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辯論

七夕節辯論

發布時間: 2022-01-09 19:26:22

㈠ 我要關於中國人不應該過洋節的證據,參加辯論賽用的

一,每個節日都有淵源,有其產生的獨特背景,比如說感恩節。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為清教徒。你的祖先既不可能是那一批清教徒,也沒有印第安人給你們送過食物,過感恩節,感謝的是誰?再說聖誕節,那是基督徒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中國以佛教道教居多,無信仰的人也多,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不應該參加這種本事是宗教性質的節日。
二,過多的宣揚外國節日,本土文化正在逐漸流失。很多人知道情人節,不知道七夕背後的凄美故事,很多人等著萬聖狂歡,卻不知道中元節的由來。臘八要喝粥,過年要祭灶,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三,現在所謂的洋節,都是披著節日外衣的商場促銷手段,現在大多數人過的洋節,都只是去湊熱鬧而已,而不是深入的去理解其中的文化,徒有虛表,對建立理想消費觀念,有著十分大的害處。

㈡ 辯論賽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們是不在朝朝暮暮。。大學的辯論賽。各位幫忙辯一下

實際上,真正的愛情是來源於思想世界的、情感世界的,是兩個靈魂深處最原始的、最本質的、最震撼的思想撞擊,是靈魂的互相融合,是不會輕易受時間和空間距離的阻隔的。
而如果沒有真愛,只停留在物質和外貌的基礎之上的所謂愛情,應該越是天天相守在一起,那麼,來自內心和性格的矛盾越會顯現出來,反而會矛盾四起、心生厭煩。
所以,這句話雖是古語,但意味深長,實際意義穿越古今。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只要兩個人心心相印——
太陽般長久,宇宙般無限;
盡管一年一度相逢,
也勝過那朝朝歡會,夜夜相伴。
實際上,真正的愛情是來源於思想世界的、情感世界的,是兩個靈魂深處最原始的、最本質的、最震撼的思想撞擊,是靈魂的互相融合,是不會輕易受時間和空間距離的阻隔的。
而如果沒有真愛,只停留在物質和外貌的基礎之上的所謂愛情,應該越是天天相守在一起,那麼,來自內心和性格的矛盾越會顯現出來,反而會矛盾四起、心生厭煩。
所以,這句話雖是古語,但意味深長,實際意義穿越古今。
這是古代一句關於愛情的經典名句,值得後人回
真正的愛是平凡而長遠的
做人有時候也許不該太執著於一些東西
所謂欲速則不達
所謂越是害怕失去的東西越是容易失去
放手有時候也是一種解脫 味和借鑒。
真愛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
即使雙方分離天涯 長久難見面 這份情也不會因此而 淡化、消失、、、
即使不能長相廝守 對對方的愛也一如既往、、、至死方休、、、
這句詞通常在三種情況下使用。

一種情況是戀人兩地相隔,不能共度佳期。這時往往用這句詞安慰、鼓勵戀人,表示雖然不能在一起,但我們的愛經受得住這樣的考驗。

另一種情況是某方需要一點空間,一點自由度,認為愛要保證質量,但不必老粘在一起。

還有一種就是七夕節應景,用來表白愛意。畢竟這是最著名的七夕詞句。
望這些對你有用

㈢ 七夕該不該收你不喜歡的人送的禮物,辯論會話題

我覺得是不應該的,不喜歡就應該拒絕別人的禮物,不然會給自己惹麻煩的,可能是殺身之禍

㈣ 請各位!幫我多找幾個現在熱門的辯論賽題目!

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題目: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高中生留學的利弊問題
學習要專還是要博
網路經濟是泡沫經濟嗎
西部開發引知還是引資更重要
現在社會男人還是女人更累
艾滋病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發展經濟是否應該鼓勵超前消費
發展知識經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哪個更重要

