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陽七夕節
A. 蘇軾的《六幺今.天中節》
六幺令·天中節——宋代詩人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譯文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蟲滋生,因此要採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民俗,將青翠的艾葉懸於堂中,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以僻邪驅瘴,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香飄十里」,既有「粽葉」的清香,有「粽子」裡面的各色餡料之美味。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恰逢雨天,當人們得知打撈賢臣屈大夫時,湖面上的小舟再次匯集,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句意:江面上龍舟競發,彼此吶喊助威,還有一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
「懷古」:「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感嘆:有所感觸而嘆息。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昏聵:比喻不明事理,頭腦糊塗,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傷。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異客:作客他鄉的人。這里是指屈原已經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淚不止。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朝夕:猶言從早到晚一整天。
新亭對泣: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從早哭到晚。「淚竭」,「淚盡」爾。「陵陽處」,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後到了陵陽。「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江渚:江邊。湘纍: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稱之為湘纍。「斷腸句」:指《九歌》。
(1)陵陽七夕節擴展閱讀:
全詞藝術特色有六點值得推介:一是詠今嘆古,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卻重在下片「感懷」,「借古」而「啟今」也。二是動靜結合,動與靜自然轉合,在「動」與「靜」的變化之中,歷史的車輪已經走過千年。三是明暗結合。
四是虛實相間,五是前呼後應,前有「辟邪」之「虎符纏臂」、「艾蒲青翠」,後有「懷王昏聵」、「 新亭對泣」;似乎舊惡未去,新惡難除。前有「香飄十里」,後有「湘纍已逝」;前有「誦君賦」,後應「斷腸句」。六是詞中有景,景色如畫,畫里「有話」。
B. 正宗陵陽鍋子的做法
需要的配料有上等的五花黑豬肉5斤,手磨豆腐2.5斤,金針菜(黃花菜)1兩,陵陽豆腐乾內10塊,地道的山容芋粉絲6兩,干豆角6兩,干竹筍6兩,炒磨上等米粉2斤。再佐以蔥、蒜、姜、五香粉、八角等調味品。
具體的製作流程是:先將洗凈備用的黑豬肉切成約一指厚,寬約三寸的塊(二肥一瘦)下鍋紅燒至七八成爛,盛起待用;豆腐先漂水後切成5厘米大小方塊加入清水煮透,除豆腥氣加鹽、味精調味後盛起待用;粉絲溫水泡發待用;干豆角、竹筍入鍋煮爛,澇起瀝干待用;炒米粉加工成直徑約5厘米大小的圓子,上蒸籠蒸熟待用。再將金針菜(黃花菜)溫水泡發除蒂節,將陵陽豆腐乾洗凈切絲,將豬肉適量切成絲,再將以上三種原料入鍋中配以上述佐料快炒裝盆。上述原料均分別加工後,再依次鋪墊到口徑約30公分雙耳鐵鍋里。順序是:先放豆角、竹筍,其次豆腐,再在近鍋內四周碼放圓子按每人三個計,24枚到30枚。再在中間部位放入紅燒肉,肉上再放入粉絲,最後放入和氣菜結頂蓋住。接著用三塊大古磚支起鍋灶,一字排開,用文火慢煨,注意不要燒焦,一到二個小時即可。
C. 幫我找一首古詩
卷一(二十七題,二十八首):
感懷詩一首 杜秋娘詩並序
郡齋獨酌 張好好詩並序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李甘詩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 皇風
雪中書懷 雨中作
偶游石盎僧舍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
獨酌 惜春
題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過驪山作
