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手抄報圖片
㈠ 春節小報的圖怎麼畫我是8開紙
用一半寫一些春節的來歷,和風俗。在另一半畫倆個人在家門口放鞭炮
㈡ 春節的習俗手抄報
春節是我國一個來古老的節日,也是全自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㈢ 三八婦女節手抄報的資料
給你一點資料吧~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
1908年3月8日,15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做為國內的婦女節。
1910年,德國社會學家蔡特金(Clara Zetkin)建議為了紀念美國服裝工人的罷工應設定一天當「國際婦女節」。該建議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社會學家會議接受,但並未定出具體日期。
1917年,俄國婦女號召在2月23日罷工以要求「麵包和和平」,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食物短缺。這天依據俄國使用的儒略歷是當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摺合成歐洲廣范使用的格里高歷是3月8日。
1924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三·八」節紀念大會。
1949年,我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三月八日定為婦女節,該日全國婦女放假半天,舉行各種儀式的紀念,祝慶活動。
1977年12月,聯合國採納了一項決議聲明,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從各成員國的歷史和傳統,對聯合國而言,國際婦女節訂為3月8日,且從1975年開始。
三八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婦女的節日。這個日子是聯合國1977年12月的一項決議聲明中確定下來的。該聲明雖然強調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和平日的具體日子服從各成員國的歷史和傳統,但聯合國本身的國際婦女節訂為3月8日,而且從1975年開始承認的。聯合國的這一聲明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所承認,三八節由此也是很多國家的法定假日。
至於聯合國為什麼要定這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則是有歷史的演變過程。
1909年,根據美國社會黨的宣布,第一個國際婦女節2月28日在美國被定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直到1913年。
1910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社會主義國際會議上決定要確立一個婦女節日,作為對婦女運動所作出的傑出成就的褒獎。這個計劃由來自17個國家的100多名婦女指定,其中包括最早在芬蘭國會中取得選舉權的三名婦女。但在那次會議上並沒有確定一個准確的日期。
1911年,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將婦女節定為3月19日,超過一百萬人在當天參加了集會。除了要求得到選舉權和政府公職權,她們還要求得到平等的工作和就業培訓機會,並且要求消除工作中的性別歧視。
不到一周,在3月25日紐約發生了悲劇,一場大火140多名女工喪失生命,她們大多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這個事件給了美國政府極大的壓力,工作環境惡劣造成的災難不容忽視,國際婦女節的制定擺上了檯面。
在一次大戰前夕的和平運動中,俄國婦女在1913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慶祝了她們的第一個節日。而在歐洲的其他地方,在隨後的幾年裡,婦女們總是在3月8日前後來舉行集會,表達她們團結起來抵抗戰爭的決心。
1917年,二百多萬俄國士兵死在戰爭中,俄國婦女再次選擇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為「麵包與和平」舉行罷工。不顧政府的反對,婦女們走上街頭。四天後沙皇不得不退位,臨時政府賦予婦女們選舉權。這個歷史性的星期天是羅馬公歷的2月23日,而在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陽歷中,這一天是3月8日。
總的來說,三八節是各國婦女為爭取平等、公正、和平以及發展而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也正因為此,南非的國際婦女節的日子不同於世界各國,定在8月9日。1956年8月9日,數百名黑人婦女在比勒陀利亞舉行示威遊行,抗議當局推行種族隔離的「通行證法」。後來的新南非政府即將這一天定為婦女節,以紀念南非婦女在爭取平等斗爭中所作的貢獻。
三八節前致母親 文 / 素素布衣
媽媽,媽媽
感謝我還有機會可以這樣一遍遍的叫你
讓我一聲聲、一次次的把你輕柔呼喚
媽媽,媽媽
故鄉的油菜花飄香了嗎
你佝僂的身影
是否還在交錯的小陌中
找尋童年的女兒
媽媽,媽媽
感謝你在40多個小時的痛楚與掙扎中賜予我生命
讓我能夠在人世徜徉一切的苦與痛、淚與笑
媽媽,媽媽
小村的那株楊柳已經綻放新蕾了嗎
你是否還在樹下翹首企盼
等待久別的寶貝
媽媽,媽媽
感謝您在無數個貧窮寒冷的日子將我緊緊擁抱
讓我在您的背心和懷抱做了一世甜蜜溫存的夢
媽媽,媽媽
籬笆外的花貓和野狗還在打鬧嗎
你是否又端著白米飯去喂它們
從此它們又有了可以依靠的家
媽媽,媽媽
綿綿的春雨憂傷了女兒溢滿愁思的心
你有沒有感冒有沒有摔倒有沒有在燈下一個人惆悵
媽媽,媽媽
如果有來生,請做我的女兒吧
讓我來疼愛你,讓我們能夠生生世世的
在輪回交替中,裊娜成溫暖的夢
婦女節簡介
國際勞動婦女節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又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 Day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或「三八」婦女節,是全世界勞動婦女團結戰斗的光輝節日。在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婦女,不分國籍、種族、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差異,共同關注婦女的人權。近幾十年來,聯合國的四次全球性會議加強了國際婦女運動,隨著國際婦女運動的成長,婦女節取得了全球性的意義。這些進展使國際婦女節成為團結一致、協調努力要求婦女權利和婦女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日子。