****************************************
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嚴嘉:
主席:黎學平
時間: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來賓、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光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四場,也就是最後一場初賽。
今晚的優勝隊伍將會進入半決賽,他們將同昨晚的優勝隊伍悉尼大學爭奪一席決賽權。今晚將在我們的辯論群英會中較量的兩支隊伍是:劍橋大學和復旦大學。現在介紹雙方辯論代表。
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劍橋大學的代表。第一位是湯之敏,經濟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是孫學軍,英語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吳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揚,社區醫學第一年碩士生。(掌聲)
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復旦大學隊的代表。第一位是姜豐,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二年級;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級;第三位是嚴嘉,法律系四年級;第四位是蔣昌建,國際政治系碩士班三年級。(掌聲)
今晚我們的評判團也有五位。他們是鍾志邦博士,鍾博士是三一神學院研究院主任;(掌聲)第二位是許廷芳律師,許先生是新加坡廣播局董事;(掌聲)第三位是郭寶琨先生,郭先生是實踐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掌聲)第四位是魏維賢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掌聲)第五位是張夏煒先生,他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資源及公關處處長。(掌聲)
今晚我們的這個辯論和大家都是有關系的,那就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的立場是「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雙方的立場是抽簽決定的。現在我宣布「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第四場正式開始。首先請正方第一位代表湯之敏同學表明觀點和發言。時間三分鍾。(掌聲)

湯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論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談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我問對方同學,要判斷是非好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那麼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談一種道德,其結果使大家溫飽都不能保證,我們還要不要這種道德?當然不要。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麼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定出一種行為准則,結果是大家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找還要不要這種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飢寒時,能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當然不能。我問大家,對飢寒的人,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讓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的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如果你談道德連溫飽都不能保證,談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歷史上,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寧肯餓死。在那時,溫飽是否就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當然不是。伯夷、叔齊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範推廣,姑且不論,我問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救天下。讓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結果是天下人的溫飽都沒有保證,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做?不會。他們這樣做還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湯之敏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一位代表姜豐同學表明觀點,時間也是三分鍾。(掌聲)

姜豐:謝謝主席,謝謝各位。剛才,對方辯友把溫飽放到了壓倒一切的位置,還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我要告訴對方辯友的是,比溫飽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只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談道德。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尤其應該談道德。
第一,溫飽絕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沒有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衣索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戰火連綿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正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飢寒交迫還是豐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
第二,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由社會輿論和良心加以支持。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弘揚和政府倡導三層含義。我們從個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堅持其品德修養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他只有一簞食,一瓢飲,不仍然「言忠信、行篤敬」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還是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經篳路藍縷。李光耀先生就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裡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
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於今天的辯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對方一辯恰恰沒有自圓其說。
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類之路;道德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從邏輯上闡發了我方的觀點。接下來我方辯友還將從理論、事實、價值三方面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謝謝各位。(長時間掌聲)

主席:謝謝姜豐同學。接下來我們再聽聽正方第二位代表孫學軍同學的發言,時間也是三分鍾。(掌聲)

孫學軍:對方同學剛才說,溫飽比道德更重要。她還說,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但我們大家都知道,不吃飯,我們怎麼活著?不活著,我們怎麼談道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和道德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化的問題。這不僅包括達到溫飽後談道德的問題,它還包括在達到溫飽之前、處在溫飽的不同層次上談道德。在達到溫飽後談道德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事實。但在溫飽前,如何處理好溫飽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對方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溫飽是人類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條件。人類社會要繁衍、要發展,它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維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們講道德的時候,不能脫離人民的溫飽。對方似乎在講,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道德,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就會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飽了。這很可笑。這是一個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認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但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溫飽對於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社會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提出,談道德不能與溫飽相脫離。
建設一個國家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如果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的過失就不是更大了嗎?從現實看,一個國家只要堅持道德與溫飽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對方從中國大陸來,對中國十幾年來的經濟變化所取得的成績,一定是感觸頗深。世界上對這個問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成績都是在中國政府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國政府還像過去一樣,像文革時期一樣,只顧道德建設,而不講經濟的話,那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中國會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孫學軍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學發言。時間三分鍾。(掌聲)
季翔:謝謝主席,各位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我再次提醒對方辯友,你們今天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不管這種道德是保證溫飽的道德還是保證不了溫飽的道德。既然對方還沒有從邏輯上理解我方觀點,我就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闡述。
第一,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際關系,就有了道德規范。所以,不管人類處在哪一個階段上,談道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禮記·禮運篇》中記載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正是中國遠古時代道德狀況的生動寫照。而《聖經·舊約》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傳說,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嗎?有關貧困中人們談道德的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證據在大英博物館里是汗牛充棟的。想必對方對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盡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這絕不是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在談道德。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一條小魚,而是要與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正如我們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膚一樣,人類也不能超出乃至擺脫道德。人類談道德,在貧困時有貧困的談法,在溫飽時有溫飽的路數。談道德,既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言傳身教,甚至特立獨行。千萬不可一葉障百,不見泰山。
第三,從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協調人際關系,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像對方所堅持的那樣,在溫飽之前都不能談道德,都不去談道德,而是用牙齒和爪子橫決天下的話,那麼人類恐怕早就銷聲匿跡於洪荒蠻陌之中了,又何來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什麼道德問題呢?
最後,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聽而不聞,也不要對人類的歷史視而不見。請對方舉出實例,哪怕一個:人類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呢?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季翔同學。讓我們聽聽正方第三位代表吳俊仲同學怎麼反駁。(掌聲)