池州送孟遲先輩 重送
題池州弄水亭 題宣州開元寺
大雨行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
贈宣州元處士 村行
史將軍二首
卷二(五十四題,六十七首):
華清宮三十韻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河湟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
李給事中敏二首 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東兵長句十韻 過勤政樓
過魏文貞公宅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
秋晚與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念昔游三首
今皇帝陛下一詔徵兵…… 奉和白相公聖德和平……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登樂游原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 送容州唐中丞赴鎮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 街西長句
春申君 奉陵宮人
讀韓杜集 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
李侍郎於陽羨里富有泉石…… 贈李處士長句四韻
送國棋王逢 重送絕句
少年行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
朱坡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自貽
自遣 題桐葉
沈下賢 李和鼎
贈沈學士張歌人 憶游朱坡四韻
朱坡絕句三首 出宮人二首
長安秋望 獨酌
醉眠 不飲贈酒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道一大尹存之學士庭美學士……
杏園 春晚題韋家亭子
過田家宅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
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卷三(八十三題,八十八首):
洛陽長句二首 洛中監察病假滿送韋楚……
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 故洛陽城有感
揚州三首 潤州二首
題揚州禪智寺 西江懷古
江南懷古 江南春絕句
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句溪夏日送盧霈秀才……
自宣城赴官上京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齊安郡晚秋
九日齊山登高 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齊安郡後池絕句
題齊安城樓 池州李使君沒後十一日……
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 池州廢林泉寺
憶齊安郡 池州清溪
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 即事黃州作
贈李秀才是上公孫子 寄李起居四韻
題池州貴池亭 蘭溪
睦州四韻 秋晚早發新定
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夜泊桐廬先寄蘇台盧郎中
新轉南曹未敘朝散初秋暑退…… 題白蘋洲
題茶山 茶山下作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 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
不飲贈官妓 早春贈軍事薛判官
代吳興妓春初寄薛軍事 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
初冬夜飲 栽竹
梅 山石榴
柳長句 隋堤柳
柳絕句 獨柳
早雁 鵁鶄
鸚鵡 鶴
鴉 鷺鷥
村舍燕 歸燕
傷猿 還俗老僧
斫竹 將赴湖州留題亭菊
折菊 雲
醉後題僧院 題禪院
哭李給事中敏 黃州竹徑
題敬愛寺樓 送劉秀才歸江陵
見吳秀才與池妓別因成絕句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贈朱道靈 屏風絕句
哭韓綽 新定途中
題新定八松院小石
卷四(七十七題,八十四首):
往年隨故府吳興公夜泊蕪湖…… 懷鍾陵舊游四首
台城曲二首 江上雨寄崔碣
罷鍾陵幕吏十三年來泊湓浦…… 商山麻澗
商山富水驛 丹水
題武關 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
漢江 襄陽雪夜感懷
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 途中作
