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陵陽七夕

陵陽七夕

發布時間: 2021-02-26 01:39:20

Ⅰ 杜牧的詩

直接去網站吧
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1.shtml
江南春
山行
七夕
赤壁
清明
泊秦淮 長安秋望 早雁
九日齊山登高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河湟
嘆花 寄揚州韓綽判官 題烏江亭 贈別二首之一
金谷園 贈別二首 旅宿 贈別二首之二
遣懷 鷺鷥 江南春絕句 過勤政樓
題揚州禪智寺 秋娘詩並序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史將軍二首
齊安郡後池絕句 題桃花夫人廟 登樂游原 書懷
秋浦途中 長安雪後 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 念昔游三首
題茶山 潤州二首 朱坡 題桐葉
題齊安城樓 懷鍾陵舊游四首 華清宮三十韻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李甘詩 雪中書懷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屏風絕句
寄揚州韓綽判官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薔薇花
汴河懷古 寄珉笛與宇文舍人 寄崔鈞 往年隨故府吳興公夜泊蕪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
偶題 題木蘭廟 為人題贈二首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
張好好詩並序 感懷詩一首 時滄州用兵。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 池州送孟遲先輩
和令狐侍御賞蕙草 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 揚州三首 蘭溪
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 茶山下作 江南懷古 題武關
贈朱道靈 華清宮 破鏡 酬王秀才桃花園見寄
寄牛相公 寄灃州張舍人笛 過驪山作 郡齋獨酌 黃州作。
獨酌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將歸郊扉言懷兼別示亦 秋夜與友人宿 寄兄弟 [亦見許渾集,題作《寄小弟》。]
兵部尚書席上作 牧陪昭應盧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罷 雨中作 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大雨行 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 題池州弄水亭 少年行 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
寄遠人 寄唐州李玭尚書 雨 長安晴望
三川驛伏覽座主舍人留題 羊欄浦夜陪宴會 愁 芭蕉
江上雨寄崔碣 鶴 寄浙東韓乂評事 丹水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 秋晚早發新定 初冬夜飲 柳長句
寄李起居四韻 西江懷古 故洛陽城有感 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
遣興 寄宣州鄭諫議 雲 台城曲二首
有感 書懷寄盧州 龍丘途中二首 寄浙西李判官
寄杜子二首 冬日題智門寺北樓 洛陽秋夕 月
洛陽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 中丞業深韜略志在功名再奉長句一篇兼有咨勸 春盡途中
舊游 題青雲館 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 偶游石盎僧舍 宣州作。 秋日偶題 送友人
將赴京留贈僧院 題白雲樓 [一作許渾詩,題作《漢水傷稼》 送別 寄遠
泊松江 [一作許渾詩,題作《夜泊松江渡寄 秋夕有懷 書情 寄盧先輩
題孫逸人山居 中途寄友人 邊上聞笳三首 別懷
漁父 長安夜月 杜鵑 夢中語
惜春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少年行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
東兵長句十韻 李給事中敏二首 代人寄遠 六言二首 留贈
奉和僕射相公春澤稍愆聖君軫慮嘉雪忽降品匯 寄李播評事 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 宮詞二首
別王十後遣京使累路附書 陝州醉贈裴四同年 宿長慶寺 望少華三首
驌驦駿 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江南相逢贈別 宮人冢 江南送左師
汴人舟行答張祜 罷鍾陵幕吏十三年來泊湓浦感舊為詩 商山麻澗 商山富水驛
哭韓綽 題禪院 哭李給事中敏 鵁鶄
汴河阻凍 送薛種游湖南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橫江裴使君見迎李趙二秀才 和州絕句 題橫江館 醉眠
過田家宅 句溪夏日送盧霈秀才歸王屋山將欲赴舉 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愛酒情地閑雅
即事黃州作 池州清溪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
栽竹 早春贈軍事薛判官 隋堤柳 柳絕句
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 憶齊安郡 睦州四韻
道一大尹存之學士庭美學士簡於聖明 贈沈學士張歌人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 不飲贈酒
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 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 漢江 襄陽雪夜感懷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 重題絕句一首 早秋 鸚鵡
將赴湖州留題亭菊 折菊 歸燕 山石榴
題敬愛寺樓 見吳秀才與池妓別因成絕句 題新定八松院小石 寢夜
送劉三復郎中赴闕 歲日朝回口號 許秀才至辱李蘄州絕句問斷酒之情因寄 歸家 [一作趙嘏詩,題作《到家》。]
悲吳王城 寄沈褒秀才 寄東塔僧 詠襪
送人 春思 代人作 閨情
偶題 寄遠 途中一絕 送隱者一絕
過大梁聞河亭方宴贈孫子端 初上船留寄 和嚴惲秀才落花 題宣州開元寺 寺置於東晉時。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重送 送容州唐中丞赴鎮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韻
