣辛集鄉舉行,這標志著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正式落戶魯山,魯山縣成為名副其實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
同樣被授予「中國牛郎織女之鄉」的還有山西和順縣,加上湖北鄖西縣,江蘇太倉,以及我們山東沂源,一共有5個地方共同爭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牛郎織女之鄉」的原地。
其中沂源更是大手筆,投資興建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授予館藏同一主題(愛情)郵票最多的博物館—「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此外,沂源還出資聘請專家,學者,組織編寫了一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叢書,共分5卷。
該書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地對中國「牛郎織女傳說」進行系統研究的重要著作, 由國內諸多優秀文史專家編撰而成,通過科學細致的甄別和分類,嚴謹篤實的選材和考證,為「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作了更全的總結、更深的挖掘的和更新的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織女 (中國著名民間故事)
E. 牛郎織女的故鄉在哪
在山東沂源縣燕崖鄉。
西周時期的《詩經·大東篇》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空的一角有銀河,河水若鏡閃閃發光, 監察大地迷濛,終有孔明之光,別人家織女雖跋卻勇敢。在相約日移步顧盼七次,雖然不能紡織出布匹了,看那通情的牽牛,可也不願駕車離去。
據專家考察,大東的位置在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東沂源縣燕崖鄉。作為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發源地,燕崖鄉擁有國內唯一一處與傳說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
燕崖鄉牛郎廟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莊,村裡人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大賢山東麓下臨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稱織女洞,傳說是西王母囚禁織女的地方。
(5)七夕故鄉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隨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對他不好,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領十頭回來,否則永遠不要回去。沮喪之時他得到高人指點,在山上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間,牛郎於是將其領回家。
後來得到老牛指點,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們洗澡遊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個的衣服,那個仙女名字叫織女,兩人相識,墜入愛河,後生育有龍鳳胎。但由於觸犯天規,織女被帶回天界。老牛告訴牛郎,它死之後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騰雲駕霧。
後來牛郎終於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後命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
之後,每年七夕牛郎就把兩個小孩放在筐中用扁擔挑起,上天與織女團聚,成為佳話。
在日本版本中,牛郎織女的婚姻是得到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的認可,可是他們婚後就只顧浪漫而忘卻了工作,牛郎的牛跑了,織女的布也品質下降了,為了令他們不再懶散,玉皇大帝才分開他倆,每年只能見面一次。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F.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6)七夕故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朱自清《李賀年譜》提到此詩,但未詳作年。從內容看,這首五律當是詩人因七夕而懷念所眷戀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據詩人另作《惱公》所述,他們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賞析: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一寫天上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一寫人間孤男,夜半悵然懷愁。銀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後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稱「別浦」。
今夜別浦雲水迷茫,星漢閃爍,牛女在鵲橋上還能依相偎珍惜這美好的一瞬,互訴別後一年來的相思深情。雖然匆匆一面,仍不免執手相看淚眼而黯然離去。
但他們畢竟是喜得重逢,歡情如舊,悲中有樂。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後就天各一方,重會無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濃時。
而詩人則只能悵卧羅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頭的愁雲越壓越重,何況今後能否再見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秋來》)。
相比之下,自己的苦況遠遠超過了牛女。首聯透過對比,賓主分明地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層的刻劃,可謂出手不凡。
牛郎織女的故事:
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
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
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
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
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G. 你家鄉過七夕都有哪些習俗
在沒有結婚之前會和女朋友過個浪漫的七夕。現在有個兒子就隨便過過了。
H. 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是哪裡啊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與「白蛇專傳」、「孟姜女」、「梁屬山伯與祝英台」並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關於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一直存在爭議,民間傳說源自南陽城西。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他以放牛為生。有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後來牛郎和織女結婚了,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I. 歲歲泊流雨洗塵; 七夕返沐故鄉春; 六街粉黛搖幸漢: 折花一枝增伊人; 親們!編寫的怎麼樣
寫的大致能看懂,應該是一首吹牛的詩,水平不高。
年年在外面飄泊,經歷風內雨,七月七回到家,感容受故鄉的春風。這句明顯不通,七月是仲夏,哪來的春呢。然後六條街的女孩都喜歡這個幸運的男子,這句丑極了,搖幸漢。拿一雜花給其中一個女子,贈還寫錯了,寫成增。
J. 七夕(李商隱)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鸞扇:上面綉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鳳幄:閨中的帳幕;綉有鳳凰圖案的車帳。爭將:怎把。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一度:一次。
出自:唐 李商隱《七夕》
(10)七夕故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
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人物軼事: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考證確認李商隱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歷史文獻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在詩歌和文章中數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李商隱一門三進士,李家的第一位進士是安陽君李叔洪。李叔洪是李商隱的爺爺,年十九,一舉中進士第,與彭城劉長卿、虛清河張楚金齊名。始命於安陽,年二十九逝世,葬於懷州雍店之東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關於李叔洪,史藉記載他的事跡很少。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
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贊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李商隱的寫作,除詩歌以外的成就被論及得較少。事實上,他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這種文體注重文辭的對偶,並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培養下,成了一位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摺、書信等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