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看戲課文

七夕看戲課文

發布時間: 2021-02-22 18:23:48

七夕看戲思維導圖

七夕看戲這篇課文在寫思維導圖的時候,第1層可以寫七夕是什麼時候開始,都有誰去看戲看戲的過程,經歷了哪一段時間,第21層在寫的時候就是看戲,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Ⅱ 《看戲》的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劇院觀看由梅蘭芳同志創作的戲劇。表現了「我」對戲劇的熱愛以及對梅蘭芳同志的深深敬意。

作品原文:
《看戲》舞台上的幕布分開了,音樂奏起來了,演員們踩著音樂的拍子,以莊重而有節奏的步法走到腳燈前面來了。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綉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這個迷濛的海上頓時出現了一座蜃樓。那裡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歡,也有離合;有忠誠,也有奸讒;有決心,也有疑懼;有大公的犧牲精神,也有自私的個人打算。但主導這一切的卻是一片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熱情。這種熱情集中地、具體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現了出來。
當這個女主角以輕盈而矯健的步子走出場來的時候,這個平靜的海面陡然膨脹起來了,它上面捲起了一陣暴風雨,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女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她開始唱了。她圓潤的歌喉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鏗鏘。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的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這迴音聽不見,但是它卻淹沒了剛才湧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聲。
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
他們看得入了神。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角的歌舞漸漸進入高潮。觀眾的情感也漸漸進入高潮。潮在漲。沒有誰能控制住它。這個一度平靜下來的人海又忽然膨脹起來。戲就在這時候要到達頂點。我們的女主角也就在這時候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觀眾想要把這朵鮮花捧在手裡,不讓它消逝。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從座位上起來,真像潮水一樣,涌到我們這位藝術家的面前。觀眾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經失去了界限,整個的劇場就是一個龐大的舞台。
我們的這位藝術家是誰呢?他就是梅蘭芳同志。

作者簡介:
葉君健,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民盟成員。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1938年在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從事國際宣傳工作,同年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香港主編英文刊物《中國作家》,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師,1944年應聘赴英任中國抗戰情況宣講員,劍橋大學英王學院歐洲文學研究員,1949年歸國,歷任輔仁大學教授,文化部外聯局編譯處處長,《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主任。中國民盟中央委員,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

Ⅲ 《看戲》這篇課文讀後感

看戲讀後感
京劇,國粹也!梅蘭芳先生,堪稱「國粹」中的奇葩!而葉君健先回生的這篇《看戲》,道盡了戲迷眼答中這朵奇葩之美、之妙、之絕!
我不是戲迷,是因了這個時代,京劇卻已離我們遠去——遠去的何止京劇?何止一個梅蘭芳?中華文明五千年,丟失的、斷層的何止一個京劇……虞兮虞兮奈若何?
不扯遠了,回到正題!
感覺這篇文章最精彩處,當然是第四自然段,用一系列反義詞描摹聲音的名句,以及對「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現代版化用。是的,描寫聲音的方法,是本文值得好好琢磨的地方。反義詞並舉,動詞的精妙,比喻的貼切,是為閱讀核心點。
但核心點應不止這一處——開頭兩段,看似閑來之筆寫觀眾,寫戲開羅的氣氛,實在是精彩的很,即使到了集中寫穆桂英出場的4、5節,也都是用觀眾的表現來側面烘托梅蘭芳的精湛演技與巨大號召力。說他是那個時代的周傑倫、梁朝偉,不是要輕視大師,是希望讓21世紀的孩子們,拉近與梅蘭芳,與那個京劇輝煌年代的距離。

