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❶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雖然說,這是一個以月圓為標志的佳節,然而,此時真正的熱鬧都是屬於人間的,並不屬於月亮。月兒一輪,只不過是高高懸於夜空,成為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背景點綴。
你會發現,在元宵節,人們贊頌的是燈會、追逐的是燈謎、品嘗的是元宵、期待的是元夕的浪漫約會,目之所及的重點,全都是地面光亮;而並不像八月十五中秋節那樣,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投注給了仰望皓月、賞月贊月的月主題活動。因此,我們就可以給元宵節三個定位——
第一,元宵節,是一個民俗的燈節。
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逛燈市,猜燈謎、放天燈,這實際上是在比圓月還亮堂的人間光亮里,點燃希望、祈福新年、放飛明天。
對於大街小巷上這種張燈結綵的景象,唐代詩人蘇味道的詩《正月十五夜》詩里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第二,元宵節還是屬於青年的情人節。
這得益於在很多戲曲小說、民間故事的描述里,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難得可以自由走上街頭賞燈的上元夜,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緣分。
可以說,上元夜借喧鬧燈市的機緣,給了古代青年男女一個難得的、可以釋放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去悄然地約會彼此,讓他們能難得地點燃青春。就像歐陽修的宋詞里講:「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第三,元宵節是春節奉獻給社會的最後一次全民狂歡節。
元宵節的晚上,火樹銀花,車水馬龍,熱烈至極,所以過元宵節也俗稱「鬧元宵」。
鬧元宵,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點之前,以豐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農歷新年即將結束之前,再次用美食的形狀寓意來強調團圓。
所以辛棄疾的詞描寫元宵盛況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在這一晚,人們歡歌狂舞,人們賞燈遊街。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一次熱鬧收尾,吃了元宵,過了十五,這年,才算是過完了。
圖片
第四,元宵節,就是元宵節。
在今天,我們還要通過古今節日以及中西節日的對比,給出元宵節一個屬於它的坐標——或者說,通過很多的爭論聲音,來給它一個盡可能相符的文化坐標。
近年來,很多商家和媒體都會宣傳,說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但是,和七夕節相比,元宵節才更有情人節的意味。因為七夕節,那隻是閨閣女兒在自家院子里過的一個乞巧節,縱然有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來作為這個節日的背景加持,但也並不能真正演化出七夕節有什麼約會屬性來——因
❷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在古代,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社會中,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相見的機會。古時不少朝代都有「宵禁」的規定,唐代京城長安每晚夜禁。當太陽落山後,擊鼓八百,謂之「凈街鼓」。鼓停,即緊閉各處城門,人們不準外出,違者處以重罰。而一年之中,只有燈節三天例外,此外,古代社會有年輕女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清規戒律,一般不允許她們自由活動,只有在過節才可以結伴外出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往的機會,未婚男女常常借著賞花燈與異性接觸,因此元宵燈節期間往往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約會的好機會。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傳統戲曲中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❸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有兩個,只說七夕是情人節的是孤陋寡聞,元宵節也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華夏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自漢代「燃燈禮佛」,而到了唐代則「燃燈成俗」,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縱情」的節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節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愛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在白天還舉行耍獅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則有猜燈謎、舞龍燈,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許在這一天晚上外出遊玩。在過去「燈」和「謎」是分不開的,「燈謎」俗稱「打燈虎」。謎條貼在花燈上,猜中者有獎。有的店鋪張燈掛謎,「如有猜中者,獎蘋果三千」,當猜中者領獎時才發現獎品不過是一隻蘋果上插著三根牙簽。
許多東南亞華人保留著過傳統節日的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對元宵節和春節非常重視。他們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過年,除了保持吃元宵、點燈籠的習俗之外,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那就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拋水果,男孩向女孩拋蘋果,女孩則向男孩拋柑子,其中的含義是希望自己未來找到一個如意的伴侶。
這種習俗其實在我國內地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區的白族、壯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互相「拋綉球」的習俗。凡是接不住綉球的男女,都要贈紀念品給對方。而太多次失球又無法贖回紀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由此也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
❹ 元宵節也是情人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而這天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
為什麼這么說?每年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2000多年前漢朝時,漢文帝就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在家吃元宵、賞月,出門鬧花燈、猜燈謎。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古代,平時年輕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元宵節由於開禁,各地都會製作花燈,街上人流如織,男女可以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燈會上演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❺ 為什麼元宵節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中國在習俗上有上巳節、元宵、七夕這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慶祝這些節日。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可謂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情人節,因為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古代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夜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賞燈,多情男女在「花市燈如晝」的浪漫夜晚常常擦出愛的火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因此元宵節稱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最恰當不過了。
