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一朵蓮
『壹』 關於蓮的提問,Help me!
蓮的簡介:
蓮,又叫荷花、芙蕖、水蘭、水芙蓉、菡萏等,是多年生草本睡蓮科植物,原產亞洲熱帶地區,中國、日本和印度栽培歷史最早。蓮科有8屬,80多種。我國有4屬10種。根據用途可分為藕蓮、子蓮、花蓮;根據花瓣數可分為單瓣、半重瓣、重瓣。單瓣的和半重瓣的多為子蓮和藕蓮系統,重瓣的多為花蓮系統。蓮沒有明顯的主根,根狀塊莖----藕,肥大、多節、內有孔。節下長出不定根,生在淺水污泥里;節上生出葉柄和花梗,伸出水面。藍綠色的荷葉,外有蠟質白粉,表面密生茸毛,葉柄上有密刺,花單生在花梗的頂端。蓮每年夏季開花,碧水之中,綠葉紅花,高雅、純潔、美麗,可供人觀賞,美化環境。蓮全身是寶:藕可食用,制藕粉;蓮子是滋補食品;藕節、蓮子、根須、葉子、花、蓮篷都可入葯。
蓮與宗教文化
蓮與佛教的關系
當人們走進寺廟,抬頭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向信徒們講經說佛 的姿態。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台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台,似乎在指引眾生往通西方佛國凈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 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綜上所述,蓮華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蓮與詩詞文化:
由於詩人的心境不同,志趣不同,審美角度不同,詠蓮詩也就千姿百態,各具風韻。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制芰荷發為衣,集芙蓉以為裳。"用以表達它的堅貞。李白在《折荷有贈》中以荷花表達愛情。"唐初四傑"之一王勃以蓮喻人:"牽花共連蒂,折藕愛蓮絲。"寓意藕斷絲連。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更是以蓮自喻,贊君子之品質,被人千古傳頌。清代萬婉儀以白蓮居士為榮,甚至把自己的生日改為傳說中的荷花生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並賦詩雲:"淤泥不染清清水,我與荷花同生日。"詩人們為美麗的荷花動容,也為荷葉脆藕傾心。鄭伯琛的《荷葉詠》贊道:"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這是多麼可貴的獻身精神。楊萬里的《藕》詩中寫道:"外面看來真璞玉,胸中雕出許玲瓏。"唐代孟郊詩雲:"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後來,"藕斷絲連"便成了一句成語。我國江南有悠久的采蓮的風俗,因此,流傳了不少歌詠采蓮的詩。
蓮與飲食文化
蓮花,能活血化瘀、解暑、去熱毒,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還具有祛風化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瘡疥癬。蓮須用於治療吐血、鼻衄、崩漏、便血、虛熱煩悶、乾渴等症、便秘、溲赤。 蓮房能活血化瘀,治療崩漏、下血、腹痛、血痢、溺血。荷葉既可入饌又有一定的葯用價值。盛夏之時用鮮荷葉煮粥或煮茶食之,還能防止中暑。 荷葉味苦性平。能止渴,清暑,治療產後口乾、心肺煩躁。還能治腹脹、腹痛、產後胎衣不下。蓮子又名藕實,古人認為經常服食,百病可卻,因它「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 有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止帶等作用。主要用於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腎虛尿頻、咳血崩漏、月經不調等症。
這樣看來,蓮可渾身是寶呢!
『貳』 殺氣最重的一首詩
出處:黃巢〔唐代來〕《不第後賦菊源/菊花》
原文: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香氣彌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2)七絕一朵蓮擴展閱讀:
賞析:
「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起義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雲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叄』 西子詩歌 與誰相見與誰擦肩
雪蓮仙子護花使者高山雅士詩弟
詠雪蓮作品三十六首
五絕
一
寂寞他鄉月,天山一闋秋。
人間知己少,脈脈點明眸。
二
滄海巫山夢,人間總有情。
高峰千古淚,皎潔月光明。
三
獨笑高山上,風華絕世情。
不知滄海里,何處共弦鳴?
四
高處冰寒夢,天山窈窕姿。
風光徒落寞,誰與畫娥眉?
