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縉雲七夕廟會

縉雲七夕廟會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51:26

Ⅰ 古人是怎樣過七夕節的,也會像現在一樣玩浪漫嗎

朝代不一樣,地區不一樣,古人過七夕節的風俗也不盡相同。當然也肯定不會發生像現在這樣,男女結伴而游,或者說是互送禮物,月下互訴衷情之類的事情。

由於古代人的生活娛樂項目沒有現代人那麼多,何況是沒有電的夜晚生活,所以像七夕節這種節日,大家都不必像平常那樣睡的那麼早,而是在自己動手勞動中獲得別樣的快樂。

Ⅱ 古代人們如何過七夕節婦女可穿盛裝逛街趕廟會嗎

古代的七夕節其實也叫做乞巧節,翻譯過來就是祈求能夠手巧的節日。在古代的是七夕節也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節日。雖然也是年輕的男女求愛的日子,但是也有女子希望可以跟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所以說在這一天除了對一些年輕的情侶很有意義以外,其實更像是現在的女生節,是女生們聚在一起的節日。

而且在這一天,女子們會聚集在一起,這一天會變成女子們的聚會,在聚會上面可以吃吃喝喝,還有很多的游戲。其中有一個游戲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就是女孩們會用一隻碗盛滿水,然後小心的把針放在水面上,如果針可以保持平衡在水面上,並且沒有沉到水底,就代表自己也會跟織女一樣心靈手巧。但是如果針掉到了碗底的話,那麼就不能如願了。雖然都是小游戲,但是也表現出了手工活對於古代女子是很重要的。

Ⅲ 浙江省都有哪些地方是節日保護基地各是什麼節日的保護基地

浙江省推薦國家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名單
春節:紹回興市(紹興祝福)
元宵節:海寧市答(硤石燈會)、泰順縣(泰順百家宴)
清明節:縉雲縣(仙都軒轅氏祭典)、湖州市南潯區、桐鄉市(含山軋蠶花)
端午節:杭州市餘杭區、西湖區(龍舟勝會)
七夕節:杭州市蕭山區(蕭山祭星乞巧)、武義縣(武義接仙女)
中秋節:開化縣(蘇庄舞草龍)
重陽節:永康縣(永康方岩廟會)
畲族三月三:景寧縣、雲和縣

Ⅳ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Ⅳ 七夕傳統在當今已經「改頭換面」,古代情侶是如何過七夕的

現在大家會發現七夕節,已經相較於古代時候有了很多的改變。其實在古代七夕的時候,很多的情侶會選擇一起去逛廟會。不過,當時的情侶大多數都比較的保守,因此並不會像現在七夕節時很多的情侶那樣在街上擁抱或者是牽手。


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女子都會舉辦這樣的比賽。除此之外,有一些情侶在古代的時候,還會在晚上的時候,坐在葡萄藤的下面去聽牛郎和織女的談話。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但是在七夕的時候確實會有人這樣做。