吳俊仲:各位好!關於今天的辯題,我方的定義跟對方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對方沒有針對我方的定義作出答復,只一廂情願地在對方的定義上加強發揮而已。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定義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對溫飽,我們提出的溫飽是相對溫飽的概念,所講的飢寒只是指社會一般人、中產階級的人的飢寒的定義,並不是對方講的那個飢寒。所以我們並沒有承認對方的定義。如果照這個定義來講,飢寒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生物學的研究,長期飢寒,熱量不足以維持生命,就會發生突變,甚至死亡。對方舉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發展的時候,是飢寒的嗎?大家都沒有飯吃嗎?
其次,談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實踐的規范。
大家都不能夠實踐的規范,不叫做道德。對方只舉出聖人英雄的例子。正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贊揚他,這是一種超道德的行為,這不是道德。(掌聲)譬如說,一個醫生冒著生命的危險,到瘟疫橫行的地區去行醫,大家贊美他。但是另外一個醫生不去,大家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對方定義錯誤。(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話,大家不要在這里辯論,不要在這里聽辯論,大家去索馬里亞。(笑)關於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會,在資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會產生道德。如果十個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塊麵包,那可能產生道德嗎?大家搶都來不及。
道德是這樣產生的,必須資源、制度悉有。資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後要達到溫飽,才能產生道德,分配後不能達到溫飽,也不會產生道德,這是人類學的研究。從道德跟溫飽的邏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道德的產生是人類形成社會之後才產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和諧,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會,才能談道德,才能談道德和諧。所以談道德必須以溫飽為前提。在我方的定義來看,我們談道德不能脫離溫飽。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學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錢給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錢、我的全部收入給他。因為考慮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這些。如果再考慮一個飢寒的情形,一個小孩子衣衫襤褸,吃不飽,偷了我一塊麵包,我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我方說:人的生存和溫飽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會的需要去剝奪他就那麼一點點生存和溫飽。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會逼人。假如我們現在十個人投票,贊成說將對方的第三辯的財富充公,來滿足大家的需要。(笑)這是公認的,這樣是對的嗎?(鈴響)謝謝。

主席:謝謝吳俊仲同學。接下來,我們再聽聽反方第三位代表嚴嘉同學怎麼反駁,時間三分鍾。(掌聲)

嚴嘉:謝謝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財產充公,能夠為很多的人民謀福利的話,那我想,我會選擇這樣做的,因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聲)今天為什麼我方觀點跟對方會出現定義上如此大的差別呢?是因為對方辯友將溫飽這個衣溫食飽的概念混同於了生存。
如果照此辦理的話,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溫飽的人了,因為他們都不生存不活著了。(掌聲)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不溫飽的人存在啊。下面我從事實的角度進一步論述我方觀點。
第一,在貧困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談道德。魯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眾學生「在陳絕糧」,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談道德了呢?不!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實,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拒斥嗟來之食的朱自清,眾多的志士仁人無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駁斥了認為只有在溫飽過後才能談道德的「腸胃決定論」。二次大戰的時候,面對法西斯的瘋狂空襲,英國民眾也並沒有放棄他們講求道德的紳士傳統。熱愛祖國、伸張正義的信念使得眾多尚處在不溫不飽狀態下的英國民眾們頑強抗爭著。面對著這些貧寒但是高貴的靈魂,來自英國的對方辯友難道還要告訴我們「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嗎?
第二,即使溫飽了,富足了,道德水準也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時候甚至會倒退。中國就有句古話,叫做「飽暖思淫慾」,而古巴比倫王國、羅馬帝國的由盛及衰,正是由於其舉國上下,不重視道德修養與道德教化、物慾橫流的惡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壇丑聞卻不絕於耳。
竹下登被賄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誘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終究未能取信於民。(掌聲)
第三,對於尚未實現溫飽的社會來說,談道德不僅僅應該、可能,而且尤為重要,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理論,杜維明先生的新儒學與工業東亞的闡述,無不表明了道德在社會發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在經濟資源愈是匱乏的時候,良心和社會輿論就愈是應該而且可能承擔它們的責任。歷史和現實都已經昭示了我們(鈴響),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嚴嘉同學。現在是他們正面交鋒大展辯才的時候。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先讓我提醒雙方代表,你們每隊各有四分鍾發言時間,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好,現在自由辯論正式開始。