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 赤壁
雲夢澤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
寄浙東韓乂評事 泊秦淮
秋浦途中 題桃花夫人廟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 書懷寄中朝往還
寄崔鈞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橫江……
和州絕句 題烏江亭
題橫江館 寄灃州張舍人笛
寄揚州韓綽判官 送李群玉赴舉
送薛種游湖南 題壽安縣甘棠館御溝
汴河懷古 汴河阻凍
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 寄宣州鄭諫議
題元處士高亭 鄭瓘協律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 重題絕句一首
送陸洿郎中棄官東歸 寄珉笛與宇文舍人
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 遣興
早秋 秋思
途中一絕 春盡途中
題村舍 代人寄遠六言二首
閨情 舊游
寄遠 簾
寄題甘露寺北軒 題青雲館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江上偶見絕句
題木蘭廟 入商山
偶題 送盧秀才一絕
醉題 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送隱者一絕 題張處士山莊一絕
有懷重送斛斯判官 贈別二首
寄遠 九日
寄牛相公 為人題贈二首
少年行 盆池
有寄
外集(一百一十八題,一百二十五首,聯句一首):
斑竹筒簟 和嚴惲秀才落花
倡樓戲贈 初上船留寄
秋岸 過大梁聞河亭方宴贈孫子端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 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
中丞業深韜略志在功名…… 和裴傑秀才新櫻桃
春思 代人作
偶題二首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宣州留贈
寄題宣州開元寺 贈張祜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宣州開元寺南樓
寄遠人 別沈處士
留贈 奉和僕射相公春澤稍愆……
寄李播評事 送牛相公出鎮襄州
送薛邽二首 見穆三十宅中庭梅榴花謝
留誨曹師等詩 洛陽
寄唐州李玭尚書 南陵道中
登九峰樓 別家
歸家 雨
送人 遣懷
醉贈薛道封 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
詠襪 宮詞二首
月 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
悲吳王城 閨情代作
寄沈褒秀才 入關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偶作
贈終南蘭若僧 遣懷
秋感 贈漁父
嘆花 題劉秀才新竹
山行 書懷
紫薇花 醉後呈崔大夫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 夜雨
方響 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
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 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
同趙二十二訪張明府郊居聯句 早春題真上人院
對花微疾不飲呈坐中諸公 酬王秀才桃花園見寄
走筆送杜十三歸京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書
後池泛舟送王十 重送王十
洛陽秋夕 贈獵騎
懷吳中馮秀才 寄東塔僧
秋夕 瑤瑟
送故人歸山 聞角
押兵甲發谷口寄諸公 和令狐侍御賞蕙草
偶題 三川驛伏覽座主舍人留題
陝州醉贈裴四同年 破鏡
長安雪後 華清宮
冬日題智門寺北樓 別王十後遣京使累路附書
許秀才至辱李蘄州絕句…… 送張判官歸兼謁鄂州大夫
宿長慶寺 望少華三首
登灃州驛樓寄京兆韋尹 長安晴望
歲日朝回口號 驌驦駿
龍丘途中二首 宮人冢
寄浙西李判官 寄杜子二首
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 送劉三復郎中赴闕
羊欄浦夜陪宴會 送杜顗赴潤州幕
有感 書懷寄盧州
賀崔大夫崔正字 江南送左師
寢夜 十九兄郡樓有宴病不赴
愁 隋苑
芭蕉 汴人舟行答張祜
牧陪昭應盧郎中在江西宣州……
別集(五十七題,六十首):
寓言 猿
懷歸 邊上晚秋
傷友人悼吹簫妓 訪許顏
春日古道傍作 青冢
大夢上人自廬峰迴 洛中二首
邊上聞笳三首 春日寄許渾先輩
經闔閭城 並州道中
別懷 漁父
秋夢 早秋客舍
逢故人 秋晚江上遣懷
長安夜月 雲
春懷 逢故人
閑題 金谷園
重登科 游邊
將赴池州道中作 隋宮春
蠻中醉 寓題
送趙十二赴舉 偶呈鄭先輩
子規 江樓
旅宿 杜鵑
聞蟬 送友人
旅情 曉望
貽友人 書事
別鶴 晚泊