Ⅵ 七夕主要有哪些活動

現在的嗎?也就是逛逛廟會 和當地一些有特色的夜市
傳統的活動如下

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Ⅶ 七夕節有菩薩的廟會嗎

七夕節抄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Ⅷ 縉雲有哪些民風民俗

縉雲民風淳樸,習俗簡樸厚實,重禮節,好往來,重農崇儒,重教崇文,節儉自奉,慷慨待人。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 民俗節慶
縉雲的民間節慶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立夏、祭祀黃帝典禮、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春節:春節是我國的農歷新年,是全國城鄉最大規模和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人們要做一系列的准備工作,如辦年貨、大掃除、掛彩燈、貼春聯,農村還要燃放煙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過年。
縉雲各地過年從農歷12月25日開始到30日止。吃年飯除自家人外,還要請鄰居及至親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鄰里和睦,預示人丁興旺。大年三十這天還必須准備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東西。而初一則穿新衣、吃余飯,其他什麼也不做。預示來年有吃有穿、有錢有閑。春節期間還要探親訪友。現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國各地或外國旅遊觀光,這是一種新興的過節方式與社會新時尚。
元宵節:縉雲人把正月十五稱作正月半,從上古以來人們早就形成鬧月半或鬧元宵的傳統。初一剛過,大家就興高采烈,忙著操辦元宵節鬧花燈的各項准備工作。如板龍,一般以 1 丈 2 尺長、 18 公分寬、 8 公分厚的龍板為一節,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龍殼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細很薄的條子,用貯麻紮好,糊上透明的紙,最後請有相當水平的美術藝人上彩,一條以假亂真的龍就創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開迎,迎前要祭拜,並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畫龍點睛後,才可上燈起龍。一條板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長的有 300多節,短的也有100多節,每節2人扛,龍頭要 16 人抬著,搖頭擺尾,前面四面大鑼,樂隊開路,龍珠滾動,排燈兩立,時而是一條長龍,時而是一條盤龍,燈光閃爍鞭炮齊鳴,好一場熱鬧景象。天天從下午 3 點出發,晚上12點後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結束,要將龍撕碎,將龍板歸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龍出迎了,抬閣、走馬燈、秧歌隊、八仙隊、獅子隊也出發了,大街小巷出迎、觀看的人擁擠在路的兩邊,鑼鼓聲、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天。
清明節:主要是祭祀活動。大的有仙都民祭黃帝活動,由縣政協主持,民間企業負責人或個人出資為主祭。禮儀與公祭黃帝一致。小的是民間的族祭與家祭,一般出門在外的人員都要回家參加祭祖,表示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祭祖時,清明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縉雲的一種特色食品,農村家家都會自製,縣城市場可以購買。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飯、立夏湯,也有的吃橡塗(一種用雞蛋與麵粉糊的薄餅)。立夏飯以米摻蠶豆、筍、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雞蛋。立夏湯為紅棗、桂圓、荔枝、豆、花生加紅糖煮成,一般作點心或晚上吃。立夏開始,農事漸漸繁忙,民間傳說吃筍可以接腳骨,煎雞蛋好象箬帽,說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這一天忌諱坐門檻,以防苦夏,民間還有稱體重的風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一天,縉雲習俗是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魔祛鬼的神效。人們要吃雄黃酒,在家中的角落處灑雄黃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黃酒在孩子的臉上和身上塗抹,目的是驅逐病菌蠹蟲等病害。給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面用絲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在縉雲,端午節的粽子必須是已出嫁的女兒送的。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開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節:七月七,最大的活動是獻山廟會(我們在後面導游詞中會詳細介紹),其次是疊羅漢。羅漢是縉雲縣歷史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迎羅漢是縉雲鄉村的一個傳統節慶,主要是在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寺廟開光時進行,全縣鄉村組成羅漢隊,其中大號、長號、鑼鼓隊開路,毛公旗(長旗)緊隨,羅漢隊、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銅錢鞭、秧歌隊,從村裡出發步行到固定的廟,沿途所到的村莊都要用茶水、便飯招待,用鞭炮、鑼鼓接送,廟前塔2-——5個戲台,請業余和專業戲班演戲或叫品戲場,熱鬧非凡。這種節慶主要是乞求風調雨順、年年有餘和天下太平。
疊羅漢選擇在比較大的道壇,身著古色服裝,腰系大扎包,由身強力壯的人任羅漢柱(由基柱、中柱、頂柱)及左右、前後4人(叫插翼)和羅漢頂,共8-——12人組成,這種叫疊羅漢。
羅漢疊好後,鞭炮齊鳴,羅鼓喧天,嗩吶、大號響起,要繞天井8-——10圈,並且選村中最寬敞的道路沿街迎,觀眾緊隨,熱鬧非凡,主要是為了乞求好運氣、好收成。
中秋節:是縉雲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形式與全國各地大致相似,上輩要求下輩盡量回家團聚。過節時,每戶人家除了吃月餅外,還烹制一桌豐盛的宴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是官方舉行的祭祀黃帝典禮。仙都鼎湖峰是黃帝煉丹觴百神飛升之地,黃帝祠宇是我國南方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緬懷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分別舉行民祭和公祭黃帝典禮。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間將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民間文藝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動(這一點我們在鼎湖峰景區的導游詞中會詳細講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節,全縣開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娛樂及尊敬老人活動。有時還舉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動。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麻糍、金團(糯米做的一種甜食)的傳統。
二 文化娛樂
1、婺劇:是浙江著名的劇種之一,原稱高腔、崑腔、徽班、亂彈、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於金華(古稱婺州)一帶,解放後統一改用此名。婺劇兼收崑曲、徽戲等戲曲精華,是經過多方融合與發展而形成的新劇種。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由於過去服裝沒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劇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苟、鄭蘭香、葛素雲、吳光煜等。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僧尼會》、《對課》、《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代戲《桃子風波》等。
2、採茶戲:屬民間戲劇,又稱「燈戲」,相傳早在明代永樂年間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時已流傳很廣。其音樂來自民歌小調,節目有《十二採茶》、《販茶》、《盤茶》、《討茶租》、《四姐妹採花》等。20年代開始摻入徽、亂小戲。到現在民間仍有演出。
3、鼓詞:屬民間曲藝,俗稱「唱鼓事」,在縉雲縣內流行。唱鼓詞的大多為盲人。鼓詞內容多改編傳統戲文、民間故事,大多沒有唱本,靠口傳心記。鼓詞伴奏樂器為鼓和板,唱詞以7字句為主,間或有4--11字句。唱腔多為吟誦式,白、表、唱兼容。根據情節需要,也插入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有慢板、中板、緊板三類節奏;根據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罵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傳統曲目有:《買柴記》、《情義緣》、《玉鳳釵》、《滿門賢》、《雙金鈿》、《水紅袍》、《玉簪記》、《芙蓉扇》、《雙珠連》、《天寶圖》等。
4、蓮花:屬民間曲藝,在迎神賽會時,演唱隊身穿長袍,頭戴草帽,規模大的有數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擊樂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簽、響碟、響盞、木魚、竹綁等。基本曲調有「高韻」、「平韻」、「沙臘梅」等,演唱時一領眾和,節奏性強。蓮花隊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傳。由於曲調通俗化,唱詞口語化,演唱內容多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流行很快。
5、鋼叉舞:據朱氏宗譜記載,鋼叉舞開始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70年),離現在將近500年了。其起源與祭祀關雲長有關。據說每年的五月十三是關雲長紀念日,村民為表示對他的感謝,總要請有名的戲班演三天三夜的戲,村裡組織迎案。迎案是民間的一種籠統說法,包括羅漢班、台角、高台、長腳鹿、推車、疊牌方、翻豬刀等內容。羅漢班其實就是武術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雙鐧、矛、盾、響鈴、叉等,響鈴叉又代表一種兵器,是從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過來,他充滿陽剛之氣,據說有驅邪護正的作用,能發揚關雲長忠義效國、除惡護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時都要先到關帝廟祭拜,而後才能上街表演,響鈴叉(即鋼叉)由此產生。為發揚這項民間文化,先前的少數幾個表演者將它逐步推廣,成為廣大群眾的一項活動。《鋼叉舞》還參加了麗水大型踩街活動和省吳山廣場文化藝術節,深受好評。「鋼叉舞」還獲2002浙江省第三屆廣場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全省廣場民間舞蹈(鼓樂)大賽金獎。
6、廟會迎案:由祭祀胡公、陳十四娘娘等發展起來的文化廟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俗稱"迎案"的廟會,其實是規模宏大的民間體育文藝大會演。
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宮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陳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關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獻山廟會迎陳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臚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橫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將軍」,十月十五日縣城迎城隍老爺。其中以赤岩山、獻山廟和城隍廟會最為隆重盛大,方圓數里鄉村組隊送案,多時達三四十支隊伍。迎案隊伍以羅漢班為主,另有高蹺、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蓮花、啞口背風、小唱班等。羅漢班組班前,設「大頭」主事。主事者以此為榮,率先出資串聯村眾,叫做「穿鼻」,然後設飯菜聚會,籌資聘請教練,事成後再次設食慶賀。廟會的那一天,迎案到場,好幾個村都要獻演,高潮時,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羅漢」隊伍,各村各顯絕技,異彩紛呈,蔚為壯觀。
這是相沿成習的民間娛樂健身活動,是農民自己的盛大節日。其中不少優秀傳統節目保留至今,成為民間藝術瑰寶。
此外,縉雲的歌舞、音樂會、夜總會、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動等等,都是多姿多彩,為人們的夜生活平添無窮的樂趣。
三 土特產