此前人們一直把「七夕」當成情人節,這個「七夕」情人節未免讓人感覺有些凄涼。牛郎織女情斷天河,不由得讓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長城,劉蘭芝月夜盼夫的故事。飽經三百六十日的苦戀,換得一夕的相擁,悲喜交集之餘,也就是伏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哪得浪漫可言。其實傳統的「七夕」是古代「婦女節」,姑娘們在夜晚穿針引線驗巧,做小物品賽巧,擺上瓜果乞巧,男性是沒有參與的。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充滿詩情畫意的節日,是古代青年「自由戀愛」的佳期,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此為例證。
元宵習俗由來已久
正月十五晚上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舊時稱上元節,又稱為元宵節、元夕或燈節,民間有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等豐富的活動和習俗。
據民俗專家介紹,隋唐以來,正月十五便有觀燈的風俗。《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多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當時這種懸在燈上任人猜射的謎語,人們稱之為「燈謎」。
正月十三稱為「上燈夜」,民間開始懸掛和測試自家的花燈。到十四夜,民間有「照蛇蟲」的習俗,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牆腳、灶下等陰暗處,有的手持小銅鑼,邊敲打邊吆呼:「嗄去,噠去,趕到茅山(鄞南地名)吃草籽!嗄去,噠去,趕到深山吃爛番薯!」這一天,農家還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乾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寧波話稱之為「譚火龍」。這種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至今仍可在農村看到。
正月十五是鬧花燈的高潮,直到正月十八晚上結束燈會,稱為「落燈夜」。通常,每年元宵夜,全城上空煙花璀璨,人們吃了豬油湯團,成群結隊上街賞燈看煙花,貪玩、愛熱鬧的小孩尤其喜歡元宵節,提著燈籠歡快地奔跑在街頭。
中國傳統「情人節」
元宵節還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民俗專家稱,元宵是古代百姓喜愛的節日,尤其受婦女的歡迎。在古代,閨秀平日是不許踏出閨門的,只有到了元宵這一晚,可以不分男女一同賞燈玩樂,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這正好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交誼的機會。通常,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戀人之間可留下信物,之後找媒人上門去提親。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
元宵節又稱燈節。有了燈會,就缺少不了燈聯。既然是燈節,又是情人節,那麼情與燈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說,燈聯必然要成為情的媒介。在眾多的元宵燈聯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要數下面這一則了。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王安石真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撿了兩個天大的便宜。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這也註定了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詩情的節日,是一個可以在瞬間催生愛情的節日。
由於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機物色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因此,元宵節這天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著名潮劇《陳三五娘》就是以元宵節為背景,講述陳三邂逅黃五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古戲《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元宵夜海誓山盟。
其實,說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還有詩詞為證。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節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描寫的就是情人之間的思念之苦。
在我國歷代的文人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絲毫不亞於現在火暴的西方情人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土湯圓」的風頭還蓋過了「洋玫瑰」。最為著名的是《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至於是手執一枝玫瑰赴約,還是互贈詩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堪稱千古絕唱。
元宵夜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內斂,韻味實足。
❻ 元宵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嗎從何時開始
古人寫元宵多情感類『『『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❼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元宵節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隨著節日的臨近,這一觀點被再度熱炒。理由是在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平時無法見面,唯有此時,女孩兒才可「合理」結伴出遊,成為尋找意中人的天賜良機。
此說雖言之鑿鑿,但過於牽強。東西方文化不同,沒必要硬性比附,否則結論必然荒唐。
首先,中國歷史漫長,中後期才趨向保守,從歷史上看,在許多階段青年男女見面並沒傳說得那麼困難,唐代婦女可乘馬出行,宋代漸保守,但情人相見也並不是非到燈節不可,即使是明清,也只有大戶人家嚴格,普通人家還是比較寬松的。
第二,即使有青年男女相會的內容,也不能以偏概全。元宵節是共有的節日,所有人都參與其中,民俗活動豐富,情人見面並非必有的節目。以老北京為例,元宵節比春節還熱鬧,要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狂歡五天。除了燈會之外,婦女們還要到正陽門摸銅門釘,「釘」與「丁」同音,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裡人丁興旺。此外還要「燒火判」,「火判」即鍾馗,用泥塑成,內部是一個爐膛,裡面裝上煤,點火後渾身通紅,七竅生煙,引來眾人圍觀,以此來驅除人間惡鬼。如此豐富的民俗活動,與情人節有什麼關系?
第三,從精神內涵上看,元宵節也非弘揚男女情愛。元宵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誕生與佛教傳入有很大關系,是根據點燈敬佛的禮儀節日,逐漸發展而來,其核心依然是在表達一種尊重、敬畏之情,感念天地、萬物恩澤,祈求得到更多護佑。比如老北京在這一天有祭門、祭戶的習俗,這在「七祭」中占據其二,非常重要,祭祀時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此外「舞龍燈」等,也都是在表達祈福之意。
第四,從節日的象徵元素看,也與情愛無關。元宵節最突出的活動是看燈和吃元宵,元宵起源很早,但宋代夜市發達,它有較強的快餐優勢,成為最受歡迎的民間食品,元宵又叫「元寶」,取團圓、利市之意。至於看燈,最初以皇家設置鰲山為主,這本是西域禮佛的習俗,唐明皇所設鰲山雄偉壯觀,但設計者和操作者都是西域人。明代鰲山曾引發火災,清代廢此例,民間觀燈成為主流,祈福的色彩才漸漸消退,但也絕對沒有任何浪漫的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親情關系和家庭和諧,對個體意識雖有關注,但不會引為主體。所以傳統節日大多以闔家歡樂為主題,未必完全匹配現代社會的需要,這需要在繼承與尊重的前提下,逐步調整歸位。為推廣傳統節日,不惜篡改原有內容,亂加私貨,古為今用,這未必是明智的態度。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❽ 為什麼說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節燈會在封建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回女相識提供了答一個交往的機會。封建社會不允許年輕女子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節情人相會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