Ⅳ 魯迅的文章 初中時候的一篇課文 內容有去看戲的叫什麼了

魯迅的《社戲》

Ⅳ 小學課文《看戲》全文

《看戲》抄
時間是晚上八點。太陽雖然早已經下落,但暑氣並沒有收斂。沒有風,公園里那些屹立著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子也是靜靜的。露天的勞動劇場也是靜靜的。
但劇場里並不是沒有人。相反地,人擠得非常滿。每個角落裡都是人,連過道的石階上都坐著人:工人、店員、手藝人、幹部、學生,甚至還有近郊來的農民,一句話,我們首都的勞動人民。從前面一排向後面一望,這簡直像一個人海。他們所發散出來的熱力和空中的暑氣凝結在一起,罩在這個人海上面像一層煙霧。煙霧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開了,音樂奏起來了,演員們踩著音樂的拍子,以莊重而有節奏的步法走到腳燈前面來了。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綉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這個迷濛的海上頓時出現了一座蜃樓。那裡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歡,也有離合;有忠誠,也有奸讒;有決心,也有疑懼;有大公的犧牲精神,也有自私的個人打算。但主導這一切的卻是一片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熱情。這種熱情集中地、具體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現了出來。

Ⅵ 七夕看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七夕看戲表達了嚮往美好愛情的情感

Ⅶ 小學課文《看戲》全文

看戲 (葉君健)

時間是晚上八點。太陽雖然早已經下落,但暑氣並沒有收斂。沒有風,公園里那些屹立著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子也是靜靜的。露天的勞動劇場也是靜靜的。

但劇場里並不是沒有人。相反地,人擠得非常滿。每個角落裡都是人,連過道的石階上都坐著人:工人、店員、手藝人、幹部、學生,甚至還有近郊來的農民--一句話,我們首都的勞動人民。

從前面一排向後面一望,這簡直像一個人海。他們所發散出來的熱力和空中的暑氣凝結在一起,罩在這個人海上面像一層煙霧。煙霧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開了,音樂奏起來了,演員們踩著音樂的拍子,以莊重而有節奏的步法走到腳燈前面來了。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綉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這個迷濛的海上頓時出現了一座蜃樓。

那裡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歡,也有離合;有忠誠,也有奸讒;有決心,也有疑懼;有大公的犧牲精神,也有自私的個人打算。但主導這一切的卻是一片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熱情。這種熱情集中地、具體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現了出來。

當這個女主角以輕盈而矯健的步子走出場來的時候,這個平靜的海面陡然膨脹起來了,它上面捲起了一陣暴風雨,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女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她開始唱了。她圓潤的歌喉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鏗鏘。

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的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這迴音聽不見,但是它卻淹沒了剛才湧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聲。

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他們看得入了神。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角的歌舞漸漸進入高潮。觀眾的情感也漸漸進入高潮。潮在漲。沒有誰能控制住它。這個一度平靜下來的人海又忽然膨脹起來。

戲就在這時候要到達頂點。我們的女主角也就在這時候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觀眾想要把這朵鮮花捧在手裡,不讓它消逝。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從座位上起來,真像潮水一樣,涌到我們這位藝術家的面前。觀眾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經失去了界限,整個的劇場就是一個龐大的舞台。

我們的這位藝術家是誰呢?他就是梅蘭芳同志。過了半個世紀的舞台生活以後,現在在66歲的高齡,他仍然能創造出這樣富有朝氣的美麗形象,仍然能表現出這樣充沛的青春活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這種奇跡只有在我們的國家裡才能產生--因為我們擁有這樣熱情的觀眾和這樣熱情的藝術家

(7)七夕看戲課文擴展閱讀:

賞析:

《看戲》是篇出色的散文。它好在通過看戲這最普通的事情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與世態滄桑。人人都喜看戲,因為這既是娛樂與享受,又可得到精神滿足與心理補嘗。但能從中看出人生與歷史的,能看懂社會舞台上的悲喜劇的,卻很少。

不過,菡子能,《看戲》這信筆寫成的作品,不光記敘了作者和她故鄉人幾十年看戲的經歷,還道出了她對人生戲劇的感悟。

詩有詩「眼」,文自然也有文「眼」。《看戲》一文的「眼」就是戲。全篇緊扣戲來做文章。這里戲有兩個含意,一是指戲劇舞台上的戲,一是生活舞台上的比戲更復雜的戲劇人生。

所以此文就有了兩個主觀點,一個點是幼年的作者看舞台上的戲,另一個點是成年後的作者以另一種眼光看人生的戲,從而此文的記事抒情就分成了前後兩部分,所以,你可以把《看戲》看作是敘事散文,更可以看作是抒情散文,這就使《看戲》有了多層含義。