3.8婦女節的由來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1997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習俗,選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為聯合國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日。聯合國的倡議導致為實現男女平等建立了國家法律框架,並且提高了公眾對於迫切需要在各個方面提高婦女地位的認識。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了一次抗議,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12小時工作制和低薪,遊行者被警察圍攻並趕散,兩年以後,又是在三月,這些婦女組織了第一個工會.
1908年3月8日,15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做為國內的婦女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戰爭的陰影籠罩著世界,帝國主義企圖瓜分殖民地。1910年8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了國際社會主義者第二次婦女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17個國家的代表,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擴軍備戰,保衛世界和平;同時還討論了保護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8小時工作制和婦女選舉權問題。領導這次會議的著名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議,以每年的3月8日作為全世界婦女的斗爭日,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擁護。從此以後,「三八」婦女節就成為世界婦女爭取權利、爭取解放的節日。1917年,俄國婦女號召在2月23日 罷工以要求"麵包和和平",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食物短缺.這天依據俄國使用的儒略歷是當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摺合成歐洲廣范使用的格里高歷是3月8日.
1911年的3月8日為第一個國際勞動婦女節。
1917年3月8日,俄國彼得格勒的女工,勇敢地舉起了「三八」節的戰斗紅旗,舉行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沙皇制度、反對飢餓的遊行示威。
中國婦女第一次舉行「三八」節紀念活動是在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州勞動婦女舉行紀念會和遊行。會議由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何香凝主持,會上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保護婦女兒童」的口號。這次活動顯示了中國勞動婦女的覺醒和力量。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1977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習俗,選定一年中的某一天為聯合國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日。對聯合國而言,國際婦女節定為3月8日。
婦女節意義
國際婦女節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在1911年美國紐約三角工廠火災中喪生的140多名女工。
設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是最先產生於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制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盡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8日,當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這樣每年的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1913年。1910年,社會主義國際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會上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倡議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次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總共超過一百萬人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6天之後的3月25日,紐約發生了著名的三角工廠火災,火災吞噬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生命,這其中大多數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而惡劣的工作條件被認為是導致如此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這場火災後來還對美國的勞工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的婦女們也於1913年3月8日走上街頭,通過舉行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