重送絕句 讀韓杜集 皇風 子規 [一作李白詩,題作《宣城見杜鵑花
春日寄許渾先輩 春日古道傍作 吳宮詞二首 金陵
貽隱者 寄桐江隱者 [一作許渾詩。] 經古行宮 越中
殘句 聞雁 新柳 贈別
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行次白沙館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送荔浦蔣明府赴任 聞開江相國宋下世二首
出關 江樓晚望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即事十六韻獻居守 偶呈鄭先輩
山寺 經闔閭城 秋夢 江樓
聞蟬 洛中二首 題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奉陵宮人 李侍郎於陽羨里富有泉石牧亦於陽羨粗有薄產 送國棋王逢 今皇帝陛下一詔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諸郡次第歸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長句 贈宣州元處士 村行 過魏文貞公宅
倡樓戲贈 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九日 秋岸
題張處士山莊一絕 盆池 題村舍 簾
寄題甘露寺北軒 送盧秀才一絕 入商山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江上偶見絕句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寄題宣州開元寺 贈張祜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宣州開元寺南樓 別家 留誨曹師等詩
別沈處士 送薛邽二首 瑤瑟 贈獵騎
走筆送杜十三歸京 紫薇花 夜雨 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兼寄四韻因和
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贈終南蘭若僧 遣懷
贈漁父 送張判官歸兼謁鄂州大夫 聞角 登灃州驛樓寄京兆韋尹
十九兄郡樓有宴病不赴 賀崔大夫崔正字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送劉秀才歸江陵
傷猿 黃州竹徑 秋思 送陸洿郎中棄官東歸
題元處士高亭 書懷寄中朝往還 送李群玉赴舉 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
雲夢澤 途中作 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 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
出宮人二首 杏園 春晚題韋家亭子 自遣
李和鼎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 新轉南曹未敘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吳興書此篇以
代吳興妓春初寄薛軍事 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 梅 獨柳
題白蘋洲 夜泊桐廬先寄蘇台盧郎中 不飲贈官妓 池州李使君沒後十一日處州新命始到後見歸妓
齊安郡晚秋 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 題池州貴池亭 贈李秀才是上公孫子
沈下賢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自貽 獨酌
憶游朱坡四韻 朱坡絕句三首 洛陽長句二首 洛中監察病假滿送韋楚老拾遺歸朝
自宣城赴官上京 題壽安縣甘棠館御溝 鄭瓘協律 醉後題僧院
還俗老僧 斫竹 鴉 鷺鷥
村舍燕 新定途中 送杜顗赴潤州幕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
嘆花 題劉秀才新竹 偶作 入關
閨情代作 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 早春題真上人院 方響
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書 後池泛舟送王十 重送王十
懷吳中馮秀才 [一作張祜詩,題作《楓橋》 見穆三十宅中庭梅榴花謝 南陵道中 登九峰樓
遣懷 醉贈薛道封 送牛相公出鎮襄州 宣州留贈
和裴傑秀才新櫻桃 偶題二首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醉題
有寄 斑竹筒簟 有懷重送斛斯判官 寄遠
街西長句 春申君 奉和白相公聖德和平致茲休運歲終功就合詠盛 秋晚與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贈李處士長句四韻 送趙十二赴舉 重登科 雲
春懷 將赴池州道中作 早秋客舍 逢故人
傷友人悼吹簫妓 寓言 早行 別鶴
驌驦坂 題水西寺 醉倒 酬許十三秀才兼依來韻
贈別宣州崔群相公 七夕 懷紫閣山 綠蘿
暝投雲智寺渡溪不得卻取沿江路往 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 卜居招書侶 西山草堂
秋霽寄遠 過鮑溶宅有感 懷政禪師院 寄湘中友人
江上逢友人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留題李侍御書齋 行經廬山東林寺
途中逢故人話西山讀書早曾游覽 將赴京題陵陽王氏水居 旅懷作 雁
惜春 鴛鴦 渡吳江 貴游
宿東橫山瀨 貽遷客 金谷懷古 送大昱禪師 [一作許渾詩。]
石池 冬日五湖館水亭懷別 不寢 秋日
宣城贈蕭兵曹 陵陽送客 送蘇協律從事振武 宣州開元寺贈惟真上人
即事 南樓夜 後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憶歸
黃州偶見作 晚泊 旅情 曉望
貽友人 書事 猿 懷歸
邊上晚秋 訪許顏 青冢 大夢上人自廬峰迴
秋晚江上遣懷 並州道中 隋宮春 蠻中醉 [一作張籍詩,題作《蠻中》。]
寓題 逢故人 閑題 游邊
嘲妓(牧罷宣州幕,經陝,有酒糾妓肥碩,牧 贈別二首 張好好詩 送故人歸山
醉後呈崔大夫 對花微疾不飲呈坐中諸公 秋感 書懷
押兵甲發谷口寄諸公 隋苑 [亦見李商隱集,題作《定子》。] 秋夕 九日
悵詩 重送 題宣州開元寺 過勤政樓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
題齊安城樓 池州廢林泉寺 商山富水驛
寄題甘露寺北軒 江上偶見絕句 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 寄湘中友人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重送王十 杜秋娘詩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1.shtml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1.shtml