季麟揚:我先請問反方同學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固然是聖人。請問,在座的四位有幾個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復旦大學裡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數人做得到,這樣能算是這種道德在社會上得到推行了嗎?第二個問題,我們李光耀總統當初在推行道德建設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樣發展了經濟建設,不然哪會有今天豐衣足食的新加坡社會。請不要迴避這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請教對方二辯,您引《禮記·禮運篇》上面」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請問「皆有所養」是溫飽還是道德?請回答。
蔣昌建:首先指出對方一個常識性錯誤:李光耀是總理而不是總統。(掌聲、笑聲)我方認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貧困的社會中有沒有道德?(掌聲)

吳俊仲: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又飢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塊麵包,你會用道德懲罰他嗎?
季翔:難道法律中就沒有道德觀念嗎?(掌聲)
孫學軍:對方三辯提出的問題從邏輯看,好像是說越窮道德就越好,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讓窮人去窮吧,可是我可以說你好。這樣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幫助他解決溫飽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虛偽做法。(掌聲)

嚴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笛卡爾和范仲淹,哪一個不是在貧困中培養起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呢?(掌聲)

吳俊仲:我方認為,溫飽,你要求他談道德就是我吃得飽飽的,對方餓得很慘,但是大家為我好,這有什麼不好呢?這種觀念是錯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規定了離婚,離
婚是道德的嗎?法律可以規定公司破產,公司可以破產嗎?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風俗習慣及強制力的。法律等於道德是蘇格拉底那時候的觀點,對方有兩位學法律的應該知道。謝謝。

季翔:法律中難道沒有道德觀念嗎?從《漢謨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宋《刑統》到《權利法案》,請對方告訴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觀念?(掌聲)孫學軍:我們這位同學已經告訴你了,法律所規范的道德是最低層的道德。暫且不提這個問題,請問,對方剛才說了英國民眾在二次大戰中發揚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國當時所處的社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所處的經濟地位是世界上領先的,而且據最近的資料表明,二戰中英國人民的溫飽程度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營養價值在當時食物平均分配製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過這個問題來否認它是在溫飽程度上講道德的。

嚴嘉:《邱吉爾傳》告訴我們,那時候好多窮人是怎麼去填飽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隊買鳥食,還買不到啊(掌聲)

季麟揚:對方同學一直迴避一個問題,你們總是舉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為,告訴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請問對方,你們認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內,有幾個人做得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有幾個人是歐陽修?有幾個人是笛卡爾?有幾個人是范仲淹?
姜豐:既然對方辯友不喜歡談仁人志士,那我們談談普通人。剛才對方三辯講到一個小孩子的例子,那我問對方辯友:如果在你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掌聲)

吳俊仲:對方是基於道德已經在心裡的概念,你設身處地想,你餓得什麼都沒有了,你要談道德,這是人道的嗎?這公平嗎?謝謝。

蔣昌建:對方認為,教唆一個人追求溫飽這就是最道德的。我們教唆一個貧寒的人去搶麥當勞,看樣子是最道德的嘍!

