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趙佶

七夕趙佶

發布時間: 2021-02-22 05:50:09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❷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材料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❸ 李煜和宋朝皇帝

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徽宗,宋徽宗酷愛丹青,還發明了一種新的字體,同南唐後主李煜一樣專都是亡國皇帝,死屬在異國他鄉,也許不做皇帝都會成為大藝術家,岳飛滿江紅中的靖康恥就是指的他被俘虜。
相似之處
1、宋徽宗趙佶擅書畫,後主李煜擅詞,都是藝術家
2、據說都長得儀表堂堂
3、都是末代皇帝,並且都是被俘虜後,客死他鄉
4、宋徽宗有紅顏知己李師師,後主李煜有美人大小周後

❹ 請問誰有李煜的消息資料

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多才多藝
李煜即南唐後主,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山隱士、鍾峰隱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徐州(今江蘇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個兒子,歷史上稱他為李後主,祖父就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

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尤其是他的長相,豐額駢齒,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說法,他很有富貴相。李煜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也很深。加上他為人厚道,所以備受大家喜愛。按照一般的順序他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但他的五個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李煜繼位前幾年,南唐國勢走上了衰落,他的父親在後周強大的攻勢面前,最終將江北領土割讓,南唐和後周隔長江對峙,但面對後周強勁的發展勢頭,南唐上下只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已經無力挽救敗勢了。

青年皇帝無謀略

在北宋建立後,李煜的父親就將南唐的都城遷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裡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幾個月後,李煜的父親病逝,李煜正式繼位,當時年僅25歲。李煜非常信佛,結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宮中的錢招募人為僧,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李煜退朝後,就和皇後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讓他誦佛,然後赦免。北宋皇帝聽說之後,就精選了一名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南渡去見李後主,和他討論人生和性命之說,李後主信以為真,以為是難得的真佛出世,從此就很少注重治國安邦以及邊防守衛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華的排場,書法、繪畫和文章都很出色,總之他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沒有皇帝特別是沒有周世宗那樣的豪氣和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對於軍事不感興趣,即使有將領提出來,他也是極力壓制。南都留守林仁肇說,他願意領兵幾萬人北上,收復舊地。林仁肇還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就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以後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這樣已經為李煜想好托詞的計劃,他也沒有同意,只知念佛、添詞、醉生夢死,靜候亡期的到來。北方的後周他不敢與之交戰,就連東邊比較弱的吳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檢盧絳曾經對他說:「吳越是我們的仇敵,將來肯定會和宋朝一道攻擊我們,做其幫凶,我們應當先下手滅掉他,免去後患。」李煜卻說:「吳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麼能輕舉妄動,發兵攻擊呢?」盧絳說:「臣請陛下以屬地反叛為名先予以聲討,然後向吳越乞求援兵,等他們的援兵到了,陛下就發兵阻擋,臣再領兵悄然前去偷襲,就能一舉滅掉吳越。」李煜根本就聽不進去。文武大臣們也只好隨他一起等著北宋軍隊來收拾南唐了。

降格求安定
在北宋滅掉南漢後,李煜異常恐懼,上表給宋太祖,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然後又自己把政權降格,他下的書不稱詔,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

雖然不喜歡大修武備,不北伐,但李煜詞的成就卻很大。他的父親就非常有才華,詞也添得很好,在父親以及當時濃郁的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詞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歡的大臣馮延巳也擅長添詞,君臣之間切磋技藝,最後將疆土切磋完了,但詞的成就卻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李煜的詞總結一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描寫宮廷之中豪華奢侈以及風花雪月之類的內容,第二是體現極度憂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國之後在被軟禁時寫的反應亡國之情的詞,這是李煜詞成就最高的時候,但時間不長他便撒手西去了。