朋友們,我們縉雲的土特產十分豐富,主要有蕃蒔片、縉雲土面、黃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蘿卜、高山辣椒、十月酒,還有石雕、香菇、茶葉、麻鴨等。
1、蕃蒔片:古時縉雲人被稱為「縉雲蕃蒔」,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縉雲人敦厚老實,二是指縉雲縣是產蕃蒔大縣。蕃蒔片由薯塊經挑選、清洗、去皮、切片、煮撈、曬干而成。藏品柔軟透亮,鬆脆香甜可口。上等品為8×16厘米左右,長方形,經剪切翻成各種吉祥特有花樣,經炸制後極具觀賞、食用特色,作為迎送貴賓之用。
2、黃花菜:俗稱金針。縉雲黃花菜栽培歷史在600年以上,黃花菜乾品為淡黃色或金黃色條狀,有光澤、肉質豐厚,營養豐富,含18種氨基酸。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熱鎮痛、利尿消腫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縉雲索麵:也叫縉雲土面,選用當地特種麥粉、食用鹽、天然泉水,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沒有任何添加劑。為民間傳統特產中的珍品。縉雲人每逢走親訪友,都用索麵相贈;慶賀生日用索麵開宴,來表示長壽;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吃索麵蛋,來求得新年吉利、好運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質松軟,質地嫩白,味道鮮美適口,營養豐富,含糖類約4%、蛋白質約1.5%,以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作為一種「無公害」綠色食品暢銷省內外大中城市。
5、高山蘿卜:高山蘿卜是根菜類的主要品種,含有糖分、維生素及無機鹽,特別是含有澱粉分解酶,能促進人的食慾和消化。這種蘿卜具有肉質細嫩、含水豐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點。
6、高山辣椒:屬茄科蔬菜,其果實未熟時為綠色,成熟後為紅色,果實中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特別是維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縣產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軟,適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鐵約97.5毫克、含鈣約353毫克,多種成分均高於其它同類蔬菜。
7、十月酒:縉雲人有自釀土酒的傳統,每家每戶都選在農歷十月釀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縉雲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熱再配以姜絲、紅糖,喝後可通筋、活血、養神、去寒,縉雲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風味