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後來還證明是俄國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當時的俄國婦女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4天後,沙皇被迫退位,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布爾什維克的女權活動家科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說服列寧將3月8日設為法定假日。蘇聯時期,每年都會在這天紀念「英雄的婦女工作者」。不過在民眾中,節日的政治色彩逐漸減弱而演變成類似西方的母親節和情人節之類向女性表達尊敬和愛意的機會。至今,這天仍是俄羅斯的法定假日,男性會贈送禮物給婦女以祝賀她們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期間正常舉行,但後來一度中斷。直到1960年代,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才又逐漸恢復。
1924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首次舉行了婦女節的紀念活動。1949年,大陸中央政府成立後正式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該日全國婦女放假半天,並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婦女節也都作為一個節日予以慶祝。但在1991年,台灣島內內政部卻取消了原本婦女節時婦女可以放假的規定。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歷年婦女節的重要事件
3.8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婦女的節日。這個日子是聯合國承認的,同時也被很多國家確定為法定假日。來自五湖四海的婦女們,盡管被不同的國界、種族、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所區分,但在這一天能夠同時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讓我們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發展所作出的斗爭。
國際婦女節是勞動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婦女為爭取與男性平等所走的斗爭道路十分漫長。古希臘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領導了婦女斗爭來阻止戰爭;法國革命時期,巴黎婦女高呼「自由,平等,友愛」,走上凡爾賽的街頭爭取選舉權。
國際婦女節的概念萌生在20世紀初,國際社會正處於工業化時期,急劇增長的人口,激進的意識形態,社會狀況十分動盪。以下就是重要事件的年代:
1909
1909年,根據美國社會黨的宣布,第一個國際婦女節2月28日在美國被定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直到1913年。
1910
1910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社會主義國際會議上決定要確立一個婦女節日,作為對婦女運動所作出的餓成就的褒獎。這個計劃由來自17個國家的100多名婦女指定,其中包括最早在芬蘭國會中取得選舉權的三名婦女。但在那次會議上並沒有確定一個准確的日期。
1911
1911年,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將婦女節定為3月19日,超過一百萬人在當天參加了集會。除了要求得到選舉權和政府公職權,她們還要求得到平等的工作和就業培訓機會,並且要求消除工作中的性別歧視。
不到一周,在3月25日紐約發生了悲劇,一場大火140多名女工的餓生命,她們大多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這個事件給了美國政府極大的壓力,工作環境惡劣造成的災難不容忽視,國際婦女節的制定擺上了檯面。
1913-1914
在一次大戰前夕的和平運動中,俄國婦女在1913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慶祝了她們的第一個節日。而在歐洲的其他地方,在隨後的幾年裡,婦女們總是在3月8日前後來舉行集會,表達她們團結起來抵抗戰爭的決心。
1917
1917年,二百多萬俄國士兵死在戰爭中,俄國婦女再次選擇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為「麵包與和平」舉行罷工。不顧政府的反對,婦女們走上街頭。四天後沙皇不得不退位,臨時政府賦予婦女們選舉權。這個歷史性的星期天是羅馬公歷的2月23日,而在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陽歷中,這一天是3月8日。
1924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三·八」節紀念大會。
1949年,我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三月八日定為婦女節,該日全國婦女放假半天,舉行各種儀式的紀念,祝慶活動。
1977年12月,聯合國採納了一項決議聲明,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從各成員國的歷史和傳統,對聯合國而言,國際婦女節訂為3月8日,且從1975年開始。
1977年:支持婦女工作權利
眾多職業女性要求權利,支持婦女工作。
1978年:生育選擇自由的權利
「我不是一個生育機器!」廣大婦女要求選擇生育、自由墮胎的權利。
1978年:悉尼婦女節運動
1978年悉尼阿德萊德港口,婦女舉行集會遊行。
1981年:墨爾本婦女節運動
墨爾本婦女呼籲婦女自由解放的權利。
1984年:婦女解放·權利自由
婦女團結一致,強烈要求婦女解放和自由權利。
1984年:婦女有權參政
廣大婦女在自己的節日集會遊行,要求女性參政的權利,女性也有權加入議員選舉。
1998年:消除婦女歧視 提高婦女地位
1998年7月,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主席Salma Khan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講話,論述提高婦女地位和享受人權方面的進展及問題。
相關婦女節
饒有情趣的世界婦女節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但是在世界各地,除了「三八」以外,還有許多專屬女性的節日,而且幾乎是每個月都有。
掌權日 每年的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區的「婦女掌權日」,在為期4天的節日中,家裡大小事務全由婦女說了算,男人統統「閉幕」。
求愛日 每逢閏2月29日這天,是英國舊俗中的「婦女求愛日」。這一天,婦女可以擺脫世俗的清規戒律,大膽向意中人或未拿定主意的情人示意。西班牙的「女市長節」,也在2月份。當日,由女性主持市政公務,發號施令,男人如違抗,就會被公眾群起攻之。
少女節 3月3日是日本的「少女節」,又稱「姑娘節」,是全國性的節日。日本人認為,這時正值紅桃報春,是女性美的象徵,所以也叫「桃花節」。