五
一意滄桑老,風寒冰雪天。
無妨心骨傲,不與世間連。
六
花開冰雪裡,絕世有紅顏。
塵世逍遙夢,天涯幾度還。
七
世間多落寞,誰與把心談?
綻放峰高處,何人來此探?
八
江南明月色,青竹數風流。
遠處高山上,相思在小樓。
九
千年冰雪在,寂寞廣寒秋。
何處知心見?江湖舞白鷗。
十
凌雲風骨秀,冰雪共千年。
微笑浮雲夢,非凡一朵蓮。
十一
最愛雪蓮情,相知境界生。
高山風骨在,微笑顯崢嶸。
七絕
一
崖上雪蓮微笑在,冰心珠玉愛人間。
可憐愚鈍紅塵客,多少無情淚水潺?
二
何處光陰何處淚,伊人窈窕自傷悲。
黃昏月色清風冷,一把相思贈與誰?
三
苦樂人間多起伏,芳心傲骨自清芬。
誰來顏色千杯醉?妙在悠悠聚散雲。
四
心裡平常真本色,世間無意逐風流。
高山之上春秋夢,此處多情歲月收。
五
寂寞寒山空寂寞,無情公子不回頭。
有緣滄海來相識,可惜相思似水流。
六
絕處凌寒為歲月,花開一笑顯從容。
乾坤妙在心中有,每日迎新朝日彤。
七
往事如煙浮夢里,不知寂寞看紅塵。
有心千里來相會,無意蹉跎老舊人。
八
今日有人來此處,原來欣賞雪蓮花。
相知一笑無煩惱,絕壁風情照晚霞。
九
但願世間長久夢,嬋娟月色故人逢。
百年追憶須臾在,自有豪情映碧空。
十
難得高山飛雁過,啾啾聲里戀紅塵。
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夢花開我輩人。
十一
隱士絕塵藏此處,高風亮節自歡愉。
浮雲有意來尋覓,無奈山寒草木枯。
十二
嫵媚雪山稱絕色,可憐世俗不為然。
人間罕遇知心客,滄海無情誰會憐?
十三
風緊空山多恣肆,無邊寒冷襲花神。
何須抖瑟渾身顫,傲骨亭亭本色真。
十四
一歲孤單另一歲,高山相伴愛黃昏。
花開顏色冰如玉,只是人間無夢痕。
十五
揮手夕陽憐歲月,自由起舞笑昆侖。
無邊滄海多情客,夢里相思明月魂。
十六
人間一夢春秋事,多少浮雲了此心?
獨自高山憑落寞,奈何雪裡又千尋。
十七
偶然相遇人驚愕,絕處孤生冰雪中。
一笑花開妝絕代,可憐相見晚相逢。
十八
天山巍峨群山敬,白雪茫茫綻一枝。
歲月無窮經造化,自然境遇妙詩詞。
十九
此心寂寞為高處,夢里花開玉海中。
難得蓬萊知己在,有緣相會雪蓮絨。
二十
人間多少痴情客,夢里花開空白頭。
高處風寒多險峻,可憐歲月盪悠悠。
二一
雪域千秋為一夢,冰心高處笑人間。
紅塵仰慕千尋去,難得浮生見玉顏。
二二
絕壁風騷花獨立,無窮滄海幻紅塵。
芳心冰雪誰人解?明月天山照此身。
二三
幾度春秋為過客,夕陽落處顯蒼茫。
雪蓮氣節人間愛,獨立奇峰意味長。
七律
一
礫石險流身絕世,千層冰魄映長天。
尋常滄海迷芳草,脫俗奇峰生雪蓮。
傲骨錚錚平坎坷,丹心皓皓笑流年。
古今知者多高潔,人在紅塵一夢牽。
二
雪蓮自古非常在,獨秀乾坤笑世間。
雖有柔情冰魄在,遙知絕壁冷風關。
尋常遊客空慚愧,熱血男兒作勇攀。
本色花開人仰慕,原來卓立是紅顏。
雪蓮仙子護花使者枇杷詩兄
詠雪蓮作品十二首
五絕
一
雪蓮春早發,情蕾暮秋開。
潔聖同根物,清心待自來。
二
雪蓮詩和令,吾愛綺麗藏。
碧玉冰魂潔,清風異軫香。
五律
帵蜒穿峭壁,玉潔雪岩花。
素尚香三徑,身將惠萬家。
安能低首性,乃復屈腰斜。
清凈如仙境,登靈生物華。
七絕
一
花喜寒蓮心暗急,秋煩冬未思春芳。
吳姬畫槳
『肆』 關於雪蓮的詩歌
(一)
