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解放
⑴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到來了如今社會都有了哪些新變化
七夕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這一個節日到現在為止已經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比如說大家在現在生活之中,每當到七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感覺。
但是就現在為止,七夕節當天除了很多的商家會通過打折或者是贈送禮品的方式,吸引情侶的目光之外。整個城市之中也不會為七夕而發生其他的改變,甚至整個城市也不會因為七夕這一個節日而變得更加的隆重或者是有趣味。
⑵ 七夕故事發源地在哪裡
七夕在中國,天河在鄖西!鄖西是中國「七夕」文化發源地之一。
首屆中國(鄖西)天河七夕文化節李詠主持開幕式將於2010年8月16在七夕廣場舉行。
⑶ 七夕詩四句每句話5個字織女寫給牛
《天上來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自,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詩人由街市進一步聯想到民間傳說,寫天上神仙的生活。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是不自由、不幸福的,他們受著王母娘娘的管制,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才能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一次。而在這首詩中,詩人一反傳統的說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大膽改造了這個民間故事。
在詩人的想像中,牛郎織女解放了,他們在淺淺的天河中,騎著牛兒自由自在地來往。專制的王母娘娘不復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現在他們面前。一對恩愛夫妻,於耕織之餘,手提燈籠,悠閑地在美麗的街市上閑逛,多麼自由!多麼舒暢!令人嚮往。這兩節詩中,詩人接第二節中兩個「定然」,表達對牛郎織女天上生活的堅信不疑的態度,表現詩人對理想生活的無比執著。
⑷ 盧溝橋事變和七夕是一天么
不是同一天,盧溝橋事變是公歷的七月七日,而七夕是農歷的七月七日。版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權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⑸ 有關七夕的民間故事的名稱
七夕節,首先是乞巧節。
傳說中,織女在天上的職責是編織雲彩。既然她是天上的紡娘,自然要有超於凡間的紡織技藝,她所織出的,是美麗的雲霞。
一次織女下凡,結識了勤勞朴實的牛郎,二人結為夫妻,育有一兒一女。但天帝發現織女私自與凡人成親,便將她押解回天庭。牛郎在老牛的神力幫助下,用扁擔挑起一兒一女就上天追尋織女,就在二人即將相會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金釵在他們兩人之間劃出一條銀河,讓牛郎織女遙遙相望、不可渡河。但是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每到七月初七的夜晚,便以成千上萬的雀身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得以一年一度相會一次。
在七夕之夜,因為民間故事稱織女能和牛郎相會,這是一個屬於她的特殊節慶,她可以讓人間一窺仙蹤、可以把好心情灑落凡塵,所以女孩子們便在這個夜晚拜求織女,希望她能把自己作為天庭紡娘的心靈手巧也分落給凡人一些。七夕節,由此開啟了「乞巧」的主題。
七夕之夜,女孩子們在自家庭院中通過一些風俗活動來過節:
她們要祭拜織女、向織女訴說心願;然後和閨中密友進行對月穿針、水面投針的游戲,看誰先把線穿過針別、誰放置在水面上的綉花針不沉底,誰就獲得了最好的運氣和巧勁兒;之後,在夜風吹拂中,她們分別躲到葡萄架下盼望聽到牛郎和織女的情話,期待得到姻緣天賜的眷顧;她們還會捉一隻蜘蛛養在小盒子里,在第二天一早打開盒子比較誰的「喜蛛」吐絲織網最多、就預示著誰得巧最多。
整個七夕節的乞巧過程,唐人祖詠都寫成了一首詩《七夕》: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這首詩,就完整地敘述了七夕乞巧風俗中祭拜織女、穿針投針、養喜蛛比蛛絲等活動。
所以,七夕節,是屬於閨中女兒的節日,是未出嫁的女孩子們,乞求心靈手巧、祈望幸福姻緣的一次大型許願會;而她們過節的場所,也是在自家院子里完成的。
七夕節之所以也被喚作是「中國的情人節」,是由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參與了其中。牛郎織女的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至少在西漢初年,這個神話傳說就已經盛行於民間。漢初的《古詩十九首》中就寫他們的故事說: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傳說講,牛郎父母早亡,被哥嫂趕出家門,只與一頭老牛為生。老牛有靈性,促成了他和下凡織女之間的情緣,牛郎織女遂結成恩愛夫妻,育有一兒一女。但天庭發現了私自下界與凡人成婚的織女,將她押解回上天,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扁擔挑著一兒一女追趕織女。就當夫妻二人將要會合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金釵在他們兩人之間劃出一道銀河,讓他們隔河相望而無法相親。最後,是喜鵲有感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每年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才能一年一度相會一次。這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我們看故事的人,總是憤恨為何天庭要拆散一對恩愛夫妻,總是不滿為何王母娘娘要設置障礙。其實,這樣的故事,正是以形象化的演繹,傳遞著真實化的道理,那就是:
人生永遠存在著情慾和法理之間的對立沖突,情與理,是相生相伴的一對矛盾。
天條規定仙人與凡人不能結合,這代表的是法理;
織女與牛郎就是要兩情相依,這代表的是情慾;
押解織女回天庭,這象徵著法理的執行;
銀河劃下的距離,這象徵著人世間總有逾越不了的距離、現實中總會存在的障礙;
而一年一度得以相會一次,就是在情與理之間留存的彈性空間。
所以探討天人和凡人之間能不能結合、追問牛郎和織女能不能在一起,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人,都要不得不去面對情與理之間該如何抉擇、如何平衡的考驗。如果偏重情慾多了,就必然要交付法理的代價;如果背負法理多了,又必然要償付情慾的喪失。
對於社會規律也是這樣。有時候情慾泛濫,就宣揚「存天理,滅人慾」;有時候法理沉重,就開始倡導解放人性、肯定人情,比如歐洲文藝復興的發起、中國《牡丹亭》的產生,等等。
法理和情慾也可以不是決然對立的,而是互相平衡的關系。比如這個民間故事裡,王母娘娘連銀河都能造就,難道打散一群喜鵲做不到嗎?當然不可能。但是她和天庭偏偏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了鵲橋的存在,讓牛郎織女有一個宣洩情感的通道,讓世人也有一個圓滿喜劇的寄託。這就是情與理之間重疊餛飩的一個合理空間。
閨中女孩兒們遙想著牛郎織女的掙扎與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許願,希望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緣。所以,與上元節的「情人會」不一樣,七夕節只是「情人盼」,是沒有約會、沒有情郎、沒有愛情的空想階段。
其實,女孩子們的乞求許願,與其說她們在求一段愛情,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良人,更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人生。
這就涉及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與婚姻觀念:
在古人看來,女兒在家是客,是暫居於娘家,只有當她出嫁、嫁到了終身仰仗的夫家、嫁往了託付整個大半生的外姓家庭里,那才算是「有家」。所以:女有夫,就叫「有家」;相對應的,男有妻,叫做「有室」;男女成婚,雙方共同組成了「家室」。
因此,女子出嫁,叫「歸來」,是回歸到了命中註定、三世有緣的屋檐下。古語稱女孩嫁人,就叫「之子於歸」。
在《詩經》里的一首賀新娘曲《桃夭》,是為踏出閨門的新娘子送上的一首賀歌,裡面就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女子歸來,家室完整。因此,女人成婚,是將終身賭注給了她要陌生面對的丈夫以及她要隻身融入的夫家。所以閨中女兒期許未來的姻緣,說她們甜蜜幻想愛情那是奢侈的,她們緊張揣度丈夫與夫家,那才是真實的,因為那個男人、那個夫家的好壞,決定了她無可悔改、不可轉圜的下半生命運。
七夕節,是我們臆想中的「情人節」,但古代女子甚至無緣言情、無心痴盼「情人」,只要命運賜給她的能是一個比較好的「良人」,那就是姻緣善待了她的人生。
七夕的「情人節」,如果兩心情熱,那就是「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如果心境秋涼,那就是「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但無論如何,這一個「情人節」的本質:從牛郎織女的本源苦情算起,就是一個相思相望不相親的節日,是苦中作樂而已的暫時私會;從女孩兒的閨中歲月看,又是一個望穿秋水候良人的節日,是沒有良人時的一廂情願。所以秦觀最著名的宋詞《鵲橋仙》形容這一個情感節點,也只好半是安慰半是無奈地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若兩情相悅,自然還是朝朝暮暮的好,何必常做久別離;
若兩心相依,每一天便都是幸福情人節,不需要特定日期的苦盼。
所以,七夕節的風俗,古代女孩的乞求,無論乞求心靈手巧也好、乞求良人姻緣也好,都有無限辛酸在其中。——那樣苦苦地求盼,那樣深深地許願,那樣迷信地通過游戲來求一個吉祥預兆,正是說明了女性不能自主命運、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⑹ 七夕取消是什麼梗
其實七夕取消這個梗,在早幾年就有了,在2019年的時候,七夕取消,是稱牛郎和織女分居太久了,牛郎和織女都有了各自的婚外情人,所以取消了七夕這個節日。
2021年七夕取消這個梗,又是換了一個新的說法,就是近兩年因為新冠疫情的事情,很多地方自覺的取消了很多大眾聚會的時間,所以今年的七夕的節日,就結束了,取消了。以往的七夕節日,都是很多情侶的節日,酒店和民宿,都是最火爆的,而現今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很多地方都限制出門,所以這樣的行業,也是大受打擊的。
七夕取消,僅僅就是一個梗而已,就是減少了大家去外面住的時間,而大家也是可以2個人聚會的,但是都要讓對方給你健康碼再約會,畢竟都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給對方幸福。
疫情下過七夕的方法
2021年疫情反復,見面也成為了一種奢望,但也因此讓我們更加懂得,只有一起經歷過生活的的挫折才更讓彼此懂得珍惜。
雖然不能見面,隔離病毒不隔離愛而相愛的兩個人一起共同做著新鮮的事物那也是相愛的真實寫照。以前的情人節,兩個人相約一起吃飯,逛街,看電影,互挑禮物送給對方以表愛意。
今年的情人節兩個人可以連視頻看看你那已近1個月沒見過的對象,可以用自己的特長為對方做點有意義的事,比如可以彈琴,可以唱歌,還可以為對方親手准備一些小東西在疫情結束的時候來個驚喜。
兩個人還可以約一部電影連線各自在家裡看,互相分享,陪伴聊天,亦可共同策劃一場旅行在疫情結束後飛向世界的懷抱來解放這個快被逼瘋了的靈魂,既然現在暫時去不了,但不妨帶上他(她)來一次雲旅遊!
