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小涼和七夕

小涼和七夕

發布時間: 2021-02-27 02:53:36

『壹』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1)小涼和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貳』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2)小涼和七夕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叄』 《七夕》還是《秋夕》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白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階」。
[今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解說]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詩詞賞析一: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冷"和"涼"既是深秋的季節感覺,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她生活在一個非人的環境里,沒有人氣,沒有朋友和親人,當然也沒有愛的溫暖生活的樂趣。但他似乎滿有興致,在凄涼的秋夜裡,時而獨自撲打流螢,時而痴痴地凝望著夜空中的牽牛和織女星。詩中的三個意象值得注意。小扇,因其秋來而不用,所以常被古代詩人用來象徵被冷落遺棄的女子。流螢,古人認為腐草化螢,螢總是生於荒涼之地。而宮女居住的地方竟有流螢,可見她被冷落很久了。牽牛織女星:象徵愛情也象徵離別。但那是有團聚期望的離別。這位宮女被冷落已久,或許她早已沒有得到恩寵的希望了,但她卻仍然苦苦地期待著。因為這期待是她生命的唯一意義。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深宮怨女寂寞歲月中無限凄涼的生命況味。
詩詞賞析二: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詩詞賞析三:後兩句中的一個「卧」字,表現了宮女無限惆悵復雜的心情。
此詩一作王建詩。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有《樊川集》。公元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朴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牧生平
據《唐才子傳》載,「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稱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鍾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蘇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麼,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並且拿出兵卒們發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字詞之間,滿是艷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於世。
杜牧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著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鑒今之意。游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個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麼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為其里。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杜牧小傳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宣歙、淮南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勢,內調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為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里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盡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著繫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後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徵邊地人民: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徵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並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里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為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後來頗為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征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為後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
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答庄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 「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啟》)。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肆』 與七夕有關的詩句

1、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2、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代: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迢迢牽牛星

兩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譯文: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不停地響個不停。因為相思而整天也織不出什麼花樣,她哭泣的淚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淺淺的銀河,他倆相界離也沒有多遠。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含情脈脈相視無言地痴痴凝望。

4、乞巧

唐代: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譯文: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5、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牛郎和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伍』 關於七夕的古詩有哪些

1、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內:只要兩情至死容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2、林傑《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譯文:七夕晚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3、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4、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譯文:躺下來看牽牛織女星的鵲橋相會,月亮飄過梧桐樹投下了倒影。

5、徐凝《七夕》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譯文: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
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我的哀愁相比就逐漸的不那麼明顯了。

6、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喜鵲橋成催鳳駕。

譯文:鵲橋已經搭成,催促織女起駕前去赴會。

『陸』 關於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6)小涼和七夕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

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

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熱點內容
珠寶情人節促銷活動 發布:2025-05-16 11:53:34 瀏覽:656
櫻花e竹葉 發布:2025-05-16 11:53:00 瀏覽:510
玫瑰味的葡萄 發布:2025-05-16 11:48:50 瀏覽:262
洛陽牡丹石產地 發布:2025-05-16 11:40:57 瀏覽:397
梅花茶壺工筆 發布:2025-05-16 11:35:09 瀏覽:750
情人節送36朵紅玫瑰 發布:2025-05-16 11:32:36 瀏覽:859
插花手繪簡筆畫 發布:2025-05-16 11:31:10 瀏覽:477
米粒香盆景 發布:2025-05-16 11:14:12 瀏覽:951
南京櫻花石 發布:2025-05-16 11:12:56 瀏覽:957
己過的情人節 發布:2025-05-16 11:03:39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