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苗族情人節
①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的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② 你知道中國少數民族裡,苗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什麼
苗年,苗歷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語稱「能央」,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年各地區過的時間並不相同,從農歷九月至正月不等。
節日期間,人們互相走村串寨,探親訪友,參加「跳蘆笙」活動。每個村寨都有(或幾個村寨共有)世代相傳的蘆笛場,各村寨「跳蘆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場三天。節日的活動還有踩鼓、吹嗩吶、斗馬、鬥牛、「游言」、對歌、爬竿等等。
(2)中國苗族情人節擴展閱讀:
苗年有鬥牛的風俗,苗族這一古老的農耕民族,長期與牛同耕勞作,牛是人類最親密的和最忠實的夥伴,同時也是苗族同胞們耕地時的好幫手,對牛有著深厚的情感以致崇拜有關。
在苗寨可以看到,寨門一般都懸掛帶角的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的一對牛角,迎接貴客敬酒多使用牛角杯是個印證,牛角已經演化為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圖騰。
鬥牛不只是單純的一個苗民們極為喜歡的傳統娛樂項目,而是有更深層的意義在其中,通過鬥牛促進品種的不斷優化,讓牛長得高大威猛膘肥體壯,更好的農作生活。
在苗年裡,有個習俗叫做蘆笙踩堂,一般都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曼妙的笙歌。
蘆笙是苗族人民特別鍾愛的樂器,有苗族人民的地方就有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苗寨里,只要有熱鬧的活動,蘆笙就會出場,喜慶的音樂伴著苗族姑娘歡快的舞步是苗寨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年
③ 農歷三月初三是苗族的情人節,為何這樣說呢
每個民族都自己的風俗習慣 苗族人認為三月三是春暖花來的日子寓意好就定了那天情人節
④ 苗族節日
1、苗年節:苗年節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2、春節: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
3、龍船節: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
4、四月八: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5、吃新節: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
6、蘆笙節: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
7、花山節:此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於貴州黔西北苗族地區。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
8、遊方節:「遊方」又稱「友方」,是凱里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
(4)中國苗族情人節擴展閱讀:
苗族的風俗習慣: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
2、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
3、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個平方米。
⑤ 海南的三月三節為什麼會被稱為苗族的情人節
三月初三也被稱為苗族的「情人節」、「對歌節」。苗家姑娘來到歌場邊,往往都由她們的阿婆給穿戴銀飾花環後才上場。因為一年一度的對歌節,不但是喜慶春耕播種,也是苗家青年男女尋覓心上人的大好時機,所以,對歌不光是吹木葉,跳團圓舞,它也包含著美妙歡樂與人生哲理。
在三月初三日這天,苗族姑娘都換上節日盛裝,年輕的小夥子則口銜木葉成群結隊地來到對歌場,慶祝春耕播種的同時,大家還在人群中尋找心上人。
白天,天空明凈無雲,太陽柔和而溫暖,鳥兒的歡叫聲與小溪淙淙流淌聲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支美妙的春的樂章,使人猶如走進夢幻一般。
當山地邊飛來一陣陣動情的歌聲時,從大路上、田埂上、山腰上來了一群群穿著盛裝的男男女女,年輕的後生嘴銜木葉邊走邊吹,漂亮的姑娘打著花傘邊走邊唱……
夜晚,在那皎潔的月光下,苗家男女你一群我一夥,自由自在的對唱情歌。
在情歌綿綿的對唱場,幾個苗家後生在邀一個美麗豐滿的姑娘對歌,而那姑娘只是微微地一笑,卻閉口不唱。
她在暗自從周圍物色對手,姑娘瞄準一個後生對唱後,沒被選中的對唱的後生便自動退出,另找對象求歌去了。那些悅耳動情的歌聲攪動了人們的心,彷彿喝了一碗醇香有包穀燒,心都醉了……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
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指定情」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
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
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至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外唱開門歌。
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
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
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指、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⑥ 苗族有哪些節日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東部的國際性民族,主要分布於中國華南地區,以及美國、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苗族的民族語言為苗語,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先民最早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先祖為蚩尤,「三苗」時代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苗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1、農事活動節慶;
2、質交流節慶;
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4、祭祀性節慶;
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花山節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華夏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華夏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屈氏),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華夏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還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獨具特色的節日,諸如花山節等。
⑦ 姑娘節的苗族情人節
「四八」抄姑娘節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節。唱山歌,吹木葉,聽苗笛,都是多情的苗族兒女表達火熱愛情的方式。讓我們先到巫水古橋上聽聽阿哥阿妹的山歌吧。
幽幽密林,雲蒸霧繞,正是幽會的絕好地方。苗族木葉調的多情纏綿,賽過了鳥兒的鳴聲。
苗族阿哥還有追妹的絕招,一張嘴同時吹兩只笛子。
其實,對女性的尊重一直潛藏在苗族人的內心深處。當地人帶我們去黃桑苗族鄉的一個叫「崇拜」的村子。 沿著溪流而上,在陡狹的溝谷下,找到了一塊女陰石。這是苗族女性崇拜的圖騰。
綏寧縣副縣長、文化學學者張千山說:「苗族人到這里來求子祈福。」
傳說流傳至今,演變成了苗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節日,除了吃黑米飯外,苗族群眾還用喝燒米酒、唱大歌等活動來慶祝。這天還成了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節」。白天他們會在林間僻靜之處的茶棚內互對情歌,互訴衷情。這種合唱形式的山歌叫「歌 」。苗寨群眾從小人人會唱。婚嫁、待客時唱,吃飯、喝酒時唱,甚至連飲茶、擔水時也唱,它已經融入於我縣苗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鍬「歌」演唱起來韻律優美、抑揚頓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目前正在申報省十大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