山寺 早行
秋日偶題 憶歸
黃州偶見作 醉倒
酬許十三秀才兼依來韻 後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書情 兵部尚書席上作
驌驦坂
補遺(六十九題,七十一首,殘句六條):
題水西寺 江樓晚望
贈別宣州崔群相公 吳宮詞二首
金陵 即事
七夕 薔薇花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 寄盧先輩
南樓夜 懷紫閣山
題孫逸人山居 中途寄友人
送蘇協律從事振武 宣州開元寺贈惟真上人
綠蘿 陵陽送客
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 冬日五湖館水亭懷別
不寢 泊松江
聞開江相國宋下世二首 出關
暝投雲智寺渡溪不得…… 宣城贈蕭兵曹
過鮑溶宅有感 寄兄弟
秋日 卜居招書侶
西山草堂 貽隱者
石池 懷政禪師院
送荔浦蔣明府赴任 秋夕有懷
秋霽寄遠 經古行宮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留題李侍御書齋
行次白沙館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貴游
越中 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宿東橫山瀨 貽遷客
寄桐江隱者 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
送大昱禪師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
分司東都寓居履道…… 題白雲樓
贈別 秋夜與友人宿
將赴京留贈僧院 寄湘中友人
江上逢友人 金谷懷古
行經廬山東林寺 途中逢故人話西山讀書早曾游覽
將赴京題陵陽王氏水居 送別
寄遠 新柳
旅懷作 雁
惜春 鴛鴦
聞雁 殘句六條
--------------------------------------------------------------------------------
自撰墓誌銘
牧字牧之。曾祖某,河西隴右節度使;祖某,司徒、平章事、岐
國公、贈太師;考某,駕部員外,累贈禮部尚書。牧進士及第,制策
登科,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江西團練巡官,轉監察御
史里行、御史、淮南節度掌書記,拜真監察,分司東都。以弟病去官,
授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遷左補闕、史館修撰,轉膳
部、比部員外郎,皆兼史職。出守黃、池、睦三州,遷司勛員外郎、
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以弟病,乞守湖州,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誥。
周歲,拜中書舍人。
某平生好讀書,為文亦不出人。曹公曰:「吾讀兵書戰策多矣,
孫武深矣。」因注其書十三篇,乃曰:「上窮天時,下極人事,無以
加也,後當有知之者。」
去歲七月十日,在吳興,夢人告曰:「爾當作小行郎。」復問其
次,曰:「禮部考功,為小行矣。」言其終典耳。今歲九月十九日歸,
夜困,亥初就枕寢,得被勢久,酣而不夢,有人朗告曰:「爾改名畢。」
十月二日,奴順來言「炊將熟甑裂」。予曰:「皆不祥也。」十一月
十日,夢書片紙「皎皎白駒,在彼空谷」,傍有人曰:「空谷,非也,
過隙也。」予生於角,星昴畢於角為第八宮,曰病厄宮,亦曰八殺宮,
土星在焉,火星繼木。星工楊晞曰:「木在張於角為第十一福德宮,
木為福德大君子,救於其旁,無虞也。」予曰:「自湖守不周歲,遷
舍人,木還福於角足矣,土火還死於角,宜哉!」復自視其形,視流
而疾,鼻折山根,年五十,斯壽矣。某月某日,終於安仁里。
妻河東裴氏,朗州刺史偃之女,先某若干時卒。長男曰曹師,年
十六;次曰祝柅,年十二。別生二男,曰蘭、曰興,一女,曰真,皆
幼。以某月日,葬於少陵司馬村先塋。銘曰:
後魏太尉顒,封平安公,及予九世,皆葬少陵。嗟爾小子,亦克
厥終,安於爾宮。
(《樊川文集》卷十)
--------------------------------------------------------------------------------
【電子版杜牧詩全集·卷一】
一華編校
感懷詩一首 時滄州用兵。
高文會隋季,提劍徇天意。
扶持萬代人,步驟三皇地。
聖雲繼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澤酌生靈,沉酣薰骨髓。
旄頭騎箕尾,風塵薊門起。
胡兵殺漢兵,屍滿咸陽市。
宣皇走豪傑,談笑開中否。
[肅宗也。]
蟠聯兩河間,燼萌終不彌。
號為精兵處,齊蔡燕趙魏。
合環千里疆,爭為一家事。
逆子嫁虜孫,西鄰聘東里。
急熱同手足,唱和如宮徵。
法制自作為,禮文爭僭擬。
壓階螭斗角,畫屋龍交尾。
署紙日替名,分財賞稱賜。
刳隍欦萬尋,繚垣疊千雉。
誓將付孱孫,血絕然方已。
九廟仗神靈,四海為輸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恥?
韓彭不再生,英衛皆為鬼。
凶門爪牙輩,穰穰如兒戲。
累聖但日吁,閫外將誰寄?