縉雲的風味小吃花樣繁多,品種齊全。最常見的有餛飩(面餃)、油條(天羅絲)、包子、豆漿、燒餅、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給大家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間特色小吃。入夏後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後,在石臼中打爛成餅,然後摘成小塊,裡面裹上紅糖,外面擦一層熟糯米粉,以不見糖為合格。每到集市,古樹下、柳亭邊,都有人在叫賣。入冬後,可把糯米做成薄餅,用平鍋熱烤,加入紅糖,潤甜香糯,很受人們青睞。
2、縉雲燒餅,也叫桶餅。製作方法是先拌和麵粉、搓揉、擀薄、塗油。先把麵粉擀薄成捲筒樣子、摘成小段,然後用手掌壓扁,裡面放入乾菜和鮮肉餡,擀成餅後,外面塗上薯粉糖油,最後貼在桶爐內壁烤熟。這種餅既酥又鮮,滿口生香。
3、敲肉羹: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豬後腿精肉細細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細,鍋內同時燒沸鮮湯汁,然後將肉下鍋,熟了後勾芡成羹。這種羹滑、爽、鮮、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歡。
4、豆腐丸: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將兩勺已搗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攪拌均勻,再用手搖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滾成圓球狀。而後,放入開水鍋中,燒煮片刻撈出,再放入另一肉骨頭湯鍋中繼續燉。也怪,豆腐丸無論怎麼燉就是不會散。花一元錢,就能吃上4個豆腐丸,豆腐鮮嫩,湯味香醇。
5、千層糕:又稱早米糕。壺鎮一帶稱糖餳。將米磨成漿,在蒸籠內蒸熟一層,再添一層,這樣多達十來層,厚地象糖糕一樣。出鍋後,分劃成菱形小塊,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剝片曬干,油炸成酥,稱為糖餳松,節日作果點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餜:採用青蓬洗凈,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細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團,以豆腐、筍絲、豬肉等為餡,墊上果葉蒸炊,清香異常,是清明時節祭祖必備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間,縉雲的酒店、餐館及市場均有供應,深受市民與遊客的喜愛。