《天山雪蓮》
作者:中言(現代)
一些雪域的傳說從古老中翩翩而來
高原的虔誠被你織成經典
是山的天邊,還是天的山邊
蒼勁的歌謠圍繞成你的腰帶
你遠在天邊卻沒有在瑤池邊露過臉
你近在水鄉也不曾在水鄉中轉過圈
你啊你,素凈如我的年輪
對家鄉的土地一諾千年
不要說寒冷的距離有多遠
縱使關外的行程不能通達彼岸
但風吹小調的蟲鳴
和漸行漸遠的簫聲
催生出無數醫世的詩篇
你那絕世的風采
穿越歷史的高度普惠人間
聖潔的容顏,播撒了
生命的綠意在世間流連
雪崩的聲音碾過你的心臟
一隻鳥銜住紅色的根
停在滾滾激盪的風雷里
看著你柔挺的身姿,沒有倒下
可是你的淚卻滴在了
采葯人的籃子里
慢慢枯萎
(二)
《蝶夢千山,冰魄雪蓮》
作者:素心蘭(現代)
一曲羌笛吹彈的錦瑟
遙扣山長水闊的千萬里浮雲
月色琉璃,揉落素玉含香的蝶夢依依
你的微笑,恰是一朵冰清玉潔的幽蓮
低眉,便洇開時光的清影
於是這個冬日,就有純白的雪花
飄盈著,落入你溫柔的掌心
暮色漸濃,唯有你眉眼盈盈似水
如花的等待,在你的指尖悄悄彌合
夜色里的故事,在你沉香的回眸里
倏然遠去,夢,變得很柔很輕
而你的曼聲吟哦,像一片泊窗的朵白
一曲,就唱醉了枝頭的梅語紛飛
你知道前生的緣深緣淺
不過是一場盛世浮華的煙火
即便剎那之間錯過,那凝香落月的一瞥
亦會漫過千山,終歸於暮雪
於是你的舞步,深入季節
踏碎青春的璞玉,驚起光陰的瘦筆
成就一段冰魄冷沁的雪蓮傳奇
循著你玲瓏優雅的余韻
我看見從天而降的你,飄旋著
悄無聲息,還人間一份蠟染的純粹和晶瑩
若可,請許我捧出紅塵深處最真的祝福
拓下你傾城一顧的凝眉淺笑
遙扣你粉紫凝凝的芳辰
從此,雨雪霏霏,歲月流轉
你,依然是那朵冰山之巔的雪蓮
素月盈空,一夢,千年
(三)
《雪蓮》
作者:守望秋天(現代)
那黑夜裡的靈魂
被陽光照進冰山雪景
日子浸潤冰層
風是凝固的眼淚
說給天空蕊黃的翅膀
一種寒冷的嘴唇
無法締約婆娑的身姿
一種冷的豐碩
說給冬天的笑臉
你冷的讓人無法站立
你的臉龐尋找嫁衣
一尾魚遊走時間的縫隙
天地同在的理由
(四)
《夢中的雪蓮》
作者:浪尖孤舟(現代)
你總是喜歡站在山嵐之巔
邀藍天毗鄰,招白雲作伴
在朔風的刀尖上靜靜等待
等待綻放的一天
在白雪的玉肌上彰顯你高潔的風采
世人都說你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物
少見不可高攀
其實你能夠踏進園林,步入庭院
在溫軟的土壤里滋養
在俗人的呵護下開放
既使這樣
你依舊與從不同,艷壓群芳
不是紅塵中的繁花成就了你的冷艷
是你那與生具來的慧質拒絕著塵埃的指染
無論走到哪裡 你堅持做你自已
默默地,快樂的 做我夢中的雪蓮
(五)
《雪蓮》
作者:霍驚(現代)
雪山的雪蓮,
一朵,就那麼一朵,
在那偶然間紮根,在那迷茫間盛開。
何等的孤寒,何等的潔白。
與長風相伴,與孤雪為鄰。
你比血還潔,比梅還傲,
獨自在那最高出,
看著那一年四季為曾有過變化的風景。
你寂寞嗎?就那樣的開在雪中。
與風雪相伴,默默的凝視前方。
誰能讀懂你的寂寞。誰能安慰你的憂傷。
誰能走進你的心裡,與你相伴孤寒。
輕輕靠近,不曾發覺。
夢中離開,相伴孤寒。
何時離開,何時到來。
在那傲梅盛開的日子,你來了。
在那百花凋落的日子,你走了。
你來,空手,你去,空手。
我心已失,欲尋方向何在?