Ⅱ 帶七的優美詩句

帶「七」字的詩句如: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長恨歌》唐 · 白居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乞巧》唐 · 林傑

Ⅲ 關於端午節的一切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編輯本段]【端午節之爭】

江陵端午祭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似乎給中韓端午節之爭畫上了句號,但是中國端午是否繼續申遺和這背後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則遠未結束。
其實,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申遺成功後,我國的端午節仍可申遺。因此,不存在兩國的申遺之爭,以及韓國「勝出」的概念。
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中國端午節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韓國「端午祭」的成功申辦不會給中國端午節的申辦帶來影響。因為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釀制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驅毒辟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著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亞塞拜然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此前,我國的崑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端午節姓"屈"姓"伍"?

端午節姓「伍」還是姓「屈」?蘇州「端午公祭」引發節日起源之爭
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在江浙地區端午節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今年端午,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節的「伍子胥」與「屈原」之爭推進人們視線。
著名文化學者和作詞作曲家申寶峰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關鍵,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且被國人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再來顛覆此種共識難免遭致非議。作為一種民俗,端午節自產生以來的二千多年間已經在國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種文化符號,因為與屈原結緣,人們習慣上就將其稱為詩人節。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紀念屈原,不僅是為了緬懷屈原的愛國情懷,也是在表達對他為中國文化作出的傑出貢獻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國人就會記起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並由此追懷他高尚的人格: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對百姓懷抱的深切同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對理想的不懈追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蘇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在蘇州古胥門外的百花洲廣場,蘇州將在這里舉行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同時舉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動,胥門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築的古城牆。目前,公祭的各項內容正在進一步確定中。
蘇州市滄浪區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介紹道,「這次公祭除了讀祭文、表演歌舞、劃龍舟等內容外,還將在現場展示蘇州人過端午節的情況。今年是蘇州端午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項目第一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節向世界文化遺產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據史料記載,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後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後來自發在端午節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去年7月份,國家文化部啟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工作後,蘇州專家提議,蘇州應該把端午節申報上去,因為有確鑿記載證明,端午節是起源吳越之地,是人們為了紀念蘇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節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單,全國1315個申報項目中,已經遴選出了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蘇州申報的20多個項目中有16個入選,端午節就在其中。在申報的榜單上,「蘇州端午習俗」還是蘇州單獨提出的申請。

端午節一共曾紀念5個人

不過,關於端午起源說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著名學者聞一多經過詳盡考證,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吳越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春秋末期,以吳地為中心,將祭伍子胥活動與原有習俗結合起來。
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戈春源說,加上伍子胥,中國的端午一共曾紀念5個人:東漢的曹蛾被後人以孝女銘記;廣西的陳臨因愛戴黎民百姓,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過端午節;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為千年來,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蘇州應是端午節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賦予端午節紀念意義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兩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說,戈教授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羅市也在爭取申報端午項目,該市文化局副局長徐蔚明強調說:「端午最早起源於蘇州,並不意味著申遺勝算就最大。屈原的影響深遠不可忽略,後者作為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把這個民族節日獻給屈原是歷史的選擇,是應學者強烈的呼應,也代表著人民的心聲。」
徐蔚明同時還兼任屈原祠的館長,據他介紹,根據《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目前「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湖北省秭歸縣)、「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湖南省汨羅市)和「 蘇州端午習俗」( 江蘇省蘇州市)都進入了該名單。