屯田數十萬,堤防常懾惴。
急征赴軍須,厚賦資凶器。
因隳畫一法,且逐隨時利。
流品極蒙尨,網羅漸離弛。
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
邈矣遠太平,蕭然盡煩費。
至於貞元末,風流恣綺靡。
艱極泰循來,元和聖天子。
元和聖天子,英明湯武上。
茅茨覆宮殿,封章綻帷帳。
伍旅拔雄兒,夢卜庸真相。
勃雲走轟霆,河南一平盪。
繼於長慶初,燕趙終舁強。
攜妻負子來,北闕爭頓顙。
故老撫兒孫,爾生今有望。
茹鯁喉尚隘,負重力未壯。
坐幄無奇兵,吞舟漏疏網。
骨添薊垣沙,血漲滹沱浪。
祗雲徒有徵,安能問無狀。
一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
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
蒼然太行路,翦翦還榛莽。
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
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
盪盪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內,長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嘗爭。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蘇醒。
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D. 杜牧的詩,杜牧古詩全集詩有哪些
1、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金谷園》唐·杜牧
【翻譯】:繁華往事,已跟香塵一樣飄盪無存;流水無情,野草卻年年以碧綠迎春。啼鳥悲鳴,傍晚隨著東風聲聲傳來;落花紛紛,恰似那為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2、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其二》唐·杜牧
【翻譯】: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E. 杜牧寫了多少首詩
江南春 山行 七夕 赤壁
清明 泊秦淮 長安秋望 早雁
九日齊山登高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河湟
嘆花 寄揚州韓綽判官 題烏江亭 贈別二首之一
金谷園 贈別二首 旅宿 贈別二首之二
遣懷 鷺鷥 江南春絕句 過勤政樓
題揚州禪智寺 秋娘詩並序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史將軍二首
齊安郡後池絕句 題桃花夫人廟 登樂游原 書懷
秋浦途中 長安雪後 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 念昔游三首
題茶山 潤州二首 朱坡 題桐葉
題齊安城樓 懷鍾陵舊游四首 華清宮三十韻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李甘詩 雪中書懷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屏風絕句
寄揚州韓綽判官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薔薇花
汴河懷古 寄珉笛與宇文舍人 寄崔鈞 往年隨故府吳興公夜泊蕪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
偶題 題木蘭廟 為人題贈二首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
張好好詩並序 感懷詩一首時滄州用兵。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 池州送孟遲先輩
和令狐侍御賞蕙草 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 揚州三首 蘭溪
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 茶山下作 江南懷古 題武關
贈朱道靈 華清宮 破鏡 酬王秀才桃花園見寄
寄牛相公 寄灃州張舍人笛 過驪山作 郡齋獨酌黃州作。
獨酌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將歸郊扉言懷兼別示亦 秋夜與友人宿 寄兄弟[亦見許渾集,題作《寄小弟》。]
兵部尚書席上作 牧陪昭應盧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罷 雨中作 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大雨行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 題池州弄水亭 少年行 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
寄遠人 寄唐州李玭尚書 雨 長安晴望
三川驛伏覽座主舍人留題 羊欄浦夜陪宴會 愁 芭蕉
江上雨寄崔碣 鶴 寄浙東韓乂評事 丹水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 秋晚早發新定 初冬夜飲 柳長句
寄李起居四韻 西江懷古 故洛陽城有感 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
遣興 寄宣州鄭諫議 雲 台城曲二首
有感 書懷寄盧州 龍丘途中二首 寄浙西李判官
寄杜子二首 冬日題智門寺北樓 洛陽秋夕 月
洛陽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 中丞業深韜略志在功名再奉長句一篇兼有咨勸 春盡途中
舊游 題青雲館 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 偶游石盎僧舍宣州作。 秋日偶題 送友人
將赴京留贈僧院 題白雲樓[一作許渾詩,題作《漢水傷稼》 送別 寄遠
泊松江[一作許渾詩,題作《夜泊松江渡寄 秋夕有懷 書情 寄盧先輩
題孫逸人山居 中途寄友人 邊上聞笳三首 別懷
漁父 長安夜月 杜鵑 夢中語
惜春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少年行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
東兵長句十韻 李給事中敏二首 代人寄遠六言二首 留贈
奉和僕射相公春澤稍愆聖君軫慮嘉雪忽降品匯 寄李播評事 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 宮詞二首
別王十後遣京使累路附書 陝州醉贈裴四同年 宿長慶寺 望少華三首
驌驦駿 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江南相逢贈別 宮人冢 江南送左師
汴人舟行答張祜 罷鍾陵幕吏十三年來泊湓浦感舊為詩 商山麻澗 商山富水驛
哭韓綽 題禪院 哭李給事中敏 鵁鶄
汴河阻凍 送薛種游湖南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橫江裴使君見迎李趙二秀才 和州絕句 題橫江館 醉眠
過田家宅 句溪夏日送盧霈秀才歸王屋山將欲赴舉 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愛酒情地閑雅
即事黃州作 池州清溪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
栽竹 早春贈軍事薛判官 隋堤柳 柳絕句