雪山上曾現,卻未去尋找。
想夢中相見,容顏已忘。
那朵玫瑰,已經凋謝了。
那朵我送你的玫瑰。
『伍』 按要求搜篇「托物言志」佳文!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古】 類別:【靜物】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張謂】 體裁:【七絕】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注釋
【詩文解釋】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詞語解釋】
迥:遠。
傍:靠。
發:開放。
經冬:過冬。
銷:這里指冰雪融化。
【詩文賞析】
全詩即在於寫一個「早」字。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凌寒獨放的早梅。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於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與詩人的精神心有靈犀。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重寫一個「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於「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後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雲:「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雲:「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並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齊已】 體裁:【五律】 類別:【靜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樹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明年獨自律,先發映春台。
注釋
【詩文解釋】
萬木經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幹將被摧折。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了生氣。在前村的深雪裡,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隻鳥兒驚異地看著這枝素艷的早梅。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台來。
【詞語解釋】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義。
【詩文賞析】
齊已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幾年後,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後,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艷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艷的風韻,創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體裁:【詞】
春草全無消息,
臘雪猶餘蹤跡。
越嶺寒枝香自拆,
冷艷奇芳堪惜。
何事壽陽無處覓,
吹入誰家橫笛?
憶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體裁:【五絕】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釋
【注釋】: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後期之作。寫在百花爭艷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一開始詩人的思緒並不在梅花上面,則是為留滯異鄉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離長安一千八百餘里,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況下應柳仲郢之辟,來到梓州的。獨居異鄉,寄跡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年,意緒之無聊郁悶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定定,猶「死死地」、「牢牢地」,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的土地上了。這里,有強烈的苦悶,有難以名狀的厭煩,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哀。屈復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這個「雅」,似乎可以理解為富於藝術表現力。
為思鄉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於是轉出第二句:「依依向物華。」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連的意緒。詩人在百花爭艷的春色面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無限依戀的柔情。一、二兩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實際上「依依向物華」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兩種相反的感情卻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三、四兩句,詩境又出現更大的轉折。面對奼紫嫣紅的「物華」,詩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卻早花凋香盡,詩人遺憾之餘,便不免對它怨恨起來了。由「向物華」而憶梅,這是一層曲折;由憶梅而恨梅,這又是一層曲折。「恨」正是「憶」的發展與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會轉化為怨恨一樣。
但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對於李商隱來說,卻有更內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擊,到入川以後,已經是「克意事佛,方願打鍾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緒頗為頹唐了。這早秀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溫暖的「寒梅」,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嗎?詩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風界風梅花》詩中,也曾發出同樣的感嘆:「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時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長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徵。正因為看到或想到它,就會觸動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詩人自然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詩寫到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調。
五言絕句,貴天然渾成,一意貫串,忌刻意雕鏤,枝蔓曲折。這首《憶梅》,「意極曲折」(紀昀評語),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才能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古】
