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官園

七夕官園

發布時間: 2021-02-25 11:55:39

❶ 圓明園為什麼被稱為「萬園之園」

因為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幾代帝王耗時150年左右的不斷修回繕完善建答造而成的。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康熙為之題匾「圓眀園」,「圓眀」為雍正法號。

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1)七夕官園擴展閱讀

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於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里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松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觀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

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建於雍正朝,俗稱流杯亭。東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於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會於會稽蘭亭,曲水流觴,賦詩修禊(祭祀活動),被傳為佳話。

❷ 北京通州七夕園,說是一個拍照的基地,具體地址是哪裡求大神,求告知!在線等。

土橋地鐵站出口出來,往東走,在馬路邊坐801到小耕垡村公交站下車往前50米,馬路的東邊就是。

❸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❹ 北京七夕園怎麼樣

景色很美,適合拍婚紗照。

❺ 杜甫的《七夕〉的詩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望採納,辦任務,謝謝。

❻ 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是哪裡啊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與「白蛇專傳」、「孟姜女」、「梁屬山伯與祝英台」並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關於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一直存在爭議,民間傳說源自南陽城西。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他以放牛為生。有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後來牛郎和織女結婚了,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❼ 七夕節古詩

1、《乞巧》 林傑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內穿盡紅絲幾容萬條。

2、《鵲橋仙》 范成大(宋)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3、《七夕曲》 王建(唐)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4、《鵲橋仙》 秦觀 (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辛未七夕》 李商隱 (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❽ 七夕、元宵、三月三都稱是中國情人節,到底哪個最有依據

大部分人認為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元宵燈會是版古代情人相會的日子。權

在台灣省,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

農歷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可以相會。元宵節,女孩子藉著看花燈之介面,有認識男孩子的機會,給古代的少女們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❾ 北京七夕園攝影基地進去拍照門票多少錢

是要拍婚紗的嗎?3000-6000.

❿ 關於七夕的古詩有哪些

1、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內:只要兩情至死容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2、林傑《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譯文:七夕晚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3、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4、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譯文:躺下來看牽牛織女星的鵲橋相會,月亮飄過梧桐樹投下了倒影。

5、徐凝《七夕》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譯文: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
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我的哀愁相比就逐漸的不那麼明顯了。

6、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喜鵲橋成催鳳駕。

譯文:鵲橋已經搭成,催促織女起駕前去赴會。

熱點內容
玫瑰花的性質 發布:2025-05-18 01:03:23 瀏覽:547
赤楠盆景摘葉 發布:2025-05-18 01:02:26 瀏覽:414
胳膊上的梅花 發布:2025-05-18 00:49:03 瀏覽:714
玫瑰花與生活 發布:2025-05-18 00:30:19 瀏覽:324
布福娜盆栽技術 發布:2025-05-18 00:27:35 瀏覽:160
名家插花作品鑒賞 發布:2025-05-18 00:27:19 瀏覽:691
減字木蘭花詞譜 發布:2025-05-18 00:19:25 瀏覽:190
情人節特警 發布:2025-05-18 00:19:21 瀏覽:361
應用插花交流的作品是 發布:2025-05-18 00:19:21 瀏覽:615
早丁香 發布:2025-05-18 00:16:48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