描寫宮廷豪華生活的詞中《玉樓春》是一個代表作:曉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風簫聲斷水雲閑,沖按《霓裳》歌徹遍。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欄桿情未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還有一首是《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縐。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作為一國的君主,李煜也實施過一些仁政的措施,減輕賦稅,放寬刑罰,這應當肯定,但他在強敵面前不思進取,積極備戰迎敵,而是借酒澆愁,聽任國家的衰亡,大的歷史形勢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任何事總會有起色的。後來北宋發兵進攻時,南唐能夠抵抗一年多,就說明南唐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國家還是有很大實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後周世宗那樣勵精圖治,南唐就不會只抵抗一年就落個國亡君被俘的慘痛結局。

李煜並沒有勵精圖治,而是借酒澆愁,不過,在這種真實的情感下寫出的詞水平還是非常高的,這方面的詞有代表性的是《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還有一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酒雖然可以暫時將憂愁澆走,但北宋的軍隊是幾壺酒不可能澆走的,噩運終於來臨了。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趙匡胤派使者來請李煜去開封。李煜清楚請去就回不來了,於是就說有病,沒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時候,趙匡胤的軍隊就渡過長江,將金陵包圍了。前線將士拚死抵抗的時候,李煜還在宮中填了一首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據說這首詞還沒有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後的三句是後來補上的。當年臘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虜。後來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開封。因為李煜曾經對宋稱臣,所以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亡國奴,享受高級待遇的亡國奴。

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不幸亡故國 有幸成詞宗
當了囚徒,李煜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吃喝不愁,但身份畢竟不同了,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和享樂了,再加上亡國之痛,所有這些切身的體會,李煜都融進了詞中,由此誕生了詞史上最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這方面有三首詞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其三是《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在生命的最後時期,李煜的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他的詞沒有絲毫的雕琢痕跡,純粹是天然而成,可謂鬼斧神工。歷代成就高的詩詞都是將感情和藝術手法融為一體的,一般的詩詞,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澀,不能使讀者很通暢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詞就將兩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語一樣的語言包含的卻是一般人難以有的也難以體會到的感情,可以說,李煜的詞達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藝術成就。為兩宋詞的發展開拓了眼界。

詞成就了李煜詞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也將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為心情郁悶,就讓歌妓奏樂,聲音很大,外面都能聽到,宋太宗知道後非常惱怒,又聽說李煜的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生氣,當晚就讓人給李煜送去了毒葯。李煜死時年僅四十二歲。

李煜專寵傾城傾國的小周後,後來李煜和小周後也被趙匡胤破國,李煜和小周後被俘。趙也羨小周後的美色,把李煜謀害,小周後殉情而死。

和他一樣不適合作君主還有五代蜀主孟昶,也是一個具有愛詩愛月花愛美人的君主,專寵「花蕊夫人」,後來孟昶和花蕊夫人也被趙匡胤破國,他和花蕊夫人也遇到與李煜與小周後同樣的下場,不過花蕊夫人開始假應順從趙匡胤,後意圖刺殺趙不遂,而死。

還有就是宋朝大名鼎鼎的宋徽宗注,名趙佶(公元1082~1135年),此人曾一度迷戀李師師,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後立他為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後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趙佶即位後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免,時稱六賊。趙佶還以「紹述」的旗號, 定司馬光、文彥博等臼餘人為」元祜奸黨」,定章悼等人為「元符黨人」,刻石朝堂,以示貶斥。

趙佶生活窮奢極侈,和六賊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木: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他派朱勛設立蘇杭應奉局,搜刮江南民間的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運送汴京,修築「豐亨豫大」(即豐盛、亨通、安樂、闊氣的意思)的園林,名為「艮岳」,將北宋政府歷年積蓄的財富很快揮霍一空。「花石綱」又害得許多百姓傾家盪產,家破人亡。誰家只要有一花一石被看中,朱勵就帶領差役闖入民戶,用黃紙一蓋,標明這是皇上所愛之物,不得損壞,然後拆門毀牆地搬運花石,用船隊運送汴京。有一次船運一塊四丈高的太湖石,一路上強征了幾千民夫搖船拉纖,遇到橋梁太低或城牆水門太小,朱勵就下令拆橋毀門。有的花石體積太大,河道不能運,朱勵就下令由海道運送,常常船翻人亡。人民在此殘害之下,痛苦不堪,爆發了宋江、方臘等農民起義,趙佶又派兵進行了血腥鎮壓。