⑺ 七夕後是什麼節 幾月幾號
每年鬼節都是自七夕之後呀,農歷七月十五,是8月24號 民間將陰歷7月15稱為鬼節,又叫中元節。 鬼節都在七夕後,都是農歷7月十五,是8月24日
⑻ 最感人的真實七夕節故事是哪個
傳統的七夕節前夕,在湖北省浠水縣一棟老民宅里,一對八十六歲的老人,翻檢著珍藏的兩百多封往來書信,和三百多首唱和詩句,迎來了歷盡磨難又重逢的二十六周年紀念日。
劉谷香老人和王宗之都是浠水關口鎮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1941年冬的一個夜晚,王宗之和幾個同學一起,在劉家集中,抱著抗日救國的志向,投考黃埔軍校西安分校,參軍入伍。目送王宗之的身影消失在風雪之中,十七歲的劉谷香暗自許下心願,非王宗之不嫁。戰火紛飛中,兩人斷了音信。迫於壓力,劉谷香的父親接受了同村一位楊姓財主的聘禮。然而,早已心系王宗之的劉谷香寧死不從,東躲西藏逃婚。在逃婚中,喜好詩文的劉谷香寫下了四十首《落花詞》,篇篇飽含著對王宗之的思戀之情: 「春夢無憑我獨憐,花紅酒綠為誰妍?數聲鳥語啼疏雨,一曲驪歌唱淡煙。轉恨玉簫空訂約,欲留春駐杳無緣;無端最是春深月,偏向情天缺處園」。
1945年八月,八年抗戰結束,三年內戰烽煙又起。1946年八月,王宗之抽空回家,與劉谷香私定終身。這年四月,國民黨軍隊開始節節敗退,王宗之所在部隊開始撤往台灣。赴台前夕,王宗之專程回家與劉谷香告別,夫妻倆連續三個晚上沒有合眼,他們知道,這一別又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見。夫妻倆說一會兒,哭一陣,哭完了再說。劉谷香將自己平時寫的情詩裝訂成冊,並將結婚照貼在上面,叮囑王宗之不要忘了家鄉,不要忘了家鄉的她。
29天短暫而溫馨的夫妻生活,支撐著王宗之在台灣的日日夜夜。部隊進入台灣,與大陸通信中斷,王宗之一直沒有機會與劉谷香聯系。而29天短暫而溫馨的夫妻生活,讓劉谷香的生活吃盡了苦頭。解放後,因為國民黨家屬的身份,她多次遭到批鬥、遊街。後來被迫改嫁,與當地一位出身好的教師做了7年夫妻,丈夫病亡後,又為生活所迫,再嫁給了一個轉業軍人。5年後,這位轉業軍人在一次施工中身亡。兩次改嫁,留下了三子一女。從1963年起,劉谷香就帶著4個孩子艱難度日,她心中唯的一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再見到王宗之:「我有這個決心,只要王宗之在台灣,我在內地,就能找到我的夫君。」
1979年元旦,王宗之在山中偷聽海峽之聲廣播,聽到了一個讓人興奮的消息,全國人大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他又等到了一條更好的消息,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葉劍英,發表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
2010年8月12號,七夕節前夕,王宗之回到了闊別36年的家,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劉谷香。去時青春年少,如今已經兩鬢如霜。兩位白發老人相擁而泣,久久不願分開。在他們彼此看來,出現在眼前的,依然是當年心中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