孫學軍:但我們的這個同學可以在他飢寒的時候幫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他怎麼去幫助呢?我們講問題要講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從結果考慮。如果他根本就達不到什麼功效,他何必做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從來不反對溫飽時也能夠談道德。但是今天對方講道德,就因為你十年前吃過一碗「莫莫咂咂」(註: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食品)嗎?(笑聲、掌聲)

吳俊仲:對方一直迴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為?請對方回答。

嚴嘉: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麼裴多斐的《自由與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長時間掌聲)

孫學軍:難道我們能不顧溫飽而只談道德嗎?請回答這個問題。

蔣昌建: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麼樣?減肥小姐可謂是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不是按照對方的邏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掌聲)吳俊仲:對方已承認超道德行為不是道德,對方所有的論證與道德論證都已證明是錯誤的。減肥中心那裡是溫飽的,對方理解錯誤。謝謝。(笑聲)

姜豐:對方講的無非是溫飽也能談道德。這一點我們什麼時候反對過了?問題是對方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請對方舉例說明,哪怕是一個,人類社會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

孫學軍:請對方不要搞錯。我方在一開始就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指我們談道德不能夠脫離溫飽,對方能夠對這個問題作出批評嗎?
蔣昌建:任何理論應用到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比解一個一次方程都簡單。請對方不要迴避我們的問題,舉出你們的實例來。

吳俊仲: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批駁,所以我方的定義已經成立了。(鬨笑聲)其次,對方的解釋依然是在飢寒的情形你可以對他進行道德要求,這可以嗎?請回答。

季翔:你的論點不是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不然還要評判干什麼?(全場大笑,掌聲)

吳俊仲:對方沒有任何攻擊,難道就可以不成立嗎?沒有攻擊,我就失敗了嗎?

姜豐:就是因為對方可攻擊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攻擊不過來了啊。(笑聲)(正方鈴響)

主席:(反方)請繼續。

蔣昌建:對方把溫飽等於生存的話,我們說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處於飢寒狀態,那麼按照對方的邏輯的話,人類社會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間恐怕不是在這里辯論了,而是在哪個陰曹地府里展開了。

嚴嘉:本該修身養性的和尚尼姑們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話,那恐怕是煉不成什麼正果的。(笑,掌聲)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發現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亞早就告誡英國人:「如果喪失天良,即使用鋼盔鐵甲包裝起來,也是赤身裸體的。」

姜豐:荀子早就說過:「爭則亂,亂則窮,」所以我們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更要談道德,否則不就是越走越窮,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溫飽呢?

蔣昌建:對方認為貧困向溫飽的追求過程當中,可以不談道德,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所謂基本的理論,就是:天下大亂,才能達到天下大飽。(笑聲)

嚴嘉:如果這樣的話,恐怕不是「爭則亂,亂則窮。」而是「爭則亂,亂則飽」了。(笑聲)

季翔:我方從來就不否認談道德和溫飽有關系,但關鍵是這個關系是什麼,是談了道德才能溫飽呀。

姜豐:對方辯友一直是「坐飛機扔炸彈——空對空」,講來講去,我問了那麼多遍,他們也沒有給我們舉出一個實例來。

蔣昌建:對方辯友回答我方問題,向來不是「小巷裡面抬竹桿——直來直去」,而是拐彎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學的教師,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師在修煉的時候,可謂是不溫不飽,(鈴響)但他還不是「佛心常清靜,無處染塵埃」嗎?

主席:對不起,時間到。非常精彩的自由辯論。經過了這個刀來劍往,字字珠璣的自由辯論之後,我們請反方第四位代表蔣昌建同學總結陳詞,時間是4分鍾。(掌聲)

蔣昌建: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經過剛才一番的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確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笑聲、掌聲)
下面我總結對方的幾個基本錯誤。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李代桃僵」,對方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於生存來構建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揚湯止沸」,認為一個貧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麼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裡面打砸搶的話,這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了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告訴我們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是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與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雲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相反,今天我們已經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只要基於理性的人類存在就能夠談道德。下面我主要從價值層面論述我方的立場。
第一,談道德是基於理性的人。只要人類存在著,就能夠談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能夠基於自身的理性而談道德。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以溫飽為基本前提而談道德,恰恰顯示了人類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第二,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
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生活的毀滅。群體統一的行動是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統一的行動是要以談道德為前提。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予整體人類活動的價值內涵。這是談道德被歷史和經驗證明了的社會意義。
第三,談道德是基於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我們今天在這里不僅要談道德的理念,更要談在現實社會當中的人類該何去何從。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萬,他們怎麼辦