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
少婦爭攀折,將歸插鏡台。①
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類別:【靜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又題作:不第後賦菊
這首詩的題目,《全唐詩》作「不第後賦菊」,大概是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但《清暇錄》只說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題為「菊花」。
重陽節有賞菊的風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這首菊花詩,其實並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葉韻。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藉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凌厲的聲情氣勢。「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嚮往。而這一天,又絕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輕松,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像,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後百花殺」。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並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雲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像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採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之士的化身,贊美其傲霜的品格;這里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斗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佔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藝術想像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後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
嘆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注釋
檐前:又作庭前
題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釋
【注釋】: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西風」點明節令,逗起下句;「滿院」極言其多。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但「滿院栽」卻顯然不同於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徵,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秋風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別於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展,揭示環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像,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統觀全詩,寓意是比較明顯的。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於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像,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就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裡。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還體現了農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民平等思想。
這里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還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著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別。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士表達自己胸襟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但它並不流於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體裁:【七絕】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釋
【注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簡析】:
最後兩句說明他偏愛菊花的原因,是歷來被人傳誦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明刊本《唐詩畫譜》
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斗艷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里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像。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麼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和錢員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古】
禁署寒氣遲,孟冬菊初坼。
新黃間繁綠,爛若金照碧。
仙郎小隱日,心似陶彭澤。
秋憐潭上看,日慣籬邊摘。
今來此地賞,野意潛自適。
金馬門內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煙景夕。
賜酒色偏宜,握蘭香不敵。
凄凄百卉死,歲晚冰霜積。
唯有此花開,殷勤助君惜。
[錢嘗居藍田山下,故雲。]
菊
年代:【唐】 作者:【鄭谷】 體裁:【七絕】
王孫莫把比荊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注釋
【注釋】: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徵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作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並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於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風習,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於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琴曲歌辭·幽蘭