趙佶還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 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葯師引導下,直取汴京。趙佶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趙佶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趙佶與子趙桓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據說,趙佶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趙佶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祖先獻俘。爾後,趙佶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囚禁期間,趙佶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晦恨、哀怨,凄涼的詩句,如: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❺ 宋徽宗愛書體現在哪裡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政治上了無建樹的昏庸之君,不過他的藝術修養很高,詩詞、書法、繪畫都造詣頗深,堪稱一代藝術巨匠。他一生愛書如命,收藏成癖,獨創一代絕筆瘦金體,重視畫院、優待畫家,使得北宋的文化藝術一度達到了鼎盛時期。
愛書如命
愛書如命是知識分子的通病,而要真正做到愛之「如命」,卻不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據《宋人遺事匯編》記載,靖康之變(1126),金人攻破了汴京,到處搶掠財寶。宋徽宗看著自己平日乘坐的轎子被人搶走,自己寵愛有加的妃子被人擄去,都強作鎮定,面不改色。但當聽聞自己收藏的三屋子書畫被金人洗劫一空時,他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喟然嘆氣,心痛不已,可見其愛書之心遠遠超乎金銀和美女。
《北狩行錄》中還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據說有一次鄭太後派人給徽宗送來十匹絹,本想給徽宗縫制幾件換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書販子在叫賣王安石的《日錄》,徽宗手頭沒錢,便拿起絹去換書。寧可不換新衣也要看書,可見他對書的痴迷。

獨創「瘦金體」
宋徽宗的書法不但在北宋的時候獨步一時,而且他獨創的瘦金體也流傳至今,影響了一代代書法藝術家。宋徽宗的書法吸收了薛稷和黃庭堅的優點,而又不落窠臼,能夠在前人書法藝術的基礎上獨辟蹊徑,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瘦金體。
所謂瘦金體,主要特點在於筆勢的飄逸,輕盈,但不纖細軟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勁,有骨氣。有人稱贊道:「筆勢飄逸,如沖霄鶴影,高邁不凡;掠水燕翎,輕盈無跡,瘦勁而不纖,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說出了瘦金體的特色。
徽宗的書法作品流傳今日的不多,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其御筆題跋中,窺見其瘦金體獨樹一幟的風采。《牡丹帖》是徽宗瘦金體的代表作,全帖110字,瀟灑飄逸,剛柔相濟,結構和行筆都恰到好處。
除了自創的瘦金體之外,徽宗的草書也可謂爐火純青。流傳至今的《草書千字文》就是徽宗草書的上乘代表,這一卷長達1米多,寫在整幅的描金雲龍箋上,行筆如龍飛鳳舞,風流瀟灑,堪與一代「草書聖手」張旭媲美。
徽宗在世之時,其書法作品便廣受朝野喜愛,人人都以得到一卷一軸作品為榮。

據《宣和畫譜》記載,有一天徽宗駕臨秘書省,心情不錯,便突發奇想,拿出自己的書畫作品來,凡是公卿臣子,都賜畫一軸,行草書一紙。
結果眾人受寵若驚,蜂擁而上,「皆斷佩折巾以爭先」。看著這幫臣子不顧斯文地爭奪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飄飄然,便一個人在旁邊哈哈大笑。

❻ 有人說是李煜轉世趙佶,這種說法有什麼歷史依據

李煜和趙佶,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皇帝,甚至在性格、人生際遇上都很相似,以至於有人說趙佶就是李煜的轉世。

我們先看他們的相似之處,再講述那段神奇的傳說,最後再剖析傳聞背後的故事。


李煜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在兩個方面,贏得了後世廣泛的同情。

❼ 在中國古代有那些關於七夕的詩詞比如鵲橋仙

1、《鵲橋仙·七夕》(宋代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回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答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2、《他鄉七夕》(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3、《鵲橋仙·七夕》(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❽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有關李煜和宋徽宗的論文,參考文獻!急!