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 憶齊安郡 睦州四韻
道一大尹存之學士庭美學士簡於聖明 贈沈學士張歌人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 不飲贈酒
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 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 漢江 襄陽雪夜感懷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 重題絕句一首 早秋 鸚鵡
將赴湖州留題亭菊 折菊 歸燕 山石榴
題敬愛寺樓 見吳秀才與池妓別因成絕句 題新定八松院小石 寢夜
送劉三復郎中赴闕 歲日朝回口號 許秀才至辱李蘄州絕句問斷酒之情因寄 歸家[一作趙嘏詩,題作《到家》。]
悲吳王城 寄沈褒秀才 寄東塔僧 詠襪
送人 春思 代人作 閨情
偶題 寄遠 途中一絕 送隱者一絕
過大梁聞河亭方宴贈孫子端 初上船留寄 和嚴惲秀才落花 題宣州開元寺寺置於東晉時。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重送 送容州唐中丞赴鎮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韻
重送絕句 讀韓杜集 皇風 子規[一作李白詩,題作《宣城見杜鵑花》
春日寄許渾先輩 春日古道傍作 吳宮詞二首 金陵
貽隱者 寄桐江隱者[一作許渾詩。] 經古行宮 越中
殘句 聞雁 新柳 贈別
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行次白沙館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送荔浦蔣明府赴任 聞開江相國宋下世二首
出關 江樓晚望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即事十六韻獻居守 偶呈鄭先輩
山寺 經闔閭城 秋夢 江樓
聞蟬 洛中二首 題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奉陵宮人 李侍郎於陽羨里富有泉石牧亦於陽羨粗有薄產 送國棋王逢 今皇帝陛下一詔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諸郡次第歸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長句 贈宣州元處士 村行 過魏文貞公宅
倡樓戲贈 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九日 秋岸
題張處士山莊一絕 盆池 題村舍 簾
寄題甘露寺北軒 送盧秀才一絕 入商山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江上偶見絕句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寄題宣州開元寺 贈張祜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宣州開元寺南樓 別家 留誨曹師等詩
別沈處士 送薛邽二首 瑤瑟 贈獵騎
走筆送杜十三歸京 紫薇花 夜雨 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兼寄四韻因和
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贈終南蘭若僧 遣懷
贈漁父 送張判官歸兼謁鄂州大夫 聞角 登灃州驛樓寄京兆韋尹
十九兄郡樓有宴病不赴 賀崔大夫崔正字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送劉秀才歸江陵
傷猿 黃州竹徑 秋思 送陸洿郎中棄官東歸
題元處士高亭 書懷寄中朝往還 送李群玉赴舉 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
雲夢澤 途中作 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 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
出宮人二首 杏園 春晚題韋家亭子 自遣
李和鼎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 新轉南曹未敘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吳興書此篇以
代吳興妓春初寄薛軍事 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 梅 獨柳
題白蘋洲 夜泊桐廬先寄蘇台盧郎中 不飲贈官妓 池州李使君沒後十一日處州新命始到後見歸妓
齊安郡晚秋 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 題池州貴池亭 贈李秀才是上公孫子
沈下賢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自貽 獨酌
憶游朱坡四韻 朱坡絕句三首 洛陽長句二首 洛中監察病假滿送韋楚老拾遺歸朝
自宣城赴官上京 題壽安縣甘棠館御溝 鄭瓘協律 醉後題僧院
還俗老僧 斫竹 鴉 鷺鷥
村舍燕 新定途中 送杜顗赴潤州幕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
嘆花 題劉秀才新竹 偶作 入關
閨情代作 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 早春題真上人院 方響
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書 後池泛舟送王十 重送王十
懷吳中馮秀才[一作張祜詩,題作《楓橋》 見穆三十宅中庭梅榴花謝 南陵道中 登九峰樓
遣懷 醉贈薛道封 送牛相公出鎮襄州 宣州留贈
和裴傑秀才新櫻桃 偶題二首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醉題
有寄 斑竹筒簟 有懷重送斛斯判官 寄遠
街西長句 春申君 奉和白相公聖德和平致茲休運歲終功就合詠盛 秋晚與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贈李處士長句四韻 送趙十二赴舉 重登科 雲
春懷 將赴池州道中作 早秋客舍 逢故人
傷友人悼吹簫妓 寓言 早行 別鶴
驌驦坂 題水西寺 醉倒 酬許十三秀才兼依來韻
贈別宣州崔群相公 七夕 懷紫閣山 綠蘿
暝投雲智寺渡溪不得卻取沿江路往 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 卜居招書侶 西山草堂
秋霽寄遠 過鮑溶宅有感 懷政禪師院 寄湘中友人
江上逢友人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留題李侍御書齋 行經廬山東林寺
途中逢故人話西山讀書早曾游覽 將赴京題陵陽王氏水居 旅懷作 雁
惜春 鴛鴦 渡吳江 貴游
宿東橫山瀨 貽遷客 金谷懷古 送大昱禪師[一作許渾詩。]
石池 冬日五湖館水亭懷別 不寢 秋日
宣城贈蕭兵曹 陵陽送客 送蘇協律從事振武 宣州開元寺贈惟真上人
即事 南樓夜 後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憶歸
黃州偶見作 晚泊 旅情 曉望
貽友人 書事 猿 懷歸
邊上晚秋 訪許顏 青冢 大夢上人自廬峰迴
秋晚江上遣懷 並州道中 隋宮春 蠻中醉[一作張籍詩,題作《蠻中》。]
寓題 逢故人 閑題 游邊
嘲妓(牧罷宣州幕,經陝,有酒糾妓肥碩,牧 贈別二首 張好好詩 送故人歸山
醉後呈崔大夫 對花微疾不飲呈坐中諸公 秋感 書懷
押兵甲發谷口寄諸公 隋苑[亦見李商隱集,題作《定子》。] 秋夕 九日