年代:【唐】 作者:【崔塗】 體裁:【樂府】
幽植眾能知,貞芳只暗持。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
白露沾長早,青春每到遲。不知當路草,芳馥欲何為。
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
年代:【唐】 作者:【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還應有恨無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注釋
【注釋】:
詠物詩,描寫的是客觀存在著的具體的事物形象;然而這形象在藝術上的再現,則是詩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覺描繪出來的,多少總帶有一種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詠物,這樣,物我有情,兩相浹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寫到紙上,才是主客觀的統一體。陸龜蒙的這首《白蓮》,對我們有所啟發。
鮮紅的夏天太陽,照耀著透出波面的蓮花,明鏡里現出一片丹霞。艷麗的色彩,是有目共賞的。蓮花紅多而白少,人們一提到蓮花,總是欣賞那紅裳翠蓋,又誰注意這不事鉛華的白蓮!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能夠見出蓮花之美的,應該是在此而不在彼。從這個意義來說,那紅蓮不過是「別艷」罷了。「素
『陸』 請寫出詠「菊」詠「蓮」的古詩詞各兩句以上。
詠菊 弘一
亭亭菊一支,
高標矗晚節。
雲何色殷紅,
殉道夜流血。
--------------------------------------------------------------------------------
詠菊 陳叔達
霜間開紫蒂,露下發金英。但令逢採摘,寧辭獨晚榮。
--------------------------------------------------------------------------------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樓同詠菊 盧綸
瓊尊猶有菊,可以獻留侯。願比三花秀,非同百卉秋。
金英分蕊細,玉露結房稠。黃雀知恩在,銜飛亦上樓。
--------------------------------------------------------------------------------
登高詠菊盡(一作李山甫詩) 羅隱
籬畔霜前偶得存,苦教遲晚避蘭蓀。能銷造化幾多力,
不受陽和一點恩。生處豈容依玉砌,要時還許上金樽。
陶公沒後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
--------------------------------------------------------------------------------
青杏兒 詠菊 姬翼
春夏竟芬芳。天憐此秘惜藏光。紛華落盡方開展,疏叢淺淡,孤標冷落,獨傲秋霜。好在水雲鄉。無人知、見又何妨。賞心希遇陶元亮,新松相對,金英依舊,風逗天香。
-------------------------------------------------------------------------------
詠菊二首 王安石
補落迦山傳得種,閻浮檀水染成花。
光明一室真金色,復似毗耶長者家。
--------------------------------------------------------------------------------
詠菊二首 王安石
院落秋深數菊叢,緣花錯莫兩三蜂。
蜜房歲晚能多少,酒盞重陽自不供。
--------------------------------------------------------------------------------
詠菊 瞿秋白
今歲花開盛,宜栽白玉盆。
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
--------------------------------------------------------------------------------
詠菊 弘一
奼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
生來未藉東風力,老去能添晚節香。
風里柔條頻損綠,花中正色自含黃。
莫言冷淡無知已,曾有淵明為舉觴。
同景文丈詠蓮塘 黃庭堅
塘上勾簾對晚香,半斜紅日已侵床。
江妃羞出凌波襪,長在高荷扇影涼。
采蓮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颭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階下蓮 白居易
葉展影翻當砌月,花開香散入簾風。
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
『柒』 關於蓮花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接天蓮葉無窮碧
『捌』 求關於蓮花
石蓮花的傳說
類型:詩歌 作者:鳴春 2007-1-25 發表於 紅袖添香
也許你見過雪蓮花
不知你是否還見過石蓮花
石蓮花綻放在一塊巨石上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閃閃發光
照亮了我兒時的記憶
一個叫蓮花的女子
在男人離家的時候
將一個親手綉的蓮花香囊
放在男人的心口
使男人的旅途不會寂寞
沒有男人的日子
蓮花的心是空空的
盡管有滿懷的蓮子
天天站在那塊巨石上順著風喊
只有男人才聽得懂的號子
一喊一滴淚一喊一滴血
揪得風都心疼得呼呼咆哮
不知男人在何方,不知男人可安康
不知誰給男人端茶送水補衣裳
不知是否把綉著蓮花的香囊遺忘
蓮花站在巨石上
直到淚幹了血盡了
化著一朵痴情的蓮花
夜夜放光引領男人回家的步伐
刺痛我流浪四方的志向
漁夫·題《蓮的傳說》組照(新聲) 文 / 3+2
周子曾經寫愛蓮,
仁兄拍照在今天。
窮地府,
遍人間,
荷花確是水中仙。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1-7/2410589.shtml
荷塘情思
荷文化的起源 2007-01-27 [12270]
蓮在印度 2007-01-26
荷 2008/9/3 [273]
雨荷 2008/8/27
荷花亭 2008-08-10 [747]
微笑著對待寂寞與孤獨 2008-08-10
如果他比我愛你 2008-06-23
唐詩中的「花花世界」——荷花 [2972]
荷文化的起源 [12270]
清塘荷韻的讀後感 [2223]
王冕學畫荷 [3834]
cctv張大千——獨自成千古 悠然寄一丘 [2509]
《蓮與蓮文化》 [4247]
《 我心中的蓮文化 》 [3685]
精美雅緻的「荷花」郵票 [3514]
蓮跟荷的區別 [5424]
《曲池荷》賞析
http://www.2000y.net/100933/
七絕·荷花澱(新韻)
千里芙蓉綠映紅,
荷風細雨自含情。
仙姑亦嘆香風暖,
醉沐池邊不起程
荷之典
·蓮的象徵意義
·西施故里的荷花燈荷花宴
·蓮在印度
·我國現保存最早的荷花繪畫
·淺說蓮文化內涵
·國外的荷文化
·荷花的「生日」
·荷文化史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的荷文化
·澳門古地名與蓮花相關
·蓮與民間文化
·西湖荷花的典故
·荷花神西施
·睡蓮的傳說
荷之詠
·一朵蓮的身世
·荷塘的記憶
·夏荷悠悠
·殘荷觀感
·荷池物語
·美麗荷塘
·荷之隨想
·夏荷
·夏日賞荷
·別樣的荷花
·睡覺的荷花(詩一首)
·歪藕
·一朵蓮花是你
·宛若蓮花
·風聽荷語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zhuanti/hehua/
『玖』 我在山上看到一首詩詞,求鑒賞
秀毓靈鍾一朵蓮(毓秀鍾靈一朵蓮)
花心穴巧石天然
無須南海觀音種
惟問生成有幾觀
——古回人詩詞都答是豎寫自右向左,所以應該如我所寫這樣念,是一首七絕
詩意大概:石洞里天然生成一朵清雅的蓮花,不用南海觀世音來種植,只需問造化天生有多少奇觀
『拾』 誰能幫我寫個藏頭詩啊!內容要包含思慧二字。愛情詩啊。謝謝了
七絕
京城思念現嬌姿,
美貌慧芳不自持。
誰有涵江花月貌?
情郎愛上俏蛾眉。
(思慧)
⊙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