參考資料:imaginefeeling.blog.163.com

李煜大事年表

·後晉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1歲,七月七日,李煜生。

·後周顯德元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18歲,娶娥皇。

·後周顯德五年,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22歲,長子仲寓生。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23歲,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鄭王徙封吳王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25歲,二月,立為太子.七月,繼位於金陵.尊母鍾氏為聖尊後,立娥皇為皇後.遣使如宋表陳襲位. 次子仲宣生於此年.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26歲,三月,遣使赴宋朝貢.六月,遣使赴宋朝貢.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貢.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27歲,三月,宋平荊南,遣使犒師.十一月,宋改元.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28歲,三月,始行鐵錢.十一,次子仲宣卒.十一月,皇後娥皇卒,親撰<昭慧周後誄>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29歲,正月,葬昭慧後於懿陵.四月,宋滅蜀.貢銀絹萬計.九月,母聖尊後鍾氏卒.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30歲,奉詔匡胤命,約南漢俱宋事,未成.宋始決議伐南漢.

·北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32歲,南唐大飢.六月,遣弟從謙赴宋朝貢.十一月,娶小周後並立為皇後.

·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33歲,獵青龍山,錄囚大理寺,諸郡普渡僧尼。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35歲,遣弟從謙入宋,貢珍寶數倍於前.十月,遣弟從善入宋朝貢.上表請去南唐國號,印文改為江南國,自稱江南國主.

·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36歲,正月,貶損儀制,改詔為教,衣紫袍見宋. 閏二月,宋留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於汴梁建禮賢館,待李煜降.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3年),37歲,上表願受宋爵命,宋不許.殺名將林仁肇.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38歲,上表宋,求從善歸國,宋不許.遣使詔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39歲,六月,宋軍與吳越兵圍金陵.趙匡胤諭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屬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40歲,正月,受封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十一月,進封隴西公.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42歲,七月七日,被趙光義毒殺.追封吳王.十月,以王禮葬於北邙山.小周後亦卒於此年,於李煜同葬.

生平簡介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葯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前期的詞已表現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喜遷鶯〕"曉月墜"、"宿雲微"、〔一斛珠〕"晚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等;也有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等,寫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較健康可讀。到了後期,李煜由小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反映了他身世與詞風的轉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等是他後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詩、文、詞以及書、畫創作均富,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話說李煜



一片凄涼,只留下思緒在徜徉。

喜歡他的詩,深戀著他的詩;喜歡他的深沉,深戀著他的惆悵。

他的詩,有哀婉悱惻的愁,有刻骨銘心的痛;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身陷囹圄的他,即使面對再好的「林花春紅」,也只能「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故國戰火燃燒過後,國家淪陷,他從此成為無根的植物,家亡的囚徒。每每憶起「舊時游上苑」,「花月正春風」,「車如流水馬似游龍」的舊景,不禁潸然淚下。即使是「拈花蕊嗅」「醉拍闌干」,終難擋「羅衾不耐五更寒」「心事莫將和淚說」。

他的詩,有著太多令我們不能忘記的感動。音律的感動,語言的感動,意境的感動,讀來總是讓人心碎,卻又不可言說……有如深澗里的千年冷泉,有如秋月下嗚咽的蕭聲,飲之令人寒筋徹骨,聞之無不動容。

總在想,為什麼曾經寶貴的,他卻棄之若履?為什麼他所固守的赤子之心卻為別人所輕擲?為什麼別人能追逐的他卻不能?這樣固執的追問總在心底盤旋……看著他在思鄉,悔恨的折磨下衣帶漸寬,青春日損,一天天枯萎,我是怎樣的心痛和憐惜!面對漫長的黯淡無光的年月,他又是怎樣的懷念那些已逝的斑斕!讀著他的詩,體會著他的憂傷,卻無法給他任何幫助,只有把心默默的流放……

終於,他逝去了,如天上悠遊的無色的雲,飄散的無影無蹤,無牽無掛……「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的歸去,算是解脫了吧!