悵詩 重送 題宣州開元寺 過勤政樓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 題齊安城樓 池州廢林泉寺 商山富水驛
寄題甘露寺北軒 江上偶見絕句 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 寄湘中友人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重送王十 杜秋娘詩
F. 陵陽桂花節今年什麼時間舉辦2020年
他正好如果想舉行的話提前都會有通知的呀
G. 關於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
只有內容,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盪,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洩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裡。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准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 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只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准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瞭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女媭勸他換個地方去休養一陣,他大聲說:"我不能帶著楚國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勸說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准備住到漢北去。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傳的郢都城啊!"
他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牆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聖賢的故事。 聖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麼這樣糊塗。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盟以後,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在下車時跌了一跤,推說跌傷腿,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盟確實已經瓦解了的消息以後,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國的土地怎麼能夠獻給人呢?" 楚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這一來,可把懷王氣昏了。 他仗著這幾年養精蓄銳,兵糧充足,就派了大將屈平,帶領十萬大軍,進攻秦國。
秦王立刻改變了攻齊的計劃,索性聯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 楚軍擋不住兩國的夾攻,連打幾個敗仗,屈平陣亡,秦兵佔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後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
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恢復聯盟。屈原高興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懷王違背聯盟,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經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 屈原還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雲夢地方,看見當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 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子蘭、靳尚聽見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後鄭袖。他們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讓他留在懷王面前,日久總是大患。 這夜,鄭袖就向懷王哭訴:"屈原在雲夢地方對百姓說,那些陣亡的,都是我向大王進言而冤死的。這回他回來,要替冤死的伸冤報仇。"懷王聽了大怒:"他敢這樣?簡直是瘋了!" 鄭袖趁機進讒:"是瘋了!不是瘋了怎會對百姓說這樣放肆的話?我怕見他!他要在郢都,就讓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懷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為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他派子蘭把命令送給屈原。 子蘭見了屈原,奸笑著向他道喜,傳達了懷王的命令。屈原卻呆了,他仰天長嘆:"大王,你再不能糊塗喲,楚國的江山,楚國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喲!" 女媭怕他再惹禍殃,勸他趕快離開郢都去上任。屈原說:"你是替我擔心,我是替楚國擔心呢!"但是尋思無計,只得准備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動戰爭。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懷王三十年,秦國佔領了楚國北部的八座城池。 懷王正在愁悶,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願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 懷王回到後宮,又聽了鄭袖一番勸行的話,這才打定了主意,馬上寫了回信,同意去武關會談。 准備了幾天,他和靳尚帶了五百人馬動身,才離郢都,途中只見有一匹馬飛一般奔來。
奔到跟前,馬上的人跳下,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懷王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 只聽他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 十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十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裡也湧起了一陣感傷。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麼意思?" 屈原氣得嘴唇發抖,顫聲說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國人,也該替楚國想想,不能把大王送進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聲叫讓開。屈原攀住了車轅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屈原爬起來,一邊追,一邊叫。靳尚只怕懷王心裡動搖,加快一鞭,那車飛一般去了。 屈原喘著氣站住了,眼睜睜望著向西而去的人馬,等到不見了影子,還獃獃立在那兒。 不到半個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和五百人馬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留,已經送往咸陽。
