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招親
❶ 中國情人節是哪天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中國情人節?
現代人的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在倡導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西方的情人節率先在中華大地上燃起星星之火,時下已成燎原之勢。火紅的玫瑰燃燒著黃皮膚的激情,青春的熱血揮灑著幾千年的渴望。當西方式的激情還未完全消退時,中國人的情人節又接踵而至,真是讓中國的姑娘們欣喜若狂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宋代歐陽修有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至於是手執一枝玫瑰赴約,還是互贈詩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
元宵節又稱燈節。有了燈會,就缺少不了燈聯。既然是燈節,又是情人節,那麼情與燈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說,燈聯必然要成為情的媒介。在眾多的元宵燈聯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要數下面這一則了。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王安石真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撿了兩個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後王安石應該是每年都該與夫人好好地過上一回情人節了吧。
還有一說,是每年的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這個情人節未免讓人感覺有些凄涼。牛郎織女情斷天河,不由得讓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長城,劉蘭芝月夜盼夫的故事。飽經三百六十日的苦戀,換得一夕的相擁,悲喜交集之餘,也就是伏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哪得浪漫可言。
我想,瓦倫丁式的情人節更適合年輕人,以如火的紅玫瑰見證著澎湃的激情;元宵的情人節更適合傳統的中國人,用羞澀的微笑傳遞著愛的信息;七夕的情人節則更適合已婚的夫婦,借悲劇式的戀情加深濃郁的親情。不管是東方的詩帕還是西方的玫瑰,不過是傳遞愛的載體,把愛寫在心中,將情融入行動,那麼,天天都是情人節,這也許會真正成為中國人的浪漫。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❷ 比武招親中的七夕好禮是什麼
七夕禮包內容:52013銀兩+隨機4星俠客卡+隨機4星裝備卡
❸ 光霧山「鵲夢千年緣見七夕」漢服相親會是怎麼回事
這個是光霧山為單身男女准備的相親會,七夕當日舉辦,願一直忙於都市生活的單身男女,跳出枯燥的生活節奏,於我們神奇秀美的光霧山,靜下心來,找到生命的另一半。
❹ 七夕節 手機簡訊
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拉著一個三歲的小女孩的手說:「我愛你。」小女孩說:「你能為我的未來負責嗎?」小男孩說:「當然能!我們都不是一兩歲的人了!」
情人節到了,沒啥好送的,就送對聯一副。上聯:橫眉冷對秋波;下聯:俯首甘為光棍;橫批:光棍萬歲!祝你情人節快樂haha~~
知道嗎?這幾天沒見你,我六神無主想自殺:我嘗試過用面條上吊,用豆腐砸頭,用面條割脈,但我怕沒人和你過七夕,所以只好作罷。祝七夕快樂。
好久沒見,但你的格言我始終謹記在心:饅頭誠可貴,包子價更高,若有燒排骨,兩者皆可拋。可愛的損友,七夕情人節快樂!
七是一個奇數,要你來湊一個雙偶數
真不容易,為了給要容貌有容貌,要身材有身材,要氣質有氣質,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的你發出這條簡訊,我一個人打跑了10個帥哥。祝你七夕節快樂!
往年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今天一早喜鵲趕來天河排隊,等候多時始終不見牛哥七妹,八哥氣喘吁吁跑來通知各位,如今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翻倍,早已不須相會鵲橋如此繁贅,這時他倆正用電腦對聊沉醉。
七夕有情人的繼續甜蜜,沒情人的不要泄氣,有目標的加倍努力,沒目標的繼續尋覓,想浪漫的燭光晚餐,想實在的月下相聚。月老低調的給你發信息,保密!
俗話說:火車不是推的,幸福不是吹的;七夕了,我要對你說:有你就是對的,心兒也會醉的。
親愛的,幫幫我,我的大腦終端遭遇相思病毒感染,感情扇區被格式化,所有文件都被更名為「我愛你。exe」
根據你對我「發送」的那些「信息」,表明你很願意讓我打開你的「文件」。我有一顆為你「奔騰」的「芯」。我的「硬碟」里下載的「數據」都是「我愛你」。七夕情人節快樂!
忙嗎?沒事。只是想用不打擾你的方式告訴你:我在想你。希望你收到我的簡訊時,你的嘴角是微笑的。讓你身邊的朋友知道你是幸福的。七夕情人節快樂!