媽媽節 4月,在尼泊爾有一個歷時3天的婦女節,來自各地的婦女,披著紅色「紗籠」,成群結隊地湧向首都加德滿都的帕蘇帕蒂廟。她們在吃飽了由丈夫烹煮的美食後,便在神像前大唱贊歌。在印度,這個月有一個「媽媽節」。這一天,已為人母者穿上彩色繽紛的「紗籠」,帶上各種首飾,顯得風姿綽約。這日也是一年中她們最受尊重的一天。
母親節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母親節,其主要內容是尊敬母親。這一天,美國的家庭成員要按習慣佩戴石竹花,做一些使母親高興的事。5月29日,是中非的「媽媽節」、母親要帶著孩子參加遊行。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西班牙的「百女節」,訂了婚還未過門的少女們持花登高,互相祝福。
太太節 8月23日至9月15日,是德國漢堡的「太太節」。由婦女組成的演藝團體,專演一些宣傳男女平等的戲,以示慶祝。8月12日,則是泰國的「母親節」。
狂歡節 10月10日至15日,是德國萊茵地區的「婦女狂歡節」。在此期間,婦女「大自由」。男人們不得查探婦女活動的內容,違者會被抓問罪。10月17日,是非洲馬拉維共和國的婦女節,這一天有全國性慶典,男人在當天要對妻子呵護有加,侍侯周到。
休息日 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臘的「主婦休息日」。這天,婦女在家裡什麼也不幹,一切家務全由男人承擔。
三八婦女節活動
第96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即將來臨,根據區婦聯的安排,結合我局實際情況,擬定了以下紀念活動方案:
一、2006年「三八」紀念活動的主題
積極推動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倡導廣大婦女在新世紀「創造新崗位、創造新業績、創造新生活」。
二、我局各級婦委會,婦女小組在今年紀念活動中,要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要圍繞主題,大力宣傳表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我局各族先進婦女典型。我局已積極組織各單位推薦、評選、上報了「團結型」、「創新型」、「學習型」和「貢獻型」先進女職工。各級婦女組織應在「三八」期間做好宣傳學習工作,不斷增強各級婦女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開展「三八」維權周活動
「男女平等」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借「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在各單位進行為期一周(3月8日-3月12日)維權周活動。在維權周期間,各單位、各部門要重點檢查在專業技術工作、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幹部選拔任用,同工同酬等方面是否存在歧視婦女的侵權現象。各級黨委、支部對維權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整改。關心支持婦女同志的工作,關心她們的生活,在「三八」婦女節要實實在在的為婦女同志辦一些實事。
四、各單位要積極支持各級婦女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在活動中要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及中國婦女「九大」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團結動員我局各族婦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創建新業績、樹立新風尚、爭做時代新女性」。
五、我局要充分利用第96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健全我局各級婦女組織,局婦委會將於3月4日召開「區人事局首屆一次婦委會會議」,選舉產生婦委會主任、副主任,並進行工作分工。
六、召開我局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茶話會
局機關黨委、婦委會將於3月8日上午聯合召開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茶話會。
㈣ 手抄報不懂
三月三民歌節手抄報資料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農歷三月初三為我國傳統令節,與「上巳節」、「清明節」、「踏青節」等都有密切的關連。
農歷三月三節日習俗
漢族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漢族女孩在這一天過女兒節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 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 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 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畲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畲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綵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㈤ 元宵節手抄報圖片,快點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㈥ 情人節手抄報一年級怎樣畫簡單又好看、整潔
自己查網路
㈦ 情人節手抄報圖片
㈧ 情人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情人節的手抄報
㈨ 情人節手抄報
㈩ 誰有端午節的黑板報或手抄報圖片
在與全球化、國際化接軌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在制度上、法律上捍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結,不僅考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智慧,更在直接考驗著該國政府的執政智慧。