五 地方名菜
朋友們,我們縉雲可以說是一個品嘗美食的天堂,不僅有品種豐富的風味小吃,還有原料新鮮、做法講究的各式菜餚。
1、紅燒溪魚:主料是產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魚,特點是色澤紅亮,魚肉鮮嫩。
2、菜乾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農民自己曬制的霉乾菜和鹽鹵豆腐,一般用慢火燉制,特點是豆腐有咬勁,爽口入味。以前在農村是作為婦女養月子的滋補菜。
3、縉雲麻鴨:主料是縉雲老麻鴨一隻,取小竹筍若干,放入煲中燉爛。特點是鮮美、清口。
4、飄香童鴨:也叫椒鹽童鴨,主料是剛孵出的雄性乳鴨若干只,放入新鮮的菜油中炸烤。特點是又香又酥。
5、縉雲土雞:主料是農家飼養雞一隻,加上嫩姜若干,一並燉制,既純香又滋補。
6、農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麵、小青菜、油渣,特點是湯清味鮮、色澤鮮艷,土索麵不易漲糊。
7、黃花菜扣肉:主料是黃花菜、五花肉,特點是色澤紅亮、香味濃郁,肉質酥爛而不油膩。
8、蜜汁薯條:主料是紅薯條若干,油炸熟後加蜂蜜攪拌。特點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製的鹹菜和毛豆,特點是色澤鮮亮、清爽開胃。

Ⅸ 七夕祭り歌詞

東京(とうきょう)の空(そら)には 星(ほし)がないんだってね
君(きみ)からの手紙(てがみ)には そう書(か)いてあったけど
こっちは相変(あいか)わらずさ 何(なに)も変(か)わりない
この時期(じき)になると 祭(まつ)りの准備(じゅんび)さ

駅前(えきまえ)の商店街(しゅおてんがい)の笹飾(ささかざ)り
君(きみ)の知(し)っている 景色(けしき)さ
子供(こども)たちは はしゃいで走(はし)り回(まわ)る
あの頃(ころ)と変(か)わらないよ

七夕祭(たなばたまつ)りが近付(ちかづ)く夜(よる)は
並(なら)んで歩(ある)いたこと 思(おも)い出(だ)す
覚(おぼ)えているかな ふたりで眺(なが)めた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會(あ)いにおいてよ

蛙(かえる)の鳴(な)く わだちを歩(ある)いて
笹(ささ)を取(と)りに行(い)ったね 覚(おぼ)えている?
君(きみ)はいつも青色(あおいろ)の短冊(たんざく)
選(えら)んだこと 覚(おぼ)えている

七夕祭(たなばたまつ)りが近付(ちかづ)く夜(よる)は
並(なら)んで歩(ある)いたこと 思(おも)い出(だ)す
覚(おぼ)えているかな ふたりで眺(なが)めた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會(あ)いにおいてよ

がんばりすぎるのが君(きみ)だけどさ
たまには立(た)ち止(ど)まってみたら
むかし短冊(たんざく)に書(か)いた」願(ねが)い」を
一緒(いっしょ)に思(おも)い出(だ)そうよ

七夕祭(たなばたまつ)りが近付(ちかづ)く夜(よる)は
並(なら)んで歩(ある)いたこと 思(おも)い出(だ)す
覚(おぼ)えているかな ふたりで眺(なが)めた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會(あ)いにおいてよ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會(あ)いにおいてよ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會(あ)いにおいてよ

========================================================
========================================================

羅馬音+中文翻譯
TANABATA MATSURI

Toukyou No Sora Ni Wa Hoshi Ga Nai N Datte Ne
Kimi Kara No Tegami Ni Wa Sou Kai Te Atta Kedo
Kocchi Wa Aikawarazu Sa Nani Mo Kawari Nai
Kono Jiki Ni Naru To Matsuri No Junbi Sa

Ekimae No Shouten Gai No Sasa Kazari
Kimi No Shitte Iru Keshiki Sa
Kodomo Tachi Wa Hashai De Hashirimawaru
Ano Koro To Kawara Nai Yo