李煜,南唐後主。在中國古代帝王譜中,他是與陳後主,宋徽宗同列的君王。

他自幼生長在深宮中,高貴的出身,萬姓仰望的尊位,使他不必像下層人為種種生計煩惱,不必為功名利祿憂心忡忡。他不諳世事,不善於管理國家。身為人君,他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警覺和處理國事的有效的應對策略。面對風雨飄搖的南唐政權,他手足無措,只有坐以待亡。

公元976年,李煜被俘。因曾抗命不降,被封為「偽命侯」。短短幾年裡,他由皇子到太子,及至皇帝,最後是屈辱的貴族。在為期兩年的囚徒生活里,他不甘心卻又無力掙扎。在愁思往復遞進中,歲月飛逝著帶他默默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公元978年農歷7月7日,李煜被賜牽機葯毒死,時年四十二歲。



李煜是誰?許多人是一下子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的。但一加上「南唐後主」這以前綴詞時,人們便會立刻想起這個可憐兮兮的君王,說他尊崇宋朝,貪圖享樂,以求苟活……

每每在雜志或報紙上看到對李煜的評價,我常常惶惑不解。「國破」與「昏庸」,「身死」與「無能」有何關系呢?苦思,無果。

於是我感嘆,文學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人要是在你臉上抹一塊黑,千世萬世任你如何都是抹不白它的。「不以成敗論英雄」,這誰也會說,可人也總會給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扣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而且一旦扣上了,就再也解不開。

所以,李煜在人們眼裡至今依然是那個可憐兮兮的君王!

人們要是能把要求別人的嚴格,用到自己身上,而且把要求自己的寬容,用到別人那裡,也許……就……



我寫此文並無意將李煜「升華」至怎樣的完美。不然,我也無異於自己山自己的嘴巴。我僅僅只是為了反駁如今一些人對李煜的看法。他們因他政治上的失敗,就將他的音樂素養,文學才情一並抹殺。對此我倍感不平。在我看來,是那個不合理的帝王身份扼殺了這個優秀的才子,他的滿腹才情卻成為封建世襲的殉葬品,這是在是燦爛的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希望以後人們在談及李煜的時候,不要馬上一句「無能的昏君」,而是輕輕吟上一句「春花秋葉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樣對於這位凄慘的詩人來說,也就足夠了。

❾ 《水滸傳》中的情人們是如何過七夕節的

《水滸傳》中大部分都是以男人為主角,很少有關於女人的戲份,關於男女之間的感情描寫就更少了,但是在裡面卻有一對很奇特的情人,那就是宋徽宗和李師師,宋徽宗在每年七夕節的時候都會通過皇宮的地道去與李師師相會,可以說是一個千古奇談了

每年到了七夕節的時候,宋徽宗是肯定要通過地道去見他的情人李師師的。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宋徽宗和李師師的戀情還是被世人所知,就連當時的梁山好漢頭領宋江也知道了,而且還專門去找了李師師,想李師師在宋徽宗面前說幾句好話,能夠給他們機會招安。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李師師在宋徽宗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了。

熱點內容
蘭花一多多 發布:2025-05-21 09:33:52 瀏覽:947
西安飛牡丹江 發布:2025-05-21 09:01:08 瀏覽:340
夜市情人節 發布:2025-05-21 08:52:55 瀏覽:516
盆栽土壤硬化 發布:2025-05-21 08:30:34 瀏覽:705
櫻花樹油畫圖片 發布:2025-05-21 08:26:13 瀏覽:649
lol白色情人節2017地址 發布:2025-05-21 08:21:53 瀏覽:609
有緣花藝坊 發布:2025-05-21 08:20:23 瀏覽:884
櫻花家族微博 發布:2025-05-21 08:19:44 瀏覽:559
七夕集贊送 發布:2025-05-21 08:08:21 瀏覽:452
火龍果盆栽幾年開花 發布:2025-05-21 08:06:07 瀏覽:819