首先先在心裡想一個9以下的數字,加1,再乘以2,再加4,再除以2,最後減掉一開始心裡想的那個數字,再加上517,這結果就是代表我想對你說的話!
愛你一萬年 誇張! 愛你五千年 無望! 愛你一千年 荒唐! 愛你一百年 太長! 接連愛你70年,只要我身體健康,這是我的強項。
七夕節到了,送你一朵花表示我想你了,送你兩朵花,表示我很想你,送你滿山遍野的花:還不快跑啊,大黃蜂被引來了。七夕節快樂。
等我有權時,讓故宮作你卧室,神州六號作你專機,中國大劇院作你練歌房,杭州西湖作你游泳池,夠意思吧!祝七夕節快樂!
你拽,你拽,你是豬八戒投胎,除了一身肉外,其餘一點沒帶,死了還沒人埋。情人節快樂!
人節願望:做一隻樹袋熊,趴在一棵大桉樹上呼呼大睡,我是樹袋熊,而你是桉樹,阿門!!一生一世粘著你,愛著你,需要你!!!
男女應當平等,當然,已結婚的除外。七夕情人節快樂!
相親是經銷,戀愛叫直銷,而拋綉球招親則為圍標。七夕情人節快樂!
❺ 鎮江什麼地方約會比較好
白素貞水漫金山寺、
大小喬佳配孫策周瑜、
孫劉聯姻甘露寺、
梁祝的千古絕唱、
牛郎織女的故事、
……
這些經典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
而這些故事的起源地,
都在同一個地方—鎮江,
而鎮江的這七個地方,
更是被譽為愛情聖地。
問情茅山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每年去茅山祈福的人們不計其數
尤其在節日旺季
比如春節、情人節、七夕等節日
特別是求姻緣的人特別多
據說,這里的姻緣簽特別的准哦
說不定就真的應驗了
「千里姻緣一線牽」呢~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不僅如此,現在正值茅山的音樂燈光節!
七夕,可以帶上你的另一半,
來這里尋找美妙幸福的瞬間!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夜會金山寺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也許你對鎮江不太熟悉
但你一定知道《白蛇傳》傳說中
「水漫金山」的故事
而這個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金山腳下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不妨攜手愛人來金山
體驗那「千年等一回」的愛戀
情定焦山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其實在鎮江
愛情故事並不都是神話和傳說
蔣介石與宋美齡情定焦山
就是一段史實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1927年5月,當時40歲的蔣介石與30歲的宋美齡在鎮江焦山首次約會。二人並肩同游焦山勝景、遍嘗鎮江的江鮮美食,據說焦山鰣魚的鮮美讓宋美齡晚年還念念不忘。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經過時間的沉澱
焦山的浪漫氣息一直彌漫
現如今
已成為眾多男女必去的定情之處......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表白西津渡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西津渡雲台閣
鬧中取靜,看著萬家燈火,月朗星稀
就這樣靜靜的在有故事的街道,或者雲台閣上
彼此一個眼神就已經足夠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在鎮江
沒有什麼地方比西津渡
更適合將心中的愛慕表達
在這里
已成為鎮江最佳表白聖地
熱戀南山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南山的某個角落
青山綠水,融入大自然
呼吸青草的味道
說出心中最真摯的情話
一起放飛心中的夢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在這里,不僅僅能體會生機盎然的大自然
更能體會到對方澎湃的愛情
坐在草地上
一起呼吸那彌漫著愛情的空氣
是如此美好
定親甘露寺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我們看到了「劉備京口招親」、「吳國太甘露寺相婿」、「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等一段段生動的描寫,而這些大戲的主背景就是名揚天下的—北固山。
七夕降至,鎮江這七大愛情聖地,你都去過嗎?