㈤ 七夕情人節到底要不要過呢

七夕到底算不算中國情人節?廣東的專家們昨日就此問題進行了觀點碰撞。有觀點認為「說七夕是情人節,純粹是商家和媒體炒作的結果,把七夕定位為女兒節而不是情人節更有意義」;也有人認為「中國有三個情人節:元宵、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8月23日信息時報)

把日子過成段子,用在這條新聞事件甚是貼切而自然。中國人多,按照人均,專家自然也應該多。當我們告別溫飽,走向小康,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學者也就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機會和理由。

但看看這些先生大人都告訴了我們些什麼吧:李白是個「古惑仔」、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孔子是個「喪家狗」……變著法兒地吸引人們的眼球,顛覆民眾的知識儲備。以至於學術思想成了某些專家學者手中的鍾擺,由著性兒地左右撥動。

真理越辯越明固然不錯,但爭論的前提是,首先要清楚要辯論的是真理還是謬誤。可惜,許多時候,本應文質彬彬的專家學者,陡然間,搖身一變為殺氣騰騰的「黑旋風」,不分青紅皂白,掄起黨同伐異和學術專制的板斧,不容分說,劈頭砍去。

再則,不知有意無意,某些專家學者一不留神還把自己幻化成學術上的「芙蓉姐姐」。娛樂,居然成了學術的主題。「黃帝是中華和諧文化的創始者」;「諸子怎麼沒有西子?這都是對女性的歧視!」;西施,怎樣淪為「色情間諜」?……面對這些屢屢語出驚人的學術「芙蓉」們,真的很難搞清這到底是娛樂化的學術還是學術化的娛樂?

在細枝末節上做道場,一直是部分無行學者的癖好。如同愛向人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的孔乙己,有些專家學者也總忘不了在人前展示他們對「三寸金蓮」的心得體會。且不論七夕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情人節,也不說中國的情人節究竟有幾個,退一萬步講,就是爭論有了結果,又如何?

郭德綱愛說: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科學家會武術,流氓也擋不住!不幸讓他說著了。一些掌握了話語權的專家學者,越來越像一個文化商人或者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要麼在大庭廣眾之下推銷自己的娛樂學術,要麼洋洋灑灑離題萬里地誇耀自己的知識淵博,要麼做一隻左右逢源的權勢「鸚鵡」。於是,面對九江大橋坍塌事故技術安全鑒定專家組的神奇的高效,有人揶揄道:太神奇了!他們是約翰遜世!那一刻,他們一定是靈魂附體!

娛樂至死的時代,遺憾的是,那些本應該發出自己獨立思考聲音的專家學者也不能免俗。他們也耐不住寂寞地紛紛把自己打扮成娛樂明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大聲吆喝著娛樂化的大力丸,裝點著娛樂時代的學術星空。

耶穌說:如果最優秀的分子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有用什麼去感召呢?如果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裡去尋找道德善良呢?

既然不能把日子過成日子,那就只好將日子過成段子。這一點,專家學者想到了,大家也想到了

㈥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辯論材料(正反方都有)

時下流行過「洋節」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洋節」情結
新安二高二三班 陳媛鋒
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
一方面,當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鍾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帶著這些問題,我利用寒假半個月的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翻閱資料,到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到社會上走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士,現將主要觀點整理報告如下: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更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裡,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麼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在更大范圍的地域內擴展開來。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響的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各式洋節的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也過得熱鬧非凡。由此可見,中國人多一些暢快抒發心情的洋節有什麼不好呢?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聖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老人獻上一份祝福了嗎?誰說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輔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綜合體呢?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傳統和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
大學生過「洋節」,到底為哪般?