又是一年端午至,粽葉飄香端午情。6月8日,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之魂的傳統節日里,我們欣喜地看到,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一些有關端午節的民俗、風俗、習俗在各地又開始火了起來;我們欣喜地看到,西安、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千餘名漢服愛好者分別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祭拜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湖南長沙等地的一些社區,一些平時互不熟識的人聚在了一起,舉辦了「用粽子敲開鄰家門」的活動,攜手將友愛和溫情裹進粽子。
但欣喜的同時,也不無遺憾。我們遺憾地看到,在端午節這一天,大多數人依然要繼續上班,只能在下班之後,通過吃粽子等一些簡單的方式,來紀念這個節日;我們遺憾地看到,安徽省知名的合肥皖毛毛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竟然把2005年生產的早已過期,有些甚至已經腐爛,但在換上新的包裝後的粽子重新出售,近日被質量監督部門查處(6月19日《法制日報》);我們遺憾地看到,端午節前後,圍繞端午節到底是祭祀誰等一些問題,一些媒體和學者展開了爭論。
表面看來,和當年南京「冠生園」的「陳餡月餅」事件一樣,這起「陳餡粽子」事件似乎只是一起簡單的食品安全事件。但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一行為卻足以挫傷社會大眾對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感性認知。因為大多數節日,往往都需要一些外在符號化的東西來表現,都需要一些特殊程序化的東西來承載,端午節就是如此。觀察各地的端午節,雖然從來就有各自的內容,比如湘江流域紀念屈原,蘇州地區紀念伍子胥,浙江一些地方紀念曹娥,但粽子,儼然已是如今大多數現代城市生活里傳承、保留下來的最為顯性和主要的一種。如果任由粽子這種主要的載體因為某些商業良心的喪失而遭受信任危機的話,那麼,今後的端午節,對於很多人尤其是城市人來說,只怕將更多的只是一個書本上的符號,毫無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
表面看來,如今各地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爭論,似乎只是一些無關大方的民間爭議。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際上折射出的,卻是如今社會各界對端午節這一傳統文化節日的一種深層次的擔憂。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曾一度讓很多國人大受刺激。遺憾的是,雖然包括「放假」、「立法」等對策在內,圍繞傳統文化節日保護的話題已持續討論多年,但相關結果並無實質性的變化。該上班的,還得上班,不少人還是沒有充分享受端午節這個傳統文化節日的時間和機會。
實際上,作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象徵,像端午節這樣的一些傳統節日,其內涵原本是非常之豐富、深刻的。但近年來,由於我們對傳統節日缺少應有的挖掘和充分的引導,一些傳統節日確實是越過越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對於一些傳統節日,很多人的感覺似乎也就只有吃了。久而久之,不少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於傳統節日的態度,早已不能和聖誕節、情人節等一些外來節日同日而語。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顯然不能簡單把問題歸咎於年輕一代貪新鮮、附庸風雅。對於端午節等一些傳統文化節日的相對沒落,我們確實需要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任何文明、文化,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載體,都需要一些必要的保護。而在挽救和保護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方面,政府無疑應更多地起主導作用。除了要支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外,還有責任把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提煉出來,廣而告知於公眾,並正確引導公眾廣泛、深入地參與傳統節日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規定的「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鑒賞的重要性的意識」。實際上,大多數國家在其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採取各種措施,努力保護和延續自己的傳統文化。
可喜的是,有關部門已開始採取一定的行動。2006年,中宣部發布了《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見》,要求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心組織好重要節慶活動,特別要組織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慶活動;同時,端午節現已成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定的「六大民俗節日」之一。應該說,這些政府舉動,不僅十分重要,也十分有效、及時。
但是,在與全球化、國際化接軌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在制度上、法律上捍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結,不僅考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智慧,更在直接考驗著該國政府的執政智慧。對此,我們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在新的國際准則下,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節日的保護力度和深度,逐漸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從而在充分挖掘和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節日內涵的同時,讓各種傳統節日在現代化的新土壤中找到新的結合點,不斷給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而不是任由一些外在的因素,讓端午節等這樣一些傳統文化節日被「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