專家:姓「伍」姓「屈」不是關鍵

文化學家申寶峰說「其實這次蘇州公祭對於全國過端午節都應該是一個啟示和提醒,告訴國人別忘記自己的傳統節日和先人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實,現在沒有必要太去計較端午節到底起源於哪裡,最重要的是如何繼承和發揚下去。只是希望禮儀能夠稍微簡單一些,讓市民參與的范圍能夠盡量大一些。
對於蘇州端午節進入到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時,蘇州市市文廣局局長高福民曾表示,雖然該市申報的項目中,已有16項被列入推薦名錄,但申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於更好地保護、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譬如,蘇州市的申報項目中,還有七夕節、同中秋節相關的虎丘曲會等民俗類項目。
就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蕭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還是姓「屈」,多些「鯰魚效應」有助於讓更多人了解端午。蕭放教授認為,端午無論是為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從爭相申遺的現象來看都是一種好事,對老百姓來說,依照所在地的習俗過節,是件貼心的事。它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端午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蕭放表示,「蘇州和湖南爭相為端午申遺,這不是一種單純競爭,它使參與城的人民有種自豪感,背後的根本精神是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本段]【端午節食俗】
粽子

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還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面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為饋贈的禮品。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漳州石碼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安徽的龍舟粽: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選火腿臘肉摻江米,外裹粽葉,安徽江米又軟又糯,火腿臘肉肥而不膩,肥油帶著濃濃的香味滲入江米,加上粽葉的清香,煞是誘人。

雄黃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編輯本段]【端午節的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或地區也有端午節,但是各地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中國的端午節

中國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端午節本身的紀念屈原的意義,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台灣端午節習俗與中國大陸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灣俗稱為「五月節」,中國大陸北方地區也叫五月節。是台灣民間三大民俗節日之一。

韓國的端午節

朝鮮半島在人類學和歷史來說,都和中國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各地民族可能與中國各地曾經以相同的方式慶祝端午節。不過,當這些人民散居在朝鮮半島各地,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已在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江原道江陵市當地人民慶祝傳統上慶祝端午節時的習俗。

日本的端午節

日本的端午節又稱男兒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到現在,與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中國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和舉行賽龍舟活動的;在日本,主要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菖蒲因為葉子的形狀像劍,被用來避邪的。其實依我看,菖蒲是中葯,能夠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至於為什麼端午節定在5月5日,或許是從中國傳過來變了樣也未可知。 雖說中日兩國的端午節意義已不相同了,但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源遠流長。就說端午節吧,中國有插艾蒿避邪風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說;中國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日本有掛鯉魚旗的風俗。

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請世遺程序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該項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當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昨日,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
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去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編輯本段]【端午節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盪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編輯本段]【端午節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編輯本段]【端午節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穀叫——過時了
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
[

Ⅳ 鳳凰橋的簡介

廣德鳳凰橋橫卧在宛水河上,迄今一千三百多年,是市區最古老的橋梁之一。它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取名鳳凰橋,與不遠處的濟川橋遙遙相望。它們各伸出一隻臂膀,把城區與東南大地勾連起來,像一對謙遜而又默默無聞的兄弟,躬身曲背,承載著行人往來的腳步,更承載著千百年來名流大家的風范鳳凰橋自唐朝以來,可謂一座最值得誇耀的橋梁。它承載過李白飄逸的身影,韓愈厚重的足跡,白居易朴實的哦吟。此後還有杜牧、梅堯臣、沈括、文天祥,都曾在此橋上留連。

