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唐徐凝的七夕

唐徐凝的七夕

發布時間: 2021-03-05 03:47:51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是:

七夕

作者:羅隱

原文: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譯文:

牛郎織女在銀河邊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里鋪置紅布的筵席。

這家的女子把篋中的珠子倒空,要這家的男子寫出歌詠七夕的錦綉詩篇,放到那個篋里。

香帳製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婦女引線穿針來乞巧。穿好針來拜美好的織女星。

計時的銅壺滴漏報天將亮了,牛郎織女又要分別了,所以惆悵茫然,這樣相會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1)唐徐凝的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頷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頸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

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

❷ 七夕這首古詩大意是什麼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原文: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2)唐徐凝的七夕擴展閱讀: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境。

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

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

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❸ 《七夕詩》詩詞賞析

賞析:

這首詞詠調名本意 ,是為送別友人陳令舉而作。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別有一番新味。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下片想像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像,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凄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❹ 七夕作者 徐凝哪個朝代

徐凝是「唐朝」的一位詩人,一生布衣,無權無勢,默默無名。莫說是在整個唐朝,就是專他所生活的中唐,屬也只能算得一位不入流的詩人。他一生到底做了多少首詩不得而知,似乎也沒人關心,全唐詩專門有一卷收錄了他的92首作品,但稱得起上品的實在寥寥,甚至有一首寫廬山瀑布的詩被後世蘇東坡當成了反面教材,有「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的戲言。但其中有一首《憶揚州》卻讓我們不得不提,並且值得一提再提:

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❺ 七夕 (唐)徐凝的古詩賞析

《七夕》是唐代詩人徐凝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品名稱
七夕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徐凝
作品內容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作品譯文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卧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佩環丁冬,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亘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不那麼明顯。
作者信息
徐凝,約公元八一三年、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前後在世。字不詳,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廬縣分水鎮柏山村)人。與施肩吾同里,日共吟詠。初游長安,因不願炫耀才華,沒有拜謁諸顯貴,竟不成名。南歸前作詩辭別侍郎韓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無人重布衣。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抨擊了當時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實學的社會現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嘗於杭州開元寺觀牡丹,見徐凝題牡丹詩一首,大為贊賞,邀與同飲,盡醉而歸。後與頗負詩名的張祜較量詩藝,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優勝題牡丹詩,為白居易所賞,元稹亦為獎掖,詩名遂振於元和間。至長安,不善干謁,僅游韓愈之門,竟不成名。將歸,以詩辭韓愈,有「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之句。唐元和中,舉進士,官至金部侍郎。
遂歸里,優悠詩酒以終。(唐詩紀事引郡閣雅談雲:「官至侍郎」,與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傳)凝所作詩,《全唐詩》錄存一卷。

❻ 七夕詩歌

一、詩名:《七夕》

作者: 心琪靜雅

原文:

七夕,任我的思念。

漫過心海,飄過銀河。

繪成內詩篇,傳給遠方的容你。

無論寒暑,無論悲喜。

我將真情守在光陰里,回眸初遇舊韻。

那泛黃而美好的記憶,此刻溢滿腦海。

彷彿你我踏著淺風,走在家鄉的泥土地。

時光易老,年華易逝。

遙望天邊銀河,願那份初戀深情。

那寸寸相思,伴著七夕的月光曲。

匯成心中永恆的詩句,想你,念你……

二、詩名:《七夕——想你》

作者:雲之夢

原文:

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說好了一生牽手。

不離不棄, 可你卻獨自隱匿。

一晃數年,不知你過的是否如意?

七夕在即, 牽掛思念心痛。

讓我倍感孤寂, 想你的夜我無法釋放自己。

只能讓痛惜的淚水, 化作一條清澈的小溪。

洗去心靈的孤寂......

七夕想你, 想你發自心底。

卻無法相聚, 天上人間。

只能共盼, 夢中——相聚相依......

❼ 徐凝的<七夕>的翻譯解釋``

有關來這一首詩歌原文源以及翻譯結果如下:
一、原詩如下:
七夕·一道鵲橋橫渺渺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二、翻譯: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卧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配環丁冬,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
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
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亘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不那麼明顯。

❽ 古詩《七夕》

【原文】: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回涼如水,卧看答牽牛織女星。

【註解】:
銀燭:一作紅燭。天階:一作瑤階。
卧看:一作坐看。
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柔軟的絲織品。
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
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

【韻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
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涼;
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❾ 《七夕》詩

七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今日雲駢渡回鵲橋,應非答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牛郎織女星。

❿ 七夕的詩句徐凝

《七夕》是唐代詩人徐凝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品名稱
七夕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徐凝
作品內容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作品譯文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卧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佩環丁冬,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亘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不那麼明顯。
作者信息
徐凝,約公元八一三年、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前後在世。字不詳,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廬縣分水鎮柏山村)人。與施肩吾同里,日共吟詠。初游長安,因不願炫耀才華,沒有拜謁諸顯貴,竟不成名。南歸前作詩辭別侍郎韓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無人重布衣。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抨擊了當時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實學的社會現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嘗於杭州開元寺觀牡丹,見徐凝題牡丹詩一首,大為贊賞,邀與同飲,盡醉而歸。後與頗負詩名的張祜較量詩藝,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優勝題牡丹詩,為白居易所賞,元稹亦為獎掖,詩名遂振於元和間。至長安,不善干謁,僅游韓愈之門,竟不成名。將歸,以詩辭韓愈,有「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之句。唐元和中,舉進士,官至金部侍郎。
遂歸里,優悠詩酒以終。(唐詩紀事引郡閣雅談雲:「官至侍郎」,與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傳)凝所作詩,《全唐詩》錄存一卷。

熱點內容
蘭花花草 發布:2025-08-12 19:48:48 瀏覽:117
舊梅花表 發布:2025-08-12 19:35:22 瀏覽:994
花卉小黑瓶 發布:2025-08-12 19:18:25 瀏覽:963
梅花鵝開 發布:2025-08-12 19:07:23 瀏覽:134
梯子上綠植 發布:2025-08-12 18:53:04 瀏覽:894
別荷花 發布:2025-08-12 18:36:33 瀏覽:588
芸花花語 發布:2025-08-12 18:01:14 瀏覽:944
七夕祈願節 發布:2025-08-12 18:01:14 瀏覽:161
花語萱 發布:2025-08-12 17:48:16 瀏覽:474
荷花精緻 發布:2025-08-12 17:43:46 瀏覽: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