Tanabata Matsuri Ga Chikaku Yoru Wa
Naran De Arui Ta Koto Omoidasu
Oboe Te Iru Ka Na Futari De Nagame Ta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Kaeru No Naku Wa Da Chi O Arui Te
Sasa O Tori Ni Itta Ne Oboe Te Iru ?
Kimi Wa Itsumo Aoiro No Tanzaku
Eran Da Koto Oboe Te Iru

Tanabata Matsuri Ga Chikaku Yoru Wa
Naran De Arui Ta Koto Omoidasu
Oboe Te Iru Ka Na Futari De Nagame Ta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Ganbari Sugiru No Ga Kimi Da Kedo Sa
Tama Ni Wa Tachidomatte Mi Tara
Mukashi Tanzaku Ni Kai Ta " Negai " O
Issho Ni Omoidaso U Yo

Tanabata Matsuri Ga Chikaku Yoru Wa
Naran De Arui Ta Koto Omoidasu
Oboe Te Iru Ka Na Futari De Nagame Ta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七夕廟會

東京的天空 看不見星星
你在信里這么寫道
這里還是依舊 沒有什麼變化
一到這時期 就開始了廟會的准備

車站前的商店街裝飾著竹枝
這也是你熟知的景色
孩童們轉來轉去到處玩鬧
和那個時候一樣

臨近七夕廟會的夜晚
回想起我們曾並肩漫步
還記得嗎 就在兩人曾一起眺望的漫天繁星下相見吧

還記得我們走在蛙叫不斷的小路上去拿竹枝?
還記得你總是選藍色的短箋

臨近七夕廟會的夜晚
回想起我們曾並肩漫步
還記得嗎 就在兩人曾一起眺望的漫天繁星下相見吧

你太過努力
偶爾也試著停下休息如何?
一起回憶曾經寫在短箋上的「願望」

臨近七夕廟會的夜晚
回想起我們曾並肩漫步
還記得嗎 就在兩人曾一起眺望的漫天繁星下相見吧

在漫天繁星下相見吧
在漫天繁星下相見吧

Ⅹ 麗水有哪些民風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壽誕 衣食住行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1、麗水風俗:吃粽子、喝黃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風俗習慣之外,蓮都一帶有吃卷餅,龍泉有劃龍舟,松陽遂昌一帶有采端午葯和午時茶,慶元景寧一帶有「獻飯」敬重已故先人,還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張貼五毒符,以達到驅逐邪魅目的等等習俗。

2、信仰:麗水人的信仰沒有特別之處,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蘭教信仰皆有,具體要看實際人群。

3、婚嫁壽誕:麗水人婚嫁、壽誕、喜慶、喪宴,必為席上頭道菜餚西施鮮蝦餅,西施鮮蝦餅其原料之一的小蝦。

4、地理環境: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

5、歷史文化:麗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麗水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麗水文化屬吳越文化。

(10)縉雲七夕廟會擴展閱讀:

麗水市處州府城列入高品質步行街建設培育名單,是契機,也是挑戰。從國內的一些步行街來看,主要存在缺少創新和商業規劃,往往大同小異,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濃,特色性不強,辨識度也不高,讓人覺得逛這里和逛那裡差不多。

麗水古稱處州府,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一方面要重視鮮明的本土歷史文化挖掘,把歷史請進來,展現城市獨有的風情,讓來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質收獲,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學、精準規劃商業布局,使商業與文化、旅遊創新融合發展,提升步行街的內涵和活力,力爭打造出具有麗水歷史記憶的高品質步行街。

熱點內容
情人節裝扮要求 發布:2025-05-16 04:12:42 瀏覽:856
本地蘭花草 發布:2025-05-16 04:08:11 瀏覽:820
長詩一朵雪花 發布:2025-05-16 04:07:32 瀏覽:586
名樹盆景 發布:2025-05-16 04:06:50 瀏覽:786
七夕的到來 發布:2025-05-16 04:06:40 瀏覽:492
花藝物語 發布:2025-05-16 04:06:04 瀏覽:518
荷花池實景 發布:2025-05-16 04:05:14 瀏覽:921
2018央視七夕晚會 發布:2025-05-16 04:02:09 瀏覽:685
屈臣氏情人節促銷ppt 發布:2025-05-16 04:02:05 瀏覽:183
秋與荷花 發布:2025-05-16 03:58:30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