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雙七夕

雙七夕

發布時間: 2022-01-12 02:11:51

Ⅰ 雙七夕是什麼啊8.6和幾號啊

2006年閏七月,所以就有兩個七月初七
分別是陽歷的7月31日和8月30日
那年我過兩個生日,因為我的生日就是七月初七,呵呵

Ⅱ 為什麼今年會出現2個七夕節

今年是狗年也是農歷的閏年,所以今年有兩個農歷的七月初七,也就是說今年有兩個中國的七夕情人節.
請你參考:

1.公歷的二零零六年的七月三十一號 星期一

2.公歷的二零零六年的八月三十號(閏七月) 星期三

http://blog.taocu.com/m/50600/log/2006/27287.shtml

7月31和8月30日是雙七夕(38年一次)

今年(2006年)的中國情人節「七月七」由於恰逢閏七月,出現了38年一遇的兩個七夕節,分別是陽歷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釋:農歷出現閏年是因為農歷一年約為354天,而陽歷一年中有365天,兩者相差約11天,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每19年農歷要置7個閏月。今年是農歷狗年,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說到今年閏七月,因為我們在今年農歷的第八個月份當中沒有一個中氣,所以就把第八個月份設置為閏七月,就是有兩個七月。)
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今年為何閏七月?

新年伊始,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便會發現明年(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後的不是八月,而是「閏七月」。為什麼明年會多出個「閏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從歷法談起。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時而10月種麥,時而9月種麥……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

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這樣,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12年×12個月+7年×13個月)×29.5306日=6939.6910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秦朝以前,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

Ⅲ 字謎:一載雙七夕(打一個字)

Ⅳ 何謂「雙七夕」

http://blog.taocu.com/m/50600/log/2006/27287.shtml

7月31和8月30日是雙七夕(38年一次)

今年(2006年)的中國情人節「七月七」由於恰逢閏七月,出現了38年一遇的兩個七夕節,分別是陽歷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釋:農歷出現閏年是因為農歷一年約為354天,而陽歷一年中有365天,兩者相差約11天,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每19年農歷要置7個閏月。今年是農歷狗年,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說到今年閏七月,因為我們在今年農歷的第八個月份當中沒有一個中氣,所以就把第八個月份設置為閏七月,就是有兩個七月。)
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今年為何閏七月?

新年伊始,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便會發現明年(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後的不是八月,而是「閏七月」。為什麼明年會多出個「閏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從歷法談起。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時而10月種麥,時而9月種麥……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

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這樣,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12年×12個月+7年×13個月)×29.5306日=6939.6910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秦朝以前,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
------------------------------------------------------------------------------------------------------
http://bbs.shenhuafc.net/read.php?tid=9305

38年一遇雙七夕

今年的中國情人節「七月七」由於恰逢閏七月,出現了38年一遇的兩個七夕節,分別是陽歷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釋:農歷出現閏年是因為農歷一年約為354天,而陽歷一年中有365天,兩者相差約11天,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每19年農歷要置7個閏月。今年是農歷狗年,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說到今年閏七月,因為我們在今年農歷的第八個月份當中沒有一個中氣,所以就把第八個月份設置為閏七月,就是有兩個七月。)
------------------------------------------------------------------------------------------------------
http://www.hae.com.cn/webmanager/public/xspd/view1.asp?id=1154

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今年為何閏七月?

新年伊始,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便會發現明年(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後的不是八月,而是「閏七月」。為什麼明年會多出個「閏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從歷法談起。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時而10月種麥,時而9月種麥……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

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這樣,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12年×12個月+7年×13個月)×29.5306日=6939.6910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秦朝以前,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什麼叫「中氣」呢?眾所周知,古代天文學家把以立春、雨水、驚蟄……為序排列的24節氣中的單數稱節氣,雙數稱中氣。一年共有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並規定農歷的12個月份要以12個中氣作為標志,即每個月份必須含有一個特定的中氣。如正月必須含雨水,二月必須含春分……,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正月、二月……。凡不含中氣的月份即定為閏月。

為什麼會出現不含中氣的月份呢?因為24節氣是根據陽歷定的,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之間的平均日數為365.2422日÷12個月=30.4368日,而農歷一個月的平均日數是29.5306日,二者相差約一天。因此,按照陽歷定的中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會逐月有一天的推遲,當推遲到月尾時,下個月份就會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了。

狗年「閏七月」的道理,我們從附表中就可以看出,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把七月後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沿用七月的名稱,定為「閏七月」,這就是今年「閏七月」的道理。