故事傳說
舊時,合肥東門外壩上街東首沿淝河向北有條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橋,名曰:「鳳凰橋」。最早時,這里是一處河灘,灘岸綠樹紅花相擁,蜂喧鳥鳴相和,景色十分美麗。 傳說在一年的七夕節晚上,河灘附近一個鄉村的姐妹們聚會一起,紛紛結七綵線穿七彩針,希望能成為「巧手」、「巧姐」、「巧媳婦」,以得到天神賞賜。就在眾姐妹忙得不亦樂乎時,一個手兒最靈巧的姑娘忽見夜空天門大開,銀河初渡,牛郎與織女相會了。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來:「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織女會面啦!」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該姑娘不時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此動作讓天神看見,誤認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長出胡須,便慨而賜之。自此,這巧姑娘嘴上就長出了許多濃密的鬍子來了。 一個姑娘家,嘴上長出這許多濃密的鬍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見人?巧姑娘終日躲在閨房,大門不出,憂愁不止,苦不堪言。又是一個銀月當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覺得滋味難受,日子難熬,便一個人悄悄來到淝河邊,對著蒼天和銀月嘆道:「天神啊,您的賞賜沒給我帶來絲毫幸福和快樂,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靈,就讓上翅膀,飛到南天,脫離這無邊的苦海吧。」語罷,撲嗵一聲跳入河中。 卻說那天神在南天之上還真的聽到巧姑娘的哭訴,深感愧疚。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該怎麼辦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丟去,只見瞬間河水泛波,忽地從河中飛出一隻五彩金鳳凰。 自那以後,這里得天神所賜祥瑞之氣,每日清晨,旭日東升,彩霞輝映大地,吉祥之氣縈繞,總有數只鳳凰於其間飛來舞去,好一派仙樂景象。後來人們為仰慕巧姑娘,並思得惠鳳凰之靈氣,便在這里架設一座大青石橋,名曰「鳳凰橋」。
編輯本段鳳凰橋新韻
鳳凰橋也是歷經劫難最多的橋梁。它「聯舟為梁,累石架木」,故而「屢修輒壞」,有文字記載的不下數十回。明代正統年間,寧國知府袁旭以石整修,此後二百年不廢。清康熙三年,宣城知縣李文敏將其修為五孔拱橋;清乾隆四年知縣張大宗又重修一次,清光緒十年知府吳潮又重修一次。清末民初,因年久失修,橋再次坍塌。直到民國二十二年,周君南赴宣,又重修此橋。透過這五次大修,可見此橋在宣城交通上的地位,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很有點民心橋的色彩。為此歷朝知府知縣都將它視為自己政績的關鍵,在修來修去間,博得民眾的敬仰和誇贊。宣城論壇一九三三年,周君南修建此橋,以紅松木架梁並鋪設橋面,兩側置木欄桿,兩端設木牌坊,上書「南惠橋」三個大字,並署上周君南之題款。自矜之心,炫耀政績之態,躍然紙上,可謂開了近代官員喜以市政建設炫耀的先河。可未滿五年,抗戰爆發,日寇入侵宣城,鳳凰橋又毀於戰火。不然,出生也晚的我輩,說不定在「南惠橋」三個字上咀嚼品味,稍一犯賤,就掉進了周君南的陷阱,感恩他的惠澤了。
鳳凰橋圖片(18張)清代鳳凰橋,作用不只在於交通,更在於觀景。它與別士橋、柏山橋、桃源橋一樣,是很富有詩情畫意的橋梁。當年橋上有橋棚,可供遊人休憩觀景。清人梅庚曾作《登鳳凰橋望敬亭積雪歌》,詩曰:「鰲峰之北北樓東,澄潭如鏡垂雙虹,李候去後明鏡改,五城十里煙霧中。我今積雪過其上,雙虹變成雙白龍。直枕陵陽郭,倒銜敬亭峰。」一九八五年,鳳凰橋在千呼萬盼中,重新建成,它襟山帶水,成為市區一條交通要道。一九八七年宣城拆縣建市,一九九九年宣城改為大市,鳳凰橋終於不堪熙熙車流的重載,開始出現險情,掛上了險橋的招牌。二零零六年鳳凰橋重新規劃,舊橋被炸。

熱點內容
菊花盆栽速寫 發布:2025-08-24 09:38:35 瀏覽:632
七夕亞馬遜 發布:2025-08-24 09:29:22 瀏覽:759
櫻花花球的折法 發布:2025-08-24 09:27:32 瀏覽:956
野百合花事件 發布:2025-08-24 09:25:32 瀏覽:257
男變女百合被女主推到 發布:2025-08-24 09:05:53 瀏覽:12
七夕蹲點 發布:2025-08-24 08:56:42 瀏覽:432
鈴蘭花麻繩 發布:2025-08-24 08:54:23 瀏覽:574
好喜歡櫻花 發布:2025-08-24 08:39:30 瀏覽:257
天邊的一朵雲梅吉 發布:2025-08-24 08:38:54 瀏覽:799
玉屏海棠花 發布:2025-08-24 08:33:59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