--------------------------------------------------------------------------------

父親節,母親節,光棍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學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節」的熱潮,大家都熱衷於過「洋節」,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卻幾乎沒有興趣。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傳統節日最大賣點似乎是以吃為主,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還是吃,生猛海鮮,海味山珍。過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著過節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雖然對學校餐廳的飯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還是五花八門,樣樣俱全的。因此,有天天過年的感覺。可是生活當中,工作節奏加快,學習壓力增大,交際壓力增大,大家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心中壓抑太久的情緒,就想找個機會大家聚一聚,玩一玩,樂一樂。「洋節」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因此越來越被人們青睞。

其二,年輕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鮮的東西,渴望刺激的東西,「洋節」在學校里過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光棍節,大家湊到一塊,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還有的男光棍請女光棍吃飯,唱KTV,或者到避風塘,去聊上一晚上,參加派對舞會,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讓人覺得新鮮中帶有刺激。萬聖節,大家給自己戴上可愛的面具,做自己平時也許不敢做的事,說自己平時也許不敢說的話,吃可口的南瓜餅。

其三,有些洋節,過起來很有人情味。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送上最溫馨的祝福,最真摯的感情。給母親買一條圍巾,買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給父親買一個精美的打火機,給家裡買一塊精緻的桌布……禮輕情義重。

也許,大學生過洋節並不是壞事,但關鍵是大家不要只顧著過洋節,而忘了我們傳統的節日,我們應該增加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文化氛圍。
=================================================
如何看待「過洋節」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這是什麼原因?過洋節究竟好不好?在媒體上眾說紛紜.各抒已見,筆者在此略作分析,綜述如下:

當今「洋節」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國改革開放後,外國的文化滲入其中,各國互相交融。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許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遇上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體和商業的炒作,促使過「洋節」不斷升溫,在其後面主要是巨大的商業利潤;其四,我國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豐富多彩,這也是必然的;其五,許多年輕人、大學生追求時尚、趕時髦.趁外國節日來臨,熱鬧娛樂一下,而且國外節日講求人性化,比較輕松浪漫,注重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涎節過平安夜.容易受年輕人喜愛接受。

而我國傳統節日,由於一般都有教育意議,形式單調,有的還帶有封建色彩,同時又不被官方重視,由此種種原因,造成了「洋節熱土節冷」的局面。

其實,中國人體驗一下外國人的節日,領略一下異國文化,這沒有什麼不好,國外不是也有過中國節的?對端午節、潑水節也很感興趣。因此,大可不必說過洋節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節日溫馨過後,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還是要提醒國人,凡事有個度,過分渲染、過分炒作,真正搞成洋節的天下,那就變味了,要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永恆的真理。
=================================================

㈦ 辯論賽〈傳統節日應不應該放假〉我是反方,幫我找點資料

給你找了一些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今年有兩件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熱門話題,引發了相當熱烈的議論。
一個是傳聞端午節將被外國搶去當人家的「文化遺產」,這讓很多中國人怎麼想怎麼別扭。另一個是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是否該放假。
其實,筆者認為,從這兩件事上反思如何對待傳統節日文化,應該比害怕失去一份「文化遺產」或者爭議該不該在傳統節日放假更有意義。事實上,有不少人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傳統節日,即便在乎又怎麼樣?就說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幾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吧,很當回事地過了這些節日的人們,在這些日子裡做了什麼呢?說直白一點,除了「吃」,還剩下多少內容?「文化」的氣氛好像就是「吃」文化。各類大眾傳媒一到傳統節日前後,都紛紛大談特談「吃」,請來專家做專題,與其說是在教人們如何吃好,倒不如說是在慫恿人們大吃特吃。結果,連最熱鬧的年都過淡了。弄得某些憂國憂民之士忍不住竭力疾呼「用法律保護傳統節日」,以此提醒人們記住民族傳統,不使洋文化吞沒民族傳統文化,可謂用心良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是法定節假日的一些洋節日在城市裡越來越火,甚至在農村的學生中也開始流行。難道這也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認真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洋節一般比較重視活動參與,很個性化,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具體,比如母親節、聖誕節什麼的,雖然沒有大型活動助威,更沒有特意放假,可參與者無處不在,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過節的理由和方式。我們必須承認,洋節很靈活、有活力,很富有人情味,這就是一種「文化」氣氛。雖然也有藉此機會大吃大喝的,但那不是主題。
顯然,作為文化生活內容一部分的節日是否能夠被人們接受,不是法律所能管得了的。畢竟,人們要的是一種看得見的有形式的可操作的文化生活內容,節日也可以說只是這個形式的包裝。人們只要有理由又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充實豐富自己的生活,洋節還是「土」節似乎並不重要。
假如我們能用心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並且能夠以創新的精神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那麼我們的傳統節日一定會更具吸引力,傳統節日放不放假也就不重要了。

祝你成功取得勝利!!!