由此可見,閏月和閏哪個月,完全是一種人為規定,與世事風雲,吉凶災祥毫無關聯。

Ⅳ 今年的七夕是有兩個嗎

2006年天時大不一般———1日7時過後,手錶和掛鍾需撥慢1秒,今日因此成為7年來最長的一天;恰逢農歷閏七月,今年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月七」,將出現38年一遇的7月31日、8月30日「雙七夕」,意味著國人可享受兩個「七夕情人節」。2005年12月31日,記者從廣東省天文學會獲悉,今年我國公歷多一秒、農歷多一月,分別被稱為「閏秒」和「閏月」。
2005年,地球自轉變慢導致全球需增加1秒,由於我國使用的「北京時間」處於東八區,比零時區早8小時,因此我國的「閏秒」加插在今日7時的最後1秒鍾上,才能維持精確的時間。
如果差了這1秒鍾,一些高精度的系統就無法和世界其他實施閏秒的國家相銜接,航天、電子通信、電力、金融及交通等行業可能出現「卡殼」;匯率變動的時間單位介於秒和毫秒之間,進行證券交易時1秒鍾的誤差,也可能影響到交易的結果。
協調世界時首次增加閏秒發生於1971年,截至1998年已調整22個閏秒。此後,世界時與原子時竟破例長達7年相差不及0.9秒,全球也就無需增加閏秒。
農歷一年約355日,比地球年少11日左右,每3年累積下來就相差約一個月,此時需增置一個閏月。具體閏哪個月要視節氣而定,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

Ⅵ 下一次雙七夕是哪一年

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81天,小月89天,一年88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888天左右,也沒 又陰歷的一個月平均是8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81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

Ⅶ 雙七夕是什麼意思

今年閏七月,所以就有兩個七月初七

分別是陽歷的7月31日和8月30日

Ⅷ 雙七夕每多少年一次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

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雖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最早,人們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後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什麼叫「中氣」呢?24節氣中的單數稱節氣,雙數稱中氣。一年共有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每個月份必須含有一個特定的中氣。如正月必須含雨水,二月必須含春分……,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正月、二月……。凡不含中氣的月份即定為閏月。

為什麼會出現不含中氣的月份呢?因為24節氣是根據陽歷定的,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之間的平均日數為365.2422日÷12個月=30.4368日,而農歷一個月的平均日數是29.5306日,二者相差約一天。因此,按照陽歷定的中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會逐月有一天的推遲,當推遲到月尾時,下個月份就會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了。

今年「閏七月」是因為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把七月後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沿用七月的名稱,定為「閏七月」,這就是今年「閏七月」的道理。

你說的潤七夕是說今年7月30號是七夕8月30號還是七夕是吧 我也查了 沒查出來

Ⅸ 2006年的「雙七夕」是幾月幾號

2006年
閏七月
,所以就有兩個七月初七
分別是陽歷的7月31日和8月30日

Ⅹ 今天又是七夕兩個七夕啥意思啊

因為今年潤七月,所以有兩個七夕。
一個是今年的7月31日,一個是在8月30日。
一般都是過7月31日的那個七夕的。

潤月是形成二個七夕的原因,而潤月的形成是因為:我國的古代歷法主要是陰歷,也就是以月亮繞太陽的一周29.5天,而陽歷是地球繞太陽的一周,也就是365天5小時,而陰歷一年十二個月只有354天所以形成了潤月,也就是十九年潤七潤,規律通常為"三年閏兩頭,十九年置七閏",置閏月的要求為"有節無氣則置閏(月)".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氣,以此類推

今年為何有兩個七夕節?

2006年天時大不一般———1日7時過後,手錶和掛鍾需撥慢1秒,今日因此成為7年來最長的一天;恰逢農歷閏七月,今年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月七」,將出現38年一遇的7月31日、8月30日「雙七夕」,意味著國人可享受兩個「七夕情人節」。2005年12月31日,記者從廣東省天文學會獲悉,今年我國公歷多一秒、農歷多一月,分別被稱為「閏秒」和「閏月」。
2005年,地球自轉變慢導致全球需增加1秒,由於我國使用的「北京時間」處於東八區,比零時區早8小時,因此我國的「閏秒」加插在今日7時的最後1秒鍾上,才能維持精確的時間。
如果差了這1秒鍾,一些高精度的系統就無法和世界其他實施閏秒的國家相銜接,航天、電子通信、電力、金融及交通等行業可能出現「卡殼」;匯率變動的時間單位介於秒和毫秒之間,進行證券交易時1秒鍾的誤差,也可能影響到交易的結果。
協調世界時首次增加閏秒發生於1971年,截至1998年已調整22個閏秒。此後,世界時與原子時竟破例長達7年相差不及0.9秒,全球也就無需增加閏秒。
農歷一年約355日,比地球年少11日左右,每3年累積下來就相差約一個月,此時需增置一個閏月。具體閏哪個月要視節氣而定,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

熱點內容
玫瑰苗怎麼養 發布:2025-07-04 23:37:26 瀏覽:585
七夕男友鞋 發布:2025-07-04 23:35:56 瀏覽:580
水晶玫瑰花的折法 發布:2025-07-04 23:35:18 瀏覽:42
工筆畫梅花樹 發布:2025-07-04 23:30:44 瀏覽:930
大同荷花節 發布:2025-07-04 23:16:13 瀏覽:313
玫瑰xo 發布:2025-07-04 23:14:06 瀏覽:477
雨潤蘭花香 發布:2025-07-04 23:13:15 瀏覽:88
四瓣梅花結怎麼編 發布:2025-07-04 23:08:40 瀏覽:501
牡丹毒性 發布:2025-07-04 23:07:26 瀏覽:227
平陰縣玫瑰鄉 發布:2025-07-04 23:00:29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