作為第一層含義的自然是文中所記述的看戲的事—一作者童年看戲,故鄉人看戲以及所經歷的幾度盛衰,這構成了通常所記的表層意義。

文章一開篇,作者便告訴讀者,她故鄉的人喜歡看戲,而且是不分老幼,不分戲的種類。隨後,用一種懷戀的心情,而一種帶點幽默的筆調,作者描述了幼年看戲的趣事,溫馨回憶中雜有苦澀的情調。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慢慢明白了「看戲也猶如經歷人生」,家道的沒落處境的每況愈下,酷愛看戲的作者卻只敢遠遠地聽,長久迴旋在耳畔的竟是「二胡的悲涼之聲和老生凄愴的唱腔」。

也明白了溧陽人愛看戲,是因為這已成為「活人生活中一點難得的享受」,已成為他們表達生活困苦與歡樂的一種方式。

所以敬菩薩、慶豐收、祈求消災避難都要唱戲,而且欣賞的不一定是演員的唱做,而是情節,是認定的「好有好報,惡有惡報」的生活信條。明確騙人,也寧願相信;聊以自慰,也以此慰人。

文章至此,已自然而然地向深處開掘了一層,我們看到了由看戲所顯示出的中國農民的性格特徵、精神狀態及文化——心理結構。感受到了戲曲和我們民族的心理特性、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

Ⅷ 《看戲》課文中的成語

五顏六色,金碧輝煌,鴉雀無聲,不約而同。

Ⅸ 《看戲》這篇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梅蘭芳的贊揚,贊揚他活到老學到老,也是作者自己的自勉

Ⅹ 小學課文《看戲》的主要內容

小學課文《看戲》的主要內容: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當年在北京露天劇場演出京劇《穆桂英掛帥》的動人場景。表現了梅蘭芳是個技藝高超、熱情的藝術家,贊揚了觀眾對藝術的喜愛和熱情。

原文:

舞台上的幕布分開了,音樂奏起來了,演員們踩著音樂的拍子,以莊重而有節奏的步法走到腳燈前面來了。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綉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這個迷濛的海上頓時出現了一座蜃樓。

那裡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歡,也有離合;有忠誠,也有奸讒;有決心,也有疑懼;有大公的犧牲精神,也有自私的個人打算。但主導這一切的卻是一片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熱情。這種熱情集中地、具體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現了出來。

當這個女主角以輕盈而矯健的步子走出場來的時候,這個平靜的海面陡然膨脹起來了,它上面捲起了一陣暴風雨,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女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她開始唱了。她圓潤的歌喉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鏗鏘。

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的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這迴音聽不見,但是它卻淹沒了剛才湧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聲。

(10)七夕看戲課文擴展閱讀:

《看戲》這篇課文贊美了梅蘭芳高超精湛的演出技藝和我國京劇藝術的輝煌成就。本文重點突出,描寫獨具匠心。一方面著力對表演者的唱腔、身段、台步、表情、動作進行了細致的描摹,使人身臨其境。另一方面對觀眾的描寫更是濃墨重彩,以觀眾的反應變化,側面烘託大師的聲望與無以倫比的藝術造詣。

作者簡介:

葉君健,生於1914年,湖北省紅安縣人,翻譯家、兒童文學家。著作有童話、散文、小說多種,譯作有《安徒生童話全集》等。

熱點內容
春節情人節元宵節活動策劃 發布:2025-09-09 05:09:47 瀏覽:510
武士和櫻花圖 發布:2025-09-09 04:57:46 瀏覽:743
玫瑰柑 發布:2025-09-09 04:57:40 瀏覽:623
室內盆栽店 發布:2025-09-09 04:57:40 瀏覽:941
北舞櫻花 發布:2025-09-09 04:55:37 瀏覽:67
櫻花得綉法 發布:2025-09-09 04:53:13 瀏覽:817
十赤丹茶花 發布:2025-09-09 04:47:32 瀏覽:604
手指玫瑰花紋身圖片 發布:2025-09-09 04:34:43 瀏覽:401
果輔玫瑰花 發布:2025-09-09 04:33:20 瀏覽:452
七夕快到咯 發布:2025-09-09 04:33:18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