㈧ 辯論大會 七夕不是分手節日嗎 為什麼是情人節

我們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抄下。
首先第一,相會是不是分離
熱戀中的男女都知道,見面的日子是最甜蜜的,而見面之後的分開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每天都期待著相會,而相會就是最美好的日子,這就是情人的節日。你體會不到相會的美妙,可能還是單身。
第二從日子方面。
確實是一年見一次,而且不是你說的,十年相會一次,而是1年相會一次。
按照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從當年的七月初七開始計算,牛郎確實要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初七,沒錯,但是織女只要等到第二天,也就是地下的第二年的那一天,就可以和牛郎相會了,所以對於織女來說是天天見。既然是天天見,又何談分手的節日呢

㈨ 辯論題,節日應該堅持傳統習俗,還是推陳出新

我可能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覺得應該堅持傳統習俗.
中國有著5千年的歷史文化,56個民族有著不同的傳統習俗,及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的地域都有著不同的習俗.國內許多城市都在搞感恩節、聖誕節。。。畢竟那是人家的節日,中國要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美國的民眾在准備過感恩節的同時,也在為歡度聖誕節做准備。不過生活在美國的大部分華裔,無論是過西洋的節日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都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過節習俗和傳統。聚餐對每個美國家庭來說,都是節日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而華裔的節日聚餐,具有自己的傳統特色。家庭的節日聚餐,華裔一般不會邀請外人參加;而老美的節日餐會,喜歡邀請新認識的朋友參加,餐會就是一個社交的場合。華裔的節日聚餐一般都是在家裡,是合家團聚日子及對過去日子的懷念;而美國人的聚餐更注重強調浪漫的情調,喜歡選擇景緻優美的地方外出聚餐。很多華裔保持節日在家聚餐的習慣而不去餐館,並非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在家裡聚餐,做自己拿手的飯菜,喝點酒、聊聊天,說古論今,無拘無束,是很多華裔過節時所追求的閑情逸致。
華裔尚能如此,我們又為何不能保持自己的傳統習俗呢?

㈩ 情人節該不該送花(辯論會,求助)

正方 情人節一定要送花
反方 情人節不一定要送花

情人節的來源
情人節據我們所知 有兩個
一個是七夕 一個就是外國的2月14
兩個節日的來源都要弄明白

你方論點

今天我們以論做媒
來辯論天下最美的情人節
我們討論的主體是 情人節
那麼我們就要知道這最美的節日來源於哪裡

不論是東方充滿神話色彩的七夕
還是歐洲充滿西方風情的2月14
這些節日的產生都是人們對人間美好情感的寄託

而之所以這些節日流傳下來
是因為如今的我們 包括對方辯友 在座觀眾
都有著和古人一樣的願望 一樣的情懷
可見情感是最真摯的 而送什麼只是人們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

某某某國情人節情人節吃巧克力
某某某城市情人節風行坐游覽車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法律條款的任何一個字
明文規定情人節一定要送花
如果男人情人節不送花 就要被打入十八層地獄
恐怕女朋友也不會同意

我方並不否認
千嬌百媚的花朵可以搏女友歡心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MM都喜歡花
也不是所有的情人們都在情人節送花

如果按對方辯友的觀點 情人節一定一定及其肯定的要送花的話
那恐怕所有送巧克力的情侶都已經勞燕分飛啦

熱點內容
藍天竺花語 發布:2025-07-01 14:48:55 瀏覽:921
情人節陪我的人 發布:2025-07-01 14:25:08 瀏覽:389
情人節復雜 發布:2025-07-01 14:24:09 瀏覽:308
木蘭花海樂園一日游 發布:2025-07-01 14:16:36 瀏覽:622
花藝國家隊 發布:2025-07-01 14:14:38 瀏覽:678
萬馬櫻花府邸 發布:2025-07-01 14:06:23 瀏覽:655
黃天霸百合多錢一隻 發布:2025-07-01 14:06:17 瀏覽:229
牡丹花是哪裡的市花 發布:2025-07-01 13:58:24 瀏覽:316
樂活插花 發布:2025-07-01 13:56:33 瀏覽:651
滎陽孤柏渡櫻花節 發布:2025-07-01 13:48:41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