劉備招親的故事早已奠定了鎮江在人們心裡愛情之城的形象,如今的情侶們登上北固樓,望見的不僅是滿眼風光,更是他們的未來。
❻ 古代時期女子的特殊招親方式除包辦婚姻外還有哪些
每個人對於結婚這件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包辦婚姻是最為常見的,而到了如今,大家都是自由戀愛並且邁入婚姻的殿堂,當然對於如今大環境來說,雖然不存在包辦婚姻,但是也有不少長期單身的人,內心還是比較渴望包辦婚姻的,雖然是一種調侃,但是想起來的確是很省事的一個過程。而古代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外,也有很多招親的方式。
其實無論是比武招親,還是拋綉球,或者是同年大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隱隱約約也能看到當初的一些影子。當然緣分這樣一種事情,屬於不可言說的。有些人一見鍾情並且閃婚,也能夠過得很好,有一些人相濡以沫,可未必能夠白頭偕老。
❼ 七夕和元宵那個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和七夕節都是中國的情人節。大部分人認為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有少部分人說,其實元宵燈會是古代情人相會的日子。
★元宵節:提燈籠、猜燈謎、吃元宵,本是中國傳統民俗中非常重要的元宵佳節,現在卻有了一個新提法———「中國的情人節」。
◎農歷正月十五。古代燈會約見意中人的習俗。
◎特色:逛燈會、吃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宋代歐陽修有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描寫元宵夜情侶們相會的詞句成為千古絕唱,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至於是手執一枝玫瑰赴約,還是互贈詩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
元宵節始於漢朝,興於唐代。翻開一千多年來中國文人墨客們詩詞歌賦,不乏描寫元宵之夜情人幽會的情境。如辛棄疾的「眾里尋它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至今廣為傳誦。
元宵節又稱燈節。有了燈會,就缺少不了燈聯。既然是燈節,又是情人節,那麼情與燈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說,燈聯必然要成為情的媒介。在眾多的元宵燈聯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要數下面這一則了。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王安石真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撿了兩個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後王安石應該是每年都該與夫人好好地過上一回情人節了吧。
在台灣省,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 農歷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可以相會。元宵節,女孩子藉著看花燈之介面,有認識男孩子的機會,給古代的少女們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七夕節: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俗稱「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特色:乞巧、拜七姐、香橋會。
★各地區習俗:
◎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
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膠東地區
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陝西
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福建
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戲。
◎廣東
◆「七娘會」
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手工製品
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辨;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
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其他各地區
七夕之風也大略與上述相近。如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麥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北京竹枝詞,即有「五生盆結綵層層」句,又丟巧針求巧。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丟巧針之俗。在頤和園昆明池上要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還有飲宴、演戲等。
★七夕的別稱
·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❽ 元宵節和七夕節在幾月初幾
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
七夕節在農歷七月初七。
1、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❾ 除了包辦婚姻,古代的女人還有什麼樣的招親方式
現在社會年輕男女之間談個戀愛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雙方摟摟抱抱甚至是未婚同居也無傷大雅。但是在封建的古代,女性相比男性來講顯得更矜持一些。因為古代的女性地位普遍要比男性低一些,所以在古代一般女性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安排選擇包辦的。但是凡事都有特殊情況,除了女性包辦婚姻之外,其實古代的女性還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來選擇自己的伴侶。
寫的是七夕節牛郎織女見面的那一天,因為古代有個神話說牛郎織女被王母娘娘無情地分開了,每年只能見一次面,是一場悲劇。這個故事太過凄慘導致了古代人對他們的同情,被賦予情人節的意思只是現代人加上去的。原來古代女性通過包辦婚姻之外還有其他方式來尋找自己的愛情,這也是在古代思想封建之中少有的浪漫事件。
❿ 元宵節和七夕節哪個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和七夕節都是中國的情人節。
大部分人認為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元宵燈會是古代情人相會的日子。
七夕節: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俗稱「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的別稱
·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特色:乞巧、拜七姐、香橋會。
各地區習俗: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還有:「拜七姐」,用稻草扎「巧姑」.,「種生」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等等不一而足。
元宵節:提燈籠、猜燈謎、吃元宵,本是中國傳統民俗中非常重要的元宵佳節,現在卻有了一個新提法———「中國的情人節」。
農歷正月十五。古代燈會約見意中人的習俗。
特色:逛燈會、吃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宋代歐陽修有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描寫元宵夜情侶們相會的詞句成為千古絕唱,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至於是手執一枝玫瑰赴約,還是互贈詩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
元宵節始於漢朝,興於唐代。翻開一千多年來中國文人墨客們詩詞歌賦,不乏描寫元宵之夜情人幽會的情境。如辛棄疾的「眾里尋它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至今廣為傳誦。
元宵節又稱燈節。有了燈會,就缺少不了燈聯。既然是燈節,又是情人節,那麼情與燈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說,燈聯必然要成為情的媒介。在眾多的元宵燈聯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要數下面這一則了。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王安石真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撿了兩個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後王安石應該是每年都該與夫人好好地過上一回情人節了吧。
在台灣省,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 農歷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可以相會。元宵節,女孩子藉著看花燈之介面,有認識男孩子的機會,給古代的少女們帶來了更多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