惡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為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盟,用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 子蘭等人是勸懷王去秦國的,怕懷王回來問罪,又怕得罪秦國。因此不但不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後,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 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王就大會群臣,然後接見懷王,要他當面立下割讓黔中地方的文書。懷王憤怒已極,一口拒絕了。 秦國就把他扣押起來。關了一年多,看守漸漸鬆了,懷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換了服裝逃出咸陽。
走了幾天,到了趙國地界,懷王說明情由,請求救援,但是趙國人恨他屢次破壞聯盟,不許進城。 懷王懊惱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國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經追到,把他捉住了。 懷王重新被押回咸陽,氣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頃襄王三年時死了。
秦國把這副無用的枯骨送還楚國。懷王的靈柩到達郢都的時候,楚國百姓個個感到奇恥大辱,沿路都有人失聲痛哭。 這事件把屈原的心擊碎了,他本來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託在懷王的醒悟上,現在覺得什麼都完了。他在懷王靈柩面前哭昏了過去。 他要求頃襄王趁各國都在怨恨秦國的機會,設法聯絡,一同對付秦國。頃襄王全不聽他。
他就日夜在宮門前痛哭,期望打動頃襄王。這可惱了鄭袖,叫子蘭來斥罵他:"你不聽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嗎?再不回去,就叫人押著你走!" 屈原厲聲大罵:"是你勸大王到秦國去的!你是楚國的令尹嗎?你是秦國的奸細啊!把國家鬧成這個樣子,楚國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蘭慌忙報告鄭袖,鄭袖大怒:"這是瘋子,還能讓他做什麼官,讓他死得遠遠的,永遠不準回來!"
她立刻叫頃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閭大夫職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遠不準過江。。 屈原被押回家,見了女媭,長嘆一聲:"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緊,只恨他們把國家斷送了!"他把這個家,托女媭搬回故鄉去。 又設了靈位,祭奠懷王。他念著招魂的長詩,懷念著當年興旺的楚國。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漵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裡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裡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姦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姦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H. 天中節這首詩的意思
天中節這首詩的意思?
供您參考: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先看上片"述今":"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民間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蟲滋生,因此要採取各種方法避邪祛毒。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製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民俗,將青翠的艾葉懸於堂中,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以僻邪驅瘴,有驅魔祛鬼之神效。"紙鳶"又稱風箏。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香飄十里",既有"粽葉"的清香,也有"粽子"裡面的各色餡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恰逢雨天,當人們得知打撈賢臣屈大夫時,湖面上的小舟再次匯集,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句意:江面上龍舟競發,彼此吶喊助威,還有一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
再看下片"懷古":"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感嘆:有所感觸而嘆息。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昏聵:比喻不明事理,頭腦糊塗,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傷。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戰國楚國被秦國滅掉。"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異客:作客他鄉的人。這里是指屈原已經遠離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淚不止。鬢白知幾許:兩鬢如霜,知道有多少嗎?"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朝夕:猶言從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對泣: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從早哭到晚。"淚竭",猶"淚干"、"淚盡"爾。"陵陽處",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後到了陵陽。"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江渚:江邊。湘纍: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稱之為湘纍。"斷腸句":當主要指《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